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下卷 (2)
下卷 (2)
1. 蛔厥
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每見醫家,妄引經論,以為臟寒,蛔上入膈,其人當吐蛔,又云:「胃中冷必吐蛔」之句。
白話文:
當疫病傳染時,胃中的熱氣就像沸騰一樣,胃裡的蛔蟲騷動不安。下通不通暢,必定返往上沖。蛔蟲因此而從口中吐出來,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只要治療好胃,蛔蟲自然就會痊癒。我經常看到有些醫生胡亂引用經典醫論,認為是臟器受寒,蛔蟲上竄到膈肌處,所以人會吐出蛔蟲。他們還說:「胃中寒冷,一定會吐蛔蟲。」
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皆辛熱之品,投之如火上添油,殊不知疫證表裡上下皆熱,始終從無寒證者,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依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此誤人甚眾。
白話文:
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沒問題,但其中含有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等辛熱之藥。投藥時猶如火上加油,卻不知疫症裡裡外外、上下皆熱,從來沒有寒證。不思考當前病理,只記住書本上的文字,以為有經書依據就放心用藥,因而誤導很多人。
2. 呃逆
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證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此與執辭害義者,尤為不典。
白話文:
胃氣上逆會導致打嗝,在吳地稱之為「冷呃」。因為稱之為「冷呃」,所以就認為是胃寒,但不知道寒熱都會導致打嗝,而且不仔細分析患者的實際情況,只按照俗話認為是寒症,便使用丁香、肉桂等溫熱藥物,誤診誤治的人不少。這和拘泥於字面意義而損害實質意義的情況一樣,是非常不恰當的。
治法各從其本證而消息之,如見白虎證則投白虎,見承氣證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證,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比如遇到白虎證(發熱、口渴、脈洪大)就用白虎湯,遇到承氣證(腹痛、腹脹、大便不通)就用承氣湯。如果胸膈之間有痰液堵塞,就應該用導痰的方法,如果胃部受寒,可以服用丁香柿蒂散,但效果不如四逆湯快速。總之,只要治療了根本的病症,打嗝自然會停止,其他情況都可以類推。
3.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時疫初起,邪氣盤踞於中,表裡阻隔,裡氣滯而為悶,表氣滯而為頭疼身痛。因見頭疼身痛,往往誤認為傷寒表證,因用麻黃、桂枝、香蘇、葛根、敗毒、九味羌活之類,此皆發散之劑,強求其汗,妄耗津液,經氣先虛,邪氣不損,依然發熱。
白話文:
流行病剛開始的時候,邪氣積聚在身體內部,內外隔絕,內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胸悶,外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頭疼身痛。因為看到頭疼身痛,常常誤認為是傷寒表證,因此使用麻黃、桂枝、香蘇、葛根、敗毒、九味羌活等藥物,這些都是發散的藥物,強求身體出汗,白白消耗津液,身體氣血虛弱,邪氣未消,仍然發燒。
更有邪氣傳裡,表氣不能通於內,必壅於外,每至午後潮熱,熱甚則頭脹痛,熱退即已,此豈表實者耶?以上似表,誤為表證,妄投升散之劑,經氣愈實,火氣上升,頭疼轉甚,須下之,裡氣一通,經氣降而頭疼立止。若果感冒頭疼,無時不痛,為可辨也。且有別證相參。不可一途而取。
白話文:
如果內部有邪氣傳入,表面的氣血就無法通達內部,必定會壅塞在體表。通常到了下午就會潮熱,熱度很高的時候頭會脹痛,熱退了就好了。這難道是表證實熱嗎?根據以上的症狀看起來像表證,誤認為是表證,錯誤地使用升散的藥物,會讓經氣更加實熱,火氣上升,頭痛會更嚴重,必須使用通便的藥物。一旦內氣通達,經氣下降,頭痛就會立刻停止。如果是真正的感冒頭痛,不會時時疼痛,這可以作為辨別依據。而且還有其他不同的證候摻雜其中,不能單憑一方面來判斷。
若汗若下後,脈靜身涼,渾身肢節反加痛甚,一如被杖,一如墜傷,少動則痛若號呼,此經氣虛營衛行澀也。三、四日內,經氣漸回,其痛漸止,雖不藥必自愈,設妄引經論,以為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不可轉側,遂投疏風勝濕之劑,身痛反劇,似此誤人甚眾。
白話文:
如果出汗或腹瀉後,脈搏微弱,身體冰冷,全身關節劇烈疼痛,好像被打過一樣,或者像從高處墜落受傷一樣,稍微動一下就會痛得大聲呻吟,這是氣血虛弱,經絡運行不暢所致。三、四天後,氣血逐漸恢復,疼痛逐漸減輕,即使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如果錯誤地套用經論,認為是風濕相搏,全身疼痛,不能翻身,於是服用疏散風邪、祛濕的藥方,就會使疼痛加劇。這種誤人的做法非常普遍。
