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疫病方論 (5)

1. 疫病論

周禹載曰。疫之行於天地間久矣。而人之治之者。未之知也。治之而適奏其效者。亦未知之也。觀周禮方相氏所掌。難以逐疫。則疫者氣為之也。惟氣故為害。從口鼻入。雖然。六淫之氣皆氣也。而風寒暑濕燥火之病。不聞有沿門闔境相染。觸發者何也。六淫之氣。日留於天地之間。

偏勝則病。且人之病之者。每因於己之所不勝。以淫於所勝。而不獨天地之氣。足以害之也。若疫則古今來雖有是證。而天地間實無是氣。或因天之風雨不時地之濕濁蒸動。又因胔骼掩埋不厚。遂使大陵積屍之氣。隨天地之升降者。飄泊遠近。人在氣交中。無可逃避。感之而病而死。

白話文:

周禹載說:「瘟疫在天地之間流行已久,但人們對如何防治它還不知道。即使有人治療了瘟疫並取得了效果,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根據《周禮》中的規定,由方相氏負責驅除瘟疫,但是這無法真正消除瘟疫,因為瘟疫是由一種特殊的氣造成的。這種氣會通過人的口和鼻子進入身體,造成危害。然而,其他五種邪氣(風、寒、暑、溼、燥、火)也會形成氣,但它們引起的疾病不會像瘟疫那樣傳播得那麼廣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邪氣只有當它們過度強烈時才會使人患病,而且人類自身的抵抗力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有弱點,就容易被邪氣侵襲。此外,不僅僅是天地之間的氣可以傷害到人,還有其他的因素也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瘟疫自古以來都有出現,但在天地之間實際上沒有這樣的氣存在。可能是由於天上的風雨不定,地下的溼氣太重,再加上腐爛的屍體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使得大量的死亡氣息隨著天地之間的運動漂浮在各處。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人都無法避免接觸到這種氣,一旦感染就會生病甚至死亡。」

於是更增一種病氣屍氣。流行其間。復相漸染。至久彌甚矣。故從來疫癘行於兵荒之後居多。不但人之中氣先弱也。良由所積之穢氣特甚耳。乃數千年來。說鬼說夢。賴嘉言先生。援經據古。特標蘊義。我北海林夫子。引伸觸類。指點治法。豈非功在萬世者乎。但嘉言自詡於平脈篇中。

已見一斑。謂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云云。以為此即是仲景論疫。予未之信也。天下穢惡之氣。至疫則為毒極矣。人犯之者。三焦混淆。內外無間。不分表裡。直行中道。然究竟古今恆變。未有定情。而中上中下之說。仲景實論濕氣之脈如是。而後入腑入臟。遊行經絡。

白話文:

於是又增加了一種病氣,叫做屍氣,流行於人群之中,並且互相傳染,時間久了就更加嚴重。所以從古至今,疫癘流行大多發生在戰亂之後,這不僅僅是因為人們的體力虛弱,更是因為積累的穢氣特別多。

直到數千年後,人們仍然在談論鬼神和夢境,幸好有嘉言先生援引經書,考據古籍,特別標明蘊含的義理。而我北海林夫子,則進一步引申類推,指點治療方法,這難道不是功在萬世嗎?

然而嘉言先生在《平脈篇》中自詡已看到疫病的一斑,說清邪侵入上焦,濁邪侵入下焦,並以此認為這就是仲景論述疫病的理論。我並不相信。天下穢惡之氣,到了疫病的程度就成了極毒,人一旦感染,三焦混淆,內外不分,表裡不分,直接侵入內部。

但究竟古今疫病變化無常,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中上中下的說法,其實是仲景論述濕氣的脈象,之後濕氣再侵入腑臟,遊走經絡。

便有種種危證。只因三焦相混。內外不通等語。有似乎疫。而實無涉也。此嘉言善讀書處。能開發人之聰明。譬之茫無畔岸。借為指南。則可。謂竟為疫之脈證。則甚謬矣。然則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下非不病也。特甚於上耳。所稱疙瘩瘟者。內非不病也。特現於外耳。所稱蝦蟆瘟者。

腹非不病也。特痹於喉耳。其他證顯多端。要以寒涼解毒則一。施治之法。先上先下。從內從外。可以因證起悟。予惟奉吳又可先生書為主治。余採集諸方。以相裨佐。俾後之學者。豁然心目云。

