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損復

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繼而傷血、繼而傷肉、繼而傷筋、繼而傷骨。邪毒既退,始而復氣,繼而復血、繼而復肉、繼而復筋、繼而復骨。以柔脆者易損,亦易復也。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故男先傷右,女先傷左。及其復也,男先復左,女先復右。以素虧者易損,以素實者易復也。

嚴正甫正,年三十,時疫後,脈證俱平,飲食漸進,忽然肢體浮腫,別無所苦,此即氣復也。蓋大病後,血未盛,氣暴復,血乃氣之依歸,氣無所依,故為浮腫。嗣後飲食漸加,浮腫漸消,若誤投行氣利水藥則謬矣。

張德甫,年二十,患噤口痢,晝夜無度,肢體僅有皮骨,痢雖減,毫不進谷,以人參一錢煎湯,入口不一時,身忽浮腫,如吹氣球,自後飲食漸進,浮腫漸消,腫間已有肌肉矣。

若大病後,三焦受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肢體浮腫,此水氣也,與氣復懸絕,宜《金匱》腎氣丸及腎氣煎,若誤用行氣利水藥必劇。凡水氣,足冷肢體常重;氣復足不冷,肢體常輕為異。

余桂玉正,年四十,時疫後四肢脫力,竟若癱瘓,數日後右手始能動,又三日左手方動。又俞桂崗子室所患皆然。

白話文:

[損傷與恢復]

邪惡的病毒傷害人體,首先是損害我們的氣,然後是血液、肌肉、筋絡,最後是骨骼。當邪毒退去,身體開始恢復,先是氣的恢復,接著是血液、肌肉、筋絡和骨骼。這就像柔軟脆弱的部分容易受損,但也因為其特性,它們也是最容易恢復的。

由於天地的運行,男人通常先右邊受傷,女人則是左邊。但在恢復的時候,男人會先從左邊開始,女人則是右邊。這是因為原本就比較虛弱的部分容易受損,但原本強壯的地方則是恢復得比較快。

嚴正甫,三十歲,在流行疾病後,脈象和症狀都已經正常,飲食逐漸增加,突然出現肢體浮腫,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適,這就是氣的恢復。因為在大病之後,血液還未完全恢復,氣突然恢復,而血液本來就是氣的依附,氣沒有地方可以依附,所以造成浮腫。之後,飲食逐漸增加,浮腫也逐漸消失,如果誤用行氣利水的藥物,那就是錯誤的。

張德甫,二十歲,患有噤口痢疾,日夜不止,只剩下皮包骨,雖然痢疾有所減輕,但完全無法進食。服用了一錢的人參煎湯,沒過多久,身體突然浮腫,像被吹氣的球一樣,之後飲食逐漸恢復,浮腫也逐漸消失,浮腫的地方已經開始長出肌肉。

如果在大病後,三焦受損,無法正常調節水份,將其送至膀胱,導致肢體浮腫,這是水氣的問題,與氣的恢復完全不同,應該使用《金匱》中的腎氣丸和腎氣煎。如果誤用了行氣利水的藥物,情況一定會更糟。一般來說,水氣問題會導致腳部冰冷,肢體沉重;而氣的恢復則不會使腳部冰冷,且肢體感覺輕盈。

餘桂玉,四十歲,在流行疾病後四肢無力,幾乎像癱瘓一樣,幾天後右手開始能動,再過三天左手也能動了。俞桂崗的兒子和媳婦的情況也都如此。

2. 標本

諸竅乃人身之戶牖也。邪自竅而入,未有不由竅而出。《經》曰: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麻徵君復增汗、吐、下三法,總是導引其邪打從門戶而出,可為治法之大綱,舍此皆治標云爾。今時疫首尾一於為熱,獨不言清熱者,是知因邪而發熱,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熱,而熱自已。夫邪之與熱,猶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獨存者。

若以黃連解毒湯、黃連瀉心湯,純乎類聚寒涼,專務清熱,既無汗、吐、下之能,焉能使邪從竅而出!是忘其本徒治其標,何異於小兒捕影?

