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3)
卷三·暑病方論 (3)
1. 夾水傷暑
汗出浴起當風。或冷水浸澡。或坐臥濕地而病。非暑傷也。人自致之病。宜溫散之。
白話文:
在大汗淋漓後立即用冷水沐浴,或者坐在潮濕的地面上導致生病,這並不是因為天氣炎熱所造成的中暑。這是人自己的一些行為導致的疾病,應該使用溫和的方法來散去寒氣治療。
2. 內傷夾暑
暑熱之時。恣情房欲。兼膏粱與水果雜進。致周身陽氣不得伸越。脈沉細或弦緊。面垢如塵。無汗惡寒。四肢厥逆拘急。或霍亂嘔吐者。冷香飲子。
吐利兼作。脈微欲絕。或虛浮欲散。此為緊病。非漿水散不救。
若冒暑伏熱。引飲過多。及恣啖生冷。致脾胃受寒。腹痛嘔泄。水穀不分。脈沉緊者。宜大順散。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季,如果過度進行性行為,同時又大量食用肥甘厚味和水果,會導致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你可能會出現脈搏沉細或弦緊,臉色像蒙上一層灰塵,不出汗且怕冷,四肢冰冷緊縮,或者有霍亂、嘔吐的症狀,這時候適用冷香飲子來治療。
如果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或者脈搏虛弱彷彿要散開,這是緊急病情,這種情況下,非得用漿水散才能救治。
如果在炎熱的天氣下,飲水過量,並且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受寒,引起腹痛、嘔吐、腹瀉,甚至消化不良,食入的食物和水分無法分離,脈搏沉緊的情況下,應使用大順散來調理。
3. 伏暑
人受暑熱之毒。棲伏三焦腸胃之間。久久而發者。為伏暑。如霍亂吐瀉。發於秋間。以及瘧痢等證。又如昔人云。三伏之時。以夏曬曝烈日之中。隨即收藏於笥。火氣未散。冬時啟笥。觸之遂病。明者細詢其因。以香薷飲服之立愈。
伏暑霍亂腹痛泄瀉。正氣散。身熱足冷。勢危者。五苓散下來復丹。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伏暑」的情況,意思是指人體受到夏季的酷熱之毒,這些熱毒會隱藏在三焦和腸胃之內,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爆發,這種情況就稱作伏暑。像是秋季發生的霍亂、嘔吐與腹瀉,或是瘧疾、痢疾等症狀,都是伏暑可能引發的疾病。古人的說法是,若在盛夏時,在烈日下暴曬物品,然後立即收進箱櫃中,導致熱氣無法散去。到了冬天打開箱櫃時,接觸到這些殘留的熱氣就會生病。對於這種情況,只要詳細問出病因,服用香薷飲就能立刻康復。
當出現伏暑引起的霍亂、腹痛、腹瀉,可用正氣散來治療。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且病情危急,則可使用五苓散加服來復丹進行治療。
4. 暑風
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活、防風。嘔吐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豬苓、滑石。有痰加姜半夏。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瀉利不止加白朮。轉筋加木瓜。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溺者。此熱兼暍也。白虎湯。
更有痛勢重者。手足搐攣。厲聲呻吟。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散後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此暑風也。以寒涼攻劫之。與陰風不同。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日久而脾胃弱者。兼溫補。
白話文:
病人突然出現手腳抽搐的情況,這是由於暑熱引起的風症。治療上可用香薷飲加上羌活和防風。若伴有嘔吐,則需加入藿香和陳皮。小便不通暢的話,應加入茯苓、澤瀉、豬苓以及滑石。若患者有痰,則應加入薑半夏。感到口渴時,去掉半夏,改加栝蔞根。若發生嚴重的腹瀉,則需加入白朮。肌肉僵硬的情況,應加入木瓜。腹部脹滿且身體沉重,翻身困難,口齒不清且臉部污垢,並有胡言亂語及尿失禁,這是因為熱度加上中暑造成的,可用白虎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疼痛感非常強烈,手腳抽搐,痛苦地呻吟,身體呈角弓反張的姿態,類似於中毒的樣子。也有先有發燒的症狀,在服用發汗藥物後,逐漸演變成風症。病人會胡言亂語,大喊大叫,亂跑,精力旺盛到平常的數倍,這也是暑熱引起的風症。治療上,需用寒涼的藥物進行強力治療,但需區別於陰風。應選擇能疏散和化痰的藥物,不適合用汗法或下法。如果病情持續很久,導致脾胃虛弱,則需同時進行溫補治療。
5.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甚旦止。若夏月間有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毒瘡。但頭痛內燥。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不同。服敗毒散、石膏、黃連等藥。熱證一解。赤腫自消。全無膿血。此名暑瘍。與外科毫釐千里者也。
白話文:
【關於暑瘍】
只要是發生在身上的各種膿瘍、毒瘡,伴隨著發燒,且在下午時特別嚴重,到了早上症狀又會減緩。尤其是在夏季,如果出現頭部、面部或是頸部紅腫,或者喉嚨腫痛,或者腿部、腳部紅腫,範圍甚至可以延伸到數寸,讓人無法正常行走,大家可能都會以為是毒瘡。但是,如果是頭痛加上身體內部乾燥,並且日夜發燒不停,這就和一般的瘡毒不同了。
服用敗毒散、石膏、黃連等藥物後,若熱症得到緩解,紅腫自然也會消退,而且完全不會有膿血的現象。這種情況被稱為暑瘍,它和一般外科處理的瘡瘍在診斷和治療上有著天壤之別。
