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4)
卷三·暑病方論 (4)
1. 乾霍亂
更有吐瀉無物。亦有上下關閉。竟不吐瀉者。為乾霍亂。惟心腹絞痛。令人立斃。急以炒鹽湯或二陳湯探吐之。通則可救。即定後周時。勿進粒米。得食復發。慎之慎之。集論曰。中暑一證。不過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補真氣而已。即脈來虛弱。重者伏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暈。
不可用溫。此熱傷陰氣。用溫則助陽耗陰。且冬月脈浮緊浮緩。分中風傷寒。夏月弦緊傷風。弦緩中暑。表疏自汗則脈緩。表致無汗則脈緊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陰氣在內。大順為必用之藥。夫陰非寒也。陽外而陰內耳。丹溪云。伏陰在內。陰字有虛之義。作陰冷則誤矣。火令之時。
爍石流金。何陰冷之有。孫真人用生脈散。氣虛可知也。古人用大順。非謂伏陰。本治冰果所傷。冷香飲子。治陽氣大虛。多欲厥逆。漿水散治汗多亡陽。脈微欲絕。其餘不過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之類足矣。
薛氏曰。若中暍者。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為主。先哲多用薑、桂、附子。或云暍字當作暑字看。然何不竟用暑字。而滋後人之惑耶。
周禹載曰,薛氏本東垣大順散而有此說。其乖謬不可勝言。草菅人命。難逃作俑之罪。
白話文:
[乾霍亂]
有時候,患者會出現嘔吐與腹瀉卻沒有任何排出物的情況,或者上下消化道完全無法運作,無法進行正常的吐瀉,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乾霍亂」。主要症狀是心腹部劇烈疼痛,嚴重到可能立即致命。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刻使用炒鹽湯或二陳湯引發嘔吐,只要能通暢就能挽救生命。病情穩定後的一週內,千萬不能進食任何固體食物,否則疾病可能再次爆發,這一點必須要格外小心。
《集論》中指出,對於中暑這種病症,治療方法不外乎清心火,利尿,解暑毒以及補充正氣。如果脈象顯示虛弱,病情嚴重的可能脈象隱匿,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突然陷入昏迷。
這種情況下,切忌使用溫熱療法。這是因為熱邪傷害了陰氣,再使用溫熱療法會助長陽氣,進一步消耗陰氣。而且,在冬天,脈象浮緊或浮緩可以判斷是中風還是傷寒;夏天,脈象弦緊表示傷風,脈象弦緩則是中暑。如果皮膚表面鬆弛,自汗,脈象就會緩慢;皮膚表面緊密,無汗,脈象就會緊繃。但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認為夏天陰氣都在體內,所以大順散成為必備藥物。然而,陰並不是指寒,而是指陽在外,陰在內。丹溪先生指出,所謂「伏陰在內」,陰字帶有虛弱的意思,如果理解為陰冷就是錯誤的。在炎熱的季節,酷熱如炙,哪來的陰冷呢?孫真人使用生脈散,說明他認為氣虛。古人使用大順散,並不是認為有伏陰,而是用來治療因食用冰冷食物導致的傷害。冷香飲子用於治療陽氣大虛,慾望過盛導致的厥逆。漿水散用於治療大量出汗導致的陽氣衰竭,脈象微弱至極。除此之外,不過是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等,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薛氏指出,如果患者是因中暍而病,這屬於陰寒病症,治療應以補陽為主。古人在這種情況下多會使用薑、桂、附子。有人認為,暍字應該當作暑字理解。然而,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使用暑字,而讓後人產生混淆呢?
