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暑病方論 (6)

1. 暑病論

周禹載曰。仲景本內經病熱之旨。申伏氣之論。特敘夏月熱病。白虎湯之治。可謂精矣。乃復出暍病於金匱中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正恐人誤認為熱病。故又言暍自外來而入。熱由內伏而發。實為兩途。然暑為夏火之令。傷人之氣。脈虛身熱。遂令人大渴。齒燥汗出而喘。

與伏發無異。並治以白虎湯。俱主甘寒去熱。苦寒除火。甘溫益中。益中者。以暑傷氣故益之。然津液耗甚者。必加人參。與辛散溫散之味。不相涉也。或謂伏發自內。白虎宜也。中暍既由外而內。何為遽用里藥。則以風藥略兼表散。似無不可。愚謂千古之誤。正在於此。雖夏暑與冬寒對峙。

而表裡則大不同也。冬月腠理密。即衛虛而受者。必以漸進何也。外陰而內陽也。若夏月。則人身已陽外而陰內。外垣既撤。暑得直入。故風寒必顯有餘。有餘者邪也。暑氣必顯不足。不足者正也。今人以香薷一味。謂傷暑必用之藥。不知乘涼飲冷。遏抑陽氣。或致霍亂者宜之。

若強力作勞。內傷重者。清暑益氣。庶幾近之。苟用香薷。是重虛其虛矣。況可以表散辛溫之味。加於其間乎。計部張鳳逵先生編輯諸書。特救其謬。我北海林夫子。申明大義。並集名案。以表其後。不亦勝任而愉快耶。余小子又復為之辨者。願以白虎湯為主治。清暑益氣輔之。

亦必隨證加減。至於天水散、甘露飲諸方。皆可引用。如節庵之論。吾未見其可也。設有疑者。請觀汗下溫針之禁。本於仲景聖人。至有夾食而吐利。夾氣而脹悶。夾寒而厥逆。兼風而畏寒。要皆本於脈以測識。而毋庸混淆。然後知聖人之論者常也。隨其所遇者變也。明其常則善於處經。

通於變而靡不善於用權者。則有昔賢之案在。亦惟洞曉傷寒書者。可以神而明之也。

白話文:

周禹載說,張仲景遵循《內經》關於熱病的理論,強調了潛伏之氣的觀點,特別敘述了夏季的熱病,並說明白虎湯的治療方式,可以說非常精準。但他又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中暍病,說是太陽中熱的情況,就是中暍。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擔心人們會將中暍誤認爲普通的熱病。他進一步解釋,中暍是由外部侵入體內,而熱病則是由體內的潛伏之氣引發,兩者實則大異。

然而,夏天的暑熱是夏火的命令,傷害人體的氣,脈搏虛弱,身體發熱,導致人口渴難耐,牙齒乾燥,出汗且喘息。這種情況與潛伏之氣引發的疾病無異,都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白虎湯的主要成分是甘寒之物,用於去熱;苦寒之物,用於滅火;以及甘溫之物,用於補益中氣。之所以補益中氣,是因爲暑熱傷氣,所以需要補益。然而,如果人體的津液消耗過劇,就一定要加入人參。至於辛散和溫散的藥物,與這並不相關。

有人認爲,潛伏之氣引發的疾病源自體內,使用白虎湯是合適的。但中暍是由於外因侵入體內,爲什麼立即使用裏藥呢?他們建議,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解表的藥物,似乎並無不可。我認爲,這個誤解存在了數千年。雖然夏天的暑熱與冬天的寒冷相對,但內外的情況卻大不相同。

冬季時,人體的腠理緊密,即使衛氣虛弱而受到侵襲,也必然逐漸進展,爲什麼呢?因爲外陰而內陽。然而,到了夏天,人體的陽氣已經外泄,陰氣內藏。外在的防禦已經被撤除,暑熱得以直接侵入。因此,風寒的症狀一定會很明顯,這是邪氣。而暑氣的症狀則會顯得不足,這是正氣。現在的人們認爲,香薷是一種治療暑熱必須使用的藥物,但其實,對於那些在涼爽環境下飲冷,抑制陽氣,或者導致霍亂的人來說,香薷纔是適合的。

對於那些強力勞動,內傷嚴重的人,清暑益氣的方法可能更接近實際。如果使用香薷,那就是使虛者更加虛弱。更何況,怎麼可以在其中加入辛溫的表散藥物呢?計部的張鳳逵先生編輯的書籍,特別糾正了這個錯誤。我的老師林北海,闡明瞭大義,並收集了一些著名的案例,以便後續研究。這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嗎?

