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疫病方論 (3)

1. 捻頸瘟

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人參,甘草(人中黃更妙),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炒研),薄荷,荊芥,防風

上諸藥各一錢。惟防風加五分。水煎緩服。加金汁一杯尤效。

白話文:

患有「捻頸瘟」的人,喉嚨會阻塞失聲,脖子粗大,肚子脹滿,看起來就像一隻癩蛤蟆一樣。這種病症適合使用「荊防敗毒散」治療。

「荊防敗毒散」的藥方如下: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人參、甘草(用人中黃更佳)、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炒研)、薄荷、荊芥、防風。

2. 瓜瓤瘟

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

生犀飲

犀角(二錢鎊),蒼朮(泔水浸麻油炒一錢),川黃連(一錢),黃土(五錢),岕茶葉(一大撮),金汁(半盞)

上五味。水煎去滓。入金汁攪和。日三夜二服。如大便結加大黃。渴加栝蔞根。虛加人參。鹽水炒。表熱去蒼朮、黃土。加桂枝、黃連。便膿血去蒼朮。倍黃土。加黃柏。便滑以人中黃代金汁。

白話文:

如果有人患瓜瓤瘟,胸部高聳,肋骨突出,嘔吐鮮血,這就是此病症。應該服用生犀飲。

3. 楊梅瘟

楊梅瘟者。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者是也。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並刺塊出血。

人中黃丸

大黃(三兩溺浸),人中黃(如無坑垢代之),蒼朮(去皮麻油炒),桔梗,滑石(各二兩),人參,黃連(酒洗),防風(各五錢),香附(薑汁拌勿炒一兩五錢)

白話文:

楊梅瘟的症狀和治療

楊梅瘟患者會出現全身紫塊,突然發出類似黴瘡的疹子。

治療方法:

  • 內服:
  • 清熱解毒湯
  • 人中黃丸
  • 外治:
  • 刺破紫塊,讓其出血。

人中黃丸藥方:

  • 大黃 (三兩,用尿浸泡)
  • 人中黃 (若無,可用坑垢代替)
  • 蒼朮 (去皮,用麻油炒)
  • 桔梗 (二兩)
  • 滑石 (二兩)
  • 人參 (五錢)
  • 黃連 (酒洗,五錢)
  • 防風 (五錢)
  • 香附 (一兩五錢,用薑汁拌勻,不要炒)

注:

  • 此方為古代醫書記載,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 若出現類似症狀,請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上神麯為丸。氣虛四君子湯送。血虛四物湯送。痰甚二陳湯送。熱甚童便送。通用清熱解毒湯送二三服。

清熱解毒湯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白芍藥(酒洗),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雞子大碎),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生一錢五分),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錢切)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白話文:

將神麴製成丸劑,氣虛者服用四君子湯送服,血虛者服用四物湯送服,痰盛者服用二陳湯送服,熱盛者服用童便送服。一般情況下,服用清熱解毒湯送服,每次服兩到三劑。

清熱解毒湯: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白芍藥(酒洗)、生地、人參(各三錢)、石膏(雞子大碎)、羌活、知母(各二錢)、甘草(生一錢五分)、升麻、葛根(各一錢)、生薑(二錢切)。

以上藥材用水一斗煎煮,取五升藥汁,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夜間兩次。

4. 疙瘩瘟

疙瘩瘟者。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是也。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及服人中黃散。

人中黃散

辰砂,雄黃(各一錢五分),人中黃(一兩)

上為末。薄荷桔梗湯下二錢。日三夜二服。

白話文:

疙瘩瘟的治療

疙瘩瘟,患者會長出像腫瘤一樣的疙瘩,遍布全身,並不斷移動。如果疙瘩突然出現,當天晚上就會死亡。

治療方法:

  1. 針刺:用三棱針刺入委中穴,深度約三分,放血。
  2. 內服藥物:服用人中黃散。

人中黃散配方:

  • 辰砂:一錢五分
  • 雄黃:一錢五分
  • 人中黃: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服用方法:

每日服用三次,每晚服用兩次。每次用薄荷、桔梗湯送服,每次兩錢。

5. 絞腸瘟

絞腸瘟者。腸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雙解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在描述一種疾病「絞腸瘟」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絞腸瘟是指腸道發炎、腹痛難忍的一種病症,常伴隨著腹部脅肋部疼痛、噁心欲吐、大便稀溏或呈粘液血便等症狀。若出現這些症狀時,可以使用「雙解散」這個方劑進行治療。

「雙解散」是由人參、黃耆、茯苓、甘草、桔梗、連翹、薄荷、防風八味藥物組合而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絞腸瘟所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