白話文:

如果出現各種危急症狀,往往是三焦互相混淆,導致內外不通所致。雖然有類似瘟疫的跡象,但實際上並沒有關聯。這些都是精妙的言論,值得仔細研讀,能開啟人們的智慧。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這些言論就像指南針一樣指引我們。說這些症狀是瘟疫的脈證,就太過謬誤了。然而,世俗所稱的大頭瘟,只是病症更嚴重地表現在頭部而已,並非沒有病症。同樣地,所謂的疙瘩瘟,只是病症顯現在體表,內裡也並非沒有病症。至於蝦蟆瘟,則是病症主要集中在喉嚨,腹中也並非沒有病症。其他症狀表現也很多樣,但主要都需要以寒涼解毒的方法治療。治療方法上要先治上焦再治下焦,先治內再治外,可以根據病症的表現來悟出治療方案。我主要以吳又可先生的醫書為治療依據,並參考其他醫方,互相補充,讓後來的學者能夠豁然開朗。

2. 附北海林先生題喻嘉言疫論序

張鳳逵之著傷暑全書也。翻古人之成案。妙生心之化裁。可謂善於立言者矣。第疫證引說不明。關係醫學非小。雖以東垣之淵通。丹溪之博洽。亦隨俗相沿。未有確解。近喻嘉言先生。以通今博古之才。著開天闢地之論。掃叔和之穢。闡仲景之奧。不剿陳言。獨標新義。從來迷謬。

渙然冰釋。至於治法。高出千古。直髮前人所未發。誰謂今人不及古人之精乎。故附刊之。用告業醫之士焉。蓋天地以生物為心。寒熱溫涼。四氣遞運。萬古不易。人生其間。感觸寒暑而病者。皆其起居無時。飲食不節。氣虛體弱。自行犯之。非寒暑之過也。然亦不過千百中之一二耳。

白話文:

張鳳逵所著的《傷暑全書》,參考了古人的論述,巧妙地融合了自己的見解,可謂善於表達的人。只是書中對於瘟疫的描述不太清晰,對於醫學的影響不小。雖然東垣醫學淵博,丹溪醫學博大精深,但也只是沿襲了前人的觀點,沒有確切的解釋。近來喻嘉言先生以通曉古今的才華,發表了開創性的論述,掃除叔和的錯誤觀點,闡明仲景的深奧醫理,不墨守成規,獨樹一幟。以往的疑惑迷霧,頓時消散。至於治療方法,更勝過古人,直接揭示了前人未曾觸及的奧秘。誰說今人不如古人精通醫學呢?因此將其附錄在此,告知從事醫術的人。天地以萬物為核心,寒熱溫涼,四季交替,亘古不變。人生於世,因感受寒暑而生病的,都是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制,體虛氣弱,自己犯病,並非寒暑的過錯。然而,這也僅僅是千百人中的一兩個而已。

若以寒暑為殺厲之氣。觸之即病。則人無噍類久矣。豈天地生人自然之道哉。至非其時而有其氣。謂之不正之氣則可。謂之疫氣則非也。何也。不正之氣。人感之者。有病有不病。未可一概論也。若夫疫氣。則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強弱虛實。沿門闔境。傳染相同。人無得免者。

此唯大兵大荒之後有之。而饑饉之年尤甚。流離滿野。道殣相望。或趨鄉鎮。或集郡邑。或聚都城。安置失所。賬濟寡術。九重萬里。呼答無門。三五為群。死無虛日。千百一豖。埋藏不深。掩蓋不厚。時至春和。地氣轉動。浮土塌陷。白骨暴露。血水汪洋。死氣屍氣。濁氣穢氣。

白話文:

如果說寒暑是致病的因素,只要接觸就會生病,那人類早就滅絕了,怎麼可能是天地生人的自然法則呢?

