《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12)
卷三·暑病方論 (12)
1. 附醫案十三則
病不去耳,令以參、術加作五錢,黃耆三錢,茯苓一錢,陳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病退。
石山翁年逾六十,形質近弱,八九月酷熱時,往來休歙,外有藥劑之勞,內有病者之憂,內外弗寧,晝夜不靜。至十月初旬,瘧作三日,午後一發,寒熱不甚,喜熱惡寒,寒去熱來,則覺爽快,口乾微渴,臨發昏倦嗜臥,左脈沉小而數,右脈浮濡無力,亦近於數,獨脾部弦而頗洪。
瘧去則脈皆大小浮沉相等,微覺緩弱而已。初服補中益氣湯十餘帖,病無加減,夜苦盜汗。繼服當歸六黃湯,黃耆每帖四錢,五帖汗止,瘧如舊。再服白虎湯,人參四錢,石膏三錢,知母一錢,甘草六分,米一撮,煎服十餘帖而愈。
又治一人,病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心腹絞痛,脈之沉伏如無,此乾霍亂也。急令鹽湯探吐,宿食痰涎碗許,遂飲與六和湯而愈。
白話文:
附醫案十三則
疾病沒有好轉,於是加用人參、白術各五錢,黃耆三錢,茯苓一錢,陳皮七分,甘草五分煎服,疾病便退去了。
石山翁年過六十,體質虛弱。八九月酷暑時,經常感到心神不定,加上服用藥物治療的勞累,以及疾病的憂慮,身心都不得安寧,日夜不得安眠。到了十月初旬,瘧疾發作三天,每天下午發作一次,寒熱症狀不嚴重,喜歡溫暖怕寒冷,寒邪退去熱邪來時,反而覺得舒服。口乾微渴,發病前感到昏沉倦怠想睡覺。左脈沉細而脈搏頻數,右脈浮弱無力,也比較頻數,唯獨脾經脈象弦數而較有力。
瘧疾退去後,脈象就都變得大小浮沉相等,只是稍微感覺到脈象緩弱而已。最初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多劑,病情沒有好轉,晚上還經常盜汗。接著服用當歸六黃湯,黃耆每劑四錢,服用了五劑後盜汗停止,但瘧疾依然如故。再次服用白虎湯,人參四錢,石膏三錢,知母一錢,甘草六分,米少許,煎服十多劑後痊癒。
又治療一人,患霍亂,想吐吐不出來,想瀉瀉不出來,心腹部絞痛,脈象沉伏幾乎摸不到,這是乾霍亂。立刻用鹽水灌腸催吐,吐出約一碗的宿食和痰涎,然後再服用六和湯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