6. 軟腳瘟

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腫難移者是也。即濕溫。宜蒼朮白虎湯。不可輕下。小兒亦易傳染。人見驚搐發痙。誤作驚治。與大人多彷彿也。故凡盛夏濕溫之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所以疫癘之發。每每盛於春夏者。以其濕熱暑三氣交蒸故也。

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以後。至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天本熱也。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益以地之濕。三氣交動。時分時合。其分也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

白話文:

軟腳瘟患者,大便稀薄且顏色發白,雙腳腫脹難以移動,這就是濕溫病。應該服用蒼朮白虎湯治療,不可輕易服用瀉藥。小兒也容易感染,人見病人抽搐痙攣,誤以為驚嚇而治療,其實與成人濕溫病症狀很相似。所以,盛夏濕溫病症,其實是隱藏在體內的疫癘,一人感染就會成為濕溫病,一人傳染一人就會變成疫癘。因此,疫癘在春夏季節爆發的原因,正是因為濕熱暑三氣交蒸所致。

一般而言,春天主宰厥陰肝木,秋天主宰陽明燥金,冬天主宰太陽寒水,各司其職。然而,從春分過後到秋分之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三氣共同運作,本來天氣就炎熱,再加上太陽的暑氣,天氣格外炎熱,再加上地氣濕潤,三氣交動,時而分開時而合在一起。當三氣分離時,風氣在體內流通,能夠化解濕氣,降低暑氣,人們不會感到難受。但當三氣合在一起時,天上的熱氣下降,就會…。

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莫如夏月為最。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即無病之人感之。未免為患。況素有濕熱。或下元虛人。安得不患濕熱之證乎。是以濕熱之證。最忌發汗。發汗則濕熱混而為一。中氣盡傷。多成死證。惟宜分解。先抉中氣。

使中氣徐領其表其里。上下分消。故多愈也。至若疫氣。則邪正混合。邪極勝。正極衰。轉眼立斃。苦寒傷胃。溫補助邪。如人中黃之類。方為合法也。夫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則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為清陽。故清邪從之上入。

白話文:

夏天濕氣重,人處於氣交狀態,無處可躲。因此,疾病繁多而嚴重的,莫過於夏月。無形的熱氣蒸動有形的濕氣,即使沒有病的人也會受到影響,更何況本身就體內有濕熱,或下元虛弱的人,怎麼可能不患上濕熱的病症呢?所以濕熱症最忌諱發汗,發汗會使濕熱混在一起,傷及中氣,多半會變成危症。只有先分開治療,先調補中氣,讓中氣慢慢地引導表裡之氣,上下分開消散,才能多半痊癒。至於疫氣,則是邪氣和正氣混合,邪氣極盛,正氣極衰,轉眼就會致命。寒涼傷胃,溫補反而助長邪氣,如人中黃之類的病症,就需要溫補治療了。傷寒的邪氣,首先會侵犯身體的背部,接著侵犯身體的前部,然後侵犯身體的側部,由外而內入侵。瘟疫的邪氣,則直行於身體的中間部位,流布於三焦。上焦屬清陽,所以清氣的邪氣會從上焦侵入。

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之下入。中焦為陰陽交界。凡清濁之邪。必從此區分。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傷寒邪中外廓。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道。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腑。則腹滿便鞕。故可攻下。疫邪布在中焦。散之不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

有何涉哉。

周禹載曰。按吳又可皆論尋常所有疫癘。喻嘉言止論天地不正之大疫。各極快暢。不可執一。要知瘟疫有傷氣。傷血傷胃之殊。故見證不同。治亦稍異。若入臟者。則必不知人而死矣。大法以證為則。毋專以脈為據也。

白話文:

下焦屬陰氣濁重,因此濁邪會從下焦入侵。中焦是陰陽交匯之處,所有清濁之邪都會在此區分。嚴重的情況下,三焦會互相混淆,上行到極點又向下,下行到極點又向上。傷寒邪氣入侵外層,一表露即散去。疫邪則在中焦遊走,表露不散。傷寒邪氣進入胃腑,會導致腹脹便秘。因此可以用攻下法治療。疫邪佈滿中焦,散之不收,向下治療又重新聚集。這與治療傷寒表裡的方法有所不同。

這些有什麼關係呢?

周禹載說,吳又可所論皆為尋常的疫癘,喻嘉言則專論天地不正所引起的大疫。各有其長處,不可執著於一種說法。要知道瘟疫有傷氣、傷血、傷胃的不同種類,因此病症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略有差異。若疫邪入侵臟腑,則必然不知不覺地死去。治療大法應以病症為準則,不要過於依賴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