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上卷 (16)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6)

1. 妄投寒涼藥論

疫邪結於膜原,與衛氣並,固而晝夜發熱,五更稍減,日晡益甚,此與癉瘧相類。癉瘧熱短,過時如失,明日至期復熱。今溫疫熱長,十二時中首尾相接,寅卯之間,乃其熱之首尾也。即二時余焰不清,似乎日夜發熱。

且其始也,邪結膜原,氣併為熱,胃本無病,誤用寒涼,妄伐生氣,此其誤者一;及邪傳胃,煩渴口燥,舌乾苔刺,氣噴如火,心腹痞滿,午後潮熱,此應下之證,若用大劑芩連梔柏,專務清熱,竟不知熱不能自成其熱,皆由邪在胃家,阻礙正氣,鬱而不通,火亦留止,積火成熱,但知火與熱,不知因邪而為火熱,智者必投承氣,逐去其邪,氣行火泄,而熱自已。

若概用寒涼,何異揚湯止沸,每見今醫好用黃連解毒湯,黃連瀉心湯,蓋本《素問》熱淫所勝治以寒涼,以為聖人之言必不我欺,況熱病用寒藥,最是捷徑,又何疑乎?每遇熱甚,反指大黃能瀉,而損元氣,黃連清熱,且不傷元氣,更無下泄之患,且得病家無有疑慮,守此以為良法。

由是凡遇熱證,大劑與之,二三錢不已,增至四五錢,熱又不已,晝夜連進,其病轉劇,至此技窮力竭,反謂事理當然。又見有等日久,腹皮貼背,乃調胃承氣證也,況無痞滿,益不敢議承氣,唯類聚寒涼,專務清熱,又思寒涼之最者莫如黃連,因而再倍之,日近危篤,有邪不除,耽誤至死,猶言服黃連至幾兩,熱不能清,非藥之不到,或言不治之證,或言病者之數也。

他日凡遇此證,每每如是,雖父母妻子,不過以此法毒之,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均為寒藥,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若用黃連,反招閉塞之害,邪毒何由以瀉?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愈疾耶?

問曰:間有進黃連而得效者,何也?曰:其人正氣素勝,又因所受之邪本微,此不藥自愈之證,醫者誤投溫補,轉補轉郁,轉郁轉熱,此以三分客熱,轉加七分本熱也。客熱者,因客邪所郁,正分之熱也,此非黃連可愈;本熱者,因誤投溫補,正氣轉郁,反致熱極,故續加煩渴、不眠譫語等證,此非正分之熱,乃庸醫添造分外之熱也因投黃連,於是煩渴、不眠、譫語等證頓去。

要之黃連,但可清去七分無邪本熱,又因熱減而正氣即回,所存三分有邪客熱,氣行即已也。醫者不解,遂以為黃連得效,他日藉此,概治客熱,則無效矣。必以昔效而今不效,疑其病原本重,非藥之不到也,執迷不悟,所害更不可勝計矣。

問曰:間有未經溫補之誤,進黃連而疾愈者何也?曰:凡元氣勝病為易治,病勝元氣為難治,元氣勝病者,雖誤治,未必皆死;病勝元氣者,稍誤未有不死者。此因其人元氣素勝,所感之邪本微,是正氣有餘,足以勝病也,雖少與黃連,不能抑鬱正氣,此為小逆,以正氣猶勝而疾幸愈也。

白話文:

標題: [誤用寒涼藥物討論]

內容: 疫病的病原體在人體的膜原集結,與衛氣並存,導致患者晝夜發熱,只是在凌晨時稍微減輕,到午後病情會更加嚴重,這與瘧疾的症狀相似。瘧疾的熱度持續時間短,過了發病的時間就會退熱,第二天同一時間再復發。但是現在溫疫的熱度長,一天二十四小時熱度不斷,從寅卯之間,也就是凌晨三時到五時,是熱度的開始和結束。即使在這兩個時辰過後,熱度餘燼仍未消散,看起來就像是晝夜都在發燒。

起初,病原體在膜原集結,衛氣合併成熱,胃部原本沒有病症,如果誤用了寒涼藥,就錯誤地削弱了人體的活力,這是第一個誤區;等到病原體傳到胃部,病人會感到煩渴口乾,舌苔乾燥且粗糙,呼出的氣息如同火一樣熱,心腹部會有脹滿的感覺,午後會出現潮熱,這些症狀顯示應使用下劑。如果使用大量黃連、黃芩、梔子和黃柏等寒涼藥物,專注於清熱,卻不知道熱並不是自己形成的,都是因爲病原體在胃部阻礙了正氣的運行,使得正氣鬱結不通,火也就停留在體內,積火形成熱。只知道火和熱,卻不知道是因爲病原體的存在才產生了火和熱。聰明的醫生必定會使用承氣湯,去除病原體,使正氣得以流通,火自然就會消退,熱度也會自行消失。

