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

《溫疫論》~ 上卷 (9)

回本書目錄

上卷 (9)

1. 大便

熱結旁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證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

協熱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調,邪氣忽乘於胃,便作煩渴,一如平時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色但焦黃而已。此伏邪傳裡,不能稽留於胃,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潮熱未除,利不止者,宜小承氣湯,以徹其餘邪,而利自止。

白話文:

協熱型的腹瀉,患者通常大便不規律。邪氣突然侵犯胃部,引起煩渴。大便稀爛,但顏色未變,僅呈焦黃色。這是因為邪氣隱伏於胃中,無法在胃中停留,到了下午發熱,就會腹瀉。到了半夜,熱退後腹瀉也會減緩。第二天,熱退,腹瀉也停止,表明疾病痊癒。

如果熱潮未退,腹瀉不止,宜服用小承氣湯,以徹底清除殘餘邪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利止二三日後,午後忽加煩渴,潮熱下泄,仍如前證,此伏邪未盡,復傳到胃也,治法同前。

大便閉結者,疫邪傳裡,內熱壅鬱,宿糞不行,蒸而為結,漸至更硬,下之結糞一行,瘀熱自除,諸證悉去。

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立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並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

白話文:

當熱火鬱結於胃腸時,首先會導致大便不通,接著會出現純粹排出臭水的腹瀉,完全沒有糞便,一天會排出三四次,甚至十幾次。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可以幫助排出糞便,腹瀉立即停止。

如果服用「大承氣湯」後仍無法排出糞便,繼續腹瀉並且排出臭水及服用的藥湯,表示大腸中的邪氣較強,已經失去傳導的功能。可以得知邪氣仍然存在,病情不會好轉,需要繼續服用瀉藥。

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然如黏膠,至死不結,但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霍然而愈。

白話文:

患有腸道閉結的人,平時排便不順暢。如果遇到瘟疫邪氣侵入,大便會變得極其惡臭,黏稠得像膠水,直到死亡也不會成形。大便越積越多,導致胃氣無法下行,瘟疫之毒也無法排出。如果不排出大便,就會死亡。只要將黏稠大便排出,下痢症狀就會自然消失,就能迅速恢復健康。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發於氣分則為白積;發於血分則為紅積;氣血俱病,紅白相兼。邪盡利止,未止者,宜芍藥湯。(方見前戰汗條)

白話文:

溫疫病癒合後的三五天或者幾天,又出現腹痛裡急的症狀,並非之前疾病的病因所致,而是下焦另有隱藏的邪氣作祟,想要引發久瀉。邪氣發作於氣分,就會形成白積(白色膿樣的大便);發作於血分,就會形成紅積(紅色膿樣的大便);氣血兩虛,就會形成紅白相兼的症狀。邪氣排出乾淨後,腹瀉就會停止。如果腹瀉還沒有停止,可以服用芍藥湯。(處方請參閱前面治戰汗的條目)

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

白話文:

術後有好幾天大便不通暢,沒有其他異常症狀,這是因為足三陰經氣血不足,導致大腸乾澀燥熱所致。這種情況不能使用攻下法,應逐漸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就能使大便通暢。如果感覺肛門堵塞悶脹,可以用蜂蜜製成的導瀉劑治療。情況嚴重時,可以使用六成湯。

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或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

白話文:

在疾病好轉後,脈象遲緩細弱,每到黎明或半夜後,就會拉肚子,這表明腎臟的陽氣不足,可以用七成湯來治療。如果還有其他實證,則用大黃丸治療,服下後即可見效。

六成湯,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白話文:

當歸(7.5 克),白芍藥(5 克),地黃(25 克),天門冬(5 克),肉蓯蓉(15 克),麥門冬(5 克)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七成湯,

破故紙(炒錘碎,三錢),熟附子(一錢),遼五味(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炒碎後的破故紙(三錢),熟製的附子(一錢),遼五味子(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

2. 小便

熱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於氣分,小便膠濁;干於血分,溺血蓄血;留邪欲出,小便數急;膀胱不約,小便自遺;膀胱熱結,小便閉塞。

白話文:

熱邪侵入膀胱,小便呈紅色; 邪氣進入膀胱,影響氣血,小便混濁; 影響血脈,尿液中帶有血塊; 邪氣滯留欲外排,小便頻繁且緊急; 膀胱失去控制,小便失禁; 膀胱熱邪凝結,小便不通。

熱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熱灼於下焦,在膀胱但有熱而無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

邪到膀胱者,乃疫邪分布下焦,膀胱實有之邪,不一於熱也,從胃家來,治在胃,兼治膀胱。若純治膀胱,胃氣乘勢捅入膀胱,非其治也。若腸胃無邪,獨小便急數,或白膏如馬遺,其治在膀胱,宜豬苓湯

白話文:

邪氣進入膀胱,是因為疫情邪氣分佈在下半身,膀胱中確實有邪氣,不一定都是熱性邪氣。這些邪氣從胃部而來,因此應治療胃部,同時兼治膀胱。如果只治療膀胱,胃部的氣勢就會趁機衝入膀胱,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

如果腸胃沒有邪氣,但出現頻尿、尿液顏色發白、黏稠如馬尿,這種情況的治療重點在膀胱,可以使用豬苓湯方劑。

豬苓,邪干氣分者宜之。

豬苓(二錢),澤瀉(一錢),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錢),車前(二錢)

白話文:

豬苓(12 克),澤瀉(6 克),滑石(3 克),甘草(4.8 克),木通(6 克),車前子(12 克)

燈心煎服。

桃仁湯,邪乾血分者宜之。

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一錢),當歸(一錢),赤芍(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二錢)

白話文:

  • 桃仁(3 錢,研磨成泥狀)
  • 丹皮(1 錢)
  • 當歸(1 錢)
  • 赤芍(1 錢)
  • 阿膠(2 錢)
  • 滑石(2 錢)

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蓄血也,加大黃三錢,甚則抵當湯。藥分三等,隨其病之輕重而施治。

白話文:

按照常規煎服。如果小腹疼痛,按壓時感到堅硬,小便自動排出,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需要增加大黃的劑量到三錢,病情嚴重時,可以用抵當湯。藥物分為三等,根據病情的輕重分別施治。

3. 前後虛實

病有先虛後實者,宜先補而後瀉;先實而後虛者,宜先瀉而後補。假令先虛後實者,或因他病先虧,或因年高血弱,或因先有勞倦之極,或因新產下血過多,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時疫將發,即觸動舊疫,或吐血,或崩漏,以致亡血過多,然後疫氣漸漸加重,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瀉者謂疏導之劑,並承氣下藥,概而言之也。

白話文:

對於先虛後實的疾病,應該先補後瀉;先實後虛的,則先瀉後補。

假如先虛後實,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血虛氣弱,或是過度勞累,或產後失血過多,或過去有吐血、崩漏的症狀,遇到時疫發作,舊疾會被觸發,導致吐血、崩漏,造成失血過多,這時疫氣會逐漸加重。這些情況都應該先補後瀉。

所謂瀉,指的是疏通導泄的藥物,包括承氣類瀉藥等,總的來說就是讓身體排出毒素和廢物。

凡遇先虛後實者,此萬不得已而投補劑一、二帖後,虛證少退,便宜治疫。若補劑連進,必助疫邪,禍害隨至。假令先實而後虛者,疫邪應下失下,血液為熱搏盡,原邪尚在,宜急下之,邪退六七,急宜補之,虛回五六,慎勿再補。多服則前邪復起。下後必竟加添虛證者方補,若以意揣度其虛,不加虛證,誤用補劑,貽害不淺。

白話文:

當遇到原本虛弱,後來又變得實熱的病人時,這時萬不得已可以先投予一、兩帖補藥,等虛弱的症狀稍微緩解後,就可以適當治療疫病了。如果連續進補,必定會助長疫邪,導致後患無窮。假設一開始是實熱,後來轉為虛弱,疫邪已經深入,導致氣血耗盡,原有的邪氣仍然存在,這時應該趕緊攻下,等邪氣退去六、七成,再趕緊進補。虛弱恢復五、六成,切勿再補,否則會令原有的邪氣再度復發。攻下之後,如果又出現虛弱的症狀,才能進補。如果憑猜測認為虛弱,而沒有虛弱的症狀,卻誤用了補藥,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