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疫病方論 (2)

1. 但表不里

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表裡之間而已。但表而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等證。穀食如常。此邪傳外。由肌表而出。或斑消。或汗解為順。輕劑可愈。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或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而並不透者。合用前湯。

2. 但里不表

但里不表者。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吐而不快。宜瓜蒂散。若邪傳裡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吐不嘔。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並宜承氣輩。有里而再發。或至於三。皆依前法。

3. 表而再表

表而再表者。所發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故三四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至於三表者。亦稀有也。

4. 表裡分傳

表裡分傳。始則邪氣伏於膜原。尚在半表半裡。二證俱現。必先通其里。令里邪去。自能達表。或斑或汗。隨其性而升泄之也。病退而熱未除者。膜原尚有未盡之邪也。宜三消飲調之。若分傳至再至三。未之頻見。照前同治。

5. 再表再里

有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人不善調養。以致反復。病家不解。每咎醫師疏於救治。彼此歸怨。胥失之矣。不知病勢之當然。其氣性如此。

6. 先表后里

先表而後里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證。宜達原飲。有經證者。當依三陽加法。繼而脈大且數。自汗而渴。邪離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湯。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依然發熱。宜達原飲。至後反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等證。加大黃微利之。

7. 先里後表

先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便愈。後復發熱。反加頭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服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解。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內陽回自愈。

8.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何以知之。表證多而里證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9.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治其里。表證自愈。

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既而傷血。傷肉傷筋。以至傷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如行邪者。即正傷寒也。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病勢雖重。一汗可解。若歸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先伏後行。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

營衛所不關藥石所難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得而治之。方其侵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里。然後可導邪而出。邪盡方愈。初發之時。毒邪漸張。莫之能御。

不惟不能即瘳。而病證日惟加重。病家見證反增。即欲更醫。醫家不解。亦自驚詫。竟不知先時感受。邪盛則病重。邪微則病輕也。人云。瘟疫莫治頭。勞怯莫治尾。所以疫邪方張之際。勢不可遏。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也。全在後段工夫。識得表裡虛實。詳夫緩急輕重。

投劑不致差謬。如是可以萬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無隕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極。酒色耗竭。耆耄之年。皆是天真幾絕。又加疫證。自難支矣。

10. 大頭瘟

大頭瘟者。此天行之厲氣也。其濕熱傷高巔之上。必多汗氣蒸。初憎寒壯熱體重。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濟消毒散。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緩緩服。作丸噙化尤妙。若額上面部焮赤。面腫脈數者。屬陽明。本方加石膏

內實加大黃。若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者。此少陽也。本方加柴胡栝蔞根。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下。並耳後赤腫者。此太陽也。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者砭針刺之。

普濟消毒散

黃連黃芩(酒炒),人參,黑參甘草(生),桔梗連翹牛蒡子(炒研),升麻白芷馬勃(各一錢),殭蠶(炒七分),藍根(如無以青黛代之),柴胡(各二錢)

上為末。半用水煎去滓。食後徐服。半用蜜丸。噙化就臥。以令藥性上行也。節庵於普濟消毒散中。去人參、升麻、白芷、黑參、馬勃、殭蠶、藍根。加川芎羌活防風荊芥射干、薑汁、竹瀝。名芩連消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