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溫熱暑疫全書》~ 卷三·暑病方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暑病方論 (2)

1. 辨寒暑各異

張鳳逵曰。暑證變幻無常。入發難測。不可尋思。彼暴中之激烈。扁鵲不及攦指而投咀。久伏之深毒。長桑不能隔膚而見臟。最為難察而難救已。即尋常之感。亦難於知覺。非若傷寒之有定期定證。可據可療者。不拘表裡。不以漸次。不論臟腑。冒暑蒸毒。從口鼻入者。直中心胞經絡。

先煩悶。後身熱。行坐近日。熏爍皮膚肢體者。即時潮熱煩渴。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腎則消渴。非專心主而別臟無傳入也。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於地表。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冒暑入腸胃。

白話文:

張鳳逵說:「暑證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不可妄加推測。暴發的暑熱十分猛烈,即使是扁鵲也難以憑藉望聞問切來及時救治。長期潛伏的暑毒深入骨髓,即使是長桑君也無法隔著皮膚看到內臟。暑證最難察覺,也最難救治。

即使是普通的感暑,也難以察覺,不像傷寒有固定的發病時間和症狀,可以根據症狀進行治療。暑證不分表裡,不循序漸進,也不分臟腑。暑氣蒸毒從口鼻進入,直達心臟和經絡。

最初感到煩悶,之後全身發熱。靠近太陽就會感到皮膚和肢體被炙烤。接著出現潮熱、口渴。暑氣入肝則會頭昏眼花、四肢麻木;入脾則會昏睡不醒;入肺則會喘咳、肢體無力;入腎則會口渴不止。這些症狀並非隻影響單一臟器,而是會相互傳染。

中暑嚴重時會損傷心臟,導致神志昏迷、突然昏倒。暑氣傷害肌肉組織,會使全身感到煩躁,就像被針刺一樣,甚至出現紅腫。因為天氣浮於地表,所以人體的氣也浮於肌表。暑氣侵入腸胃,…」

腹痛惡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自入肝至此。採醫學入門並主治法。皆以清內火為主。而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虛。暑則虛實並中。而實更劇。蓋氣血強盛之人。

內已有伏火。加之外火炎炎相合。故焦灼為甚。經虛處寒棲之。經實處暑棲之。寒凌其弱。而暑親其類也。又藜藿常被寒。惟膏粱獨能御。若暑則不問膏粱藜藿。而咸能勝之侮之。雖廣廈累冰。蕙質生粟。輕羅紈綺。泠泠玉樹。一犯其烈焰。詎能卻之乎。是以知暑氣之毒盛於寒。

白話文:

肚子痛、噁心、嘔吐、拉肚子,這是中暑的症狀。暑氣長期積存在三焦和腸胃之間,會損傷人體的氣,但不會傷及身體。起初可能沒有感覺,過了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寒熱不定、嘔吐腹瀉、腹脹、發燒、腹痛、便血等症狀。這種情況從肝臟開始,一直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根據醫學入門和主治法,治療的原則是以清內火為主,同時也要解表。身體虛寒的人,更容易受暑氣影響,而體質強壯的人,則更容易出現實熱症狀。這是因為體質強壯的人,體內原本就有伏火,再加上外界的炎熱,就會導致體內更加燥熱。虛弱的地方容易被寒氣侵襲,而強壯的地方更容易被暑氣侵襲。寒氣會攻擊虛弱的地方,而暑氣則會攻擊相似的部位。平常吃粗茶淡飯的人容易受寒氣影響,而吃山珍海味的人則能抵禦寒氣。但暑氣來襲時,無論吃什麼都無法抵禦,都會被暑氣所傷害。就算住在涼爽的房子裡,穿著輕薄的衣服,也無法抵擋暑氣的威力。由此可見,暑氣的毒性比寒氣更厲害。

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而不及暑何也。試觀傷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則有危在二三日間。甚至朝發暮殆。暮發朝殆。尤有頃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風乾霍亂之類。然則暑之殺厲之氣。視寒尤甚。彰明較著矣。且暑證多歧。中熱中暍中內中外。甚者為厥為風。為顛癇。

即發則泄瀉霍亂乾霍亂。積久後發則瘧痢瘡瘍。種種病名。約有十餘科。皆暑為厲。則殺厲之氣。視寒豈少哉。除暴中暴發。久伏後發。不可度量。其餘受發。亦有漸次焉。蓋盛夏之時。熱毒鬱蒸。無論動得靜得。其初入人也。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爭。陽氣不服。

白話文:

古人認為寒氣是致病的凶惡之氣,卻忽略了暑氣,這是為什麼呢?試想,傷寒病發病七、八天才會危及生命,而暑病則可能在兩、三天內就危及生命,甚至早上發病晚上就危殆,晚上發病早上就危殆,有些甚至在一瞬間突然發作,來不及救治,例如暑風、乾霍亂等等。由此可見,暑氣的致病凶惡程度比寒氣更甚,這點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暑病的症狀很多樣,有中熱、中暍、中內、中外,嚴重者會出現厥逆、風寒、癲癇等症狀。發病初期可能出現泄瀉、霍亂、乾霍亂,時間久了就會發展成瘧疾、痢疾、瘡瘍等等,這些病名不下十幾種,都是暑氣作祟。由此可見,暑氣的致病凶惡程度,跟寒氣相比,絕不遜色。暑氣可以迅速發作,也可以潛伏很久才發病,其發病時間無法預測。其他受暑氣影響而發病的,也有一定的時間規律。

總之,盛夏時節,熱毒鬱積,不論活動或靜止,暑氣最初進入人體時,我們不會察覺。外來的炎熱之氣與體內的陽氣交匯,彼此爭鬥,陽氣不敵。

先昏瞶倦疲。及火與氣合。氣不能勝。火力漸強。散為外熱。燒灼不已。氣耗而血枯。故燥渴痞塞腹痛。諸惡證作焉。此其變化。或乍或久。人莫自覺。醫家亦不能辨。至病深而後施治。故難速愈。宜早辨而早治之。則取效速而易愈。

白話文:

一開始會感到昏昏沉沉、倦怠疲乏。等到火與氣結合,氣力不足以抵禦火勢,火勢逐漸增強,散發出外熱,不停地灼燒。氣力耗盡,血液枯竭,因此出現口渴、腹脹、便祕、腹痛等各種不良症狀。

這種病情的變化,有時突然發作,有時持續很久,患者自身難以察覺,醫生也難以辨別。等到病症加重纔開始治療,所以很難快速痊癒。應該及早辨別病情,及早治療,這樣才能迅速見效,容易康復。

2. 暑中二陽

中暍雖云太陽。然亦頗多陽明。汗大出。微惡寒發熱為太陽。面赤大汗。煩渴喘急為陽明。重者脈或洪大。昏瞶不省人事。有似熱病。但忽輕忽重為異耳。太陽五苓去桂加香薷。陽明消暑丸。

白話文:

中暑雖然說屬於太陽病,但實際上也常常伴隨陽明病的症狀。

汗出得很多,稍微感到寒冷並發熱,屬於太陽病。臉紅,汗出很多,口渴、呼吸急促,屬於陽明病。嚴重的情況下,脈搏可能又快又強,昏迷不醒人事,看起來像是熱病,但症狀忽輕忽重,這一點與一般的熱病有所不同。

太陽病可以用五苓散去桂枝,加上香薷治療。陽明病可以用消暑丸治療。

3. 常暑

平人偶然中暑。身熱背惡寒。汗出口渴。煩躁悶亂。痰逆噁心。或吐瀉轉筋。小便閉澀。指頭微寒。並宜五苓去桂。合益元散。

脾胃素虛之人。上焦不足。暑濕鬱蒸。肢體困倦。頭重心煩。飽悶喘促。如在煙霧。早晚則寒。日高則熱。此氣血俱虛也。宜清暑益氣。或清燥湯選用。

暑天汗出過多。風犯汗孔。身體重痛。肢節麻瞀。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鬱汗濕。與暑相搏。宜益元散加蔥頭。

白話文:

一般人偶爾中暑,身體發熱,背部發冷,出汗口渴,煩躁不安,痰往上湧,噁心,甚至嘔吐腹瀉抽筋,小便排泄不順暢,手指微微發冷。這些症狀建議使用五苓散去除桂枝,並配合益元散。

脾胃虛弱的人,上焦氣血不足,暑濕之氣鬱積蒸騰,導致肢體睏倦,頭昏腦脹,心煩意亂,飽腹悶脹喘不過氣,好像身處煙霧之中,早晚感到寒冷,中午太陽高照時反而感到炎熱。這是氣血雙虛的表現,建議清暑益氣,或者選用清燥湯。

夏天出汗過多,風邪侵入汗孔,身體沉重疼痛,四肢麻木,可能口渴也可能不渴,小便可能黃色排泄不順暢。這是風邪鬱結汗濕,與暑氣相搏所致,建議使用益元散加入蔥頭。

4. 動暑

遠行勞役。大熱而渴。陽氣內伏。熱舍於腎。為水不勝火。發熱煩渴。氣急喘促。日晡病減。此脾胃大虛也。宜補中益氣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茯苓、澤瀉、黃連、黃柏之類。補益中兼清解漸愈。

