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暑病方論 (6)

1. 暑病論

周禹載曰。仲景本內經病熱之旨。申伏氣之論。特敘夏月熱病。白虎湯之治。可謂精矣。乃復出暍病於金匱中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正恐人誤認為熱病。故又言暍自外來而入。熱由內伏而發。實為兩途。然暑為夏火之令。傷人之氣。脈虛身熱。遂令人大渴。齒燥汗出而喘。

與伏發無異。並治以白虎湯。俱主甘寒去熱。苦寒除火。甘溫益中。益中者。以暑傷氣故益之。然津液耗甚者。必加人參。與辛散溫散之味。不相涉也。或謂伏發自內。白虎宜也。中暍既由外而內。何為遽用里藥。則以風藥略兼表散。似無不可。愚謂千古之誤。正在於此。雖夏暑與冬寒對峙。

白話文:

周禹載說:仲景在《傷寒論》中闡述了內經關於熱病的精髓,並申明了伏氣的學說。特別是關於夏月熱病的治療,他用白虎湯來治療,可謂精妙。

他又在《金匱要略》中提出「太陽中熱者,暍是也」,這是擔心人們會誤將暍病當成一般的熱病。所以他又強調:暍病是從外感而來的,而熱病是內伏而發的,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

但暑氣是夏季火熱的氣候所致,會傷人體之氣,導致脈虛身熱,令人大渴、齒燥、汗出喘不過氣,與伏氣發作的症狀相似。因此都可用白虎湯來治療。白虎湯以甘寒去熱、苦寒除火,甘溫益中,之所以益中,是因為暑氣傷氣,因此要補益中氣。但如果津液耗損嚴重,則需加人參,與辛散溫散的藥物並不衝突。

有些人認為伏氣發作是內在原因,所以白虎湯適合治療;而中暍是由外而內,為什麼要急用里藥呢?其實,可以用風藥稍微兼顧表散,似乎也不無道理。

我認為千古以來的錯誤就在於此。雖然夏暑與冬寒對立,但……。

而表裡則大不同也。冬月腠理密。即衛虛而受者。必以漸進何也。外陰而內陽也。若夏月。則人身已陽外而陰內。外垣既撤。暑得直入。故風寒必顯有餘。有餘者邪也。暑氣必顯不足。不足者正也。今人以香薷一味。謂傷暑必用之藥。不知乘涼飲冷。遏抑陽氣。或致霍亂者宜之。

若強力作勞。內傷重者。清暑益氣。庶幾近之。苟用香薷。是重虛其虛矣。況可以表散辛溫之味。加於其間乎。計部張鳳逵先生編輯諸書。特救其謬。我北海林夫子。申明大義。並集名案。以表其後。不亦勝任而愉快耶。余小子又復為之辨者。願以白虎湯為主治。清暑益氣輔之。

白話文:

表裡之間差異很大。冬天的時候,人體毛孔緊閉,如果正氣虛弱而受到寒邪侵襲,必然會逐漸加重。這是因為寒邪從外而入,而人體的陽氣則在內。但夏天時,人體陽氣外散,陰氣內藏,外表的防禦屏障也減弱,暑氣可以直接侵入,因此風寒的表現往往是邪氣過盛,而暑氣的表現則往往是正氣不足。現在有些人認為香薷是治療暑邪的必用藥,卻不知道夏天貪涼飲冷會抑制陽氣,甚至可能導致霍亂,香薷只適合這種情況。

如果有人過度勞累,內傷嚴重,則應該清暑益氣,才能有效治療。如果一味使用香薷,反而會加重虛弱。更何況香薷具有辛溫散表的功效,不適合這種情況。計部張鳳逵先生編寫了許多醫書,特地糾正了這種錯誤。我的老師北海林夫子也進一步闡明了這個道理,並且收集了許多典型案例,用來警示後人。我這個後輩也努力為此辯解,希望大家以白虎湯為主治,清暑益氣作為輔助療法。

亦必隨證加減。至於天水散、甘露飲諸方。皆可引用。如節庵之論。吾未見其可也。設有疑者。請觀汗下溫針之禁。本於仲景聖人。至有夾食而吐利。夾氣而脹悶。夾寒而厥逆。兼風而畏寒。要皆本於脈以測識。而毋庸混淆。然後知聖人之論者常也。隨其所遇者變也。明其常則善於處經。

通於變而靡不善於用權者。則有昔賢之案在。亦惟洞曉傷寒書者。可以神而明之也。

白話文:

