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暑病方論 (4)

1. 乾霍亂

更有吐瀉無物。亦有上下關閉。竟不吐瀉者。為乾霍亂。惟心腹絞痛。令人立斃。急以炒鹽湯或二陳湯探吐之。通則可救。即定後周時。勿進粒米。得食復發。慎之慎之。集論曰。中暑一證。不過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補真氣而已。即脈來虛弱。重者伏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暈。

不可用溫。此熱傷陰氣。用溫則助陽耗陰。且冬月脈浮緊浮緩。分中風傷寒。夏月弦緊傷風。弦緩中暑。表疏自汗則脈緩。表致無汗則脈緊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陰氣在內。大順為必用之藥。夫陰非寒也。陽外而陰內耳。丹溪云。伏陰在內。陰字有虛之義。作陰冷則誤矣。火令之時。

白話文:

如果患者不停地吐瀉,甚至完全無法吐出或排泄,或是上下關閉無法排泄,但又沒有吐瀉的現象,這就屬於乾霍亂。這種情況通常伴隨心腹絞痛,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當場死亡。應立即用炒鹽湯或二陳湯灌入患者口中,以誘導嘔吐,疏通經絡,才能救治。患者在病情穩定後,必須禁食,避免再次復發。

治療中暑的原則,不外乎清心利尿,解暑毒,補益元氣。患者脈象通常虛弱,嚴重者則脈象潛伏難測,並伴隨呼吸急促、逆冷、突然昏迷等症狀。

切忌使用溫熱藥物,因為中暑是熱傷陰氣,使用溫熱藥物只會助長陽氣消耗陰氣。另外,冬季脈象浮緊或浮緩,需區分中風和傷寒;夏季脈象弦緊則為傷風,弦緩則為中暑。患者若表虛自汗,則脈象緩弱;若表實無汗,則脈象緊。

世俗之人不了解中暑的真正原因,誤以為夏季陰氣在內,便主張使用大順藥物。其實陰氣並非寒氣,而是指陽氣在外,陰氣在內的狀態。丹溪先生也說過,伏陰在內,這裡的「陰」字指的是虛弱,而不是寒涼。因此,在炎熱季節,不可誤認為患者是寒症而使用寒涼藥物。

爍石流金。何陰冷之有。孫真人用生脈散。氣虛可知也。古人用大順。非謂伏陰。本治冰果所傷。冷香飲子。治陽氣大虛。多欲厥逆。漿水散治汗多亡陽。脈微欲絕。其餘不過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之類足矣。

薛氏曰。若中暍者。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為主。先哲多用薑、桂、附子。或云暍字當作暑字看。然何不竟用暑字。而滋後人之惑耶。

白話文:

夏天炎熱,哪有陰寒之說?孫真人用生脈散,可知是氣虛。古人用大順,並不是治療伏陰,而是針對冰涼食物造成的傷害。冷香飲子治陽氣大虛、多欲厥逆;漿水散治汗多亡陽、脈微欲絕。其他像是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等類的方劑就夠了。

薛氏說,若中暑的人,其實是陰寒的證狀,應該以補陽為主,先賢多用薑、桂、附子。有人說暍字應該看成暑字,但為何不直接用暑字,反而讓後人困惑呢?

周禹載曰,薛氏本東垣大順散而有此說。其乖謬不可勝言。草菅人命。難逃作俑之罪。

白話文:

周禹載說,薛某是根據李杲的大順散方論述這個觀點的。他的錯誤無法一一表述。輕視生命,難免要承擔起始者的責任。

2. 服藥總法

傷寒傷暑。溫涼諸證。皆邪氣欺正氣也。用藥如對敵。藥入則邪漸退。藥力盡則邪復熾。必一服周時。即詳勢診脈。藥對則日夜連進三五服。以邪退病安為主。此法惟張長沙傷寒論。孫思邈千金方中載之。孫云。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後止。如禦敵者。

