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9)
上卷 (9)
1. 大便
熱結旁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證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
協熱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調,邪氣忽乘於胃,便作煩渴,一如平時泄瀉稀糞而色不敗,其色但焦黃而已。此伏邪傳裡,不能稽留於胃,至午後潮熱,便作泄瀉,子後熱退,泄瀉亦減,次日不作潮熱,利亦止,為病愈。潮熱未除,利不止者,宜小承氣湯,以徹其餘邪,而利自止。
利止二三日後,午後忽加煩渴,潮熱下泄,仍如前證,此伏邪未盡,復傳到胃也,治法同前。
大便閉結者,疫邪傳裡,內熱壅鬱,宿糞不行,蒸而為結,漸至更硬,下之結糞一行,瘀熱自除,諸證悉去。
熱結旁流者,以胃家實,內熱壅閉,先大便閉結,續得下利純臭水,全然無糞,日三四度,或十數度,宜大承氣湯,得結糞而利立止。服湯不得結糞,仍下利並臭水及所進湯藥,因大腸邪勝,失其傳送之職,知邪猶在也,病必不減,宜更下之。
大腸膠閉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設遇疫邪傳裡,但蒸作極臭,然如黏膠,至死不結,但愈蒸愈閉,以致胃氣不能下行,疫毒無路而出,不下即死,但得黏膠一去,下證自除,霍然而愈。
溫疫愈後三五日,或數日,反腹痛裡急者,非前病原也,此下焦別有伏邪所發,欲作滯下也。發於氣分則為白積;發於血分則為紅積;氣血俱病,紅白相兼。邪盡利止,未止者,宜芍藥湯。(方見前戰汗條)
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證,此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夯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六成湯。
病愈後,脈遲細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後,便作泄瀉,此命門真陽不足,宜七成湯。或亦有雜證屬實者,宜大黃丸,下之立愈。
六成湯,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七成湯,
破故紙(炒錘碎,三錢),熟附子(一錢),遼五味(八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
照常煎服。愈後更發者,宜八味丸,倍加附子。
白話文:
標題:[大便問題]
內容:
當體內熱氣凝結,導致大便異常,或是大腸功能失調,總的來看,這些問題都是因爲體內的邪氣,區別在於腸道的通暢與否。
如果身體突然出現煩渴,且大便變得不規律,這可能是邪氣侵入胃部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大便的顏色會呈現焦黃色,到了午後會有發熱症狀,並伴隨腹瀉。一旦熱度退去,腹瀉也會減輕,第二天如果沒有再次發熱,腹瀉也會停止,這表示病情好轉。如果熱度未消,腹瀉持續,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排除餘邪,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在腹瀉停止兩三天後,如果午後又出現煩渴和發熱,以及類似之前的腹瀉狀況,這可能是因爲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再次影響到胃部,治療方法與之前相同。
如果大便閉結,這可能是疫情邪氣深入體內,導致內部過熱,使宿便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形成硬結。排便後,這些硬結會被清除,各種症狀也會隨之消失。
如果熱氣凝結導致大便異常,這是因爲胃部實熱,導致內部封閉,先有便祕,接着是純臭水的腹瀉,完全沒有糞便,一天可能數次或十幾次。這時應使用大承氣湯,一旦排出硬結,腹瀉立刻停止。若服用湯藥後仍未見硬結排出,持續腹瀉並伴隨臭水,這可能是因爲大腸被邪氣佔據,失去正常的傳送功能,說明邪氣仍然存在,病情不會減輕,應該再進行一次排便治療。
如果是大腸膠閉,患者平時大便就不正常,遇到疫情邪氣深入體內,只會產生極臭的粘膠狀物,直到死亡都不會形成硬結,只是越來越閉塞,最終導致胃氣無法下降,疫情毒素無從排出,不處理就會致命。但只要將這些粘膠排出,大便的問題自然解決,病情迅速好轉。
疫情恢復後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如果出現腹痛和裏急後重的症狀,這不是原先疾病的復發,而是下焦有新的邪氣引發,可能會出現滯下的情況。如果是氣分引起的,則表現爲白色積滯;如果是血分引起的,則表現爲紅色積滯;如果是氣血雙病,則紅白相間。邪氣排出後,滯下會停止,如果沒有停止,應該使用芍藥湯。
疫情恢復後,如果大便數日未排,但沒有其他症狀,這可能是因爲足三陰不足,導致大腸虛燥,這時不宜強行排便,應該逐漸增加飲食,促進津液流通,自然能夠潤腸通便。如果感到肛門不適,可以使用蜂蜜煎導,嚴重時可以使用六成湯。
如果疫情恢復後,脈搏遲緩、細弱,每天黎明或半夜後出現腹瀉,這可能是因爲命門真陽不足,應該使用七成湯。但也有可能是屬於實證的雜病,這時應該使用大黃丸,一旦使用,病情立即好轉。