我再次對此進行辨析,希望以白虎湯爲主治,輔以清暑益氣的方法,也必須根據症狀進行適當的加減。至於天水散、甘露飲等方劑,都可以參考使用。就像節庵的觀點,我並未發現其可行之處。如果有疑惑的人,請看汗下溫針的禁忌,這些都是出自仲景聖人的智慧。例如,如果夾雜食物而導致嘔吐腹瀉,夾雜氣機而導致脹悶,夾雜寒氣而導致厥逆,或者伴隨風邪而畏寒,這些都需要通過脈象來判斷,不能混淆。然後,我們才能理解聖人的理論是常規的,而遇到特殊情況時則需要變化。明白常規就能善於處理經典,通曉變化就能善於運用權變,過去賢者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有深刻理解《傷寒論》的人,才能真正領悟這一點。

2. 暑病方二道

白虎加人參湯一物瓜蒂湯(方俱見前)

白話文:

【暑病處方兩種】

第一種:白虎加人參湯,這種湯藥的配方請參考前面的記載。

第二種:一物瓜蒂湯,此湯藥的配方同樣可於前面找到相關說明。

3. 附集方二十九道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香薷

上五味等分。水煎。服無時。

消暑丸

半夏(十二兩醋煮乾),生甘草,茯苓(各四兩去皮)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熱湯下。

香薷飲

厚朴(制),白扁豆(各半斤炒),香薷(一斤)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入酒一杯。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香薷須陳者佳。

桂苓甘露飲

茯苓(去皮),白朮(土炒),豬苓(去皮),滑石(各二兩研),寒水石(研),甘草(炙),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下。入蜜少許更妙。一方加人參、香薷、甘草。

益元散(方見前)

清暑益氣湯

人參(一錢),白朮(五分炒),黃耆(一錢),蒼朮(一錢),升麻(一錢),神麯(五分炒),陳皮(五分),甘草(五分),當歸(五分),麥門冬(五分去心),黃柏(五分),五味子(三分),葛根(三分),澤瀉(三分),青皮(三分)

上水煎。溫服無時。

清燥湯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黃連,神麯,豬苓,柴胡,甘草(各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人參,澤瀉(各五分),茯苓,當歸,升麻(各三分),黃柏(二分酒拌)

上水煎。服無時。

白虎加蒼朮湯竹葉石膏湯(二方俱見前)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即前白虎湯加人參三兩竹葉二把)

消暑十全散

香薷(二錢),白扁豆(炒捶),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一作半夏),甘草(炙),白朮(薑汁炒),茯苓,藿香,蘇葉(各一錢)

上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炙),白扁豆,陳皮,厚朴(各一錢姜炒),木瓜(五分)

上以水二鍾。煎七分。欲令汗熱服。欲利水冷服。

如伏暑去人參、黃耆。加黃連、藿香、澤瀉。

六和湯

縮砂仁(炒研),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甘草(各一兩炙),赤茯苓(去皮),藿香,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各四兩薑汁製)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黑豆水洗七次),白芷,茯苓(去皮),白朮(土炒),厚朴(薑汁炒),桔梗,紫蘇葉,甘草(各一兩炙),藿香,陳皮(各三兩去白),半夏(二兩湯洗七次)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選奇湯

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甘草(一錢五分夏生冬炙),黃芩(一錢酒炒熱甚倍用)

上水煎。食後稍熱服。

冷香飲子

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各一錢炙),生薑(五片)

上水煎冷服。

漿水散

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各五錢),高良薑,半夏(各二錢半醋製)

上用漿水煎。去滓冷服。(漿水即點乳酪淡醋也)如虛熱喘乏。加人參。汗多加黃耆、五味子。

大順散

甘草,乾薑(各五錢),杏仁(去皮尖),官桂(各三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黃連香薷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製),黃連(五分酒蒸)

上水煎冷服。

加減瀉黃散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

二香散

藿香(一兩),半夏(薑製),陳皮,桔梗,白朮(土炒),茯苓,蘇葉,厚朴(薑汁炒),黃連(各二兩去須),香薷(一斤),白扁豆(八兩炒),白芷(一兩),甘草(二兩五錢),大腹皮(黑豆水捶洗七次)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一鍾。食後溫服。

枇杷葉散

枇杷葉(二兩去毛炙),香薷(七錢五分),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甘草(炙),木瓜(各一兩),丁香,陳皮(去白),厚朴(各五錢去皮薑汁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三片。煎服。如止渴燥去丁香。加知母。冷水調下。

百合湯

百合(一錢二分),人參(五分去蘆),柴胡(一錢去蘆),黃芩(一錢),知母(八分去毛),陳皮(一錢去白),甘草(五分),生地(七分)

上㕮咀。水二鍾。姜三片。捶法醋炙鱉甲。煎之溫服。如渴加栝蔞根。胸中煩熱加山梔。頭痛加羌活、川芎。嘔吐加姜炒半夏。胸滿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不寐。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

血少心中驚惕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疲倦加白朮。腸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薑汁。

加味胃苓丸

蒼朮(五兩),陳皮(三兩),厚朴(二兩),甘草(二兩炙),白朮(四兩),茯苓(二兩),肉桂(二兩),豬苓(二兩),澤瀉(二兩去毛),人參(一兩去蘆),黃連(一兩薑汁炒),白芍(二兩炒)

上為末。蜜丸。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

黃龍丸

黃連(二斤去毛)

上以好醋煮乾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下。

玉露散

寒水石,滑石(去黃垢土),石膏(火煅),栝蔞根(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下。

卻暑散

赤茯苓(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甘草(四兩生)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傷暑霍亂轉筋危急方

吳茱萸(三錢)

同黃連炒至煙起方取。去黃連。將茱萸煎湯一大盞。溫服。

香連丸

木香(二兩),陳皮(二兩),地榆(一兩),枳殼(二兩麩炒),黃連(八錢吳茱萸炒),枳實(一兩麩炒),檳榔(二兩),槐角子(一兩五錢),益元散(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一錢。紅痢米湯下。白痢薑湯下。或白湯下。日三服。或湯一丸二亦可。老弱數服後。即當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