真正不正常的氣候,才會導致疾病。這叫做「不正之氣」,而不能稱之為「疫氣」。為什麼呢?因為不正之氣,有些人感染了會生病,有些人則不會,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疫氣,則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強弱虛實,都會傳染,沿著街道、家家戶戶,無一倖免。

這種疫病只會在經歷過大規模戰爭或饑荒之後出現,而且在饑荒之年尤為嚴重。人們流離失所,遍布田野,路上到處是屍體。有人逃往鄉鎮,有人聚集到郡城,有人湧入都城,無處安置,缺乏救濟,四處求助卻無人理睬。三五成群的人死去,每天都有死人,屍體堆積如山,埋藏不深,覆蓋不厚。等到春暖花開,地氣轉動,浮土塌陷,白骨暴露,血水泛濫,到處都是死氣、屍氣、濁氣和穢氣。

隨地氣上升。混入蒼天清淨之氣。而天地生物之氣。變為殺厲之氣。無形無影。無聲無臭。從口從鼻而入。直犯臟腑。正氣閉塞。邪氣充斥。頃刻云亡。莫可救藥。說文云。疫者。民皆病也。厲鬼為災。斯名疫耳。禮記月令云。孟春之月。先王掩骼埋胔。正以是月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誠恐胔骼穢惡之氣。隨天地之氣升降。混合為一。有害人物。故掩埋之。此預補造化。大有功也。蓋以人在氣交之中。如魚在水。一毫渣滓。混雜不得。設川澤潑灰。池塘入油。魚鮮有得生者。人受疫氣。何以異此。是以自古聖君賢相。參贊化育。變理陰陽。消弭疫端於平日。

白話文:

隨著地氣上升,混雜了蒼天清淨之氣,天地生物之氣便轉化為致命的邪氣,無形無影,無聲無臭,從口鼻侵入,直達臟腑,正氣被阻,邪氣充斥,頃刻間便會致人於死,無藥可救。古書上說,「疫」是指人民普遍染病,厲鬼作祟,因此稱為「疫」。《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先王掩埋遺骸,正是因為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擔心遺骸的污穢之氣隨天地之氣升降,混合在一起,危害百姓,所以才掩埋遺骸。這是在天地運作的過程中,預先補救,功勞極大。因為人處於氣交之中,如同魚在水中,一絲雜質都不能混入。想像一下,如果河流湖泊被灰燼污染,池塘裡混入油污,魚類還能存活嗎?人受到疫氣侵襲,又怎麼會不同呢?因此,自古以來,聖明君主賢明的宰相,都能參贊天地造化,調節陰陽變化,在平日就消滅疫病的根源。

捍患御災。煮粥施藥。救濟疫害於臨時。人無橫夭。世躋雍熙。文人解為澤及枯骨。失其旨矣。詎春月當澤及枯骨。而夏秋冬之枯骨。遂不當澤及哉。近有好事之輩。設立壇廠。每於小兒出痘之年。購求夭亡屍骸。雖經埋痤。亦必刨出。堆集如山。架火燒焚。烈焰張熾。腥聞於天。

神人掩鼻。毒氣熏蒸。惡味氤氳。流行傳染。以致嬰孩生出一等怪證。似痘非痘。似疹非疹。似斑非斑。一二日間。即涉危篤。雖有良醫。莫敢措手。共相詫諤。咸謂天生異災。不知致此之由。頻年以來。冤枉赤子。何啻數萬。離城二三十里。即無此證。豈非明驗與。嗟嗟。

白話文:

古代醫家認為,救治瘟疫,如同抵抗災難,應及時施藥治病,讓百姓免於橫死,社會安定太平。有人將此理解為只在春天救治死者,認為其他季節的死者就不需要救治了,實在是錯解了本意。如今有一些人,在小兒出痘的年份,購買夭亡的屍體,即使已經埋葬,也要挖出來堆成山,放火焚燒,烈焰沖天,惡臭瀰漫。

神仙都掩鼻躲避,毒氣熏蒸,惡臭蔓延,造成傳染。導致嬰兒生出奇特的病症,看似出痘,卻又不完全是痘,看似出疹,卻又不完全是疹,看似斑點,卻又不完全是斑點。幾天之內就病危,即使有良醫,也不敢治療,紛紛驚訝疑惑,認為是天災。他們不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導致多年來無辜的孩童冤枉死去,數量多達數萬。離城二十三十里就沒有這種病症,這不是明證嗎?可嘆啊!