白話文:

人體的各個孔竅就像是我們身體的窗戶和門。病邪通常會從這些孔竅侵入,同樣的,它們也會透過這些孔竅被排出體外。根據古書記載:如果病邪尚未深入到腑臟,我們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病邪已經進入腑臟,我們則可以使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麻徵君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發汗、催吐、瀉下三種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引導病邪從我們身體的門戶離開,可以說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除此之外的方法,都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

現在的疫情,從頭到尾都是由熱邪引起的,然而,卻很少有人提及清熱的療法,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熱邪是由病邪引起的,只要能夠清除病邪,即使不特別去處理熱邪,熱邪也會自然消失。病邪和熱邪之間,就像形體和影子一樣,形體消失了,影子也就無法獨立存在。

但如果使用黃連解毒湯或黃連瀉心湯,這些藥物成分主要是寒涼的,主要目的在於清熱,但他們並沒有發汗、催吐或瀉下的功能,又如何能讓病邪從孔竅中被排出呢!這種做法就是忽略了根本,只在表面上做文章,這和小孩子捉影子又有什麼不同呢?

3. 行邪伏邪之別

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假令行邪者,如正傷寒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自三陽入胃,如行人經由某地,本無根蒂,因其漂浮之勢,病形雖重,若果在經,一汗而解,若果傳胃,一下而愈,藥到便能獲效。先伏而後行者,所謂溫疫之邪,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可得而治之。

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里,然後可導邪而去,邪盡方愈。初發之時,毒勢漸張,莫之能御,其時不惟不能即瘳其疾,而病證日惟加重,病家見證反增,即欲更醫,醫家不解,亦自驚疑。竟不知先時感受邪甚則病甚,邪微則病微。

病之輕重,非關於醫,人之生死,全賴藥石。故諺有云:傷寒莫治頭,勞怯莫治尾。若果止傷寒初受於肌表,不過在經之浮邪,一汗即解,何難治之有?不知蓋指溫疫而言也。所以疫邪方張之際,勢不可遏,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全在後段工夫,識得表裡虛實,更詳輕重緩急,投劑不致差謬,如是可以萬舉萬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無殞命之理。

若夫久病枯極,酒色耗竭,耆耄風燭,此等已是天真幾絕,更加溫疫,自是難支,又不可同日而語。

白話文:

[對於行邪與伏邪的區別]

所有疾病來臨,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行邪和伏邪。因此,在治療上會有難易之分,效果也會有快慢之差。例如行邪,就像正常的感冒,從太陽經開始,可能傳到陽明經、少陽經,或者進入三陽經而影響到胃部。這就像行人在途中經過某些地方,因為這種流動性,即使病情看起來很嚴重,只要是在經絡層面,一出汗就能治好;如果已經影響到胃部,一次通腸排泄就能康復,藥物一用就會見效。

然而,先潛伏再發作的,就是所謂的溫疫之邪,它潛伏在膜原層,像鳥兒在巢穴,野獸在洞穴,不受營衛(身體防禦系統)的控制,藥物也無法達到。等到它發作時,邪毒逐漸擴大,向內侵犯臟腑,向外影響經絡,營衛受到損傷,各種症狀才逐漸顯現,這時才能進行治療。

在它們潛伏蔓延的階段,邪毒還在膜原層,這時只能通過疏導來幫助伏邪更容易出來。一旦邪毒離開膜原層,我們就要觀察它的變化,可能是出現在表面,也可能深入到內部,然後才能將邪氣引導出去,邪氣完全清除才能康復。

在剛發病時,毒勢逐漸擴大,無人能抵抗,那時不僅不能立即治癒疾病,反而病情會日益加重,病人看到症狀增加,就想換醫生。醫生不明白,也會感到驚訝和懷疑。他們不知道,感染的邪氣越重,病情就越重;邪氣越輕,病情就越輕。

疾病的輕重並不是由醫生決定的,人的生死,完全依賴藥物。因此有句俗語說:「感冒不要只看頭部,勞損疲弱不要只看尾巴」。如果只是普通的感冒,剛開始只在皮膚表面,只是經絡中的浮淺邪氣,一出汗就能治好,哪裡有什麼難治的呢?但這裡說的,是指溫疫而言。所以當溫疫邪氣正在擴大的時候,勢不可擋,只要讓邪毒迅速離開膜原層就好,治療的關鍵在後期的功夫,明白表裡虛實,詳細瞭解輕重緩急,用藥不會出錯,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即使是最嚴重的感染,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也一定不會有生命危險。

然而,對於長期生病、身體虛弱到極點、因飲酒和縱欲耗盡元氣、年老體弱的人,這類人生命力已經接近消逝,再加上溫疫,自然是難以支撐,這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不能和上述情況相提並論。

