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2)
卷三·暑病方論 (2)
1. 辨寒暑各異
張鳳逵曰。暑證變幻無常,入發難測,不可尋思。彼暴中之激烈,扁鵲不及攦指而投咀。久伏之深毒,長桑不能隔膚而見臟。最為難察而難救已。即尋常之感,亦難於知覺。非若傷寒之有定期定證,可據可療者。不拘表裡,不以漸次,不論臟腑。冒暑蒸毒,從口鼻入者,直中心胞經絡。
先煩悶,後身熱。行坐近日,熏爍皮膚肢體者,即時潮熱煩渴。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腎則消渴。非專心主而別臟無傳入也。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於地表,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冒暑入腸胃。
腹痛惡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自入肝至此。採醫學入門並主治法,皆以清內火為主,而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虛,暑則虛實並中,而實更劇。蓋氣血強盛之人,
內已有伏火,加之外火炎炎相合,故焦灼為甚。經虛處寒棲之,經實處暑棲之。寒凌其弱,而暑親其類也。又藜藿常被寒,惟膏粱獨能御。若暑則不問膏粱藜藿,而咸能勝之侮之。雖廣廈累冰,蕙質生粟,輕羅紈綺,泠泠玉樹。一犯其烈焰,詎能卻之乎。是以知暑氣之毒盛於寒。
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而不及暑何也。試觀傷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則有危在二三日間,甚至朝發暮殆,暮發朝殆。尤有頃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風乾霍亂之類。然則暑之殺厲之氣,視寒尤甚,彰明較著矣。且暑證多歧,中熱中暍中內中外,甚者為厥為風,為顛癇。
即發則泄瀉霍亂乾霍亂,積久後發則瘧痢瘡瘍。種種病名,約有十餘科。皆暑為厲,則殺厲之氣,視寒豈少哉。除暴中暴發,久伏後發,不可度量。其餘受發,亦有漸次焉。蓋盛夏之時,熱毒鬱蒸,無論動得靜得。其初入人也,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爭。陽氣不服,
先昏瞶倦疲。及火與氣合,氣不能勝,火力漸強。散為外熱,燒灼不已。氣耗而血枯,故燥渴痞塞腹痛,諸惡證作焉。此其變化,或乍或久,人莫自覺。醫家亦不能辨。至病深而後施治,故難速愈。宜早辨而早治之。則取效速而易愈。
白話文:
張鳳逵說,暑熱的症狀變化無常,來臨時很難預測,讓人難以揣摩。那些突然而猛烈的暑熱,即便是名醫扁鵲也來不及反應和治療。對於長期潛伏的嚴重暑熱,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長桑也無法穿透皮膚看到臟器的狀況。這是因為暑熱既難察覺又難以救治。即使是一般的暑熱,人們也很難察覺。不像感冒,有固定的發病週期和特徵,可以依據病症進行治療。
暑熱不論是表象還是內在,不分先後,不論影響的是哪個臟器。當人暴露在酷熱中,暑熱從口鼻進入,直達心臟和經絡。
最先會感到煩悶,接著身體開始發熱。如果長時間坐在太陽下,皮膚和肢體會被曬熱,隨即出現潮熱和煩渴。如果暑熱進入肝臟,就會導致頭暈和麻木;進入脾臟,就會使人昏睡;進入肺部,就會導致喘息、咳嗽和乏力;進入腎臟,就會引起口渴。這並不是單純影響心臟,其他臟器也會受到影響。中暑後,暑熱會集中在心臟,導致神智混亂,突然倒地。暑熱影響肌肉組織,全身會感到煩躁,有時候像被針刺一樣,有時候會出現紅腫。這是因為天氣的熱度浮在地面,所以人的熱度也會浮在皮膚表面。暑熱進入腸胃,會導致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
