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上 (3)
卷上 (3)
1. 相氣十法提綱
大凡望診。先分部位。後觀氣色。欲識五色之精微。當知十法之綱領。十法者。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是也。
何謂浮沉?色顯於皮膚間者,謂之浮。隱於皮膚內者,謂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裡。初浮而後沉者,病自表之裡。初沉而後浮者,病自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裡也。
何謂清濁?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濁者濁暗,其色慘也。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自清而濁,陽病入陰。自濁而清,陰病轉陽。此以清濁分陰陽也。
何謂微甚?色淺淡者謂之微。色深濃者謂之甚。微者正氣虛。甚者邪氣實。自微而甚,則先虛而後實。自甚而微,則先實而後虛。此以微甚分虛實也。
何謂散摶?散者疏離,其色開也。摶者壅滯,其色閉也。散者病近將解。摶者病久漸聚。先摶而後散者,病雖久而將解。先散而後摶者,病雖近而漸聚。此以散摶分久近也。
何謂澤夭?氣色滋潤謂之澤。氣色枯槁謂之夭。澤者主生。夭者主死。將夭而漸澤者,精神復盛。先澤而漸夭者,血氣益衰。此以澤夭分成敗也。
蓋十法者,辨其色之氣也。五色者,辨其氣之色也。氣者色之變,色者氣之常。氣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氣而其義乃著。氣也,色也,分言之,則精微之道顯。合觀之,則病症之變彰。此氣色之提綱也。經曰: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謂乎。
白話文:
大抵在進行望診時,我們首先需區分病人臉部的不同部位,接著再觀察這些部位的氣色。想要理解五色(青、黃、赤、白、黑)的微妙變化,就必須掌握十法的要點。這十法即是: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
何謂浮沉?顏色顯現在皮膚表面的,稱為浮;顏色隱藏於皮膚底層的,稱為沉。浮象徵疾病在體表,沉則表示疾病在體內。開始為浮色,後來轉為沉色,表示疾病由表向裡發展;反之,開始為沉色,後來轉為浮色,表示疾病由裡向表發展。這就是以浮沉來分辨表裡病狀的方法。
何謂清濁?清是指顏色明亮且舒展,濁則指顏色混濁且黯淡。清表示病在陽性,濁則表示病在陰性。顏色從清轉濁,代表陽性病狀轉入陰性;反之,顏色從濁轉清,代表陰性病狀轉為陽性。這是以清濁來分辨陰陽病狀的方法。
何謂微甚?顏色淡薄的稱為微,顏色濃烈的稱為甚。微表示正氣虛弱,甚則表示邪氣強盛。顏色從微轉甚,代表先虛弱後強盛;反之,顏色從甚轉微,代表先強盛後虛弱。這是以微甚來分辨虛實病狀的方法。
何謂散摶?顏色分散開來的稱為散,顏色聚集在一起的稱為摶。散表示病情即將好轉,摶則表示病情逐漸加重。開始為摶色,後來轉為散色,表示病情雖久但將好轉;反之,開始為散色,後來轉為摶色,表示病情雖短暫但逐漸加重。這是以散摶來分辨病情長短的方法。
何謂澤夭?顏色滋潤的稱為澤,顏色乾枯的稱為夭。澤表示生命力旺盛,夭則表示生命跡象衰退。顏色從夭轉澤,表示生命力正在恢復;反之,顏色從澤轉夭,表示生命力正在衰退。這是以澤夭來分辨病情好壞的方法。
總之,十法用來辨別顏色所反映的氣質,而五色用來辨別氣質所呈現的顏色。氣質是顏色的變化,顏色是氣質的本質。顏色因氣質而道理明確,氣質因顏色而意義顯著。氣質和顏色,如果單獨來看,就能看出其微妙之處;如果結合起來看,就能看出疾病的各種變化。這就是氣色診斷的基本原則。古書說:如果不能細緻地觀察氣色,就不能判斷病情的真假,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瞭解病情的新舊變化,這正是所謂的"氣色診斷"的真諦。
2. 望法陰陽總綱
明堂察色。以臟腑部位為體。以氣色診法為用。故分觀之。可以識其常。合參之。可以通其變。然究其常變。而原其始終。要不離乎陰陽之旨。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屬少陽。旺於春。赤屬太陽。旺於夏。