周禹載說,薛氏本是根據東垣大順散而提出這種說法。這種說法的錯誤無法一一列舉,草菅人命,難辭其咎。
2. 服藥總法
傷寒傷暑。溫涼諸證。皆邪氣欺正氣也。用藥如對敵。藥入則邪漸退。藥力盡則邪復熾。必一服周時。即詳勢診脈。藥對則日夜連進三五服。以邪退病安為主。此法惟張長沙傷寒論。孫思邈千金方中載之。孫云。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後止。如禦敵者。
愈驅逐愈加精銳。蕩平而後班師。此萬全之勝算也。自宋以後不傳。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予用此法。屢獲神效。
白話文:
[服藥總法]
不管是受了風寒還是中暑,或是各種因為溫度引起的症狀,其實都是外來的病邪在壓制我們身體的正氣。使用藥物就像與敵人作戰一樣,藥物進入身體後,病邪就會慢慢退縮;但當藥力耗盡,病邪又會重新強大起來。所以,每服一次藥,都要等一個完整的週期,再詳細地觀察病情並診斷脈象。如果藥物有效,就應該不分晝夜地連續服用三到五次,直到病邪被清除,病情穩定為止。這種方法只在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有記載。孫思邈提到,在夏天,一天要服用五次,晚上三次;冬天,白天三次,晚上五次,一定要等到病情好轉才停止服藥,就像在對付敵人一樣。
每趕走一波敵人,我們的戰鬥力就越發強烈,直到把敵人都清掃乾淨,才能撤兵。這就是最穩妥的戰略。但是,從宋代以後,這種方法就不傳承下來了,因此,治療效果不佳,救人的功績也就少了。我使用這種方法,屢次獲得神奇的效果。
3. 李東垣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
蒸蒸而熾。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
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人參甘溫補之為君。甘草、橘皮、當歸甘辛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
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苦辛寒。借其氣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名曰清暑益氣湯。
白話文:
刺志論指出,如果身體氣虛並伴有發熱,這通常是由於受暑所導致,因為熱氣會損傷元氣。痿論提到,如果一個人在遠行勞累後遇上酷熱天氣,並感到極度口渴,那麼他體內的陽氣就會被削弱,熱氣會滲入腎臟。腎臟本是主管水液的器官,然而此刻它無法剋制熱氣,導致骨骼乾枯,髓質虛弱,腳部難以支撐身體,進而引發骨萎症。因此,下經有言,骨萎症是由於極度高溫所致。這是濕熱導致的萎縮,讓人感到全身乏力。因此,治療萎縮病症應主要針對陽明經絡,特別是在夏季末期,濕熱氣候最盛的時候。
炎熱的天氣使人們感到四肢疲憊,精力不足,活動減少,胸部憋悶,呼吸困難,關節疼痛。有的人會出現氣喘,身體發熱,心悸不安,胃部脹滿,小便黃少,大便稀軟且頻繁,甚至排泄物呈黃色稠狀,像淘米水一樣。有人會感到口渴,有人則不會,食慾減退,自汗多,體重增加。對於那些出汗不多的人,可能是血液先受損而氣未受損。如果脈象呈現洪緩,那可能是濕氣與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情況下,脈象可能會更慢。
儘管病情可能時好時壞,但夏天的高溫和濕度始終存在。因此,應該使用清熱去燥的藥物來治療。根據內經,陽氣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界侵害的作用,但過高的溫度會導致氣泄。現在,暑邪侵襲防禦系統,導致身體發熱和自汗。使用黃耆和人參等甘溫藥材作為主藥,用以補氣。甘草、橘皮和當歸等甘辛微溫的藥材可以補中益氣。蒼朮、白朮和澤瀉具有滲透利尿和祛濕的效果。升麻和葛根則能解肌熱,同時利用風力驅散濕氣。
濕氣過重會影響消化,導致脹滿不適。炒麴、青皮等藥材可以幫助消化,增進氣機運行。腎臟不喜乾燥,所以要食用辛味食物來滋潤它。黃柏的苦辛寒性可幫助降熱和滋補水分。對於虛弱者,應滋養他們的生理功能源頭。五味子和麥門冬的酸甘微寒可以補救因夏日高溫對肺金造成的傷害。這個配方被稱為「清暑益氣湯」。
4. 王宇泰復立清暑益氣變證加減法
如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伏於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以益真陰。
如脾胃不足之證。須少用升麻。蓋升麻乃足陽明太陰引經之藥也。使行陽道。自脾胃中左遷。少陽行春令。生萬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之和氣也。
如脾虛緣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氣受邪。為熱所傷。必用黃耆最多。甘草次之。人參又次之。三者皆甘溫陽藥也。蓋脾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之甘溫。以益皮毛之氣。而閉腠理。不令自汗而損元氣也。上喘氣短懶言語。須用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須用炙甘草以瀉火熱。
而補脾胃中元氣。然甘草最少者。恐滋滿也。若脾胃之急痛。並脾胃大虛。腹中急縮。腹皮急縮者。卻宜多用。經曰急者緩之之義也。若從權治。必加升麻以引之。恐左遷之邪堅盛。卒不肯退。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行陰道。故引之以行陽道。使清氣出地。右遷而上行。以和陰陽之氣也。