異端妖術。惑世誣民。昧者反以為善。聚眾譁之。斂財助之。此倡彼和。奔走若狂。揆之先王掩骼埋胔之義。不大相乖舛耶。因序疫證而並及之。以望世之學醫者。加之意焉。漁陽林起龍北海識於補拙齋。

白話文:

古人認為有些不正當的法術、邪門歪道會迷惑世人,欺騙百姓,但有些人反而把它看作是好事,聚集在一起大肆宣傳,甚至出錢支持。這種行為與古時候君主掩埋屍骨、尊重生命的理念相差甚遠。因此,在討論瘟疫症狀時也一併提及此事,希望學習醫學的人能夠重視這件事,多加留意。這是來自漁陽的林起龍在北海的補拙齋所寫下的觀點。

3. 附喻嘉言瘟疫論

喻昌曰。聖王御世。春無愆陽。夏無伏陰。秋無悽風。冬無苦雨。乃至民無夭札。物無疵癘。太和之氣。彌滿乾坤。安有所謂瘟疫哉。然而周禮儺以逐疫。方相氏掌之。則瘟疫之由來。古有之矣。鄉人儺。孔子朝服而致其誠敬。蓋以裝演巨像為儺神。不過彷彿其形。聖人以正氣充塞其間。

俾疫氣潛消。乃位育之實功耳。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飲芳香之藥。上已採蘭草以襲芳香之氣。重滌穢也。後漢張仲景著傷寒論。欲明冬寒春溫夏秋暑熱之正。自不能併入疫病以混常法。然至理已畢具於脈法中。叔和不為細繹。乃謂重感於寒。變為瘟疫。又謂春時應暖而復大寒。

白話文:

喻昌說:聖明的君王治理天下,春季陽氣不失調,夏季陰氣不鬱結,秋季沒有淒厲的寒風,冬季沒有寒冷的雨水。甚至百姓沒有夭折,萬物沒有疾病。太和之氣充滿天地,哪裡會有瘟疫呢?

然而,《周禮》中記載有儺以驅逐疫病,方相氏掌管此事,可見瘟疫自古就有。鄉人儺,孔子穿朝服以示誠敬,這是因為他們用巨大的模型扮演儺神,雖然只是模仿其形狀,但聖人以正氣充塞其間,使疫氣潛消,這才是真正的功效。

古人元旦時,汲取清泉飲用芳香的藥物,上巳節採摘蘭草以熏香身體,都是為了去除穢氣。後漢張仲景著《傷寒論》,想要闡明冬寒春溫夏暑秋涼的正常氣候規律,自然無法將疫病混入常法之中。然而,疫病的道理早已在脈法中完備地記載了。叔和沒有細緻地解說,反而說疫病是由於過度感受寒氣而引起的,又說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出現了嚴寒。

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又謂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又謂從春分節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蓋以春夏秋為寒疫。冬月為瘟疫。所以又云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後人奉此而廣其義。謂春感清邪在肝。夏感寒邪在心。秋感熱邪在肺。冬感溫邪在腎。

白話文:

夏天應該熱卻反常地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地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地溫暖。這些都是時節不對卻出現了相應的氣候。因此,一年四季中,老少疾病常常類似,這是因為時行之氣的影響。又說,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冬溫還有先後發病的差異,層層相疊,也有輕重之分,治療方法也隨之不同。還說,從春分節氣之後到秋分節氣之前,如果出現暴寒,都是時行寒疫。

因為春夏秋三季為寒疫,冬月為瘟疫。所以又說,三月四月,如果出現暴寒,此時陽氣尚弱,被寒氣所折,病熱還比較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經旺盛,被寒氣所折,病熱則比較重。七月八月,陽氣已經衰弱,被寒氣所折,病熱也比較輕。後人根據這些道理,進一步闡釋,認為春天感受風寒邪氣在肝,夏天感受寒邪在心,秋天感受熱邪在肺,冬天感受溫邪在腎。

塤篪遞奏。舉世若狂矣。嗟嗟。疫邪之來。果寒折陽氣。乘其所勝。而直入精神魂魄之臟。人無噍類久矣。更有謂疫邪無形象聲臭。定時定方可言。是以一歲之中。長幼莫不病此。至病傷寒者。百無一二。治法非疏里則表不透。非戰汗則病不解。愈摹愈遠。究竟所指之疫。仍為傷寒傷溫傷暑熱之正病。

疏里則下早可知。戰汗則失表可知。只足自呈敗闕耳。夫四時不正之氣。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氣屍氣。混合不正之氣。斯為疫矣。以故雞瘟死雞。豬瘟死豬。牛馬瘟死牛馬。推之於人。何獨不然。所以饑饉兵凶之際。疫病盛行。大率春夏之交為甚。蓋溫暑熱濕之氣。

白話文:

塤篪輪流演奏,天下人如同陷入狂熱之中。唉,疫病的到來,果然是寒氣折損陽氣,乘虛而入,直達精神魂魄的臟腑。人們無力抵抗,病況持續已久。更有甚者說,疫病沒有形狀、聲音、氣味,無法預測時間和地點。因此,一年四季中,無論老少都難逃此病。真正因傷寒而病的人,百不存二。治療方法不是疏通里氣,就是表證不透,不是發汗驅邪,就是病症難解。方法愈加繁複,最終所指的疫病,仍然是傷寒、溫病、暑熱等正病。

疏通里氣則下痢早見端倪,發汗驅邪則失卻表氣,只顯現出自身的缺陷而已。一年四季氣候不調,感受其氣的人就會生病,最初並非叫作疫病。因病致死後,病氣和屍氣混合不調之氣,就形成了疫病。因此,雞瘟會導致雞死亡,豬瘟會導致豬死亡,牛馬瘟會導致牛馬死亡。推及到人,又為何不同呢?所以,在饑荒、戰爭等凶險時期,疫病就會盛行,尤其以春夏之交最為嚴重。因為溫熱暑濕之氣,正是疫病的誘因。

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病者當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氣。足充一室。況於連床並榻。沿門闔境。共釀之氣。益以出戶屍蟲。載道腐墐。燔柴掩席。委壑投崖。種種惡穢。上混蒼天清淨之氣。下敗水土物產之氣。人受之者。親上親下。病從其類。有必然之勢。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

頭面腮頤。腫如瓜瓠者是也。所稱蝦蟆瘟者。喉痹失音。頸筋脹大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汁如血者是也。所稱疙瘩瘟者。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腹鳴乾嘔。水瀉不通者是也。所稱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難移者是也。小兒痘瘡尤多。以上疫證。

白話文:

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疾病,無處可逃,病氣蔓延迅速。一個人患病,病氣就能充滿整個房間,更何況是睡在一起、住在一起、甚至同一街坊鄰居,更容易互相傳染。再加上戶外腐爛的屍體、道路上的污穢、焚燒的柴草、丟棄的垃圾、以及山溝懸崖上的惡臭,這些種種惡臭混雜在一起,污染了清新的空氣,也敗壞了水土,人們吸入這些污濁的氣息,就會染上各種疾病。這就是為什麼流行病會以特定方式發作的原因,比如人們常說的大頭瘟,頭面腮頤腫脹如瓜瓠;蝦蟆瘟,喉嚨阻塞失聲,頸部肌肉腫大;瓜瓤瘟,胸部隆起,嘔吐如血;疙瘩瘟,全身紅腫,長出像瘤一樣的疙瘩;絞腸瘟,腹鳴嘔吐,腹瀉不止;軟腳瘟,排泄清白,雙腳沉重難行。而孩童的痘瘡更是常見。以上這些都是流行病的典型症狀。

不明治法。咸委劫運。良可傷悼。大率瘟疫痘疹。古昔無傳。不得聖言折衷。是以墮落叔和坑塹。曾不若俗見摸索病狀。反可顧名思義也。昌幸微窺仲景一斑。其平脈篇中雲。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

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虛微。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蝕齦也。中焦不治。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不明確,任由疾病肆虐。實在令人傷心惋惜。大多數瘟疫痘疹,古時候沒有記載,得不到聖賢的言論指導,因此只能像叔和一樣落入困境。過去人們只會根據俗見摸索病症,根本無法顧名思義。幸好我略微窺見了仲景醫學的皮毛,在他的《平脈篇》中提到:「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應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叫做潔;濁邪中下,叫做渾。」

陰氣受邪,必定會內心發抖,表氣虛弱,裡氣不守,因此邪氣才會侵入陰氣。陽氣受邪,必定會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頸部攣縮,腰痛腿酸。所謂陽氣中霧露之氣,所以叫做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受邪則會手腳冰冷,大小便失禁,表氣微弱,裡氣急迫,三焦混淆,內外不通。上焦鬱結,臟腑互相熏蒸,導致口爛齒齦潰爛。中焦不治,......