愈驅逐愈加精銳。蕩平而後班師。此萬全之勝算也。自宋以後不傳。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予用此法。屢獲神效。

白話文:

傷寒、中暑,以及溫熱、寒涼等各種病症,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犯了人體的正氣所導致的。用藥就像對付敵人一樣,藥物進入體內,邪氣就會逐漸消退;藥力消失後,邪氣又會重新猖獗。因此,必須在一服藥的療程結束後,仔細觀察病人病情,診斷脈象。如果藥物有效,便要連續服用三到五服,直到邪氣消退,病症痊癒為止。

這種用藥方法,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所記載的,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收錄了這個方法。孫思邈說:「夏天白天服用五次,晚上服用三次;冬天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五次。」務必等到病症消退後才停止服藥。就像打仗一樣,要不斷地追擊敵人,直到將其徹底消滅,才能班師回朝。這是戰勝敵人的最佳策略。

從宋朝以後,這種方法失傳了,因此療效不佳,救治病人的效果也差。我親自使用這種方法,屢次取得神奇的療效。

3. 李東垣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

蒸蒸而熾。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

白話文:

《刺志論》中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

《痿論》中說:「若有人遠行勞累,遇到酷熱而口渴,則陽氣內耗,熱邪停留於腎臟。腎臟是水臟,現在水氣不能克制火熱,就會導致骨骼枯竭、骨髓虛弱,雙腳難以支撐身體,最終導致骨痿。因此,《下經》中說:『骨痿者生於大熱也。』這是濕熱導致骨痿,使人骨骼乏力無力,因此治療骨痿,要獨取陽明經。

時值長夏,濕熱盛極,天氣蒸蒸而熾熱,人們受到影響,就會四肢困倦、精神萎靡、懶於動作、胸悶氣促、四肢關節沉重疼痛,或氣上喘息、身體發熱煩躁、心下脹滿不適、小便黃少、大便溏泄頻繁,或排泄物呈黃色粥樣、或如泔水色,或口渴或不渴,不想吃飯,自汗出、身體沉重,或汗出很少。這是血氣先病,而氣不病。脈象中則表現為洪緩,如果濕氣相搏,脈象會更加遲緩。」

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人參甘溫補之為君。甘草、橘皮、當歸甘辛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白話文:

雖然疾病的表現形式可能不同,但病因卻往往相似,都是因為夏季濕熱的氣候所致。因此,治療應該以清燥的藥物為主。

《內經》中提到,陽氣具有保護身體外表的功效。當陽氣不足時,則容易造成氣泄。如今夏季暑邪侵犯人體,導致衛氣不足,因此出現發熱自汗的症狀。

治療上,應以黃芪、人參等甘溫補氣的藥物作為君藥,來補益陽氣。甘草、橘皮、當歸等甘辛微溫的藥物作為臣藥,補中益氣。蒼朮、白朮、澤瀉等藥物具有滲利除濕的作用。升麻、葛根苦甘平性,善於解肌熱。

由於夏季風盛濕也重,因此治療上也要考慮到風勝濕的因素。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苦辛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溼氣過重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並且產生脹滿感。因此使用炒過的曲和具有甜辣味道的食物可以幫助消除這種不適。青皮有辛辣溫和的味道,可以促進食慾並改善情緒。腎臟不喜歡乾燥,所以要儘快食用辛辣食品來滋潤它。黃柏是苦澀寒冷的草藥,它的氣味能夠幫助瀉熱補水,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也能滋養他們的營養來源。五味子和麥門冬則是酸甜微冷的食材,它們能拯救被炎熱天氣傷害到的人體內的“庚金”,作爲輔助成分加入名爲“清涼補氣湯”的配方之中。

4. 王宇泰復立清暑益氣變證加減法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

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蓋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左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陽藥也。蓋脾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

白話文:

