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暑病方論 (1)

1. 卷三·暑病方論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趙注:此證屬陰陽俱虛。脈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所以溫針,復損其陰;汗之,復傷其陽。惟宜甘藥補之,以解其熱耳。即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以甘藥。因是知白虎湯中石膏之甘寒、粳米、甘草之輔正、人參之益元,為的對之藥矣。雖知母之苦寒,為除足陽明及手太陰氣分之熱,並可益腎,以除煩躁耳。舍此,其誰與歸?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見前)

周注:趙氏引成注一段,因表裡不明,足以惑疑後人,故刪之。趙雲:「此證為令火之氣酷其金。肺主氣者也,肺傷則氣虛。然太陽膀胱屬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虛而子亦不足。衛虛表不足,由是汗出身熱惡寒。」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膈消則渴也。皆相火傷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雖能除三焦火熱,然仲景名白虎者,為石膏功獨多於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為君。知母亦就肺中瀉火,滋水之源;人參生津液,益所傷之氣而為臣;粳米、甘草補土以滋金為佐也。愚按:冬月有寒,則能傷人,名中寒;夏月有熱,亦能傷人,名中熱。此是外來之熱,故曰中,非即伏寒發出、夏必病熱之熱也。然而同用白虎者,總以所傷在氣,則所主在金,所病在熱。生金者土,金生者水。金病則我母我子俱病。故與伏氣之在少陰發出之由陽明者無異。要皆並主一湯,全不因冬月之伏,與夏月之中,為二義也。又全不以伏氣之渴與今病之渴為稍異,而必主人參也。嗚呼!聖人於此,有意立方,無心表異。以千古之前,自有此理;萬世之下,自有此悟。不意今之學者,不知冬月伏氣與暑月中熱同治之旨,反當以此湯治傷寒,每至投而輒斃,光與盞落,反疑聖人有未盡善者。何可勝悼!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熱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 瓜蒂(二七個)。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周注: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今身熱脈微弱者,暍也;身體疼痛者,水也。夏因暑熱,以水灌洗而得,一物瓜蒂湯吐之。常觀仲景,暍病惟出三證,豈偶然哉?舉其端,為萬世準繩:一者明其表裡俱虛;一者言其暍中表之熱;而此言水邪郁令火而成中暍也。若邪郁令火,比類而推,其因殆有不可勝言。如取風涼者、感霧露者、食生冷者、素有積熱者、陰血素虛不勝大熱者、宿邪感而動者、處陰地者,凡此之類,皆足以郁其令火,為中暍之由。或輕或重,或表或里,或虛或實,隨證發現。若論治邪退熱,較量權衡,何可一言盡哉?諸集類方論,徒多其證。

白話文:

卷三·暑病方論

太陽中暑,發燒畏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微弱遲緩,小便清稀,汗毛豎立,手腳冰冷,稍微活動就發熱,口乾舌燥,牙齒張開。如果發汗,則畏寒加重;加用溫針則發熱加重;針灸多次則小便增多。

趙氏注釋:此症屬陰陽俱虛。脈弦細代表陽虛,脈微弱遲緩代表陰虛。所以溫針會進一步損傷陰氣,發汗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只有用甘甜滋潤的藥物來滋補,才能解熱。這正如《靈樞》所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因此可以用甘甜的藥物。由此可知,白虎湯中石膏的甘寒性質,粳米、甘草的扶正作用,人參的益氣作用,都是針對此病的藥物。雖然知母味苦寒,但它能清除足陽明經和手太陰經氣分之熱,還能滋補腎陰,以消除煩躁。除了這個方劑,還有什麼其他的治療方法呢?

太陽中熱,即中暑,表現為汗出畏寒,身體發熱口渴,白虎加人參湯主治。(方劑詳見前文)

周氏注釋:趙氏引用成氏注釋的一段話,因為表裡不明,足以迷惑後人,所以刪去。趙氏認為,此症是因燥熱之氣損傷肺金,肺主氣,肺傷則氣虛。而太陽膀胱屬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虛則子亦不足,衛氣虛弱,表氣不足,因此汗出、身熱、畏寒。內經說:「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膈消則渴」,都是相火傷肺所致。

由此可知,治療重點在於救護肺氣。石膏雖然能清除三焦的火熱,但仲景將此方命名為白虎湯,是因為石膏在清肺、退金中之火的功效最為突出,所以作為君藥。知母也在肺中瀉火,滋養水源;人參生津液,益氣補虛,為臣藥;粳米、甘草補益脾土以滋養肺金,為佐藥。我認為,冬天有寒邪侵襲,則會傷人,稱為中寒;夏天有暑熱侵襲,則會傷人,稱為中熱。這是外來的暑熱,所以稱為「中」,並不是伏藏的寒邪發作。這是夏天必然會患上的熱病。然而,同樣使用白虎湯,都是因為所傷在於氣,所以主治在於金;所病在於熱,生金者為土,金所生者為水。金受損則母(土)子(水)俱病,所以與伏氣在少陰經發作,由陽明經治療的疾病沒有什麼區別,都需要用白虎湯治療,完全不因為是冬天的伏氣或是夏天的中暑而有所區別。

而且,不論是伏氣的口渴還是暑熱病的口渴,都必須加入人參。唉!聖人在制定這個方劑時,有意立方,無心標新立異。千古以前就有這個道理,萬世以後也會有這樣的領悟。沒想到今天的學者,不明白冬天伏氣和夏天中暑同治的道理,反而用這個方劑治療傷寒,結果往往用藥後病人就死亡,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是夏天熱邪損傷了體內冷水(體液),水邪停滯於皮毛所致。一物瓜蒂湯主治。

一物瓜蒂湯

瓜蒂(27個)

將瓜蒂切碎,加水一升,煮至五合,去渣,頓服。

周氏注釋:脈虛身熱,是中暑所致。現在身熱脈微弱是中暑的表現,身體疼痛是水邪停滯的表現。夏天因為暑熱,用冷水灌洗而導致中暑,用一物瓜蒂湯催吐。經常研讀仲景的著作,中暑的病證只有這三種,豈是偶然?仲景的醫案是萬世準繩。其一說明表裡俱虛,其二說明中暑是表熱,而這裡說水邪鬱結導致陽氣受損而形成中暑。如果邪氣鬱結導致陽氣受損,可以類比推論,

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受風寒,感觸霧露,吃生冷食物,素有積熱,陰血不足,不能承受酷暑,宿邪感而復發,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等等,這些原因都能使陽氣受損,導致中暑。中暑的輕重程度,表裡虛實,各不相同,要根據具體情況治療。如果論述治療邪氣、退熱的方法,權衡利弊,又怎能一言以蔽之呢?其他醫書論述中暑的證候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