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1. 卷上
2. 診法常以平旦
靈素談醫,妙入神。 窮源探本,在清晨。 時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與真。 有疾音容俱轉變,無疴色脈自調勻。 常經萬世皆師範,診視須當永奉遵。
原夫昧爽方興,天道之陰陽中正。 黎明甫啟,人身之志氣清靈。 觀形以驗溫涼,平能合度。 察色而瞻動靜,法不離經。 斯時也,九候無差,五音悉准。 有過易窺,有偏易診。 辨三因之虛實,氣色分明。 察五臟之盛衰,精神平允。 見微知著,固能判斷吉凶。 原始反終,更足周知生殞。 蓋觀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 由是參病情,稽診法。 指下融通,心中浹洽。 脈息共形容合論,推究無窮。 聲音與氣色交參,變通不乏。
譬若權衡正直,觀俯仰而較錙銖。 亦如尺度均同,計毫釐以分闊狹。 況乎因人絜矩,候氣平章。 不似日中之溫暖,不同夜半之清涼。 營衛會於脈口,氣色見於明堂。 有證皆顯,無隱弗彰。 經絡均勻,按法真堪處變。 規模宏遠,持平可以為常。 爾乃觀其所由,視其所以。 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識彼。 寒多熱少,分臟腑之盈虧。 暮重朝輕,析陰陽之表裡。 故察人情,觀日晷。 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即從權而診視,不執其經。 然觸類以引伸,難逾厥旨。
若夫金烏返照,玉兔騰精。 病因時而進退,氣隨日以流行。 有平脈時脈,有正聲變聲。 診或違夫晝夜,治即昧於重輕。 是則望聞問切之方,皆失其正。 補瀉迎隨之法,不得其平。 於是聖人,著作內經。 申明平旦,合四診而同觀。 會三才以參看。 有為有守,廣宇內之栽培。 無黨無偏,協時中之條貫。 是以德邁羲農,功高霄漢。 宜其達四海以謳歌,歷千秋而燦爛。 不然,何以為醫學之範圍,妙化育而參贊。
白話文:
【診法常以平旦】
靈素談論醫學,其深奧達到神妙之境。尋求疾病的根源,探究其本質,這都應在清晨進行。在平和的狀態下,才能分辨出病邪與正常狀態,遵循法律定則,才能區分真假疾病。有病時,人的聲音和容貌都會發生變化;沒病時,面色和脈搏自然平穩調和。這些經歷萬世的診斷方法,皆是學習的典範,我們必須永遠遵守。
清晨剛醒來的時候,正是天道陰陽平衡之時。黎明初啟,人體的意志和氣力最為清澈靈敏。觀察形體以驗證其溫涼,如果平和則符合標準。觀察面色以瞭解其動靜,其方法不會脫離經典。在這個時候,九個診脈位置的診斷沒有誤差,五音診法也完全準確。有過失容易發現,有偏差也容易診斷。辨別三因的虛實,氣色清晰可見。察覺五臟的盛衰,精神平穩允許。從微小的症狀預知大病,確實能判斷吉凶。從開始到結束,更全面地瞭解生死。就像觀察太陽來揣測,也像借鑒天空來指引。由此研究病情,檢查診斷方法。手指下的感知流暢,心中的理解透徹。脈搏與外貌一起討論,無窮的推敲。聲音與氣色相互參照,變通不缺。
就像秤一樣公正,觀察上下來比較細微的差異。又像尺子一樣公平,計算毫釐以區分寬窄。況且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等候氣息平穩再作評價。不像中午的溫暖,也不像半夜的清涼。營養和防禦在脈口相遇,氣色在額頭顯現。所有症狀都顯現,無所隱藏。經絡均勻,按摩手法真實可靠以應對突發狀況。規模宏大,保持公平可以作為常態。於是觀察其原因,觀察其結果。有的從根本上澄清問題,有的從這裡認識那裡。寒多熱少,分別臟腑的盈虧。傍晚嚴重早晨輕鬆,分析陰陽的表裡。所以觀察人的情緒,觀察太陽的位置。時間到了就行動,時間停了就停止。即隨機應變進行診斷,不拘泥於固定規則。然而觸類旁通,難以超越其宗旨。
如果太陽西下,月亮升起。疾病隨著時間進退,氣息跟著日光流行。有平脈和時脈,有正常的聲音和變異的聲音。診斷如果違反日夜規律,治療就會對病情的輕重產生混淆。這樣,望聞問切的方法都會失去正確性,補瀉迎隨的法則無法保持平衡。於是聖人創作《內經》,強調清晨的重要性,將四種診斷方法結合在一起觀察。集合天地人三者來參考。有所作為有所堅持,廣泛培養國內的醫術。沒有黨派沒有偏見,符合時節的法則。因此,他們的道德超越了伏羲和神農,功績高於雲霄。應該讓全世界都讚揚,經歷千年依然璀璨。不然,如何成為醫學的範疇,妙手回春並參與生命創造。
3. 望色常宜定靜
平明診法已敷陳。望色還須氣息勻。更待伊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論精神。扶持當緩緩。言語莫頻頻。坐臥情和洽。寒溫服適均。醫家看視宜恬靜。鄰里瞻觀慢博詢。休談長與短。應辨假和真。成敗所關。死生攸寄。脈息豈無隱微。聲音亦有同異。神凝志一。始能融會貫通。理明義精。