治療時也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藥方。像天水散、甘露飲這些方劑都可以參考使用,但像節庵的論點,我認為不妥。如果有疑問,可以參考《傷寒論》中關於汗下溫針的禁忌。這些禁忌都源於仲景聖人的論述。比如說,夾食而吐利,夾氣而脹悶,夾寒而厥逆,兼風而畏寒,這些症狀都需要通過脈診來判斷,不可混淆。這樣才能理解聖人之論的常規,並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用藥。

能夠理解常規並善於運用常規,同時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用藥,才算真正精通醫術。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讀《傷寒論》,才能靈活運用,明察秋毫。

2. 暑病方二道

白虎加人參湯一物瓜蒂湯(方俱見前)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由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組成,加入人參。用於治療高熱口渴、煩躁不安、舌苔黃厚、脈洪大有力等症狀。

一物瓜蒂湯:僅有一味藥材——瓜蒂。用於治療胸膈痞滿、噁心嘔吐、腹脅脹痛等症狀。 以上兩種方劑均在先前的文章中有介紹過。

3. 附集方二十九道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香薷

上五味等分。水煎。服無時。

消暑丸

半夏(十二兩醋煮乾),生甘草,茯苓(各四兩去皮)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熱湯下。

香薷飲

白話文: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由豬苓、茯苓、澤瀉、白朮、香薷等五味藥材等量組成,水煎服,無需特定時間。消暑丸則由醋煮乾的半夏、生甘草和去皮茯苓製成,研磨成粉,用薑汁煮糊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兩錢,熱湯送服。香薷飲則是另一種方劑。

厚朴(制),白扁豆(各半斤炒),香薷(一斤)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入酒一杯。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香薷須陳者佳。

桂苓甘露飲

茯苓(去皮),白朮(土炒),豬苓(去皮),滑石(各二兩研),寒水石(研),甘草(炙),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下。入蜜少許更妙。一方加人參、香薷、甘草。

白話文:

厚朴(經過炮製),白扁豆(各半斤,炒過),香薷(一斤)

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一碗,加入酒一杯,煎煮至七分,溫涼皆可,不拘時辰服用。發熱時服用有瀉下作用。香薷以陳舊者為佳。

桂苓甘露飲

茯苓(去皮),白朮(土炒),豬苓(去皮),滑石(各二兩,研磨成粉末),寒水石(研磨成粉末),甘草(炙過),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熱水或冷水皆可服用。加入少許蜂蜜效果更佳。另一方加人參、香薷、甘草。

益元散(方見前)

清暑益氣湯

人參(一錢),白朮(五分炒),黃耆(一錢),蒼朮(一錢),升麻(一錢),神麯(五分炒),陳皮(五分),甘草(五分),當歸(五分),麥門冬(五分去心),黃柏(五分),五味子(三分),葛根(三分),澤瀉(三分),青皮(三分)

白話文:

益元散(方見前),清暑益氣湯則用人參一錢,白朮五分炒,黃耆一錢,蒼朮一錢,升麻一錢,神麴五分炒,陳皮五分,甘草五分,當歸五分,麥門冬五分去心,黃柏五分,五味子三分,葛根三分,澤瀉三分,青皮三分。

上水煎。溫服無時。

清燥湯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黃連,神麯,豬苓,柴胡,甘草(各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人參,澤瀉(各五分),茯苓,當歸,升麻(各三分),黃柏(二分酒拌)

上水煎。服無時。

白虎加蒼朮湯竹葉石膏湯(二方俱見前)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即前白虎湯加人參三兩竹葉二把)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熱後隨時服用。

藥材包括: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黃連、神麯、豬苓、柴胡、甘草各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陳皮、生地黃、人參、澤瀉各五分、茯苓、當歸、升麻各三分、黃柏二分(用酒拌勻)。

將藥材用水煎煮,隨時服用。

以上兩種湯劑的配方,前文已經記載。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即白虎湯加入人參三兩、竹葉二把。

消暑十全散

香薷(二錢),白扁豆(炒捶),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一作半夏),甘草(炙),白朮(薑汁炒),茯苓,藿香,蘇葉(各一錢)

上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炙),白扁豆,陳皮,厚朴(各一錢姜炒),木瓜(五分)

上以水二鍾。煎七分。欲令汗熱服。欲利水冷服。

如伏暑去人參、黃耆。加黃連、藿香、澤瀉。

白話文:

消暑十全散的藥材包括香薷、白扁豆(炒捶)、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或用半夏)、甘草(炙)、白朮(薑汁炒)、茯苓、藿香、蘇葉,以水煎服,服用後可微微出汗。

十味香薷飲則包括香薷、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炙)、白扁豆、陳皮、厚朴(薑汁炒)、木瓜,以兩杯水煎成七分,若想發汗,則熱服;若想利水,則冷服。如是伏暑,可去除人參、黃耆,並加入黃連、藿香、澤瀉。

六和湯

縮砂仁(炒研),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去蘆),甘草(各一兩炙),赤茯苓(去皮),藿香,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各四兩薑汁製)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黑豆水洗七次),白芷,茯苓(去皮),白朮(土炒),厚朴(薑汁炒),桔梗,紫蘇葉,甘草(各一兩炙),藿香,陳皮(各三兩去白),半夏(二兩湯洗七次)

白話文:

六和湯

縮砂仁(炒研磨成粉),半夏(用熱水泡七次),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人參(去除鬚根),甘草(各一兩,用火炙烤),赤茯苓(去除外皮),藿香,白扁豆(用薑汁稍微炒一下),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各四兩,用薑汁處理)

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鐘(約300毫升),生薑三片,大棗一枚,一起煎煮至一鐘(約150毫升)的量,溫熱服用。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用黑豆水洗七次),白芷,茯苓(去除外皮),白朮(用土炒),厚朴(用薑汁炒),桔梗,紫蘇葉,甘草(各一兩,用火炙烤),藿香,陳皮(各三兩,去除白色外皮),半夏(二兩,用熱水洗七次)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選奇湯

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甘草(一錢五分夏生冬炙),黃芩(一錢酒炒熱甚倍用)

上水煎。食後稍熱服。

冷香飲子

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各一錢炙),生薑(五片)

白話文:

上藥咀嚼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鐘,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成一鐘溫熱服用。

羌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甘草一錢五分(夏生冬炙),黃芩一錢(酒炒至熱,用量加倍)。將以上藥物用水煎煮,飯後稍熱服用。

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各一錢,炙)、生薑(五片)。

上水煎冷服。

漿水散

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各五錢),高良薑,半夏(各二錢半醋製)

上用漿水煎。去滓冷服。(漿水即點乳酪淡醋也)如虛熱喘乏。加人參。汗多加黃耆、五味子。

大順散

甘草,乾薑(各五錢),杏仁(去皮尖),官桂(各三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白話文:

將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各五錢)、高良薑、半夏(各二錢半醋製)用漿水煎煮,去除藥渣後,冷卻服用。漿水指的是點乳酪的淡醋。如果病人出現虛熱喘乏的症狀,可以加入人參。如果病人出汗過多,可以加入黃耆、五味子。

甘草、乾薑(各五錢)、杏仁(去皮尖)、官桂(各三錢)先將甘草用白砂炒,然後加入乾薑,再加入杏仁,炒過後篩去砂,與官桂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沸水調服。

黃連香薷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製),黃連(五分酒蒸)

上水煎冷服。

加減瀉黃散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

二香散

藿香(一兩),半夏(薑製),陳皮,桔梗,白朮(土炒),茯苓,蘇葉,厚朴(薑汁炒),黃連(各二兩去須),香薷(一斤),白扁豆(八兩炒),白芷(一兩),甘草(二兩五錢),大腹皮(黑豆水捶洗七次)

白話文:

【黃連香薷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製),黃連(五分酒蒸)

以上藥物用水煎煮後,冷卻後服用。

【加減瀉黃散】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

以上藥物研磨後混合,一次煎煮。用一大杯水,煮至剩一半,過濾後,稍微加熱,在飯前服用。第一次服藥後,減少一半。等待五天後再服用。

【二香散】

藿香(一兩),半夏(薑製),陳皮,桔梗,白朮(土炒),茯苓,蘇葉,厚朴(薑汁炒),黃連(各二兩去須),香薷(一斤),白扁豆(八兩炒),白芷(一兩),甘草(二兩五錢),大腹皮(黑豆水捶洗七次)

以上所有藥物分別準備,然後混合煎煮,用一大杯水,煮至剩一半,過濾後,稍微加熱,在飯前服用。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一鍾。食後溫服。