潛伏的暑熱,就是長期暴露在酷熱中,暑熱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這種暑熱只傷害氣,不會傷害形體,十幾天都可能察覺不到。但一旦發病,就會出現寒熱交錯、霍亂、嘔吐、腹瀉、脹氣、瘧疾、煩渴、腹痛和便血等症狀。從進入肝臟到現在,根據醫學入門和主要治療方法,都是以清內火為主,輔以外用藥物。寒冷侵襲人體,往往是在人體虛弱時,暑熱則不分虛實,實質上更為嚴重。因為體質強壯的人,體內已經有潛伏的火氣,加上外界的高溫,兩者結合,導致人體更容易被烤焦。虛弱的地方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襲,而暑熱則會在實質的地方紮根。寒冷侵襲體質弱的人,而暑熱則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再看那些經常遭受寒冷的人,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抵抗暑熱。然而,暑熱不分貧富,都能勝任。即使住在豪華的大廈,堆滿冰塊,穿著輕薄的衣物,也無法抵擋烈日的炙烤。由此可見,暑熱的毒性遠超寒冷。
古人專門將寒冷視為致命的氣候,卻忽略了暑熱,這是為什麼呢?看看感冒,到了七八天才會有危險,而暑熱疾病,可能在兩三天內就致命,甚至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死亡。更有甚者,可能瞬間發病,來不及救治。像是暑風和乾霍亂之類的疾病。因此,暑熱的致命性比寒冷更嚴重,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暑熱的症狀多種多樣,包括中熱、中暍、內熱、外熱,嚴重的還會導致休克、風濕和癲癇。一旦發病,可能會導致腹瀉、霍亂、乾霍亂,長時間後發病則可能會導致瘧疾、痢疾和瘡瘍。這些疾病的名稱,大約有十幾個科別。由此可見,暑熱的致命性並不少於寒冷。
除了突然而猛烈的暑熱和長期潛伏的暑熱,其他的暑熱也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在盛夏時節,熱毒鬱蒸,無論是活動還是靜止,暑熱最初進入人體時,人們往往沒有察覺。外部的熱度和內部的陽氣突然相遇,開始互相抗爭。如果陽氣不足,人體首先會感到疲憊。當熱度和氣體結合,氣體無法戰勝熱度,熱度的力量會逐漸增強。然後,熱度散發到體表,持續燃燒。氣體消耗殆盡,血液乾涸,因此人體會感到口渴、腹痛等各種惡劣症狀。這種變化,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長期的,人們往往無法自我察覺,醫生也無法分辨。直到病情加重才開始治療,因此很難迅速康復。應該及早辨別和治療,這樣效果會更快,也更容易康復。
2. 暑中二陽
中暍雖云太陽。然亦頗多陽明。汗大出。微惡寒發熱為太陽。面赤大汗。煩渴喘急為陽明。重者脈或洪大。昏瞶不省人事。有似熱病。但忽輕忽重為異耳。太陽五苓去桂加香薷。陽明消暑丸。
白話文:
[中暑與太陽、陽明相關],雖然說中暑常和太陽經有關,但事實上也常常涉及到陽明經。如果出現大量出汗,稍微怕冷並有發熱的情況,這就是太陽經的症狀;如果臉色紅潤,大量出汗,並且感到煩躁口渴,呼吸急促,那就是陽明經的症狀。嚴重的患者可能脈搏會變得強而有力,甚至出現昏迷,失去意識,這種情況類似於熱性疾病,只是其特點在於病情會時輕時重。對於太陽經的治療,可以使用去掉桂枝後加入香薷的五苓散;對於陽明經的治療,則可以使用消暑丸。
請注意,這只是一種傳統的中醫診斷和治療方式,具體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應由專業的醫生進行。
3. 常暑
平人偶然中暑。身熱背惡寒。汗出口渴。煩躁悶亂。痰逆噁心。或吐瀉轉筋。小便閉澀。指頭微寒。並宜五苓去桂。合益元散。
脾胃素虛之人。上焦不足。暑濕鬱蒸。肢體困倦。頭重心煩。飽悶喘促。如在煙霧。早晚則寒。日高則熱。此氣血俱虛也。宜清暑益氣。或清燥湯選用。
暑天汗出過多。風犯汗孔。身體重痛。肢節麻瞀。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鬱汗濕。與暑相搏。宜益元散加蔥頭。
白話文:
[常暑]
一般人在炎熱天氣偶爾中暑,會出現身體發熱,背部感覺寒冷,出汗且口渴,情緒煩躁混亂,有噁心嘔吐感,甚至出現吐瀉和肌肉抽搐,小便不通暢,手指末端略感冰冷。這時,適合使用五苓散去桂枝,加上益元散。
對於脾胃本來就虛弱的人,上半身能量不足,暑濕之氣鬱積,四肢疲倦無力,頭部沉重心情煩躁,有飽脹感且呼吸急促,如同置身於煙霧之中。早晚感到寒冷,白天則覺酷熱,這是因為氣血兩虛。應選擇清暑益氣的療法,或考慮使用清燥湯。