方可引伸觸類。臟腑之情蘊奧。安可粗心。氣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樓閣蔥蘢。或敷脂粉兮。汙其顏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確。即使十全之技。看視無從。卻愁倉卒又持燈。尤恐奔波多亂目。俗醫治病。還道這氣色朦朧。無甚差錯。
咦。縱然彷彿分虛實。只在依稀想像中。
白話文:
[望色常宜定靜]
平明的診斷方法已經詳細陳述。觀察面色時,呼吸應該保持均勻。等到病人的心態平穩後,再細聽其聲音,觀察其神情,來判斷其精神狀態。扶持病患動作要輕柔,不要頻繁說話打擾他們。無論是坐著或躺著,都要讓病人感到舒適和諧。冷暖衣物的選擇要恰到好處。醫生在觀察病情時應保持平靜,不應急躁地向周圍人詢問病情。不要過多地評論他人的病情,而應當分辨病情的真假。病情的成敗,生死的關聯,脈象的微妙變化,聲音的異同,都需要醫生專心致志,才能理解透徹,融會貫通。理論明確,義理精準,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舉一反三。臟腑的奧祕深邃,不能草率對待;氣色的道理精深,不能輕率地做出判斷。如果是在早晨或夜晚,光線昏暗,或者病人化妝遮蓋了面色,或者被帷幔遮住了身形,即便有豐富的經驗,也無法準確判斷。就算醫術高超,但若在這樣的條件下診斷,也會受到影響。更何況,在匆忙中使用燈光,或者疲憊時眼睛容易產生誤判。一些普通醫生看病,會認為這種情況下的面色判斷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然而,即使能夠模糊地分辨出病情的虛實,也只是在模糊的想像中進行判斷。
4. 明堂周身部位
欲觀氣色,先識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靈樞》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男女異位。男子色在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在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所謂明堂者,鼻也;庭者,顏也;闕者,眉間也;面王者,鼻準也;下極者,闕庭之下,兩目之中也;頰外謂之繩;膝蓋謂之臏;口旁大紋為巨分;頰下曲骨為巨屈也。色之見於明堂,猶脈之出於氣口也。氣口者,血脈之大會;明堂者,呼吸之宗氣也。氣口明堂,其義一也。
白話文:
如果要觀察一個人的氣色,首先得了解「明堂」的概念。若想研究明堂,則必須先明白身體各部位的對應位置。額頭部位對應的是頭面部,兩眉之間的地方,被稱為「王宮」,位於臉部下方最頂端的位置。五臟的反射區位於臉部的中央,六腑的反射區則是在臉部兩側。
根據古籍《靈樞》的描述:額頭代表頭面部;兩眉之間的上方代表咽喉;兩眉之間的區域反映肺部狀況;臉部下方最頂端的位置反映心臟情況;往下延伸的部分反映肝臟狀況;肝臟反射區的左邊是膽;再往下是脾臟;接近下巴的位置是胃的反射區;臉部正中央反映大腸的狀況;夾在大腸反射區兩側的是腎臟;正對著腎臟反射區的是肚臍;臉部「王宮」以上的區域反映小腸的健康狀況;「王宮」以下的部位反映膀胱和子宮的情況;臉頰部分反映肩膀的狀況;臉頰後方反映手臂的健康;手臂反射區下方反映手部狀況;眼睛內角上方反映胸部和乳房的狀況;從鼻子兩側往上延伸的區域反映背部的狀況;沿著牙牀下方延伸下去的區域反映大腿的狀況;正中央的位置反映膝蓋的狀況;膝蓋反射區以下反映小腿的狀況;小腿反射區以下反映腳部狀況;大腿內側的反射區反映大腿內側的狀況;膝蓋下方的區域反映膝蓋的狀況。
以上是五臟六腑及四肢關節在臉部的反射區。男性和女性的反射區位置有所不同。男性臉部「王宮」的顏色反映小腹疼痛或睪丸疼痛,顏色的圓形或長條形分佈反映尿道疼痛,顏色偏上反映根部,偏下反映前端,可能代表疝氣等生殖系統疾病。女性臉部「王宮」的顏色反映膀胱和子宮的疾病,顏色散開表示疼痛,顏色聚集表示腫塊,顏色的形狀和位置反映相應的病症。顏色向下延伸到腳底,可能代表性生活過度;若有如油脂般的濕潤感,可能是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左側顏色反映左側身體,右側顏色反映右側身體。如果顏色呈現不正常,且聚集、分散無序,這就是臉色所指示的病症所在。這是臉部「王宮」部位,也是男女差異的部位。
所謂的「明堂」是指鼻子;「庭」是指額頭;「闕」是指兩眉之間;「面王」是指鼻尖;「下極」是指兩眉之間下方,兩眼之間的位置;臉頰外側的線條被稱為「繩」;膝蓋被稱為「臏」;嘴角旁的大紋路被稱為「巨分」;臉頰下方的彎曲骨頭被稱為「巨屈」。從明堂可以看出的顏色變化,就像從氣口(手腕上的脈搏)可以探測出血脈的狀態一樣。氣口是血液循環的重要交匯點;明堂是呼吸系統的中心。氣口和明堂,其意義是一樣的。
5. 明堂六部提綱
