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19)
上卷 (19)
1. 前後虛實
病有先虛後實者,宜先補而後瀉;先實而後虛者,宜先瀉而後補。假令先虛後實者,或因他病先虧,或因年高血弱,或因先有勞倦之極,或因新產下血過多,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時疫將發,即觸動舊疫,或吐血,或崩漏,以致亡血過多,然後疫氣漸漸加重,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瀉者謂疏導之劑,並承氣下藥,概而言之也。
凡遇先虛後實者,此萬不得已而投補劑一、二帖後,虛證少退,便宜治疫。若補劑連進,必助疫邪,禍害隨至。假令先實而後虛者,疫邪應下失下,血液為熱搏盡,原邪尚在,宜急下之,邪退六七,急宜補之,虛回五六,慎勿再補。多服則前邪復起。下後必竟加添虛證者方補,若以意揣度其虛,不加虛證,誤用補劑,貽害不淺。
白話文:
疾病有時候會先出現虛弱然後轉變為實證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先使用補藥調理,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再使用瀉藥。相反的,如果疾病先是實證後轉變為虛弱,那應該先使用瀉藥排除病邪,再使用補藥調理身體。舉例來說,先虛後實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身體先損耗,或是年紀大了血液變得較弱,或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生產後出血過多,或是過去有嘔血或崩漏的情況。當瘟疫即將發生時,這些舊疾就可能被觸發,引發嘔血或崩漏,造成大量失血,接著瘟疫的病情才慢慢加重。對於這類情況,都應該先補後瀉。所謂的瀉,指的是使用疏通的藥物,包括通便的藥物,大致上都是這樣。
遇到先虛後實的情況,這是迫不得已才會使用一兩帖補藥,等到虛弱的症狀稍微減緩,就要開始治療瘟疫。如果連續使用補藥,可能會助長瘟疫的邪氣,帶來更大的災難。如果是先實後虛的情況,瘟疫邪氣應該要及時排除,但是血液因為熱毒被消耗殆盡,原本的邪氣仍然存在,應該立即使用瀉藥,等到邪氣減少到六七成,就要趕緊使用補藥,等到虛弱的狀況恢復五到六成,就不要再補了。如果補藥服用過量,之前的邪氣就會再度復發。只有在瀉後確實出現虛弱的症狀時才該使用補藥,如果只是猜測身體虛弱,沒有具體的虛弱症狀,卻誤用補藥,可能造成的傷害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