白屬少陰。旺於秋。黑屬太陰。旺於冬。黃屬中央土。寄於四季。旺於長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為陽。內者、下者、右者皆為陰。以十法分言之。浮、清、甚、散、澤為陽。沉、濁、微、摶、夭為陰。於是乎氣色兼見。部位互考。則陰陽相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陰陽之總綱也。
顧陰陽之道。陽清陰濁。陽升陰降。陽熱陰寒。陽動陰靜。陽外陰內。陽上陰下。陽左陰右。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以色見諸陽者易治。見諸陰者難療。外感陰病見陽色者易治。陽病見陰色者難療。內傷陽病見陰色者易治。陰病見陽色者難療。凡此陰陽之理。
既可合氣色部位以相參。亦可合臟腑病症以相證者也。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陽變化。一以貫之矣。
白話文:
【明瞭身體顏色】
透過觀察臉部顏色來瞭解身體狀況,依據臟腑在臉上的反射區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態,這就是「氣色診法」。單獨觀察各部位顏色,可以知道身體的基本情況;綜合參考各部位顏色,則能洞悉身體的變化。然而,無論是基本情況還是身體變化,追根究底,都離不開陰陽理論的指導。因為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根本法則,是萬物生存的綱紀,是萬物變化的根源,是生命誕生與消亡的起點,更是掌握生命的智慧所在。
從五種顏色來看,青色屬於少陽,春季時最旺盛;紅色屬於太陽,夏季時最旺盛;白色屬於少陰,秋季時最旺盛;黑色屬於太陰,冬季時最旺盛;黃色代表中央的土性,四季中都有它的存在,特別是在夏季末期最旺盛。
再從人體的六個部分來看,外部、上方和左側都屬於陽性;內部、下方和右側都屬於陰性。
再從十種診斷方法來看,浮現、清澈、顯著、分散、光澤都屬於陽性;沉隱、混濁、微弱、收縮、枯槁都屬於陰性。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氣色和部位的關係,陰陽交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陰陽理論的總綱。
然而,陰陽理論認為,陽性質地清,陰性質地濁;陽性上升,陰性下降;陽性熱,陰性冷;陽性動,陰性靜;陽性在外,陰性在內;陽性在上,陰性在下;陽性在左,陰性在右;陽性實,陰性虛;陽性常有多餘,陰性常有不足。因此,當我們在陽性部位看到顏色異常,比較容易治療;在陰性部位看到顏色異常,則較難治療。對於外感疾病,若在陰性部位看到陽性顏色,比較容易治療;在陽性部位看到陰性顏色,則較難治療。對於內傷疾病,若在陽性部位看到陰性顏色,比較容易治療;在陰性部位看到陽性顏色,則較難治療。這些都是陰陽理論的原理。
陰陽理論不僅可以用來參照氣色和部位,也可以用來佐證臟腑和疾病。《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黃帝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陽變化,貫穿一切,掌握陰陽,就掌握了生命的奧祕。
3. 五色相應提綱
嘗考內經望法。以為五色形於外,五臟應於內,猶根本之與枝葉也。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內外相襲,如影隨形,如鼓應桴。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五色之見,莫不相輸應焉。何言之?肝屬東方木,通於風氣,在時為春,在竅為目,在志為怒。
在變動為語。其藏魂,其脈弦,其聲呼,其音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合筋,其榮爪,其腑膽,其日甲乙,其時寅卯,其經足厥陰,此青色之應也。心屬南方火,通於暑氣,在時為夏,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變動為噫。其藏神,其主血,其聲笑,其音徵,其臭焦。
其味苦,其液汗,其合脈,其榮色,其腑小腸,其日丙丁,其時巳午,其經手少陰,其包絡手心主,此赤色之應也。脾屬中央土,通於濕氣,在時為長夏,在竅為口,在志為思,在變動為吞。其藏意,其脈緩,其聲歌,其音宮,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合肉,其榮唇,其腑胃。
