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3)
卷四·疫病方論 (3)
1. 捻頸瘟
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人參,甘草(人中黃更妙),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炒研),薄荷,荊芥,防風
上諸藥各一錢。惟防風加五分。水煎緩服。加金汁一杯尤效。
白話文:
【捻頸瘟】
所謂捻頸瘟,指的是喉嚨腫痛到無法發聲,脖子腫大,腹部也跟著膨脹,看起來就像鼴鼠一樣的病症。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荊防敗毒散」進行治療。
荊防敗毒散配方如下: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人參、甘草(如果能用到人中黃效果更佳)、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需炒熟研磨)、薄荷、荊芥、防風
上述藥材各取一錢,其中防風要多加五分。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若能再添加一杯金汁,療效更為顯著。
2. 瓜瓤瘟
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
生犀飲
犀角(二錢鎊),蒼朮(泔水浸麻油炒一錢),川黃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葉(一大撮),金汁(半盞)
上五味。水煎去滓。入金汁攪和。日三夜二服。如大便結加大黃。渴加栝蔞根。虛加人參。鹽水炒。表熱去蒼朮、黃土。加桂枝、黃連。便膿血去蒼朮。倍黃土。加黃柏。便滑以人中黃代金汁。
白話文:
【瓜瓤瘟】
瓜瓤瘟這種病症,特徵為胸部突出、兩脅膨起,會嘔吐出像果汁一樣的血液。適合用生犀飲來治療。
生犀飲配方
犀角(二錢鎊),蒼朮(用泔水浸泡後,再以麻油炒過的一錢),川黃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葉(一大撮),金汁(半盞)
將以上五種材料用水煎煮,然後去掉殘渣。加入金汁攪拌均勻,一天喝三次,晚上喝兩次。如果大便乾結,可以增加大黃的份量;口渴時,可添加栝蔞根;身體虛弱時,可以添加人參,並以鹽水炒過;如果表面有熱象,則要去掉蒼朮和黃土,改加桂枝和黃連;若是大便有膿血,則去掉蒼朮,黃土的份量加倍,並加入黃柏;若是大便滑瀉,可以用人中黃來代替金汁。
3. 楊梅瘟
楊梅瘟者。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者是也。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並刺塊出血。
人中黃丸
大黃(三兩溺浸),人中黃(如無坑垢代之),蒼朮(去皮麻油炒),桔梗,滑石(各二兩),人參,黃連(酒洗),防風(各五錢),香附(薑汁拌勿炒一兩五錢)
上神麯為丸。氣虛四君子湯送。血虛四物湯送。痰甚二陳湯送。熱甚童便送。通用清熱解毒湯送二三服。
清熱解毒湯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白芍藥(酒洗),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雞子大碎),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生一錢五分),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錢切)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白話文:
【楊梅瘟】
楊梅瘟這疾病,會在全身出現紫色斑塊,突然間長出像黴一樣的瘡,這就是此病的特徵。治療上,會使用清熱解毒湯,配合服用人中黃丸,並且對紫色斑塊進行針刺放血。
【人中黃丸配方】
主要成分有:大黃(需用尿液浸泡三兩),人中黃(若無坑垢可找其他替代品),蒼朮(去皮後用麻油炒過),桔梗,滑石(各二兩),人參,黃連(酒洗),防風(各五錢),香附(薑汁拌和,但不炒,一兩五錢)。
將上述材料混合,用神麯製成丸狀。若是氣虛者,可用四君子湯送服;若是血虛者,可用四物湯送服;若是痰多者,可用二陳湯送服;若是體內熱度高者,可用童便送服。通常情況下,則可用清熱解毒湯送服二至三服。
【清熱解毒湯配方】
主要成分有: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白芍藥(酒洗),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雞蛋大小,打碎),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生,一錢五分),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錢,切成片)。
將這些藥材放入一斗水中煮,煮到剩五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夜晚二次。
4. 疙瘩瘟
疙瘩瘟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及服人中黃散。
人中黃散
辰砂,雄黃(各一錢五分),人中黃(一兩)
上為末。薄荷桔梗湯下二錢。日三夜二服。
白話文:
【疙瘩瘟】
疙瘩瘟這種病症,會出現像瘤一般的腫塊,這些腫塊會在全身移動。若患者早晨發病,晚上就去世,那就是此病無疑了。治療方式是使用三稜針,在委中穴位置刺入三分深度,讓其出血。同時需服用人中黃散。
【人中黃散】
配方為辰砂和雄黃各一錢五分,人中黃一兩。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薄荷和桔梗煮成的湯水送服。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二次。
5. 絞腸瘟
絞腸瘟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雙解散。
白話文:
所說的「絞腸瘟」,就是指那種會讓腸子發出咕嚕聲,並且有乾嘔的症狀,同時水樣的腹瀉又無法順利排解的情況。對於這種病症,應該採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適合使用的是「雙解散」這種藥方。
6. 軟腳瘟
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腫難移者是也,即濕溫,宜蒼朮白虎湯,不可輕下。小兒亦易傳染,人見驚搐發痙,誤作驚治,與大人多彷彿也。故凡盛夏濕溫之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所以疫癘之發,每每盛於春夏者,以其濕熱暑三氣交蒸故也。
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後,至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天本熱也,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益以地之濕。三氣交動,時分時合,其分也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
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莫如夏月為最。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即無病之人感之,未免為患;況素有濕熱,或下元虛人,安得不患濕熱之證乎?是以濕熱之證,最忌發汗,發汗則濕熱混而為一,中氣盡傷,多成死證;惟宜分解,先抉中氣,
使中氣徐領其表其里,上下分消,故多愈也。至若疫氣,則邪正混合,邪極勝,正極衰,轉眼立斃。苦寒傷胃,溫補助邪,如人中黃之類,方為合法也。夫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則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
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之下入。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從此區分。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傷寒邪中外廓,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道,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腑,則腹滿便鞕,故可攻下;疫邪布在中焦,散之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
有何涉哉?