枇杷葉散

枇杷葉(二兩去毛炙),香薷(七錢五分),白茅根,麥門冬(去心),甘草(炙),木瓜(各一兩),丁香,陳皮(去白),厚朴(各五錢去皮薑汁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三片。煎服。如止渴燥去丁香。加知母。冷水調下。

百合湯

白話文:

上藥研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兩根蔥白,煎煮成一碗,飯後溫熱服用。

枇杷葉散

取二兩枇杷葉(去除毛並炙烤),七錢五分的香薷,白茅根、去心的麥門冬、炙甘草、木瓜各一兩,丁香、去白陳皮、去皮用薑汁炒過的厚朴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服用。如果要止渴去燥,則去掉丁香,加入知母,用冷水調服。

百合湯

百合(一錢二分),人參(五分去蘆),柴胡(一錢去蘆),黃芩(一錢),知母(八分去毛),陳皮(一錢去白),甘草(五分),生地(七分)

上㕮咀。水二鍾。姜三片。捶法醋炙鱉甲。煎之溫服。如渴加栝蔞根。胸中煩熱加山梔。頭痛加羌活、川芎。嘔吐加姜炒半夏。胸滿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不寐。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

白話文:

百合一錢二分,人參五分去蘆,柴胡一錢去蘆,黃芩一錢,知母八分去毛,陳皮一錢去白,甘草五分,生地七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兩鐘,薑三片,用醋炙鱉甲,煎煮後溫服。如果口渴,可以加栝蔞根;胸中煩熱,可以加山梔;頭痛,可以加羌活、川芎;嘔吐,可以加薑炒半夏;胸滿,可以加枳殼、桔梗;食慾不振,可以加枳實、黃連;嚴重便秘,可以加大黃;胸中虛煩,可以加竹茹、竹葉;病癒後乾嘔、神志錯亂、呻吟不眠,可以加黃連、犀角;咳嗽喘不過氣,可以加杏仁。

血少心中驚惕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疲倦加白朮。腸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薑汁。

加味胃苓丸

蒼朮(五兩),陳皮(三兩),厚朴(二兩),甘草(二兩炙),白朮(四兩),茯苓(二兩),肉桂(二兩),豬苓(二兩),澤瀉(二兩去毛),人參(一兩去蘆),黃連(一兩薑汁炒),白芍(二兩炒)

上為末。蜜丸。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

白話文:

如果血氣不足,心慌害怕,可以加當歸、茯神、遠志。如果容易出虛汗,可以加黃耆。如果容易疲倦,可以加白朮。如果腸胃發出響聲,可以加煨生薑。如果勞累後發熱不退,可以加葶藶、烏梅、薑汁。

這是加味胃苓丸的配方:

蒼朮(五兩),陳皮(三兩),厚朴(二兩),甘草(二兩炙),白朮(四兩),茯苓(二兩),肉桂(二兩),豬苓(二兩),澤瀉(二兩去毛),人參(一兩去蘆),黃連(一兩薑汁炒),白芍(二兩炒)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用清米湯送服。

黃龍丸

黃連(二斤去毛)

上以好醋煮乾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下。

玉露散

寒水石,滑石(去黃垢土),石膏(火煅),栝蔞根(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下。

卻暑散

赤茯苓(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甘草(四兩生)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傷暑霍亂轉筋危急方

吳茱萸(三錢)

白話文:

黃連兩斤,去除毛,用好醋煮乾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熱湯送服。

寒水石、滑石(去除黃垢土)、石膏(用火煅燒)、栝蔞根各二兩,甘草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新汲取的清水調服。

赤茯苓四兩、寒食麵、生薑各一斤,甘草四兩(生)。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

吳茱萸三錢。

同黃連炒至煙起方取。去黃連。將茱萸煎湯一大盞。溫服。

香連丸

木香(二兩),陳皮(二兩),地榆(一兩),枳殼(二兩麩炒),黃連(八錢吳茱萸炒),枳實(一兩麩炒),檳榔(二兩),槐角子(一兩五錢),益元散(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一錢。紅痢米湯下。白痢薑湯下。或白湯下。日三服。或湯一丸二亦可。老弱數服後。即當溫補。

白話文:

將木香、陳皮、地榆、枳殼(麩炒)、黃連(吳茱萸炒)、枳實(麩炒)、檳榔、槐角子、益元散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一錢,紅痢患者用米湯送服,白痢患者用薑湯送服,也可以用白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或是一次服用兩丸。年老體弱者服用幾次後,就應該溫補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