其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其經足太陰,此黃色之應也。肺屬西方金,通於燥氣,在時為秋,在竅為鼻,在志為悲,在變動為咳。其藏魄,其主氣,其脈毛,其聲哭,其音商,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合皮,其榮毛,其腑大腸,其日庚辛,其時申酉,其經手太陰,此白色之應也。
腎屬北方水,通於寒氣,在時為冬,在竅為耳,在志為恐,在變動為欠。其藏志,其脈石,其聲呻,其音羽,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其合骨,其榮發,其腑三焦膀胱,其日壬癸,其時亥子,其經足少陰,此黑色之應也。色之應乎臟者,亦應其腑;應乎腑者,亦應其經。但當分其部位之內外,
察其氣色之陰陽。五色之見,莫不相輸應焉。顧應者,常也;不應者,變也。知其常變,則知其生克矣。知其生克,則知其逆從矣。五臟各有病證聲色臭味,當與氣口明堂相應焉。其太過不及,相生相剋者,皆病也。從外知內,蓋本乎此。
白話文:
曾經考察《內經》中的望診方法,認為五種顏色顯現在體外,而五臟在體內相對應,就像樹根和樹葉之間的關係一樣。面色、脈象、身形、肌肉,這些都不該相互矛盾。所以,有病必定會在面色上有所表現,內臟和麪色的反應,就像影子跟隨形體,鼓響應桴擊一樣,彼此相應。
對於遠處的人,我們可以觀察外在來推測內在;對於近處的人,我們可以瞭解內在來推測外在。五種顏色的出現,無不彼此相應。為何這樣說呢?肝臟屬東方的木,與風氣相通,代表季節是春季,開竅於眼睛,情緒上為怒。
它的變化表現在語言上。它藏著魂魄,脈象為弦,聲音為呼喊,音樂為角音,氣味為臊,味道為酸,分泌物為淚,與筋相合,榮華在指甲,相關的腑臟是膽,代表的日子是甲乙,時間是寅卯,經絡是足厥陰,這是青色的相應表現。心臟屬南方的火,與暑氣相通,代表季節是夏季,開竅於舌頭,情緒上為喜悅,它的變化表現在打嗝上。
它藏著精神,主管血液,聲音為笑,音樂為徵音,氣味為焦,味道為苦,分泌物為汗,與脈絡相合,榮華在面色,相關的腑臟是小腸,代表的日子是丙丁,時間是巳午,經絡是手少陰,包裹在手心主,這是赤色的相應表現。脾臟屬中央的土,與濕氣相通,代表季節是長夏,開竅於口,情緒上為思考,它的變化表現在吞嚥上。
它藏著意志,脈象為緩,聲音為歌唱,音樂為宮音,氣味為香,味道為甜,分泌物為口水,與肌肉相合,榮華在嘴脣,相關的腑臟是胃,代表的日子是戊己,時間是辰戌醜未,經絡是足太陰,這是黃色的相應表現。肺臟屬西方的金,與燥氣相通,代表季節是秋季,開竅於鼻子,情緒上為悲傷,它的變化表現在咳嗽上。
它藏著魄力,主管氣息,脈象為浮,聲音為哭泣,音樂為商音,氣味為腥,味道為辛,分泌物為鼻涕,與皮膚相合,榮華在毛髮,相關的腑臟是大腸,代表的日子是庚辛,時間是申酉,經絡是手太陰,這是白色的相應表現。腎臟屬北方的水,與寒氣相通,代表季節是冬季,開竅於耳朵,情緒上為恐懼,它的變化表現在打哈欠上。
它藏著意志,脈象為沉,聲音為呻吟,音樂為羽音,氣味為腐,味道為鹹,分泌物為唾液,與骨骼相合,榮華在頭髮,相關的腑臟是三焦膀胱,代表的日子是壬癸,時間是亥子,經絡是足少陰,這是黑色的相應表現。顏色與臟器相應,也會與腑臟相應;與腑臟相應,也會與經絡相應。只須分辨部位的內外,觀察氣色的陰陽。
五種顏色的出現,無不彼此相應。相應的是正常現象;不相應的就是異常。知道正常和異常,就能理解五行的相生相剋。理解了相生相剋,就能理解病理的順逆。五臟各有疾病、聲音、顏色、氣味的表現,應當與氣口和明堂相對應。那些過度或不足,相生相剋的,都是疾病。從外在瞭解內在,正是基於這種原理。
4. 五色主病提綱
竊思經言。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應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肺色白,腎色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乾。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此五臟之病證,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膽,心合小腸,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三焦膀胱。膽病者,寒熱,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小腸病者,