6.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爍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渴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四物去芎、芍。黃連解毒去黃柏。二陳以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自愈。或黃連香薷飲亦可。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天,天氣熱得能熔化金屬,如果這時候還不節制辛辣與酒精的攝入,會導致脾臟的火氣特別旺盛。因為勞累和燥熱,心火與脾火被激發,讓人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甚至突然吐血或鼻血,頭腦昏沉,胸部和膈膜感到煩躁口渴,難以平靜。這種病症,即使是小孩或老人都可能發生。有些人不明就裡,以為是肺結核,卻不知道這是因為火氣帶動血液上沖,並非真正陰虛導致的虛勞。應該服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和白芍,黃連解毒湯去掉黃柏,二陳湯則用貝母代替半夏,再加入桔梗來抑制,薄荷來散熱,麥冬和五味子來收斂,自然就會痊癒。或者也可以選擇黃連香薷飲。
7. 暑瘡
暑熱之時。有遍身發泡。如碗如杯。如桃如李。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於肌表也。黃連、香薷及解毒湯。重者內實便秘。口疳臭穢。涼膈散、承氣湯選用。外以鮮蓮花瓣貼瘡上。周時平復。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季,有人全身會冒出像碗、像杯、像桃、像李大小的水泡,這些水泡外表清澈但很脆弱,裏面含有帶有惡臭的液體。這是由於體內濕熱過盛,導致皮膚表面產生了異常反應。可以使用黃連、香薷以及解毒湯來治療。對於病情嚴重,出現大便乾結、口中有糜爛並且散發惡臭的人,可選擇涼膈散或承氣湯進行治療。另外,外用新鮮蓮花的花瓣貼在患處,可以幫助在一週內癒合。
這就是關於「暑瘡」的描述和治療方法。
8. 暑痿
膏粱富貴之人。暑月陽事痿頓。醫以溫熱進之。誤也。濕熱交蒸。石金滲潤。草木流膏。精神虧乏之人。時令應之。金風一鼓。萬類肅然。宜黃連解毒合生脈散。
白話文:
【暑痿】
這段文字講的是那些生活富裕、飲食精細的人,在炎熱的夏季,可能會出現性功能減退的情況。有的醫生會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下,人體內的濕氣和熱氣相互蒸騰,就像石頭上的露水或草木分泌的油脂一樣,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對於那些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弱的人來說,當季節轉換到秋季,秋風一起,萬物都顯得肅殺,這時應該用黃連解毒湯配合生脈散來調理身體。
這段描述了夏季因濕熱導致的身體疲憊和性功能下降,並提出了一種中醫治療方法。
9. 絞腸沙
夏月不頭痛發熱。但覺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脹痞不能屈伸。醫疑生冷過多。執為陰證。不知皆暑火流注臟腑。故先小腹痛。遍及心腹。宜六和湯清解之。或四苓加香薷、木瓜、紫蘇、半夏之類和散之。或正氣散。或二陳加厚朴炒梔。或炒鹽和滾湯探吐痰涎。大抵此證以吐法為上。若用熱藥。去生遠矣。
白話文:
在夏天時,不是因為頭痛或發燒。而是感覺到小腹疼痛,或者心口與腹部都痛,有脹滿且無法彎腰的症狀。醫生可能懷疑是因為吃了太多冰冷的食物,認為這是寒症。但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夏季的熱氣流入臟腑所致,所以會先感到小腹痛,然後擴散到心口和腹部。應使用六和湯來清熱解毒。或者使用四苓湯加入香薷、木瓜、紫蘇、半夏等草藥來調和散熱。也可以選擇正氣散,或者二陳湯加上厚朴、炒梔子。還可以用炒鹽和熱水引吐,把體內的痰涎吐出來。總體來說,這種病狀,催吐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如果使用溫熱的藥物,就離康復遠了。
10. 霍亂
暑氣入腹。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瀉如水注。此暑火暴發。升降不利。清濁不分。所瀉者皆五臟之精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湯。利小便。清暑火。甚者桂苓甘露。此證有夾食積者。醫用下之誤矣。不知精液暴涸。元氣頓傷。當立止之為上。按云止者。非通因塞用之謂也。分陰陽。去暑氣。則吐利自止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霍亂」這種疾病,其內容大意如下:
炎熱的天氣導致病氣進入腹部,會出現噁心和腹痛的症狀,接著就是嘔吐與嚴重的腹瀉,瀉出的物質就像流水一樣。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突然爆發,身體正常的運作受到幹擾,無法區分清濁物質,所以被排出的不只是消化後的食物殘渣,甚至還包括了體內重要的精華液體。必須盡快阻止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或者「胃苓湯」,讓尿量增加,同時清除體內的熱氣。如果病情非常嚴重,可以使用「桂苓甘露」。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這種病會伴隨著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但醫生如果只是簡單地使用瀉藥來處理,那可就錯了。因為這樣做會讓體內的重要液體快速流失,對整體健康造成重大傷害。在這種情況下,最優先要做的就是停止進一步的損失。
而這裡提到的「止」,並不是指的「通因塞用」(一種治療方法,意指通過疏通來解決堵塞問題),而是要區分陰陽,去除體內的暑熱,這樣嘔吐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