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2)
卷四·疫病方論 (2)
1. 但表不里
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表裡之間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等證。穀食如常。此邪傳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為順。輕劑可愈。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或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而並不透者。合用前湯。
白話文:
關於瘟疫的傳播途徑共有九種,然而這些都不脫離人體的表層與內裡這範疇。若只是影響表層而未深入到裡層的情況下,病徵會表現為頭痛、全身疼痛且伴有發燒,同時還會感覺到寒涼。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出現胸悶等內部病徵,飲食也跟平時一樣。這表示病邪只停留在體表,正通過皮膚表層向外排出。或者會出現疹子消失,或者通過出汗來緩解病情,這些都是順利的發展,通常使用較輕的藥物就能治療。如果汗出不完全,導致熱度無法消退,應該使用白虎湯。如果疹子出現但未能完全透出,熱度也無法消退,應使用舉斑湯。如果疹子和汗水同時出現,但都未能完全透出,應同時使用上述兩種湯藥。
2.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傳裡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吐不嘔。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並宜承氣輩。有里而再發。或至於三。皆依前法。
白話文:
如果病情只表現為胸膈部位的悶痛,有想嘔吐的感覺但是吐不出來,或者吐了也覺得不舒暢,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瓜蒂散治療。若疾病已傳至身體的中下部(即消化系統),出現心腹部脹滿、沒有嘔吐感、或者大便乾燥便祕、或者熱毒聚集導致的瀉痢、或者伴隨發燒的大腸炎、或者大腸黏膜閉塞的情況,都應當使用承氣湯一類的藥物。若病在內臟後還再次發作,甚至反覆三次,都應當依照上述的方法進行治療。
3.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發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故三四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於三表者。亦稀有也。
白話文:
「如果病狀表面現象再次出現,表示病源尚未完全發散,可能還有潛藏在身體裡的邪氣。因此,在三到四天後,病人可能會再度發燒,脈搏會變得洪大且頻率加快。當病情獲得緩解時,如果原本有出疹子的情況,疹子仍會持續;如果原本是靠出汗來排毒,則仍會繼續出汗直到康復。然而,需要三次表面現象才得以痊癒的情況,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4. 表裡分傳
表裡分傳。始則邪氣伏於膜原。尚在半表半裡。二證俱現。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自能達表。或斑或汗。隨其性而升泄之也。病退而熱未除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調之。若分傳至再至三。未之頻見。照前同治。
白話文:
[表裡分傳]
疾病初起時,病邪會潛藏在膜原(身體的一個部位)。此時病狀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表裡兩種症狀都會顯現。治療上必須先疏通裡部,讓裡部的病邪排出,這樣才能順利地將表部的病邪驅除。可能通過發斑或出汗的方式,根據病人的體質來選擇適當的方法來排除病邪。
如果病情已經減輕,但仍有發燒的情況,表示膜原部位還有殘留的病邪未被清除,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三消飲來調理。
如果病邪多次從裡部向表部傳遞,這種情況雖然較少見,但治療原則與前述相同。
5.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人不善調養。以致反復。病家不解。每咎醫師疏於救治。彼此歸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勢之當然。其氣性如此。
白話文:
有種病情會在表證和裏證之間反覆出現,或者表證和裏證交替傳導。醫生有時候無法理解這種情況,反而會責怪病人沒有好好調理身體,導致病情反覆。而病人也不明白,往往會怪罪醫生救治不周到。雙方互相埋怨,這都是誤解。他們不知道這是病情自然發展的趨勢,病毒或病因的特性就是這樣。
6. 先表后里