明堂望法。有五臟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臟腑之部為內,四旁肢節之部為外,橫分之為上下,豎分之為左右也。以內外言之,色見於內部者,其病在內;色見於外部者,其病在外;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自外走內;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內走外。內者重,外者輕。
從內走外者,臟傳腑,腑傳表,由重而輕也;從外走內者,表傳腑,腑傳臟,由輕而重也。此內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見於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見於下部者,其病在下;色從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從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為陽,下為陰。陽病者,
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不行極而上。陽病自上走下為重,自下走上為輕。陰病自下走上為重,自上走下為輕。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見於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見於右部者,其病在右;色從右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從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為陽,
右為陰。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自左走右為從,自右走左為逆;女子自右走左為從,自左走右為逆。此左右之辨也。由是而五色交錯,六部合參,則又各有行走,各有逆從。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順逆,而斷其吉凶焉。然其色之行走,
於意云何?蓋其色上銳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銳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法,而內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綱也。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明堂六部總要】
明堂觀察方法中,區分了五臟部位,也有六部的辨識。六部指的是,中間是臟腑的內部區域,四周是肢節的外部區域,水平切分為上下兩部分,垂直切分為左右兩側。若從內外來看,顏色出現在內部區域,代表疾病在內部;顏色出現在外部區域,代表疾病在外部;顏色從外部移動到內部,表示疾病從外部進入內部;顏色從內部移動到外部,表示疾病從內部轉移到外部。內部疾病較嚴重,外部疾病則較輕微。
當疾病從內向外發展,是臟腑疾病傳遞到表皮,病情從嚴重趨於輕微;當疾病從外向內發展,是表皮疾病傳遞到臟腑,病情從輕微趨於嚴重。這是從內外來辨別病情的法則。若從上下來看,顏色出現在上部,表示疾病在上部;顏色出現在下部,表示疾病在下部;顏色從下部移動到上部,表示疾病從下部移動到上部;顏色從上部移動到下部,表示疾病從上部移動到下部。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陽性疾病的患者,病情會先向上發展到極限再向下;陰性疾病患者,病情不會向上發展到極限,而是向下。陽性疾病患者,如果病情從上部移動到下部,表示病情加重;如果從下部移動到上部,表示病情減輕。陰性疾病患者,如果病情從下部移動到上部,表示病情加重;如果從上部移動到下部,表示病情減輕。這是從上下來辨別病情的法則。
若從左右來看,顏色出現在左側,表示疾病在左側;顏色出現在右側,表示疾病在右側;顏色從右側移動到左側,表示疾病從右側移動到左側;顏色從左側移動到右側,表示疾病從左側移動到右側。左側為陽,右側為陰。男性,左側異常表示逆轉,右側異常表示順應;女性,右側異常表示逆轉,左側異常表示順應。男性如果疾病從左側移動到右側,表示順應;如果從右側移動到左側,表示逆轉;女性如果疾病從右側移動到左側,表示順應;如果從左側移動到右側,表示逆轉。這是從左右來辨別病情的法則。
因此,當五種顏色交錯,六部綜合參考,每種顏色和移動方向都有特定意義,必須觀察顏色的起源,判斷顏色的移動方向,以此推測病情的順利或逆轉,並判斷病情的吉凶。然而,顏色的移動方式又是如何呢?通常顏色尖端朝上的,表示病情向上發展;顏色尖端朝下的,表示病情向下發展。左右方向同樣適用,內外亦然。這就是六部辨識的總要。
岐伯說:「臟腑在人體中,各自按順序分佈,左右上下,都有其標準位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