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胃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摶。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微厥。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

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凡二百六十九字。闡發奧理。全非傷寒所有事。乃論疫邪從入之門。變病之總。所謂赤文綠字。開天闢地之寶符。人自不識耳。篇中大意。謂人之鼻氣通於天。故陽中霧露之邪者。為清邪從鼻息而上入於陽。

白話文:

胃氣往上衝,脾氣無法正常運作,胃裡積聚著濁氣,營氣和衛氣無法流通,血液凝結不流動。如果胃氣往前通暢,小便就會呈現赤黃色,與熱氣結合在一起。因為熱氣的作用,在經絡中遊走,進出臟腑。熱氣經過的地方,就會形成癰腫和膿瘡。如果陰氣往前通暢,陽氣就會微弱,陰氣無處宣洩,外來的邪氣就會侵入體內,打噴嚏把它排出去。聲音會像痰堵塞一樣,又嘶啞又難以發出,寒氣和厥氣互相追逐,被熱氣所包圍。血液凝結從下往上衝,就像豬肝一樣。陰陽都出現厥逆的症狀。

脾氣虛弱,五臟液體往下流,下焦部位無法閉合,排泄物下墜沉重,導致排便次數多且困難,肚臍附近會有積水疼痛的症狀,生命將難以保全。這篇文字共計二百六十九字,闡明了深奧的道理,完全不是傷寒病的內容。而是論述疫邪侵入人體的途徑,以及疾病變化的總體情況。所謂的「赤文綠字」,就是開天闢地的寶符,只是人們自己不知道而已。文章的大意是,人的鼻氣與天相通,所以陽氣中的霧露之邪,就是清邪從鼻息而上進入陽氣。

入則發熱頭痛項強頸攣。正與俗稱大頭瘟蝦蟆瘟之說符也。人之口氣通於地。故陰中水土之邪者。為飲食濁味。從口舌而下。入於陰。入則其人必先內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臍築湫痛。正與俗稱絞腸瘟軟腳瘟之說符也。然從鼻從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中焦不治。則胃中為濁。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其釀變即見中焦。俗稱瓜瓤瘟疙瘩瘟等證。則又陽毒癰膿。陰毒遍身青紫之類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若三焦邪混為一。內外不通。臟氣熏蒸。上焦怫鬱。則口爛蝕齦。衛氣前通者。因熱作使。遊行經絡臟腑。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從口鼻進入身體,一開始就會感到發熱頭痛、脖子僵硬。這就符合民間所說的大頭瘟的症狀。因為人體的口氣與地氣相通,所以陰邪之氣會從飲食中的濁味進入口舌,再往下進入陰分。一開始病人會感到身體發冷、膝蓋冰冷、大小便失禁、排便困難、腹部絞痛,這也符合民間所說的絞腸瘟、軟腳瘟的症狀。但無論是從鼻或口進入的邪氣,都會先侵襲中焦,再逐漸蔓延至上下。

如果中焦受邪不治,就會導致胃中濁氣積聚,營氣和衛氣不通暢,血液凝滯不流。這些變化就會表現在中焦,民間稱為瓜瓤瘟、疙瘩瘟等症狀。之後更可能會發展成陽毒的癰疽膿腫,或陰毒的全身青紫。這就是三焦定位的邪氣。如果三焦的邪氣混雜在一起,內外不通暢,臟腑氣機鬱結,上焦就會出現口爛、牙齦潰爛。衛氣向前流通,因為熱氣的驅使,會遊走於經絡臟腑。

則為癰膿。營氣前通者。因名客邪。嚏出聲嗢咽塞。熱擁不行。則下血如豚肝。然以營衛漸通。故非危候。若上焦之陽。下焦之陰兩不相接。則脾氣於中。難以獨運。斯五液注下。下焦不闔。而命難全矣。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

則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之下入。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從此區分。甚者三焦相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故聲嗢咽塞。口爛蝕齦者。亦復下血如豚肝。非定中上不及下。中下不及上也。傷寒邪在外廓。故一表即散。

白話文:

如果形成癰疽膿腫,這是營氣在體表流通,因此稱為客邪。打噴嚏時發出嗢嗢的聲音,咽喉阻塞,熱氣聚集無法散發,就會從下焦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不過因為營衛氣血逐漸恢復流通,所以不算危險徵兆。如果上焦陽氣和下焦陰氣無法相通,脾氣就會在中焦停滯,難以運行,這就會導致五液向下流注,下焦失守,生命就會難保。傷寒的邪氣,會先從身體的背部侵入,然後再侵犯身體的前方,再侵犯身體的側面,從外廓逐漸侵入。