先表而後里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證。宜達原飲。有經證者。當依三陽加法。繼而脈大且數。自汗而渴。邪離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湯。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依然發熱。宜達原飲。至後反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等證。加大黃微利之。
白話文:
「先表后里」的意思是先處理表面症狀,再處理內部問題。一開始只有表面的症狀,沒有內在的病徵,應使用達原飲這種藥方。如果有經絡方面的問題,應該依照三陽加法的原則來治療。接下來如果出現脈搏快速且大、自發性出汗及口渴的症狀,表示病邪已離開膜原,但還未完全從表面排出,此時應使用白虎湯,用辛涼的方式散去病邪,讓病邪隨著汗水排出,待脈搏平穩、身體恢復涼爽即為痊癒。
兩三天後,或是四、五天後,若仍然持續發燒,應再次使用達原飲。然而,如果之後出現胸部悶脹、腹部脹滿、食慾不振、極度口渴等症狀,則應加入大黃進行輕微的瀉下治療。
7. 先里後表
先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便愈。後復發熱。反加頭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服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解。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內陽回自愈。
白話文:
[先處理體內問題,再處理表面症狀],指的是在疾病初期可能只有發燒的症狀,但隨著病情發展,開始出現體內的相關症狀(即裏證)。這種情況下,通過通便治療可以得到改善。然而,治療後如果再次出現發燒,並且還伴有頭痛、身體沉重及脈搏浮現等症狀,應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服用白虎湯後仍無法出汗,這可能是體內津液已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通常一飲用後就會有所緩解。
若是在大量出汗或大量排泄後,原本的表裡症狀都已經消失,但隨後全身卻開始疼痛,甚至感覺像被人痛打了一樣,且脈搏變得微弱細小,這表示之前的出汗過多,導致體內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骨頭因此感到寒冷並產生疼痛,這並不是表面的感冒症狀。這種情況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在兩三天內,當陽氣回復,疼痛自然會消退。
8.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何以知之。表證多而里證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白話文:
當出現「表證偏勝」的情況時,意思是指在疾病爆發的初期階段,影響身體表面(如皮膚、肌肉等)的病邪較多,而影響身體內部臟腑的病邪相對較少。我們如何知道呢?因為表現出來的外在症狀會比內在症狀多。在治療上,應當先針對外在的表證進行處理,同時也要兼顧到可能存在的內在裡證。
9.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治其里,表證自愈。
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既而傷血,傷肉傷筋,以至傷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如行邪者,即正傷寒也,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病勢雖重,一汗可解,若歸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後行,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
營衛所不關,藥石所難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里,然後可導邪而出,邪盡方愈。初發之時,毒邪漸張,莫之能御,
不惟不能即瘳,而病證日惟加重,病家見證反增,即欲更醫,醫家不解,亦自驚詫,竟不知先時感受,邪盛則病重,邪微則病輕也。人云:瘟疫莫治頭,勞怯莫治尾,所以疫邪方張之際,勢不可遏,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也,全在後段工夫,識得表裡虛實,詳夫緩急輕重,
投劑不致差謬,如是可以萬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無隕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極,酒色耗竭,耆耄之年,皆是天真幾絕,又加疫證,自難支矣。
