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相氣十法提綱

大凡望診。先分部位。後觀氣色。欲識五色之精微。當知十法之綱領。十法者。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是也。何謂浮沉。色顯於皮膚間者。謂之浮。隱於皮膚內者。謂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裡。初浮而後沉者。病自表而之裡。初沉而後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裡也。

何謂清濁。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濁者濁暗。其色慘也。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自清而濁。陽病入陰。自濁而清。陰病轉陽。此以清濁分陰陽也。何謂微甚。色淺淡者謂之微。色深濃者謂之甚。微者正氣虛。甚者邪氣實。自微而甚。則先虛而後實。自甚而微。則先實而後虛。

此以微甚分虛實也。何謂散摶。散者疏離。其色開也。摶者壅滯。其色閉也。散者病近將解。摶者病久漸聚。先摶而後散者。病雖久而將解。先散而後摶者。病雖近而漸聚。此以散摶分久近也。何謂澤夭。氣色滋潤謂之澤。氣色枯槁謂之夭。澤者主生。夭者主死。將夭而漸澤者。

精神復盛。先澤而漸夭者。血氣益衰。此以澤夭分成敗也。蓋十法者。辨其色之氣也。五色者。辨其氣之色也。氣者色之變。色者氣之常。氣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氣而其義乃著。氣也色也。分言之。則精微之道顯。合觀之。則病症之變彰。此氣色之提綱也。經曰。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屬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謂乎。

2. 望法陰陽總綱

明堂察色。以臟腑部位為體。以氣色診法為用。故分觀之。可以識其常。合參之。可以通其變。然究其常變。而原其始終。要不離乎陰陽之旨。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屬少陽。旺於春。赤屬太陽。旺於夏。

白屬少陰。旺於秋。黑屬太陰。旺於冬。黃屬中央土。寄於四季。旺於長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為陽。內者下者右者皆為陰。以十法分言之。浮清甚散澤為陽。沉濁微摶夭為陰。於是乎氣色兼見。部位互考。則陰陽相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陰陽之總綱也。

顧陰陽之道。陽清陰濁。陽升陰降。陽熱陰寒。陽動陰靜。陽外陰內。陽上陰下。陽左陰右。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以色見諸陽者易治。見諸陰者難療。外感陰病見陽色者易治。陽病見陰色者難療。內傷陽病見陰色者易治。陰病見陽色者難療。凡此陰陽之理。

既可合氣色部位以相參。亦可合臟腑病症以相證者也。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陽變化。一以貫之矣。

3. 五色相應提綱

嘗考內經望法。以為五色形於外。五臟應於內。猶根本之與枝葉也。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內外相襲。如影隨形。如鼓應桴。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五色之見。莫不相輸應焉。何言之。肝屬東方木。通於風氣。在時為春。在竅為目。在志為怒。

在變動為語。其藏魂。其脈弦。其聲呼。其音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合筋。其榮爪。其腑膽。其日甲乙。其時寅卯。其經足厥陰。此青色之應也。心屬南方火。通於暑氣。在時為夏。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變動為噫。其藏神。其主血。其聲笑。其音徵。其臭焦。

其味苦。其液汗。其合脈。其榮色。其腑小腸。其日丙丁。其時巳午。其經手少陰。其包絡手心主。此赤色之應也。脾屬中央土。通於濕氣。在時為長夏。在竅為口。在志為思。在變動為吞。其藏意。其脈緩。其聲歌。其音宮。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合肉。其榮唇。其腑胃。

其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其經足太陰。此黃色之應也。肺屬西方金。通於燥氣。在時為秋。在竅為鼻。在志為悲。在變動為咳。其藏魄。其主氣。其脈毛。其聲哭。其音商。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合皮。其榮毛。其腑大腸。其日庚辛。其時申酉。其經手太陰。此白色之應也。

腎屬北方水。通於寒氣。在時為冬。在竅為耳。在志為恐。在變動為欠。其藏志。其脈石。其聲呻。其音羽。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其合骨。其榮發。其腑三焦膀胱。其日壬癸。其時亥子。其經足少陰。此黑色之應也。色之應乎臟者。亦應其腑。應乎腑者。亦應其經。但當分其部位之內外。

察其氣色之陰陽。五色之見。莫不相輸應焉。顧應者。常也。不應者。變也。知其常變。則知其生克矣。知其生克。則知其逆從矣。五臟各有病證聲色臭味。當與氣口明堂相應焉。其太過不及。相生相剋者。皆病也。從外知內。蓋本乎此。

4. 五色主病提綱

竊思經言。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應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肺色白。腎色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乾。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此五臟之病證。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膽。心合小腸。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三焦膀胱。膽病者。寒熱。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小腸病者。

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此六腑之病證。五臟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臟主裡。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裡。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臟腑表裡之分也。臟為陰。腑為陽。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是臟腑陰陽之分也。臟有虛實。腑有虛實。色之淺淡者為虛。色之深濃者為實。是臟腑虛實之分也。如是而知臟腑之為病。氣色之所主。亦可見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時相應。有時不相應。何也。蓋臟腑有盛衰。氣色有生克。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靈樞曰。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是則一隅三反。亦可推測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綱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飢。甲乙作苦飢肌肉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