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下卷 (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5)

1. 肢體浮腫

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症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水道不行也,但治在疫,水腫自已,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

白話文:

當遇到以下疫病症狀:發燒、口渴、舌苔黃、身體疼痛、胸悶、腹部不時疼痛、脈搏快速,這通常是需要瀉下的病症。

如果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出現全身和麪部浮腫、喘不過氣、小便困難,這表示疫病合併了水腫,原因是三焦阻塞、水液代謝不順暢。此時只需治療疫病,水腫自然會好轉。建議服用小承氣湯。

如果患者最初只有腹部脹氣,後來纔出現疫病症狀,治療重點應放在疫病上。如果患者過去曾患有水腫,因疫病而復發,治療重點應放在疫病上,水腫會自行消退。

病人通身浮腫,下體益甚,臍凸陰囊及陰莖腫大色白,小便不利,此水腫也,繼又身大熱,午後益甚,煩渴,心下滿悶,喘急,大便不調,此又加疫也,因下之,下後脹不除,反加腹滿,宜承氣加甘遂二分,弱人量減。蓋先腫脹,續得時疫,此水腫兼疫,大水在表,微疫在裡也,故並治之。

白話文:

病人全身浮腫,下半身尤其嚴重,肚臍凸出,陰囊和陰莖腫大變白,小便困難。這是水腫。隨後,病人身體發熱,下午高燒,口渴,胸口悶痛,呼吸急促,大便不正常。這是疫熱症併發。

醫生給病人服用了瀉藥,但瀉後腹部腫脹並未消除,反而加重。這時,適合使用承氣湯加入甘遂二分,體質虛弱的人酌量減少劑量。

由於病人先有水腫,繼而感染時疫,所以是水腫併發時疫,大量的水液在體表,輕微的疫熱在體內,因此需要同時治療。

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不利,腫漸至心腹而喘,此水氣也,宜治在水。時疫愈後數日,先自足浮腫,小便如常,雖至通身浮腫而不喘,別無所苦,此氣復也,蓋血乃氣之依歸,夫氣先血而生,無所歸依,故暫浮腫,但靜養節飲食,不藥自愈。時疫身體羸弱,言不足以聽,氣不足以息,得下證少與承氣,下證稍減,更與之,眩暈欲死,蓋不勝其攻也。

白話文:

感冒流行病痊癒後幾天,先從腳開始水腫,小便困難,水腫逐漸蔓延到心腹,出現氣喘,這是水氣造成的,應從水氣著手治療。

感冒流行病痊癒後幾天,先從腳開始水腫,小便正常,即使全身水腫也不會氣喘,沒有其他不適,這是氣虛造成的。因為血液是氣的依附,氣先於血液產生,沒有依附的地方,所以暫時性水腫,只要靜養、節制飲食,不需要用藥就能自行痊癒。

感冒流行病後身體虛弱,說話沒有力氣,呼吸困難。使用瀉下藥物後,症狀稍有減輕,繼續使用瀉下藥物,會出現眩暈欲死的現象,這是因為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瀉下的攻伐。

絕谷期月,稍補則心腹滿悶,攻不可,補不可,守之則元氣不鼓,餘邪沉匿膜原,日惟水飲而已,以後心腹忽加腫滿煩冤者,向來沉匿之邪,方悉分傳於表裡也,宜承氣養榮湯,一服病已。設表腫未除,宜微汗之自愈。時疫得里證失下,以致面目浮腫及肢體微腫,小便自利,此表裡氣滯,非兼水腫也,宜承氣下之,裡氣一疏,表氣亦順,浮腫頓除。

白話文:

斷食一個月後,稍微進補就會感到心腹脹悶。進攻(治療)不行,進補也不行。守株待兔(不採取措施)則元氣不能振奮,餘下的邪氣潛伏在膜原(心肺之間)。這時只能喝水。之後,心腹忽然腫滿、煩悶,這是潛伏的邪氣全部發作在身體內外。宜用「承氣養榮湯」,一劑藥便可痊癒。

如果表症腫脹未除,可稍微發汗而自愈。時疫中患了裏證但沒有下痢,導致面部浮腫及肢體微腫,小便正常,這是表裡氣滯,並不是兼有水腫。應使用「承氣湯」下痢,裡氣一通暢,表氣也會順利,浮腫會立即消除。