若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乾嗌乾者加乾葛。
如脾胃既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伏於地中。陰火熾盛。日漸煎熬。血氣虧少。且心胞絡與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是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亂於胸中。使周身血氣逆行而亂。經曰。
從下上者。引而去之。故當加辛溫甘溫之劑生陽。陽生而陰長也。或曰。甘溫何能生血。又非血藥也。曰。仲景之法。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也。更加當歸和血。又宜稍加黃柏。以救腎水。蓋甘寒瀉熱火。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如煩亂猶不能止。少加黃連以去之。
蓋將補腎水。使腎水旺而心火自降。扶持地中陽氣也。
如氣浮心亂。則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得煩減。勿再服。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如心中痞。亦少加黃連。氣亂於胸。為清濁相干。故以陳皮理之。能助陽氣之升而分滯氣。又助諸甘辛為用。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可從權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散消其濕熱之氣。濕氣大盛。
主食不消化。故食減不知穀味。加炒曲以消之。更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助秋損也。此三伏中長夏正旺之時之藥也。
按東垣意見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氣湯。近世多宗之。然氣血虛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強壯者。不能取效。且助濕火。不可不斟酌也。
白話文:
標題翻譯:[王宇泰重新確立清暑益氣變證加減法]
內容翻譯:
如果心火過旺影響到脾臟,血液會受到火邪侵害,無法正常上升。陽氣被困在地下,地下指的是人的脾臟。這時必須使用當歸來調和血液,並少量使用黃柏來增強真陰。
對於脾胃功能不足的情況,需適量使用升麻。因爲升麻是調節足陽明太陰經絡的藥物,能使陽氣從脾胃中左遷,促進少陽行春令,這是萬物生長的基礎。再稍微添加柴胡,使諸經右遷,生髮陰陽之氣,滋養春天的和氣。
若脾虛是因爲心火過盛壓制了脾土,其次是肺氣受損,被熱邪傷害。此時,應大量使用黃芪,其次爲甘草,再次爲人參。這三種都是甘溫的陽藥。脾虛會導致肺氣先絕,因此使用甘溫的黃芪來增強皮膚的氣力,關閉毛孔,防止自汗導致元氣損耗。上氣喘促,氣息短促,懶於言語時,需要使用人參來補氣。心火壓制脾臟時,需要使用炙甘草來清熱解火,補充脾胃中的元氣。但甘草的使用量要控制,以免造成滿脹。對於脾胃急痛,或是脾胃大虛,腹部急劇收縮,腹皮緊縮的情況,可以多用些甘草,這是經文中所說的"急則緩之"的意思。如果需要權宜治療,可以加入升麻來引導,以防左遷的邪氣過於堅固,突然不肯退卻,反而導致項上及臀部肌肉增加,行陰道,因此引導它行陽道,讓清氣從地下升起,右遷並上行,以和諧陰陽之氣。
如果腹部脹滿,應去掉甘草;咳嗽嚴重,去掉人參;口乾喉幹,加入幹葛。
如果脾胃已經虛弱,無法上升,被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榮血大量虧損,榮氣困於地下,陰火熾烈,日復一日煎熬,導致氣血虧少。心包絡與心主血,血量減少則心臟得不到滋養,導致心亂煩躁,這種病症稱爲“悗”。這是因爲清氣不上升,濁氣不下降,清濁相混,混亂於胸中,使得全身的氣血逆行而亂。根據古籍記載,從下向上湧的,應引導其下行。所以應該加入辛溫甘溫的藥物來生髮陽氣,陽氣旺盛則陰血也會增長。有人問,甘溫藥物怎麼能生血,它們又不是血藥。回答是,仲景的方法是用人參來補充血虛,陽氣旺盛就能產生陰血。此外,還應加入當歸來調和血液,適量添加黃柏以拯救腎水。甘寒的藥物可以清熱解火,火勢減弱則心氣得以平和。如果煩躁仍無法停止,可以少量添加黃連。
爲了補腎水,使腎水旺盛,心火自然下降,以支持地下的陽氣。
如果心神不寧,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症狀緩解後,不要再服用,以免過度消耗陽氣,導致反向內陷。如果感到胸悶,也可以少量添加黃連。胸部氣亂,是因爲清濁相混,所以用陳皮來調理,能夠幫助陽氣上升並分散滯氣,同時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因此,在長夏溼土,客邪火旺的時候,可以適量添加蒼朮、白朮、澤瀉,上下散發溼熱之氣。溼氣過大,主食不易消化,食慾減退,味道感知降低,可以加入炒曲來幫助消化。再加上五味子、麥門冬、人參,瀉火益肺氣,幫助秋季損失。這些是三伏中長夏正旺時使用的藥物。
按照東垣的意見,處方精確細緻,清暑益氣湯近年來被廣泛採納。然而,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使用最爲適宜。但對於強壯者,可能無法取得效果,甚至助長溼火,必須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