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敘

回本書目錄

1.

予先君石城翁,諱坤堅,字義彰,讀書之暇,嘗謂予曰:「醫之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則可以濟眾;冒昧而施之,適足以殺人。爾學醫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

予起而對曰:「昔軒轅氏定本草,作內經;盧扁雷桐,莫不遵其規矩。漢晉唐宋,鮮能出其範圍。今讀其遺文,會其旨趣,其法門有二:一曰診,一曰治。望聞問切者,診法也;針灸藥石者,治法也。將欲治之,必先診之,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治也。顧欲知其診之所當然,究其診之所以然,則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歲時氣候之殊,晝夜陰晴之變,以至賦稟強弱之不齊,老少居養之各異,莫不著見於四診焉。豈但明乎血氣經絡皮肉筋骨,與夫病之五臟六腑,症之七情六淫也哉?蓋著乎外者,本乎內;見於彼者,由於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窮源。是故寒熱補瀉之法,因診而定;標本先後之理,因診而分。七方十劑八法九針,莫不因診而決用舍焉。

昔賢所謂明理者,明此理也;辨證者,辨此證也。理不明,則證莫能辨;證不辨,則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須知診,診病必須遵經。」

予先君曰:「入門矣,未入於室也。經文深奧,診法精微,既已識其大綱,尤當考其細目。慎之哉!窮理盡性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託,生死之所相關也。《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

余退而志之,恆以自警焉。今著《遵經》,有感於是,因書篇首,以告後人。

光緒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廣菴氏書於西安航埠

白話文:

我的父親石城翁,名坤堅,字義彰,在閒暇之餘閱讀書籍時,曾對我說:「醫學這門學問,極其精深微妙,若能明確辨析並恰當執行,就能救助眾生;若是輕率冒失地施行,卻會傷害人命。你學習醫學已有數年,是否理解其中的要點呢?」

我起身回答:「過去黃帝制定本草,創作了內經;盧扁、雷桐這些名醫,無不遵循他的原則。從漢晉到唐宋,很少有人能超越這個範疇。如今我閱讀他們的著作,領悟其中的意旨,發現醫學的法門可歸納為兩種:一是診斷,二是治療。望、聞、問、切是診斷的方法;針灸、藥物、砭石是治療的方式。想要治療疾病,必須先進行診斷,沒有診斷無法瞭解病情,更無法確定治療方案。然而,要想真正掌握診斷的原理和方法,就必須全面理解自然界的道理,考慮到南北、高低的地理差異,不同季節、氣候的影響,日夜陰晴的變化,以及人們體質的差異,老少養生的不同,這些都可在望、聞、問、切中反映出來。不只是血液、氣息、經絡、皮膚、肌肉、筋骨,以及疾病的五臟六腑,病症的七情六淫,都能在診斷中得以體現。外表的病症往往反映內在的問題,一個症狀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因此,我們可以從表象追尋根本,從結果追溯原因。所以,冷熱、補瀉的治療方式,都是根據診斷來決定;主次、先後的治療原則,也是根據診斷來劃分。七方、十劑、八法、九針等各種治療方法,也都需要根據診斷來選擇使用。

古人所說的明理,就是指這種道理;辨證,就是指這種證據。如果道理不清楚,就無法辨別證據;證據不明確,就無法確定治療方案。所以,治病一定要懂得診斷,診斷疾病必須遵循古籍。」

我的父親又說:「你已經進入了醫學的大門,但還未深入其精髓。古籍的文字深奧,診斷的方法精細微妙,你已經掌握了大致的框架,接下來更應詳細研究其具體內容。千萬要小心!這是探究真理、達到極致的工作,是推究事物原理、增進知識的功夫,關乎個人的職業生涯,甚至生死大事。《詩經》中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你一定要努力,再努力!」

我退下後,將父親的話記在心中,常常以此自我警惕。如今我寫作《遵經》,正是有感於此,因此在開篇寫下這些話,以警示後人。

光緒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廣菴氏在西安航埠寫下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