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面貌分應臟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當觀面貌之部位。蓋內經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則。臟腑經絡相通。表裡上下相貫。血氣周流。無有間斷。以故氣色見於明堂。即以明堂分臟腑。氣色見於面貌。即以面貌分臟腑。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此熱病之臟部也。熱病從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推而論之。則熱病之死生間甚。時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太陽之脈色榮顴骨。則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

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其曰。榮未交者。是病未傳也。則榮已交者。是病已傳也。視其交於何部。而斷其傳於何經也。設或色見少陽之部。診得少陰之脈。或色見太陽之部。診得厥陰之脈。此為陰陽爭見。表裡皆病。所謂兩感者是已。不言陽明者。缺文也。夫陽明之脈起於鼻。

絡於目。交頞中。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故其為病也。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如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仲景云。陽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更有腹脅膈之分焉。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

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氣筋骨。亦各有分部焉。靈樞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蓋以五臟之屬。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肝風診在目下。其色青。肺風診在眉上。其色白。脾風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診在肌上。其色黑。凡若此者。務須沉潛反復。融會貫通。病雖變出多端。醫者常若可見。庶乎其不瘥矣。至於幼科五臟之部。痘科八卦之位。蓋因內經諸法。隱其文。彰其義耳。能精乎此。

亦可觸類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𦠄。𦠄、頰肉也。宜從之。)

2. 五官分應五臟

既知面貌分五臟。當知五官分五臟。何則。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故周禮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臟之動。是以內經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臟。於是乎診於面。則面有五臟之分。

診於竅。則竅有五臟之別。蓋無往而非五臟之所屬。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且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經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出空竅。其精陽氣上出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味。走唇舌而為味。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釋之者曰。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

目眥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虛也。唇黃。脾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淺黃者。正虛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耳黑。腎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蓋以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因五官以分五臟也。

然五官之分。有視形容之法焉。有觀氣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臟。或因氣色分五臟。則又各有提綱。各有條目。詳述於後。可以參觀。所謂耳目不違心。結諸心形諸色也。夫形色之理。陰陽之道也。陰陽也者。合之。則臟腑經絡。具一陰陽也。分之。則耳目口鼻。各一陰陽也。

身體之大。毫髮之微。莫不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陰陽之道焉。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3. 五色分應五臟

既知五官分五臟。當知五色分五臟。蓋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經云。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故青病在筋。赤病在脈。黃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蓋以色應臟。

以臟合形也。然或察部以言臟。或察色以言臟。亦猶診脈之法。或以氣口寸關尺分五臟。或以弦鉤代毛石分五臟。夫弦鉤代毛石者。五臟之氣。見於血脈也。青赤黃白黑者。五臟之氣。見於氣色也。五臟之氣。見於氣色。因以氣色分五臟。五臟之氣。見於明堂。因以明堂分五臟。

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氣色分臟腑。則浮澤為外。病當屬腑。沉濁為內。病當屬臟。若更合氣色部位分臟腑。則色見於臟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臟氣有餘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臟氣不足之病。見於腑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腑氣有餘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腑氣不足之病。

故以陰陽言。則臟陰也。腑陽也。色見諸陰者。臟病也。見諸陽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斷其何臟何腑也。舉凡皮肉血脈筋骨。亦以氣色部位分之。矧氣色有陰陽。部位有陰陽。臟腑病症。又各有陰陽。參而伍之。錯而綜之。可以象求。難以數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