或見絕谷期月,指為脾虛發腫,誤補必劇,妊娠更多此證,治法同前,則子母俱安,但當少與,慎無過劑。(共七法。)

白話文:

有時候會遇到發腫一個月的人,誤以為是脾氣虛弱導致的,錯誤地進補會使病情加重。懷孕時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治療方法與前面提到的相同,這樣既能保全母親,又能保全胎兒。但是,進補時應少食,謹慎不要服用過量。(總共有七種方法。)

2. 服寒劑反熱

陽氣通行,溫養百骸。陽氣壅閉,鬱而為熱。且夫人身之火,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但喜通達耳。不論臟腑經絡,表裡上下,血分氣分,一有所阻,即便發熱,是知百病發熱,皆由於壅鬱。然火鬱而又根於氣,氣常靈而火不靈,火不能自運,賴氣為之運,所以氣升火亦升,氣降火亦降,氣行火亦行,氣若阻滯,而火屈曲,惟是屈曲熱斯發矣,是氣為火之舟楫也。今疫邪透出於膜原,氣為之阻,時欲到胃,是求伸而未能遽達也。

白話文:

陽氣暢通無阻,就能溫養全身。陽氣鬱結,就會聚集化熱。人的身體內到處都有火氣,而且時刻存在,只要氣血暢通,它就會安分守己。不論是臟腑經絡,表裡上下,氣分血分,只要有一處阻礙,就會發熱。因此,要知道所有疾病發熱,都是由於氣血鬱結。然而火氣鬱結又根源於氣,氣通常流動活躍,而火氣並不靈活,火氣無法自行運行,需要依靠氣來推動。所以氣升火也升,氣降火也降,氣行火也行,如果氣受阻滯,火氣就會彎曲屈折,彎曲屈折的火就會發熱。可見,氣是火氣的船隻。現在疫邪從皮膚透出,氣血受到阻礙,一會兒想要進入胃部,這是在尋求宣洩卻不能很快達到。

今投寒劑,抑遏胃氣,氣益不伸,火更屈曲,所以反熱也。往往服芩、連、知、柏之類,病人自覺反熱,其間偶有靈變者,但言我非黃連證,亦不知其何故也。切謂醫家終以寒涼清熱,熱不能清,竟置弗疑,服之反熱,全然不悟,雖至白首,終不究心,悲夫!

白話文:

現今使用寒涼藥物以抑制胃氣,胃氣受抑無法舒展,火氣更為鬱結,因此反而造成發熱。病人經常服用黃連、連翹、知母、柏等類的藥物後,自己感覺到反熱,偶爾有奇效者,卻只說「我不是黃連證」,也不知道原因為何。我認為醫者始終以寒涼藥物來清熱,但熱無法清掉,竟然不加以懷疑。服藥後反熱,卻完全沒有悟到,即使年紀已大,還是不深入探究,令人悲嘆啊!

3. 知一

邪之著人,如飲酒然。凡人醉酒,脈必洪而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有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痿弱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有發呵欠及嚏噴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痛者。

白話文:

邪氣侵入人體,就像喝酒一樣。人喝醉了,脈搏一定洪大而快速,氣息高亢,身體發熱,臉色通紅,這是正常現象。至於醉酒後的變異反應,則各有不同:有些人醉酒後胡言亂語、胡亂動作,醒來後完全不記得;有些人即使喝得酩酊大醉,神智卻始終不亂;醉後本該臉紅,卻反而面色蒼白;本該軟弱無力,卻反而變得剛強有力;本該壯熱,卻反而畏寒顫慄;有些人容易醉倒,也容易醒來;有些人難以喝醉,也難以醒來;有些人會打呵欠和噴嚏;有些人會頭暈目眩和頭痛。

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少飲之別,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論醉酒一也,及醒一時諸態如失。

白話文:

由於個人的氣血盛衰和臟腑功能不同,再加上喝酒過多或過少的情況不同,觀察他們的表現,各不相同。雖然最後都是因為醉酒,但醒來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出現各種類似於失魂落魄的狀態。