六成湯的成分包括:當歸(1錢5分)、白芍藥(1錢)、地黃(5錢)、天門冬(1錢)、肉蓯蓉(3錢)、麥門冬(1錢)。按照常規煎服。日後如果更加乾燥,可以使用六味丸,但要減少澤瀉的用量。
七成湯的成分包括:破故紙(炒錘碎,3錢)、熟附子(1錢)、遼五味(8分)、白茯苓(1錢)、人參(1錢)、甘草(炙,5分)。按照常規煎服。如果恢復後再次發作,應該使用八味丸,並加倍附子的用量。
2. 小便
熱到膀胱,小便赤色;邪到膀胱,干於氣分,小便膠濁;干於血分,溺血蓄血;留邪欲出,小便數急;膀胱不約,小便自遺;膀胱熱結,小便閉塞。
熱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熱灼於下焦,在膀胱但有熱而無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
邪到膀胱者,乃疫邪分布下焦,膀胱實有之邪,不一於熱也,從胃家來,治在胃,兼治膀胱。若純治膀胱,胃氣乘勢捅入膀胱,非其治也。若腸胃無邪,獨小便急數,或白膏如馬遺,其治在膀胱,宜豬苓湯。
豬苓湯,邪干氣分者宜之。
豬苓(二錢),澤瀉(一錢),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錢),車前(二錢)
燈心煎服。
桃仁湯,邪乾血分者宜之。
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一錢),當歸(一錢),赤芍(一錢),阿膠(二錢),滑石(二錢)
照常煎服。小腹痛,按之硬痛,小便自調,有蓄血也,加大黃三錢,甚則抵當湯。藥分三等,隨其病之輕重而施治。
白話文:
【小便異常】
若是身體過熱影響到膀胱,會導致小便呈現赤色;若是邪氣侵入膀胱,影響氣分,會使小便變得濃稠混濁;若影響到血分,則可能出現尿血或血塊的情況;當邪氣在體內想要排出時,會造成頻繁且急迫的小便;如果膀胱控制力減弱,會發生失禁的現象;若是膀胱因熱邪結聚,可能會導致小便阻塞不通。
身體過熱影響到膀胱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邪氣在胃部,胃部的熱邪影響下焦,膀胱受到的只是熱氣而非邪氣,主要表現為小便赤色,治療應該針對胃部。
邪氣進入膀胱,是因為疫邪影響到下焦,膀胱確實存在邪氣,不只是單純的熱氣,這邪氣通常由胃部來,因此治療應同時考慮胃部和膀胱。如果只單純治療膀胱,胃氣可能會趁機衝入膀胱,這樣的治療方式並非適當。如果腸胃沒有邪氣,只有小便頻繁且急迫,或者小便呈現白色膏狀,類似馬的尿液,治療應該針對膀胱,可以使用豬苓湯。
豬苓湯適用於邪氣影響氣分的情況。配方為豬苓兩錢、澤瀉一錢、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錢、車前子二錢,用燈心草煎煮服用。
桃仁湯適用於邪氣影響血分的情況。配方為桃仁三錢(研磨成泥)、牡丹皮一錢、當歸一錢、赤芍一錢、阿膠兩錢、滑石兩錢,按照常規方法煎煮服用。如果有小腹疼痛且按壓會更痛,但是小便正常,可能是膀胱內有蓄積的血液,可加用大黃三錢,嚴重的情況則需使用抵當湯。藥方分成三個等級,根據病情的輕重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3. 前後虛實
病有先虛後實者,宜先補而後瀉;先實而後虛者,宜先瀉而後補。假令先虛後實者,或因他病先虧,或因年高血弱,或因先有勞倦之極,或因新產下血過多,或舊有吐血及崩漏之證,時疫將發,即觸動舊疫,或吐血,或崩漏,以致亡血過多,然後疫氣漸漸加重,以上並宜先補而後瀉。瀉者謂疏導之劑,並承氣下藥,概而言之也。
凡遇先虛後實者,此萬不得已而投補劑一、二帖後,虛證少退,便宜治疫。若補劑連進,必助疫邪,禍害隨至。假令先實而後虛者,疫邪應下失下,血液為熱搏盡,原邪尚在,宜急下之,邪退六七,急宜補之,虛回五六,慎勿再補。多服則前邪復起。下後必竟加添虛證者方補,若以意揣度其虛,不加虛證,誤用補劑,貽害不淺。
白話文:
疾病有時候會先出現虛弱然後轉變為實證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先使用補藥調理,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再使用瀉藥。相反的,如果疾病先是實證後轉變為虛弱,那應該先使用瀉藥排除病邪,再使用補藥調理身體。舉例來說,先虛後實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導致身體先損耗,或是年紀大了血液變得較弱,或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生產後出血過多,或是過去有嘔血或崩漏的情況。當瘟疫即將發生時,這些舊疾就可能被觸發,引發嘔血或崩漏,造成大量失血,接著瘟疫的病情才慢慢加重。對於這類情況,都應該先補後瀉。所謂的瀉,指的是使用疏通的藥物,包括通便的藥物,大致上都是這樣。
遇到先虛後實的情況,這是迫不得已才會使用一兩帖補藥,等到虛弱的症狀稍微減緩,就要開始治療瘟疫。如果連續使用補藥,可能會助長瘟疫的邪氣,帶來更大的災難。如果是先實後虛的情況,瘟疫邪氣應該要及時排除,但是血液因為熱毒被消耗殆盡,原本的邪氣仍然存在,應該立即使用瀉藥,等到邪氣減少到六七成,就要趕緊使用補藥,等到虛弱的狀況恢復五到六成,就不要再補了。如果補藥服用過量,之前的邪氣就會再度復發。只有在瀉後確實出現虛弱的症狀時才該使用補藥,如果只是猜測身體虛弱,沒有具體的虛弱症狀,卻誤用補藥,可能造成的傷害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