瘟疫的邪氣,則會直接從中道侵入,蔓延到三焦。上焦是清陽之氣所在,所以清氣的邪氣會從上面侵入;下焦是濁陰之氣所在,所以濁氣的邪氣會從下面侵入。中焦是陰陽交界之處,所有清濁的邪氣都必須在此區分。嚴重的情況下,三焦會混淆不清,上行極致又向下,下行極致又向上,所以會出現嗢嗢的聲音,咽喉阻塞,嘴巴爛掉,牙齦潰爛,也會排出像豬肝一樣的血。這不一定是中焦無法傳導到上焦,或者中下焦無法傳導到上焦。傷寒的邪氣在體表外廓,所以只要表症解除就能散去。

疫邪行在中道。故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腑。則腹滿便堅。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干涉。奈何千年憒憒。試折衷以聖言。從前謬迷。不渙然冰釋哉。治法。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此為上也。邪既入。則以逐穢為第一義。

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或問春夏秋蒸氣成疫。豈冬溫獨非疫耶。余曰。冬月過溫。腎氣不藏。感而成病。正與不藏精之春溫無異。計此時有春無冬。三氣即得交蒸成疫。

白話文:

疫病的邪氣在人體的中間運行,因此表症無法消散。傷寒的邪氣進入胃腑,就會造成腹脹便秘,所以可以服用攻下藥物。疫病的邪氣在三焦,散布開來,無法收斂,又反复發作。這與治療傷寒表裡證的各種方法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千年來人們一直迷惑不解?嘗試折衷聖人的言論,才能讓過去的錯誤迷信煙消雲散!

治療方法:在發病之前,預先服用芳香正氣的藥物,就能阻止邪氣侵入,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邪氣已經侵入,那麼驅除穢氣就是首要的原則。

上焦就像霧氣,要向上驅散,並同時解毒。中焦就像污水,要疏導排泄,並同時解毒。下焦就像溝渠,要疏通排泄,並同時解毒。營氣衛氣暢通之後,要乘勝追擊,徹底拔除病邪,不要讓它潛伏滋長。

有人問:春夏秋冬的蒸氣都能形成疫病,為什麼只有冬溫不是疫病呢?我說:冬月天氣過於溫暖,腎氣不能收藏,感邪而生病,這與不藏精的春溫病症並無不同。這樣算來,此時既有春氣,又有冬氣,三種氣交蒸,就能形成疫病。

然遇朔風驟發。則蒸氣化為烏有矣。是以西北土高地燥。即春夏氣難上升。何況冬月之凝冱。東南土地卑濕。為霧露之區。蛇龍之窟。其溫熱之氣。得風以播之。尚有可耐。設旦暮無風。水中之魚。衣中之蝨。且為飛揚況於人乎。蒸氣中原雜諸穢。益以病氣死氣。無分老少。

觸之即同一病狀矣。此時朔風了不可得。故其氣轉積轉暴。雖有薰風。但能送熱。不能解涼。盛世所謂解慍阜財者。在兵荒反有注邪布穢之事矣。叔和以夏應大熱而反大寒為疫。詎知大寒。正疫氣消弭之候乎。故疫邪熾甚。惟有北方。始能消受。詩惡譖人。思欲投畀有北。以熄其焰。

析義精矣。

白話文:

然而遇到突然吹起的朔風,蒸氣就會瞬間消失無蹤。因此西北地區地勢高聳乾燥,即使是春夏季節,氣溫也很難上升,更何況是寒冷的冬月呢?而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是霧露瀰漫、蛇龍盤踞的地方,其溫熱的氣息雖然可以借助風力傳播,但也只能勉強抵擋。如果白天黑夜都沒有風,水裡的魚、衣服裡的蝨子都會被吹得到處亂飛,更何況是人呢?蒸氣原本就混合著各種污穢之物,再加上病氣和死氣,無論老少,接觸到就會染上相同的病狀。此時朔風根本不可能出現,因此寒氣不斷積聚,最終爆發。即使有薰風吹拂,也只不過能傳遞熱量,無法抵禦寒冷。盛世時期所謂的解慍阜財,如今卻反倒出現了注邪布穢的現象。叔和認為夏天應該是大熱,卻反倒出現了嚴寒,而認為這是疫病的徵兆。卻不知嚴寒正是疫氣消散的時機。因此疫邪十分猖獗,只有北方才能承受。詩歌中惡譖人,想把罪責推給北方,以熄滅其怒火。

分析得非常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