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上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4)

1. 藥煩

應下失下,真氣虧微,及投承氣,下咽少頃,額上汗出,髮根燥癢,邪火上炎,手足厥冷,甚則振戰心煩,坐臥不安,如狂之狀,此中氣素虧,不能勝藥,名為藥煩。凡遇此證,急投薑湯即已,藥中多加生薑煎服,則無此狀矣,更宜均兩三次服,以防嘔吐不納。

白話文:

「應該使用瀉下療法但未及時使用,導致身體的元氣損耗弱小,當服用承氣湯這類瀉下藥後,藥物一下嚥,不久便會出現額頭出汗,頭髮根部感到乾燥瘙癢,邪火上沖,手腳冰冷,甚至嚴重到全身顫抖,心神煩亂,坐立不安,行為表現得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中氣原本就虛弱,無法承受藥物的強烈作用,這種現象被稱為『藥煩』。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服用薑湯即可緩解,若在藥物中增加生薑的份量來煎煮服用,就能避免這種狀況,最好分兩到三次服用,以防嘔吐或身體無法吸收。」

2. 停藥

服承氣腹中不行,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藥,此因病久失下,中氣大虧,不能運藥,名為停藥,乃天元幾絕,大凶之兆也。宜生薑以和藥性,或加人參以助胃氣,更有邪實病重劑輕,亦令不行。

白話文:

服用承氣湯後,如果藥物在腹中沒有立即產生作用,或者到了第二天才開始排便,又或者半天後仍然將藥物原封不動地吐出,這多半是因為長期疾病導致無法正常排便,中氣嚴重損耗,身體無法有效運轉藥物,這種情況稱為"停藥",是身體元氣幾乎耗盡,顯示出極其危險的徵兆。應使用生薑來調和藥物性質,或者添加人參來增強胃部機能,另外,如果病情非常嚴重而所用藥量不足,也會導致藥物無法發揮效用。

3. 虛煩似狂

時疫坐臥不安,手足不定,臥未穩則起坐,才著坐即亂走,才抽身又欲臥,無有寧刻。或循衣摸床,撮空捻指,師至才診脈,將手縮去,六脈不甚顯,尺脈不至,此平時斫喪,根源虧損,因不勝其邪,元氣不能主持,故煩躁不寧,固非狂證,其危有甚於狂也,法當大補。然有急下者,或下後厥回,尺脈至,煩躁少定,此因邪氣少退,正氣暫復,微陽少伸也。

不二時,邪氣復聚,前證復起,勿以前下得效,今再下之,下之速死,急宜峻補,補不及者死。此證表裡無大熱,下證不備者,庶幾可生,譬如城郭空虛,雖殘寇而能直入,戰不可,守不可,其危可知。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在瘟疫期間,病人會出現極度焦慮、坐立不安的症狀,他們躺在牀上一會兒,又突然起身坐起來,剛坐下又開始到處亂走,躺下去一會兒又想再躺下,根本沒有片刻安寧。有的患者會不自覺地摸衣服、撫摸牀鋪,甚至做出一些抓空或者捏手指的動作。當醫生來為他把脈時,他們會突然把手縮回去,脈象不是很明顯,尤其是雙腳的脈搏可能都摸不到。這是因為他們平時就已經過度消耗,身體的根基已經損失,無法抵擋病邪的侵襲,導致自身的元氣無法控制身體,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這種情況雖然不是真正的瘋狂,但其危險程度遠超乎我們對瘋狂的理解,治療上應該採取大補的方式。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必須立即進行瀉下療法,瀉下後,患者可能會稍微恢復,脈象會變得較為明顯,煩躁的情緒也會稍微安定,這是因為病邪稍退,正氣暫時恢復,身體的微弱陽氣得以伸展。

但是,這種好轉通常不會持續太久,病邪很快又會捲土重來,患者又會回到之前那種狀態。這時候,如果因為之前瀉下有效,而再次進行瀉下,可能會加速患者的死亡,此時應立即進行強烈的補充療法,如果補充不及時,患者可能會死亡。這種情況下,患者外表和內裡並無高熱,如果瀉下的條件不完全具備,還是有可能生存下來的。就好比一座城市,即使兵力空虛,敵人雖然殘弱,卻能直接進入,既無法戰鬥,又無法防守,其危險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