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此六腑之病證,五臟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臟主裡,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裡,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臟腑表裡之分也。臟為陰,腑為陽;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是臟腑陰陽之分也。臟有虛實,腑有虛實;色之淺淡者為虛,色之深濃者為實,是臟腑虛實之分也。如是而知臟腑之為病,氣色之所主,亦可見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時相應,有時不相應,何也?蓋臟腑有盛衰,氣色有生克;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靈樞》曰:「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是則一隅三反,亦可推測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綱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飢,甲乙作苦飢肌肉痿。)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通過觀察人的面色來判斷身體的疾病,這是一種高明的診斷技術,不僅能從顏色看出病症,還能瞭解病情與面色的關係。
我們知道,肝對應青色,心對應紅色,脾對應黃色,肺對應白色,腎對應黑色。如果肝臟生病,可能會感到兩側肋骨下疼痛,甚至延伸至下腹部,讓人容易生氣;如果肝虛弱,可能視力模糊、聽力減弱,總覺得有人要抓自己。
如果肝氣逆行,可能引起頭痛、耳聾,甚至臉頰腫脹。心臟問題會導致胸部疼痛,胸口和背部肩胛之間痛,兩臂內側也會痛;心虛時,可能會感到胸部和腹部膨脹,肋骨下和腰部連帶疼痛。
脾病患者可能感到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腳部疼痛;脾虛時,可能會感到腹部脹滿,腸子咕嚕響,消化不良。肺病患者可能喘息、咳嗽,肩膀和背部疼痛,出汗,臀部、大腿、小腿、腳都可能疼痛;肺虛時,可能呼吸短促,耳鳴,咽喉乾燥。
腎病患者可能腹部脹大,小腿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覺時大量出汗,怕風;腎虛時,可能會感到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心情不佳。
這些是五臟的疾病徵兆,與五色的關係。肝與膽相應,心與小腸相應,脾與胃相應,肺與大腸相應,腎與三焦和膀胱相應。膽病患者可能有寒熱交替,常常嘆氣,口苦,胃部不舒服,害怕被捕。小腸病患者可能小腹疼痛,腰背疼痛,排尿困難。
胃病患者可能腹部脹痛,胸口疼痛,食道和咽部不暢,飲食不下。大腸病患者可能腸子劇烈疼痛,腸鳴聲響,冬天受寒就容易腹瀉,肚臍周圍疼痛,站立困難。三焦病患者可能腹部氣脹,小腹特別硬,排尿困難,水液滯留造成腫脹。膀胱病患者可能小腹一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想小便卻無法,肩膀上方熱,腳小指外側和腳踝後方也熱。
以上是六腑的疾病徵兆,與五臟的關聯。簡單來說,臟器主內,腑器主外;面色深沉表示內部有病,面色浮淺表示外部有病,這是臟腑內外的區別。臟器屬陰,腑器屬陽;面色混濁表示陰性病變,面色清亮表示陽性病變,這是臟腑陰陽的區別。臟器和腑器都有虛實之分;面色淡薄表示虛弱,面色濃厚表示實證,這是臟腑虛實的區別。
由此可知,臟腑疾病和麪色的關係,可以通過面色來判斷疾病。然而,有時候面色與疾病並不相符,這是因為臟腑有強弱之分,面色也有生剋之別;如果某一臟器太強,就會剋制其他臟器,如果某一臟器太弱,就會受到其他臟器的影響。《靈樞》說:“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這就是說,從一個角度可以推測出三個結果,也可以理解這種關係。
以上都是判斷疾病的總綱。"善肌肉痿"在《千金方》中被解釋為"飢餓導致肌肉萎縮",在《甲乙經》中被解釋為"苦於飢餓導致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