傷寒傳胃,即便潮熱譫語,下之無辭。今時疫初起,便作潮熱,熱甚亦能譫語,誤認為里證,妄用承氣,是為誅伐無辜。不知伏邪附近於胃,邪未入腑,亦能潮熱,午後熱甚,亦能譫語,不待胃實而後能也。假令常瘧,熱甚亦作譫語。
白話文:
傷寒傳播到胃部,即使出現高燒昏迷說胡話的症狀,也應該積極治療。現在流行的瘟疫剛開始發作時,就會出現高燒,高燒嚴重時也會導致昏迷說胡話,如果誤認為是內在疾病,而胡亂使用承氣湯治療,就是無辜殺害病人。要知道,病邪潛伏在胃部附近,即使還沒進入胃腑,也能導致高燒,午後發燒加重,也能引起昏迷說胡話,不一定要等到胃氣實熱才能出現這些症狀。即使是普通的瘧疾,高燒時也會產生昏迷說胡話的現象。
癉瘧不惡寒,但作潮熱,此豈胃實者耶?以上似里,誤投承氣,裡氣先虛,及邪陷胃,轉見胸腹脹滿,煩渴益甚,病家見勢危篤,以致更醫,醫見下藥病甚,乃指大黃為砒毒,或投瀉心,或投柴胡枳桔,留邪在胃,變證日增,神脫氣盡而死。向則不應下而反下之,今則應下而反失下,蓋因表裡不明,用藥前後失序之誤。
白話文:
瘧疾沒有怕冷的症狀,只有發熱,難道這是胃氣過盛所導致的嗎?從上面所述的症狀來看,像是內邪作祟,如果誤用了「承氣湯」這種瀉下藥,會導致內氣先虛,邪氣陷於胃中,轉而表現為胸腹脹滿,口渴加重,病情危重,患者家屬見到這種情況,會認為醫師醫術不精,因而尋求其他醫師治療。新醫師看到患者服用瀉下藥物後病情加重,就會把大黃當成砒霜,有的會用瀉心湯、有的會用柴胡、枳實和桔梗等藥物,但這些藥物只會讓邪氣繼續滯留於胃中,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患者神識昏迷、氣絕身亡。這都是因為醫師沒有分清表裡虛實,用藥前後失當所導致的。
4. 論食
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過食耳。有愈後數日微渴、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有下後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當與之,先與米飲一小杯,加至茶甌,漸進稀粥,不可盡意,飢則再與。如忽加吞酸,反覺無味,乃胃氣傷也,當停谷一日,胃氣復,復思食也,仍如漸進法。
白話文:
在瘟疫流行時,有些患者在病情初期還能進食,這是因為邪氣沒有傳到胃部,此時切忌斷絕飲食,但也不宜暴飲暴食。一些患者在病情好轉後幾日出現輕微口渴、發熱和食慾不振,這是因為餘邪還在胃中,正氣虛弱,若勉強進食,會導致病情復發。
還有一些患者在腹瀉後一天,就開始想吃東西,並且覺得食物有味道,可以給這些患者少量進食,先給一杯米湯,逐漸增加到一杯茶水,然後再進食稀粥,不可隨意大量進食,當感到飢餓時再給予食物。如果患者突然感到吞嚥困難,且食物無味,則說明胃氣受損,應停止進食一天,待胃氣恢復後,再按照漸進的方法進食。
有愈後十數日,脈靜身涼,表裡俱和,但不思食者,此中氣不蘇,當與粥飲迎之,得谷後即思食覺飢。久而不思食者,一法以人參一錢,煎湯與之,少喚胃氣,忽覺思食,余勿服。
白話文:
十幾天後,脈搏平和,全身發涼,表裡協調。但患者依然沒有食慾,這是因為中氣未復。應給予粥飲調理,食粥後即可恢復食慾和飢餓感。如果久久沒有食慾,可以取人參一錢煎湯服用,可少量喚醒胃氣,患者會突然感到有食慾。其他藥物暫時不要服用。
5. 論飲
煩渴思飲,酌量與之。若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名停飲,宜四苓散最妙。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飲,無論四時皆可量與。蓋內熱之極,得冷飲相救甚宜,能飲一升,止與半升,寧使少頃再飲。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備不時之需。如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矣。
四苓湯,
白話文:
口渴想喝水,按照需要給予。如果喝了太多水,感覺胸口有水停著,叫做停飲,用四苓散最有效。
如果非常口渴想喝冰水或冷飲,無論什麼季節都可以適量飲用。因為內熱嚴重,喝冷飲解渴非常好。就算能喝一升,也只給半升,寧可過一會兒再喝。
梨汁、藕汁、甘蔗汁、西瓜汁都可以隨時準備。
如果不想喝冷飲,可以用煮過一百次的沸水代替。直到不想喝水了,說明胃已經調理好了。
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白話文:
茯苓:2 錢 澤瀉:1 錢 5 分 豬苓:1 錢 5 分 陳皮:1 錢
取長流水煎服。古方有五苓散,用桂枝者,以太陽中風,表證未罷,併入膀胱,用四苓以利小便,加桂枝以解表邪,為雙解散,即如少陽並於胃,以大柴胡通表裡而治之。今人但見小便不利,便用桂枝,何異聾者之聽宮商。胃本無病,故用白朮以健中,今不用白朮者,疫邪傳胃而渴,白朮性壅,恐以實填實也。加陳皮者,和中利氣也。
白話文:
使用長流水煎服。古代方劑有「五苓散」,其中加入桂枝,是因為太陽經中風,表證還沒有消退,並併入膀胱,用「四苓」利尿,加上桂枝解表邪,成為「雙解散」,就像少陽經並入胃經,用「大柴胡」通調表裡來治療。現在有些人只看到小便不利,就用桂枝,這就像聾子聽音一樣,沒有針對病因。
胃本身沒有病症,所以用白朮來健脾胃。現在不使用白朮是因為疫邪傳入胃導致口渴,白朮性味壅滯,擔心會導致實證更實。加入陳皮是為了調和脾胃,利於氣機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