4. 應下諸證

舌白苔漸變黃苔

邪在膜原,舌上白苔;邪在胃家,舌上黃苔。苔老變為沉香色也。白苔未可下,黃苔宜下。

舌黑苔,

邪毒在胃,熏騰於上,而生黑苔。有黃苔老而變焦色者,有津液潤澤作軟黑苔者,有舌上乾燥作硬黑苔者,下後二三日,黑皮自脫。又有一種舌俱黑而無苔,此經氣,非下證也,妊娠多見此,陰證亦有此,並非下證。下后里證去,舌尚黑者,苔皮未脫也,不可再下,務在有下證方可下。舌上無苔,況無下證,誤下舌反見離離,黑色者危,急當補之。

舌芒刺,

熱傷津液,此疫毒之最重者,急當下。老人微疫無下證,舌上乾燥易生苔刺,用生脈散,生津潤燥,芒刺自去。

舌裂,

日久失下,血液枯極,多有此證。又熱結旁流,日久不治,在下則津液消亡,在上則邪火毒熾,亦有此證,急下之,裂自滿。

舌短、舌硬、舌卷,

皆邪氣勝,真氣虧,急下之,邪毒去,真氣回,舌自舒。

白砂苔,

舌上白苔,乾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時,津液乾燥,邪雖入胃,不能變黃,宜急下之。

白苔潤澤者,邪在膜原也,邪微苔亦微,邪氣盛,苔如積粉,滿布其舌,未可下,久而苔色不變,別有下證,服三消飲,次早舌即變黃。

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煙煤,

胃家熱,多有此證,固當下。唇口皮起,仍用別證互較。鼻孔煤黑,疫毒在胃,下之無辭。

口燥渴,

更有下證者,宜下之,下後邪去胃和渴自減。若服花粉、門冬、知母,冀其生津止渴殊謬。若大汗脈長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湯,汗更出,身涼渴止。

目赤、咽乾、氣噴如火、小便赤黑涓滴作痛、大便極臭、揚手躑足、脈沉而數,

皆為內熱之極,下之無辭。

潮熱,

邪在胃有此證,宜下。然又有不可下者,詳載似里非里條下,熱入血室條下,神虛譫語條下。

善太息,

胃家實,呼吸不利,胸膈痞悶,每欲引氣下行故然。

心下滿、心下,高起如塊、心下痛、腹脹滿、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脹痛,

以上皆胃家邪實,內結氣閉,宜下之,氣通則已。

頭脹痛

胃家實,氣不下降,下之頭痛立止,若初起頭痛,別無下證,未可下。

小便閉

大便不通,氣結不舒,大便行,小便立解,誤服行氣利水藥無益。

大便閉,轉屎氣極臭,

更有下證,下之無辭,有血液枯竭者,無表裡證,為虛燥,宜蜜煎導及膽導。

大腸膠閉,

其人平日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狀如黏膠,至死不結,但愈蒸愈黏,愈黏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而愈。

協熱下利、熱結旁流,

並宜下。詳見大便條下。

四逆、脈厥、體厥,

並屬氣閉,陽氣鬱內,不能四布於外,胃家實也,宜下之,下後反見此證者,為虛脫,宜補。

發狂,

胃家實,陽氣盛也,宜下之。有虛煩似狂,有因欲汗作狂,並詳見本條,忌下。

白話文:

[對於各種應採取瀉下的症狀]

  • 舌頭上的白色舌苔逐漸變成黃色

這表示邪氣影響到了身體的膜原部位,舌頭上會出現白色的舌苔;若邪氣進入到胃部,舌苔就會轉為黃色。舌苔轉為深沉的香木色,這代表病態加重。當舌苔是白色的時候,不適合進行瀉下療法;但當舌苔轉為黃色,則適宜進行瀉下。

  • 舌頭上有黑色的舌苔

這表示毒素進入胃部,並向上燻蒸,導致舌苔轉黑。有的情況是黃色的舌苔老化轉為焦黑色,有的是舌頭濕潤而呈現軟黑的舌苔,有的則是舌頭乾燥形成堅硬的黑苔。在進行瀉下療法後兩三天,黑色的舌苔會自然脫落。另外一種情況,舌頭全部都是黑色且沒有舌苔,這代表經絡的問題,而非瀉下的症狀。懷孕婦女和陰性體質的人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這都不是瀉下的徵兆。在瀉下後,如果裏證消失,但舌頭仍然呈黑色,這表示舌苔還未完全脫落,不應該再次進行瀉下,除非再次出現了需要瀉下的症狀。如果舌頭上沒有舌苔,又沒有瀉下的症狀,錯誤的瀉下會導致舌頭出現黑色斑點,這是很危險的情況,應立即進行補養。

  • 舌頭上有芒刺

這表示熱邪傷害了體內的津液,是疫毒最嚴重的症狀之一,應立即進行瀉下。對於年老體弱的人,即使沒有瀉下的徵兆,但舌頭乾燥容易產生芒刺,可以使用生脈散來滋養津液,芒刺自然就會消失。