在炎熱的天氣下,如果汗水過多,風邪侵入汗孔,會導致身體沉重疼痛,肢節麻木,可能有口渴也可能沒有,小便呈現黃色且排尿困難。這是因為風邪與汗水及暑氣交纏。適合使用益元散,再加入蔥頭一起服用。
4. 動暑
遠行勞役。大熱而渴。陽氣內伏。熱舍於腎。為水不勝火。發熱煩渴。氣急喘促。日晡病減。此脾胃大虛也。宜補中益氣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茯苓、澤瀉、黃連、黃柏之類。補益中兼清解漸愈。
農夫田野。及慣力役之人。過受燔灼。頭角額痛。發熱大渴引飲。脈洪汗大泄者。急作地漿水。煎蒼朮白虎湯。
或年高及虛寒之人。不宜用寒涼者。竹葉石膏湯。稍加熟附子溫而行之。
或平昔陰虛多火。不可用溫者。白虎加人參竹葉湯。酷暑之時。道途卒倒。湯藥不便。恐氣脫難治。急扶陰涼處。不可臥濕冷地。掬地上熱土。放臍腹上。撥開作竅。令人溺於其中。索生薑或蒜搗汁。和童便或熱湯灌下。外用布蘸榻。俟醒後用藥。
白話文:
[中暑]
當長途跋涉或勞累工作,在極度炎熱的天氣下感到口渴,這可能表示身體的陽氣過盛,熱氣積聚在腎臟,導致水火失衡,出現發燒、口渴、呼吸急促的症狀,且這些症狀在下午時會有所緩解。這顯示脾胃功能已經很虛弱了。治療應以補中益氣為主,但需避免使用升麻,可以加入麥冬、五味子、茯苓、澤瀉、黃連、黃柏等草藥,通過補益中氣兼有清熱解毒的方式,病情會逐漸好轉。
對於農民或習慣勞動的人,若受到過度的日曬,出現頭痛、額痛、高熱和極度口渴,脈搏強大且大量出汗的症狀,應立即服用地漿水,並煎煮蒼朮白虎湯。
對於年紀較大或體質虛寒的人,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再稍微加入熟附子來溫暖身體。
對於平時陰虛火旺的人,不宜使用溫性藥物,可使用白虎加人參竹葉湯。在酷暑時節,若在路上突然倒下,服用藥物不方便,可能會因氣脫而難以救治,應立即扶到陰涼的地方,避免躺在濕冷的地面上。可以取一些地上的熱土放在肚臍和腹部上,然後在熱土中挖一個小洞,讓人對著洞小便。同時,搗碎生薑或大蒜取汁,與小孩的尿液或熱湯混合後灌入患者口中。待患者清醒後,再繼續服藥治療。
5. 靜暑
避暑深堂。起居不時。汗出煩躁。面垢背微惡寒。或手足微厥。甚則灑然毛聳。腠理開則洒洒然寒。閉則蒸蒸熱悶。乃心胞之火。不勝時火。故反微惡寒也。或坐臥陰涼。表虛不任風寒。自認外感。誤醫發表。禍如反掌。宜清暑益氣湯。
涼亭水閣。大樹濃陰之下。過受涼快。為寒所襲。頭疼惡寒發熱。肢體拘急。是亦感寒之類。脈必弦緊。宜消暑十全散。
脾氣虛弱。汗多惡寒者。十味香薷飲。
過傷飲食。泄瀉嘔吐霍亂者。六和湯。或香薷正氣散。中暑亦有無汗。脈弦細。此雖中暑。必過襲陰涼。身中陽氣。被其所遏。所以煩心。肌膚火熱無汗。非暑邪也。宜消暑十全散。不可全用表藥。暑月腠理易開。香薷熱服。便能汗出也。倘人迎弦緊而氣口反大。咳嗽目疼。鼻流清涕。額與眉稜角痛。選奇湯最效。
白話文:
[靜暑]
在炎熱的夏季,躲在深邃的大廳避暑。生活作息不正常,大量出汗後感到煩躁不安,臉上沾滿汗水與灰塵,背部偶爾會有微微的寒意,或是手腳也會有微微的冰冷感。更嚴重的情況下,會感覺到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皮膚毛孔打開時,會感受到冷風瑟瑟;毛孔關閉時,又會感到像被熱氣蒸騰般的悶熱。這是因為心包的火氣無法抵擋季節的火熱,因此反而會有微微的畏寒感。有些人喜歡在陰涼的地方坐臥,導致身體表面虛弱,無法抵抗風寒,自己認為是外感風寒,如果誤診為感冒而使用發汗的藥物,病情可能會急轉直下。對於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清暑益氣湯。
在涼亭、水閣,或者大樹濃密的陰影下,長時間的享受涼快,結果受到寒冷的侵襲,出現頭痛、畏寒、發燒的症狀,肢體活動受限。這也是感受寒氣的一種表現,脈搏必定會呈現出緊繃的狀態,適合服用消暑十全散。
對於脾氣虛弱,容易出汗且畏寒的人,可以服用十味香薷飲。
過度飲食,造成腹瀉、嘔吐、霍亂等症狀,可以服用六和湯,或是香薷正氣散。中暑也有不出汗,脈搏細弱的情況。雖然這也是中暑,但通常是因為過度處於陰涼環境,身體的陽氣被抑制,導致心煩、皮膚火熱卻不出汗,這並不是暑邪造成的。適合服用消暑十全散,但不能完全使用發汗的藥物。因為夏天皮膚毛孔容易打開,服用香薷熱服後,就能促進排汗。如果人迎穴的脈搏緊繃,氣口反而增大,出現咳嗽、眼睛疼痛、鼻子流清涕,額頭與眉骨疼痛,選奇湯的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