白話文:
[對於體內病症較為嚴重的情況]
如果體內的病症多而體表的病症少,我們只需專注治療體內的問題,體表的病症自然會跟著好轉。
病毒傷害人體,首先影響的是氣力,接著是血液,再進一步可能影響到肌肉和筋骨。病毒可能直接作用,也可能潛伏一段時間後才發作,因此治療的難易程度和病情的好轉速度各不相同。像直接作用的病毒,就像典型的感冒,從太陽經開始,可能轉移到陽明經或少陽經,即使病情嚴峻,一場大汗就可能痊癒;若是進入胃部,一次嘔吐就能康復。然而,如瘟疫這種病毒,先是潛伏,然後才發作,它藏身於身體的深層組織,就像鳥兒躲在巢穴,野獸隱匿於洞穴。
這類病毒不在營衛(人體防禦系統)的監控範圍,藥物也難以觸及,等到爆發時,病毒逐漸擴散,內部影響臟腑,外部侵犯經絡,營衛受損,各種病症逐漸顯現,這時候才能進行治療。當病毒正在擴散時,還停留在深層組織,這個階段只能用疏通的方法,讓潛伏的病毒容易排出。病毒離開深層組織後,再觀察其變化,可能往外表發展,也可能往體內深入,然後可以引導病毒排出,病毒完全清除後,病人才能痊癒。在初期,病毒逐漸擴大,無法有效控制,
不僅無法立即康復,病情反而逐日加重,病人看到症狀增加,就想換醫生,醫生不明白,也會感到驚訝,卻不知道病毒剛感染時,病毒量多,病情就嚴重,病毒量少,病情就輕微。
有人說:瘟疫在初期難以治療,慢性病在末期難以治療,因此在病毒爆發期間,勢不可擋,要讓病毒迅速離開深層組織,就是治療的方法,關鍵在後期的治療,分辨體內外的虛實,詳細判斷病情的緩急輕重,
用藥精準,就能確保痊癒。即使是最嚴重的病毒感染,按照正確的療法治療,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長期病弱,因酒精、性行為耗盡精力,或是高齡老人,這些人本身的生理機能已經很弱,再加上瘟疫,自然難以撐下去了。
10. 大頭瘟
大頭瘟者。此天行之厲氣也。其濕熱傷高巔之上。必多汗氣蒸。初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濟消毒散。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緩緩服。作丸噙化尤妙。若額上面部焮赤。面腫脈數者。屬陽明。本方加石膏。
內實加大黃。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者。此少陽也。本方加柴胡栝蔞根。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下。並耳後赤腫者。此太陽也。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者砭針刺之。
普濟消毒散
黃連,黃芩(酒炒),人參,黑參,甘草(生),桔梗,連翹,牛蒡子(炒研),升麻,白芷,馬勃(各一錢),殭蠶(炒七分),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柴胡(各二錢)
上為末。半用水煎去滓。食後徐服。半用蜜丸。噙化就臥。以令藥性上行也。節庵於普濟消毒散中。去人參、升麻、白芷、黑參、馬勃、殭蠶、藍根。加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射干、薑汁、竹瀝。名芩連消毒飲。
白話文:
【大頭瘟】
大頭瘟,這是源自天地間的惡劣氣候所導致的疾病。當濕熱侵襲到身體的上部,會產生大量汗水,像被蒸汽籠罩一樣。起初會感到寒冷,接著高燒且全身沉重,頭面部腫脹嚴重,眼睛甚至難以睜開,伴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情況,咽喉部位不舒適,舌頭乾燥,口渴,如果不立即治療,十有八九的人會喪命。應該使用普濟消毒散來治療。如果大便乾硬,可在普濟消毒散中加入一至二錢酒蒸過的大黃,慢慢服用,做成丸狀含化效果更佳。如果額頭和臉部泛紅且腫脹,脈搏跳動快,這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在基本藥方中應加入石膏。
如果病發在耳朵的上下前後,以及額頭兩側紅腫,這是少陽經的問題,應在基本藥方中加入柴胡和栝蔞根,如果大便乾硬也要加入大黃。如果病發在頭頂、頸項下,以及耳朵後方泛紅且腫脹,這是太陽經的問題,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去掉人參,再加入黃芩和黃連,情況嚴重的,可用針灸治療。
【普濟消毒散】
藥材包含:黃連、黃芩(酒炒)、人參、黑參、生甘草、桔梗、連翹、牛蒡子(炒研)、升麻、白芷、馬勃(各一錢)、炒僵蠶(七分)、藍根(如無法取得可使用青黛代替)、柴胡(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半用水煎煮去渣,飯後慢慢服用,另一半製成蜜丸,含化後躺下休息,讓藥物的效能向上行。節庵在使用普濟消毒散時,去掉人參、升麻、白芷、黑參、馬勃、炒僵蠶、藍根,加入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射干、薑汁、竹瀝,命名為芩連消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