農夫田野。及慣力役之人。過受燔灼。頭角額痛。發熱大渴引飲。脈洪汗大泄者。急作地漿水。煎蒼朮白虎湯。

或年高及虛寒之人。不宜用寒涼者。竹葉石膏湯。稍加熟附子溫而行之。

白話文:

如果長途旅行或勞役過度,導致身體發熱口渴,陽氣內陷,熱氣積聚在腎臟,造成水氣不足而火氣旺盛,出現發熱、口渴、呼吸急促等症狀,且下午症狀減輕,這多半是脾胃虛弱所致。應當補益脾胃,並用升麻、麥冬、五味子、茯苓、澤瀉、黃連、黃柏等藥物清熱解毒,慢慢調養即可痊癒。

對於農夫、勞動者因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導致頭部、額頭疼痛,發熱口渴,脈搏洪大,汗出過多的人,應當立即服用地漿水煎煮的蒼朮白虎湯。

而年紀大或體虛怕冷的人,則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並適當加入熟附子溫和藥性。

或平昔陰虛多火。不可用溫者。白虎加人參竹葉湯。酷暑之時。道途卒倒。湯藥不便。恐氣脫難治。急扶陰涼處。不可臥濕冷地。掬地上熱土。放臍腹上。撥開作竅。令人溺於其中。索生薑或蒜搗汁。和童便或熱湯灌下。外用布蘸榻。俟醒後用藥。

白話文:

若患者平日體質虛弱,陰虛火旺,則不可服用溫性藥物。可以考慮使用「白虎加人參竹葉湯」。

在酷熱的夏季,若行路途中突然昏倒,湯藥不便服用,擔心氣力虛脫難以治療,應立即將患者扶到陰涼處,不可臥在潮濕寒冷的地面。取地上熱土,置於患者肚臍腹部,撥開土壤形成一個小孔,讓患者小便在其中。找來生薑或大蒜搗碎取汁,加入童尿或熱湯灌服。用布沾濕熱水敷於患者身上。待患者清醒後再服用藥物。

5. 靜暑

避暑深堂。起居不時。汗出煩躁。面垢背微惡寒。或手足微厥。甚則灑然毛聳。腠理開則洒洒然寒。閉則蒸蒸熱悶。乃心胞之火。不勝時火。故反微惡寒也。或坐臥陰涼。表虛不任風寒。自認外感。誤醫發表。禍如反掌。宜清暑益氣湯。

涼亭水閣。大樹濃陰之下。過受涼快。為寒所襲。頭疼惡寒發熱。肢體拘急。是亦感寒之類。脈必弦緊。宜消暑十全散。

脾氣虛弱。汗多惡寒者。十味香薷飲。

過傷飲食。泄瀉嘔吐霍亂者。六和湯。或香薷正氣散。中暑亦有無汗。脈弦細。此雖中暑。必過襲陰涼。身中陽氣。被其所遏。所以煩心。肌膚火熱無汗。非暑邪也。宜消暑十全散。不可全用表藥。暑月腠理易開。香薷熱服。便能汗出也。倘人迎弦緊而氣口反大。咳嗽目疼。鼻流清涕。額與眉稜角痛。選奇湯最效。

白話文:

躲避暑氣待在深堂,起居作息不规律。出汗后烦躁不安,脸上脏污,背部微微发冷,有时手脚轻微发凉,严重时会浑身起鸡皮疙瘩。毛孔张开时就感到阵阵寒意,毛孔闭合时就闷热难耐。这是因为心包内的火气,无法抵御外来的暑热,所以反而会感到微微发冷。

或者坐在阴凉的亭台水阁,树木浓荫下,过分贪凉,被寒气入侵。头痛、发冷、发热,四肢拘紧,这也是受寒的一种表现。脉象必定弦紧,应该服用消暑十全散。

脾胃虚弱,容易出汗发冷的人,应该服用十味香薷饮。

饮食过量,导致腹泻、呕吐、霍乱的人,应该服用六和汤,或者香薷正气散。中暑也可能不流汗,脉象弦细。虽然是中暑,但一定是过度贪凉,导致体内阳气被遏制,所以心烦意乱,皮肤发热不流汗,这不是暑邪导致的。应该服用消暑十全散,不能完全使用解表药。夏季毛孔容易张开,香薷用热开水服用,就能出汗。如果脉象人迎弦紧,气口反而很大,咳嗽、眼痛、鼻涕清涕,额头和眉棱骨疼痛,服用选奇汤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