凡人受邪,始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舌上白苔,漸加煩渴,乃眾人之常也。及言其變,各自不同者,或嘔,或吐,或咽喉乾燥,或痰涎湧甚,或純純發熱,或發熱而兼凜凜,或先凜凜而後發熱,或先惡寒而後發熱,或先一日惡寒而後發熱,以後即純純發熱;或先惡寒而後發熱,以後漸漸寒少而熱多,以至純熱者,或晝夜發熱者,或但潮熱,余時熱稍緩者。

白話文:

一般人感染邪氣後,初期會出現白天和晚上發燒,傍晚時分發燒加重,頭疼身痛,舌苔發白,逐漸感到口渴加劇。這是大多數人的常見症狀。

然而,病情變化各不相同,有的會嘔吐,有的會吐出東西,有的會出現咽喉乾燥,有的會咳出大量痰液,有的會持續發燒,有的會發燒同時伴有發冷,有的會先發冷然後發燒,有的會先怕冷然後發燒,有的會先一天怕冷然後發燒,以後就持續發燒;有的會先怕冷然後發燒,以後逐漸發冷減輕而發燒加重,直到發高燒;有的會白天和晚上都發燒,有的只會潮熱,其他時間發燒症狀會比較緩和。

有從外解者:或戰汗,或狂汗、自汗、盜汗、或發斑;有潛消者;有從內傳者:或胸膈痞悶,或心腹脹滿,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後癃閉,或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

白話文:

有從外來的病邪入侵,會出現戰慄出汗,或大汗淋漓、自發出汗、盜汗,或者發斑疹;有從體內悄悄消散的;有從內部傳染(內傳)的,會出現胸膈部位痞悶,或心腹部脹滿,或心臟疼痛、腹部疼痛,或胸脅部位疼痛,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不通,或協熱下痢,或熱邪聚集流向一側。

有黃苔黑苔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煙煤之黑者,有發黃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嗽血、齒衄血,有發頤疙瘩瘡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絕谷一兩月者,有無故最善反復者,有愈後漸加飲食如舊者,有愈後飲食勝常二三倍者,有愈後退爪脫髮者。

白話文:

有的人舌苔發黃或發黑,有的人口乾舌裂,有的人舌頭上長出刺狀的突起,或者是舌頭顏色呈現紫紅色,有的人鼻孔裡黑得像煙煤一樣,有的人會發黃,並且積聚瘀血,出現嘔血、吐血、流鼻血、大小便出血、出汗時出血、咳嗽出血、刷牙時牙齦出血的情況,有的人會長出腮腺腫瘤,有的人從頭到尾都可以進食,有的人會絕食一兩個月,有的人會無緣無故地反覆發作,有的人在痊癒後逐漸恢復到以往的飲食習慣,有的人在痊癒後進食量增加了一倍到兩倍,有的人在痊癒後指甲會脫落,頭髮會掉落。

至論惡證,口噤不能張,昏迷不識人,足屈不能伸,唇口不住牽動,手足不住振戰,直視,上視,圓睜,目瞑,口張,聲啞,舌強,遺尿,遺糞,項強發痙,手足俱痙,筋惕肉瞤,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等證,種種不同,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有異,更兼感重感輕之別,考其證候,各自不同,至論受邪則一也,及邪盡一任諸症如失。所謂知其一萬事畢,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白話文:

當病情嚴重時,會出現以下症狀:嘴巴緊閉不能張開,昏迷不醒,腿腳彎曲不能伸直,嘴脣和嘴巴不停地抽動,手腳不停地顫抖,直視、上視、圓睜、閉目、嘴巴張開、聲音嘶啞、舌頭僵硬、大小便失禁、脖子僵硬抽搐、手腳痙攣、肌肉抽動、亂抓衣物、在空中亂摸、理線等症狀。這些症狀各有不同,是因氣血虛實不同,臟腑稟賦不同,感邪程度不同所致。仔細觀察症狀,就會發現各有不同,但病邪侵入體內本質相同,等病邪排出體外,所有症狀就會消失。所謂「知其一萬事畢」,知道要點,就能一語道破玄機;不知道要點,則會陷入無窮的迷茫之中。