周禹載曰:按吳又可皆論尋常所有疫癘,喻嘉言止論天地不正之大疫,各極快暢,不可執一。要知瘟疫有傷氣、傷血、傷胃之殊,故見證不同,治亦稍異。若入臟者,則必不知人而死矣。大法以證為則,毋專以脈為據也。
白話文:
【軟腳瘟】,這是一種病症,患者會有腹瀉且排出白色稀便,雙腳浮腫,行走困難。這種疾病實際上就是濕溫病,治療上應使用蒼朮白虎湯,不可隨意進行瀉下治療。
這種病連小朋友也很容易被感染,當他們出現驚跳、抽搐、發痙等症狀時,往往會被誤認為是驚嚇導致,但其實和成年人的病徵非常相似。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濕溫病的證狀中常常潛藏著瘟疫。一個人如果感染了這種病,那就是濕溫病;但如果這種病在一個地方蔓延開來,那就成了瘟疫。
瘟疫之所以在春夏之際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這時的空氣中混合了濕氣、熱氣以及暑氣,三種氣候互相影響所致。
春季由肝臟主宰,秋季則由肺部負責,冬季由腎臟掌控,各自運行其功能。然而,自春分後到秋分前,由心包經、心經和脾經這三個部位,共同承擔起身體運作的任務。天空原本就帶著熱度,再加上白天的酷熱;白天已經夠熾熱,再加地上的濕氣。三種氣候交織在一起,時而分開,時而結合。當它們分開時,風在其中吹拂,帶走了濕氣和熱度,人們不會感到不適;然而當它們結合時,天空的熱氣下降,地面的濕氣上升,人們身處於這種氣候中,無法避免。因此,疾病最多且最嚴重的時期,莫過於夏季。無形的熱氣蒸發了有形的濕氣,即使是健康的人接觸到,也可能生病;更何況那些本身就有濕熱體質,或是下焦虛弱的人,怎能不受到濕熱的侵擾呢?
濕熱的病症最忌諱的就是發汗,發汗會讓濕熱混為一談,中氣受到損傷,很多情況下會導致死亡;應該採取分解的方式,先恢復中氣,讓中氣緩慢地引導表裡,上下的濕熱分別消除,這樣才能達到康復的效果。至於瘟疫,那則是邪氣與正氣混雜,邪氣極度強盛,正氣極度衰弱,病情瞬間惡化。過度的寒涼會傷害脾胃,溫補則有助邪氣,如人中黃這類藥物,才符合正確的治療原則。傷寒的邪氣,首先侵襲背部,然後前胸,接著側面,由外向內逐漸深入;而瘟疫的邪氣,則直接進入中焦,擴散到三焦。上焦為清陽,所以清邪從上進入;下焦為濁陰,所以濁邪從下進入。中焦為陰陽交界,無論清邪還是濁邪,都必須在此處區分。病情嚴重時,三焦混為一體,邪氣上行至極點,再向下;下行至極點,再向上。傷寒邪氣在體表,一旦表散就可消除;瘟疫邪氣在中焦,表散卻無法去除。傷寒邪氣進入胃腑,會導致腹部脹滿,排便困難,因此可以進行攻下治療;瘟疫邪氣布滿中焦,散去後又會聚集,攻下後又會再次形成。這些與治療傷寒表裡的各種方法,有何關係呢?
周禹載說:吳又可所討論的是常見的瘟疫,而喻嘉言則專門探討天地間的大型瘟疫,兩者各有精闢之處,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知道,瘟疫有傷氣、傷血、傷胃的不同,因此症狀也會有所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如果病邪進入臟腑,患者往往會失去意識,最終死亡。治療時應以症狀為準,不能單純依賴脈象作為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