如果心火過盛侵犯脾臟,就會導致血液受到火邪的影響,無法正常升發,陽氣就會停留在體內。脾臟就像大地一樣,是人體的根本。必須用當歸來滋補血液,少用黃柏來滋養真陰。

如果脾胃虛弱,就應該少用升麻。因為升麻是足陽明、太陰經的引經藥,會促進陽氣運行,從脾胃中向左移動。少陽經主管春令,是萬物生長的根基。應該再少加一些柴胡,讓諸經向右移動,生髮陰陽之氣,滋養春天的和煦之氣。

如果脾虛是因為心火過盛侵犯脾臟,其次肺氣受到邪氣侵犯,導致熱傷肺,就必須大量使用黃耆,其次是甘草,再其次是人參。這三味藥都是甘溫陽藥。因為脾虛會導致肺氣先受損,所以用黃耆的甘溫之性來滋補皮毛之氣,閉合毛孔,避免汗出過多損傷元氣。如果出現上喘氣短、懶言少語的症狀,就需要用人參來補氣。如果心火過盛侵犯脾臟,就需要用炙甘草來瀉火熱。

而補脾胃中元氣。然甘草最少者。恐滋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之義也。若從權治。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

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胞絡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曰。

白話文:

要補脾胃的元氣,但甘草用量要少,以免滋補過度。如果脾胃急痛、脾胃極度虛弱,肚子急縮、腹部皮膚緊縮,則可以多用甘草,因為經書上說急則緩之。如果需要權宜處理,就要加入升麻來引導藥力,以免寒邪堅固,不願退散,反而蔓延至頸部、臀部和陰道,所以要引導它走陽道,使清氣排出體外,向陽上行,以調節陰陽之氣。

如果腹脹者,要去掉甘草;咳嗽嚴重者,要去掉人參;口乾咽乾者,要加入乾葛。

如果脾胃虛弱,不能升浮,會被陰火灼傷生髮之氣,導致血液虧損,精氣沉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減少,而且心包絡和心臟主血,血液減少,心臟就沒有養分,導致心神不寧,煩躁不安,這種病症叫做「悗」,「悗」就是心神迷惑、煩悶不安。這是因為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擾亂胸中,使全身血氣逆行混亂,經書上說……

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稍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

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中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分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散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盛。

白話文:

從下往上走的病症,要引導它離開。所以要加辛溫甘溫的藥物來生陽,陽氣旺盛,陰氣才能滋長。有人說,甘溫怎麼能生血?它又不是補血的藥物。其實,仲景的醫法是,血虛就用人參補它,陽氣旺盛就能生陰血。再加上當歸和血,還要稍微加點黃柏,以滋補腎水。因為甘寒能瀉熱火,火氣減退,心氣就能平和安寧。如果煩躁不安仍然不能停止,可以少加黃連來去除它。

這樣做的目的是補腎水,讓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扶持地中陽氣。

如果氣上浮,心神恍惚,就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它。如果煩躁減輕,就不要再服用,以免瀉陽氣而導致陽氣反陷。如果心中痞悶,也要少加黃連。氣亂於胸,是清氣濁氣相干擾,所以要用陳皮來調理,它可以幫助陽氣上升,分解阻滯的氣,又能幫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因此,長夏濕土,外邪火旺,可以適當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散消濕熱之氣。濕氣過盛,就要……。

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更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之藥也。

按東垣意見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氣湯。近世多宗之。然氣血虛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強壯者。不能取效。且助濕火。不可不斟酌也。

白話文:

主食吃下去消化不良,所以吃飯時感覺不出食物的味道。可以用炒麥芽來幫助消化。再加入五味子、麥門冬、人參,可以瀉火益肺氣,補充夏天的損耗。這是三伏天長夏正旺時節的藥方。

東垣醫家對這個方子有精密的意見,藥方中藥材的配伍十分均衡,也就是清暑益氣湯。近來很多人都遵循這個方子。但是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用這個方子最合適;如果遇到身體強壯的人,用這個方子可能就沒有效果,而且還會助長濕熱,需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