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下卷 (8)

回本書目錄

下卷 (8)

1.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夫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乎表裡之間而已矣。所謂九傳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謂一病而有九傳也。蓋溫疫之來,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發者,不知不覺。已發之後,漸加發熱,脈洪而數,此眾人相同,宜達原飲疏之。繼而邪氣一離膜原,察其傳變,眾人不同者,以其表裡各異耳。

白話文:

疫情的傳播有九種,但都離不開表證和裡證。所說的九種傳變,是指每位病人只感染其中一種,並不是一種疾病就有九種傳變。這是因為溫疫的侵入,邪氣從口鼻進入,影響膜原,潛伏而不發作,不知不覺。發作後,逐漸發熱,脈搏洪數,這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宜用達原飲來疏解。接著,邪氣一旦離開膜原,觀察其傳變,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症狀,因為各人的表證和裡證不同。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里者,有里勝於表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凡此九傳,其去病一也。

白話文:

有些疾病只表現在身體表面而內在無病,有些只在內在而外表無症狀,有的表現在身體表面而且多次發作,有的在內在也多次發作,有的表現在身體表面和內在逐漸傳播,有的在身體表面和內在分別傳播而且多次傳播,有的表面的症狀比內在嚴重,有的內在症狀比表面嚴重,有的先表現在身體表面然後纔在內在發病,有的先在內在發病然後才表現在身體表面。這些九種類型的病症傳播,它們治療的方法都是一樣的。

醫者不知九傳之法,不知邪之所在,如盲者之不任杖,聾者之聽宮商,無音可求,無路可適,未免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顛倒誤用,或尋枝摘葉,但治其證,不治其邪,同歸於誤一也。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懂得九種傳經的規律,不知道病邪所在的位置,就像瞎子沒有柺杖一樣,就像聾子聽不到音階一樣,無法根據病情找出病因,無法對症下藥。這樣會導致治療時出錯,不是該發汗的時候不發汗,該通利的時候不通利,或者用錯藥方,或者只針對症狀治療,而不根治病因,最終都導致誤診誤治。

所言但表而不里者,其證頭疼身痛發熱,而復凜凜,內無胸滿腹脹等證,穀食不絕,不煩不渴。此邪氣外傳,由肌表而出,或自斑消,或從汗解,斑者有斑疹、桃花斑、紫雲斑,汗者有自汗、盜汗、狂汗、戰汗之異,此病氣之使然,不必較論,但求得斑得汗為愈疾耳。凡自外傳者為順,勿藥亦能自愈。

白話文:

文中所指的症狀只表現在體表,而不涉及內裡。患者會有頭疼、身痛、發熱,但還會感到陣陣寒意。內無胸悶腹脹等症狀,飲食正常,不覺煩渴。

這屬於邪氣從體外入侵,由肌表而出。或會自生斑疹,或會從汗液中排出。斑疹包括斑疹、桃花斑、紫雲斑,汗液也分自汗、盜汗、狂汗、戰汗等類型。這些都是疾病的表現,不必過於糾結,只要能出斑或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凡是從體外入侵的,都是順著病邪的運行。不使用藥物也能自愈。

間有汗出不徹,而熱不退者,宜白虎湯;斑出不透,而熱不退者,宜舉斑湯;有斑汗並行而愈者,若斑出不透,汗出不徹而熱不除者,宜白虎合舉斑湯。

白話文:

  • 有時出汗不暢,而發熱不退者,適合使用白虎湯。
  • 出疹子不透發,而發熱不退者,適合使用舉斑湯。
  • 有出疹子和出汗同時進行而逐漸恢復者,如果疹子出得不透發,汗水出得不暢,而發熱還沒有消除者,適合白虎湯和舉斑湯合用。

間有表而再表者,所發未盡,膜原尚有隱伏之邪,或二、三日後,四、五日後,依前發熱,脈洪而數,及其解也,斑者仍斑,汗者仍汗而愈,未愈者,仍如前法治之,然亦希有。至於三表者,更希有也。

白話文:

偶爾會出現發熱後又再次發熱的情況,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驅散,膜原還有隱藏的餘邪。可能會在兩三天後或四五天後,再次出現發熱,脈搏洪大而急促。待病情好轉時,起疹子的依然有疹子,出汗的依然出汗,病情就會痊癒。沒有痊癒的,仍然照之前的辦法治療,但這種情況也很少見。至於發熱三次的,就更罕見了。