以上止舉一氣,因人而變。至有歲氣稍有不同者,有其年眾人皆從自汗而解者,更有其年眾人皆從戰汗而解者,此又因氣而變,餘證大同小異,皆疫氣也。至又雜氣為病,一氣自成一病,每病各又因人而變。統而言之,其變不可勝言矣,醫者能通其變,方為盡善。

白話文:

以上的說明只講述了一種病證,具體情況會因人而異。到了不同的年份,病證也會稍有不同,比如有的年份多數人出汗後會痊癒,有的年份多數人發熱後會痊癒,這也是因為疫氣的變化所致。其他症狀大同小異,都是疫氣造成的。另外,也有由雜氣引起的疾病,每一種雜氣造成的疾病都是獨特的,同樣的疾病也會因人而異。總之,疫病的變化多端,難以盡述。醫生只有能通曉這些變化,才能治病盡善盡美。

4. 四損不可正治

凡人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名為四損。當此之際,忽又加疫,邪氣雖輕,併為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故諺有云:傷寒偏死下虛人,正謂此也。

白話文:

每當一般人過度勞累、慾望過盛,或者經歷過重大疾病、長期疾病後,其氣血都會虛弱,陰陽兩氣也會衰竭,這稱為「四損」。此時,假使又遭遇疫病,即使邪氣較輕,也會難以治療,因為患者的正氣已經先天地不足,使得邪氣得以長驅直入。因此民間俗語說:「傷寒容易奪走氣血虛弱的人的性命」,正是在說明這個道理。

蓋正氣不勝者,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反無脹滿痞塞之證,誤用承氣,不劇即死。以正氣愈損,邪氣愈伏也。

白話文:

如果正氣虛弱,就會出現呼吸微弱、聲音低細、講話無力或想說話卻說不出的症狀。即使受到邪氣侵襲嚴重,也不會出現腹脹、腹滿、痞塞等症狀。如果誤用承氣湯,非但不會見效,反而會加速死亡。這是因為正氣越虛弱,邪氣越容易隱伏。

若真血不足者,面色萎黃,唇口刮白,或因吐血崩漏,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臟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反無陽色,誤用承氣速死,以營血愈消,邪氣益加沉匿也。

白話文:

如果真的氣血不足,臉色會發黃,嘴脣發白,可能是因為吐血、崩漏、產後失血過多,或者因為腸胃疾病和臟腑中毒引起。即使邪氣很重,但臉上看起來卻沒有陽氣,如果誤用瀉下藥物,會導致氣血更虛,邪氣更深。

若真陽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下利清穀,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苔刺等證,誤用承氣,陽氣愈消,陰凝不化,邪氣留而不行,輕則漸加萎頓,重則下咽立斃,若真陰不足者,自然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應汗無汗,應厥不厥,誤用承氣,病益加重,以津液枯涸,邪氣澀滯,無能輸泄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足,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反常或腹瀉排出清水、肌肉怕冷、經常腹瀉,到了晚上症狀更加嚴重、或口鼻呼出冷氣的情形。雖然受到邪氣侵襲的程度較重,但反而沒有發燒口渴或舌苔刺痛的症狀。若誤用承氣湯治療,只會讓陽氣更加衰弱,陰寒凝滯不能消散,邪氣停留不去。輕則會逐漸感到萎靡不振,重則會突然昏厥致死。

如果陰液不足,自然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皮膚粗糙龜裂。雖然受到邪氣侵襲的程度較重,但應該出汗而不出汗,應該昏厥而不昏厥。若誤用承氣湯治療,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因為津液枯竭,邪氣黏滯,無法順利排出。

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治之不及者,損之至也。是故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無益,乃至三損四損,雖盧、扁亦無所施矣,更以老少參之;少年遇損,或可調治;老年遇損,多見治之不及者,以枯魄獨存,化源已絕,不復滋生也。

白話文:

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用常規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根據損傷的程度來調整。調整後病情沒有好轉的,再適度地用常規的方法治療。如果治療不管用,證明損傷已經很嚴重了。因此,輕微損傷一兩次,或許還有挽回的餘地,嚴重損傷治療也沒有用了。如果損傷達到三、四次,就算華佗和扁鵲也無能為力了。還要考慮年齡因素:年輕人受損,或許還有調整的機會;老年人受損,往往治療不及時,因為他們的生命力已經枯竭,滋生再生的能力已經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