  • 舌頭龜裂

這是長期未進行瀉下,導致血液極度乾涸的症狀。此外,如果熱邪結於腸道,長期未治療,下部津液會消亡,上部則會產生邪火,也會有舌頭龜裂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瀉下,舌頭裂紋自然會消失。

  • 舌頭短縮、僵硬或捲曲

這些都是邪氣旺盛,正氣虧損的表現,應立即進行瀉下,邪氣去除,正氣恢復,舌頭自然會恢復正常。

  • 白色砂粒狀舌苔

舌頭上的舌苔乾硬如砂皮,又稱為水晶苔,這是從白色舌苔開始,由於津液乾燥,即使邪氣進入胃部,舌苔也不會轉為黃色,應立即進行瀉下。

對於白色且濕潤的舌苔,表示邪氣影響到了身體的膜原部位。邪氣輕微,舌苔也較輕微;邪氣嚴重,舌苔就像積累的粉塵,覆蓋整個舌頭,這種情況下不宜進行瀉下。如果舌苔顏色長時間不變,且出現了其他的瀉下徵兆,可以服用三消飲,第二天早上舌苔就可能轉為黃色。

  • 嘴脣乾燥龜裂、焦黑、皮膚起皮、口臭、鼻孔像被煤灰堵塞

這些都是胃部過熱的症狀,應進行瀉下。然而,嘴脣起皮的情況,應和其他症狀一起評估。鼻孔堵塞像被煤灰堵塞,表示疫毒進入胃部,應進行瀉下。

  • 口渴

如果同時有其他瀉下的徵兆,應進行瀉下,瀉下後邪氣去除,胃部和諧,口渴自然會減輕。如果只是服用花粉、門冬、知母等藥物,希望滋養津液來止渴,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如果大量出汗,脈象長而洪大,並且感到口渴,這時候不宜進行瀉下,應服用白虎湯,等到汗出,身體涼爽,口渴停止。

  • 眼睛紅、咽喉乾、呼氣如火、小便赤黑疼痛、大便極臭、手腳躁動、脈搏沉而快

這些都是內熱極度的表現,應進行瀉下。

  • 潮熱

邪氣進入胃部會有這個症狀,應進行瀉下。然而,有些情況下不適合瀉下,詳細的說明可以在「類似裏證卻不是裏證」、「熱邪進入血室」、「精神虛弱,胡言亂語」等條目下找到。

  • 頻繁嘆息

胃部邪氣旺盛,呼吸不暢,胸膈悶痛,因此會嘗試引氣下行。

  • 心下飽脹、心下高起如塊、心下疼痛、腹部脹滿、腹部疼痛,按壓更痛、心下脹痛

以上這些都是胃部邪氣旺盛,氣機閉塞的症狀,應進行瀉下,氣機暢通後症狀就會消失。

  • 頭部脹痛

胃部邪氣旺盛,氣機不下降,進行瀉下後頭痛就會立即消失。如果剛開始出現頭痛,但沒有其他瀉下的徵兆,就不適合進行瀉下。

  • 小便不通

大便不通,氣機結滯,無法得到舒緩。大便排通後,小便問題就會立即解決。錯誤的服用行氣利水的藥物不會有任何幫助。

  • 大便不通,腸道氣味極臭

如果同時有其他瀉下的徵兆,應進行瀉下。有血液乾涸的情況,沒有表裡證,屬於虛燥,應使用蜂蜜煎煮或膽汁導引。

  • 大腸膠閉

這個人平時大便並不乾硬,但遇到疫邪傳入內部,只會產生極度惡臭,形狀像黏膠,至死也不會結成大便。但越蒸煮越黏稠,越黏稠越閉塞,導致胃氣無法下降,疫毒無法排出,不進行瀉下就會死亡。但如果黏膠能排除,瀉下的徵兆就會消失,病情也會好轉。

  • 伴隨發熱的下痢、熱邪結於腸道旁邊流動

都應進行瀉下。詳細說明請參考「大便」條目。

  • 四肢冰冷、脈搏突然改變、身體突然冷卻

這些都屬於氣機閉塞,陽氣鬱積在內部,無法向外四處擴散,這是胃部邪氣旺盛的表現,應進行瀉下。瀉下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代表虛脫,應進行補養。

  • 精神狂躁

胃部邪氣旺盛,陽氣旺盛,應進行瀉下。有虛煩狂躁的情況,也有因為想要出汗而產生狂躁,詳細說明請參考相關條目,避免進行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