如果一味地使用寒涼藥物,就如同試圖用揚湯止沸,常見現在的醫生喜歡使用黃連解毒湯、黃連瀉心湯,他們認爲《素問》中提到的“熱淫所勝,治以寒涼”是聖人的言論,必然不會欺騙他們,況且熱病使用寒藥,是最直接的治療方法,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每當遇到熱度高的時候,反而指責大黃能瀉,損害元氣,而黃連可以清熱,而且不會傷元氣,也沒有下泄的問題,而且病人也不會對此有所疑慮,因此他們會堅守這種方法,認爲這是好的治療方法。

因此,只要遇到熱證,就會大量使用這些藥物,二三錢的劑量如果沒有效果,就增加到四五錢,熱度還是沒有減退,就晝夜連續使用,結果病情反而變得更加嚴重,這時他們已經無計可施,只能說是事理當然的結果。又看到有些病例,病程已經很久,腹部皮膚緊貼背部,這應該是調胃承氣湯的適應症,但由於沒有心腹脹滿的症狀,他們更加不敢使用承氣湯,只會繼續使用寒涼藥物,專注於清熱。他們又想到最寒涼的藥物莫過於黃連,因此再次加倍使用,直到病人病情危急,但是病原體卻沒有被清除,延誤治療直至死亡,他們仍然會說服用黃連幾兩,熱度沒有消退,並不是藥物無效,而是疾病無法治癒,或者病人命該如此。

將來無論何時遇到這種病例,他們總是這樣處理,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妻兒,也只會用這種方法來治療他們,因爲他們不知道黃連雖然苦,但是性質滯澀,寒涼而且乾燥,與大黃同爲寒藥,但是大黃能走動而不固守,黃連卻固守而不走動,一個溼潤一個乾燥,一個通暢一個堵塞,兩者差別很大。而且疫病的治療原則是讓病原體通過,如果使用黃連,反而會帶來閉塞的後果,病原體如何能夠排出體外?病根如何能夠被根除?既然不知道疾病的根源,怎麼能治癒疾病呢?

有人問:有時使用黃連也能見效,爲什麼呢?回答是:那是因爲病人本身正氣充足,而且感染的病原體本來就不嚴重,這是不需要藥物就能自愈的情況。醫生誤用了溫補藥物,反而使病原體鬱結,使得熱度加重,這是將三分的外來熱度轉化爲七分的體內熱度。外來熱度是因爲病原體鬱結在正氣中所產生的熱量,這並不是黃連可以治癒的;體內熱度是因爲誤用了溫補藥物,使得正氣鬱結,反而導致熱度極盛,所以會持續出現煩渴、失眠、胡言亂語等症狀,這不是正氣所產生的熱度,而是庸醫額外製造出來的熱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黃連,於是煩渴、失眠、胡言亂語等症狀立即消失。

總之,黃連只能清去七分沒有病原體的體內熱度,因爲熱度減少,正氣就會恢復,剩下的三分帶有病原體的外來熱度,只要正氣運行就會消失。醫生不明白這一點,就以爲黃連有效,將來遇到外來熱度,使用黃連就沒有效果了。他們一定會因爲過去有效而現在無效,認爲病原本就很嚴重,不是藥物沒有到達病竈,而是堅持錯誤的想法,造成的傷害更是數不勝數。

有人問:有時沒有誤用溫補藥物,使用黃連就能治癒疾病,這是爲什麼呢?回答是:凡是元氣比病原體強的人,疾病容易治癒;病原體比元氣強的人,疾病很難治癒。元氣比病原體強的人,即使誤治,不一定都會死亡;病原體比元氣強的人,稍微誤治,幾乎沒有不死亡的。這是因爲病人本身的元氣本來就充足,感染的病原體本來就不嚴重,也就是說正氣充足,足以戰勝疾病,即使少量使用黃連,也不會抑制正氣,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逆境,因爲正氣依然強大,所以疾病幸運地痊癒了。

醫生不明白這一點,自以爲立功,將來如果遇到病原體比元氣強的人,必須使用導邪才能治癒疾病,如果誤用了黃連,反而會帶來閉塞的後果,幾乎不可能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