若但里而不表者,外無頭疼身痛,而後亦無三斑四汗,惟胸膈痞悶,欲吐不吐,雖得少吐而不快,此邪傳裡之上者,宜瓜蒂散吐之,邪從其減,邪盡病已。邪傳裡之中下者,心腹脹滿,不嘔不吐,或燥結便閉,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大腸膠閉,並宜承氣輩導去其邪,邪減病減,邪盡病已。

白話文:

如果只有腹痛而不發燒,而且之後也沒有出疹子和出汗,只有胸膈脹悶,想吐又吐不出來,即使吐了一點也不舒服,這是邪氣傳到上焦的表現,應該用瓜蒂散發散邪氣。邪氣減少了,症狀就會減輕,邪氣完全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如果邪氣傳到中焦或下焦,會出現心腹脹滿,不嘔吐,或者大便燥結、不通暢,或者熱結導致的腹中疼痛,或者協熱導致的腹瀉,或者大腸不通暢,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承氣類的藥物瀉去邪氣。邪氣減少了,症狀就會減輕,邪氣完全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上中下皆病者,不可吐,吐之為逆,但宜承氣導之,則在上之邪,順流而下,嘔吐立止,脹滿漸除。

有里而再里者,愈後二、三日或四、五日,依前之證復發,在上者仍吐之,在下者仍下之,再里者常事,甚有三里者,希有也。雖有上中下之分,皆為里證。

白話文:

如果有二次或三次複發的,二次或三次複發以後的兩、三天或四、五天,仍然會出現以前的症狀。如果症狀在上面,還是會嘔吐;如果症狀在下面,還是會腹瀉。二次複發是很常見的,而三次複發的則很少見。雖然有上、中、下的區分,但都屬於複發的證型。

若表裡分傳者,始則邪氣伏於膜原,膜原者,即半表半裡也。此傳法以邪氣平分,半入於裡,則現里證,半出於表,則現表證,此疫家之常事。然表裡俱病,內外壅閉,既不得汗,而復不得下,此不可汗,強求其汗,必不可得,宜承氣先通其里,里邪先去,邪去則裡氣通,中氣方能達表,曏者鬱於肌肉之邪,乘勢盡發於肌表矣,或斑或吐,蓋隨其性而升泄之也。諸證悉去,既無表裡證而熱不退者,膜原尚有已發之邪未盡也,宜三消飲調之。

白話文:

如果外感與內熱同時存在,那麼一開始邪氣會潛伏在表裡之間的膜原,膜原就是半表半裡的地方。這種傳染方式的特點是邪氣平均分配,一半進入內部,就會出現內部症狀,另一半外發於表,就會出現表證,這是傳染病的常見情況。然而,表裡同時發病,內外閉塞,既不能發汗,也不能灌腸,此時不能發汗,勉強發汗也不能成功,應該先用承氣湯疏通內部,內部邪氣先排出,邪氣一去,內部氣機就能通暢,中氣才能到達表層,以前鬱積在肌肉中的邪氣,也會趁機全部發散到表層皮膚,可能出現斑點或嘔吐,這是根據邪氣的性質決定其發病和消散方式。所有症狀都消除後,還沒有表裡證,但熱度不退,說明膜原中還有沒有完全發出來的邪氣,應該用三消飲來調理。

若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照前表裡俱病,宜三消飲,復下復汗如前而愈,此亦常事。至有三發者,亦希有也。

若表勝於里者,膜原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何以治之?表證多而里證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若里證多而表證少者,但治其里,表證自愈。

白話文:

如果有外邪勝於內邪的情況,在邪氣發作時,傳送到外表的邪氣較多,傳送到裡面的邪氣較少,該如何治療呢?如果外證多而內證少,應當治療外證,內證兼顧;如果內證多而外證少,只治療內證,外證自然會好。

若先表而後里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證,宜達原飲。有經證者,當用三陽加法。經證不顯,但發熱者不用加法。繼而脈洪大而數,自汗而渴,邪離膜原未能出表耳,宜白虎湯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愈後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依前發熱,宜達原飲。至後反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舌上苔刺等證,加大黃微利之。

白話文:

如果表證先出現,然後纔出現裏證,剛開始只有表證沒有裏證,應該使用達原飲治療。如果有經證,應該採用三陽加法的治療方法。如果經證不明顯,只出現發熱的症狀,不需要使用加法。

接着脈象洪大且數,自汗自渴,病邪離開肌肉表層,但還未從體表排出,應該使用白虎湯辛涼的藥性來解散病邪,病邪從汗中排出,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後,病情就會痊癒。

痊癒後兩到三天或四到五天,如果仍然發熱,應該使用達原飲治療。如果之後又出現胸悶腹脹、不思飲食、煩渴、舌苔刺等症狀,應該加入大黃,稍稍利氣通便。

久而不去,在上者宜瓜蒂散吐之,如在下者,宜承氣湯導之。

若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裡證除,二、三日內復發熱,反加頭疼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若下後熱減不甚,三、四日後,精神不慧,脈浮者宜白虎湯汗之。服湯後不得汗者,因精液枯竭也,加人參覆臥則汗解。此近表裡分傳之證,不在此例。

白話文:

如果先出現內在症狀,之後纔出現表證,一開始會發熱,逐漸加重內在症狀,等內在症狀用藥去除後,二、三天的時間內再次發熱,而且頭疼、身體疼痛加劇,脈浮,應使用白虎湯。如果下藥後發熱症狀減緩不明顯,三、四天後,精神不佳,脈浮,應使用白虎湯使其出汗。服藥後無法出汗,是因體內精液枯竭,可加人參覆臥法,幫助出汗。但如果是表裡證互相傳變的病症,不在此例。

若大下後,大汗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甚則不可反側,周身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內陽氣自回,身痛自愈。

白話文:

如果在大量出汗或大汗淋漓後,表裡證狀都已經消失,但接著全身非常疼痛,身體就像被棍棒打過一樣,嚴重到無法翻身,全身骨頭又冷又痛,這就不是表證了。這種情況不必治療,兩三天內陽氣就會自行恢復,全身疼痛也會自然痊癒。

凡疫邪再表再里,或再表裡分傳者,醫家不解,反責病家不善調理,以致反復,病家不解,每責醫家用藥有誤,致病復起,彼此歸咎,胥失之矣!殊不知病勢之所當然,蓋氣性如此,一者不可為二,二者不可為一,絕非醫家病家之過也,但得病者向賴精神完固,雖再三反復,隨復隨治,隨治隨愈。

白話文:

無論疾病的病邪是反覆在體表和體內之間出現,還是同時在表裡傳播,如果醫生不瞭解病情,就會責怪患者調理不當,導致病情反覆。而患者不瞭解病情,就會責怪醫生用藥不當,導致疾病復發。雙方互相責怪,都錯了!殊不知病情發展就是這樣的,因為病邪的性質就是如此。一件事情不可能同時變成兩件事情,兩件事情也不可能同時變成一件事情。這絕對不是醫生或患者的過錯。但得病的人通常依賴強大的精神意志力,即使病情反覆,也能隨著復發而治療,隨著治療而痊癒。

間有延挨失治,或治之不得其法,日久不除,精神耗竭,嗣後更醫,投藥固當,現在之邪拔去,因而得效。殊不知膜原尚有伏邪,在一、二日內,前證復起,反加循衣摸床,神思昏憒,目中不了了等證,且脈起漸委大凶之兆也。譬如行人,日間趲行,未晚投宿,何等從容?今則日間繞道,日暮途長,急難及矣。

白話文:

偶爾有些病人延誤治療或者治療方法不得當,拖延時間過長,導致身體虛弱精神耗竭。接著請其他醫生治療,用藥本該有效,當下的病症也被去除。但是不知道的是,病竈中還潛伏著餘毒,在一兩天內,之前的症狀會再次發作,甚至更加嚴重,出現亂跑亂摸、神情恍惚、視物不清等情況。而且脈搏逐漸微弱,這是凶兆。就像行人,白天趕路,晚上可以從容地住宿。而現在,白天繞遠路,到了傍晚路程還很長,來不及趕路了。

病家不咎於前醫耽誤時日,反咎於後醫既生之而又殺之,良可嘆也!當此之際,攻之則元氣幾微,是求速死;補之則邪火益熾,精氣枯燥;守之則正不勝邪,必無生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