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上 (2)
卷上 (2)
1. 面貌分應臟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當觀面貌之部位。蓋內經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則。臟腑經絡相通。表裡上下相貫。血氣周流。無有間斷。以故氣色見於明堂。即以明堂分臟腑。氣色見於面貌。即以面貌分臟腑。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心熱病者。顏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此熱病之臟部也。熱病從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推而論之。則熱病之死生間甚。時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太陽之脈色榮顴骨。則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
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其曰。榮未交者。是病未傳也。則榮已交者。是病已傳也。視其交於何部。而斷其傳於何經也。設或色見少陽之部。診得少陰之脈。或色見太陽之部。診得厥陰之脈。此為陰陽爭見。表裡皆病。所謂兩感者是已。不言陽明者。缺文也。夫陽明之脈起於鼻。
絡於目。交頞中。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故其為病也。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如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仲景云。陽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更有腹脅膈之分焉。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
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氣筋骨。亦各有分部焉。靈樞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蓋以五臟之屬。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肝風診在目下。其色青。肺風診在眉上。其色白。脾風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診在肌上。其色黑。凡若此者。務須沉潛反復。融會貫通。病雖變出多端。醫者常若可見。庶乎其不瘥矣。至於幼科五臟之部。痘科八卦之位。蓋因內經諸法。隱其文。彰其義耳。能精乎此。
亦可觸類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𦠄。𦠄、頰肉也。宜從之。)
白話文:
既然已瞭解鼻子(明堂)各部位所對應臟腑的意義,接下來就該觀察臉部各部位的含意。在《內經》的觀察方法中,有的是根據鼻子來區分,有的則是根據臉部來區分。為什麼呢?因為臟腑與經絡互相連接,表裡上下相互貫通,血液氣息周流全身,沒有任何間斷。所以,如果氣色顯現在鼻子上,就可以用鼻子來判斷臟腑的狀況;如果氣色顯現在臉上,就可以用臉部來判斷臟腑的狀況。在《刺熱篇》中提到,肝臟發熱的病人,左臉會先紅;肺臟發熱的病人,右臉會先紅;心臟發熱的病人,額頭會先紅;腎臟發熱的病人,下巴會先紅;脾臟發熱的病人,鼻子會先紅。這些就是熱病與臟腑部位的關係。如果熱病從某一部位開始,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痊癒,這是說在氣血正常運行的時候,病就會好。
進一步來說,熱病的生死與病情輕重,以及治療的時機,都可以根據這些原則來探究。然而,文中又提到少陽脈的色澤會顯現在臉頰前方,太陽脈的色澤會顯現在顴骨,這說明臉頰前方對應的是少陽部位,顴骨對應的是太陽部位。文中說,如果色澤尚未交換到其他部位,表示疾病尚未傳播;如果色澤已經交換到其他部位,表示疾病已經傳播。觀察色澤交換到哪個部位,就可以判斷疾病傳播到哪條經脈。假如色澤出現在少陽部位,但診斷得到的是少陰脈;或者色澤出現在太陽部位,但診斷得到的是厥陰脈,這就是陰陽脈象同時出現,表裡都有病,也就是所謂的「兩感」。文中並未提及陽明脈,這是遺漏了。陽明脈起源於鼻子,連接眼睛,穿過額頭中間,夾著口脣環繞嘴邊,往下交會在承漿穴,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行,從大迎穴出來,沿著頰車穴行進。因此,如果陽明脈生病,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等症狀。如《內經》所述,面部發熱是足陽明脈的病症;張仲景也說,陽明病會使面部呈現紅色。這些都可以作為診斷陽明病的依據。另外,還有腹部、脅部和膈部的區分。臉頰下方顴骨位置的色澤異常表示有大瘕(腹部腫塊),下牙車(下顎)的色澤異常表示腹部脹滿,顴骨後方的色澤異常表示脅痛,臉頰上方的色澤異常表示膈上(胸腔)有問題。這些都是部位的區分,以及病色的辨識。皮膚、肌肉、血液、氣息、筋膜和骨骼,也各有其部位的劃分。《靈樞》說,如果眉毛之間的色澤薄而泛紅,表示皮膚有病;如果嘴脣色澤青、黃、紅、白、黑,表示肌肉有病;如果營氣潤澤,表示血液和氣息有病;如果眼睛色澤青、黃、紅、白、黑,表示筋膜有病;如果耳朵乾枯且容易沾染塵垢,表示骨骼有病。這是根據五臟的歸屬,來區分五形的部位。至於風病的診斷又有所不同。心臟風病的診斷在嘴巴,色澤為紅;肝臟風病的診斷在眼睛下方,色澤為青;肺臟風病的診斷在眉毛上方,色澤為白;脾臟風病的診斷在鼻子上方,色澤為黃;腎臟風病的診斷在臉頰,色澤為黑。對於這些情況,必須深入研究、反覆思考,才能融會貫通。雖然疾病可能千變萬化,但醫生應該能夠隨時掌握病情。這樣才能確保疾病不會惡化。對於兒童五臟的部位,以及痘疹八卦的位置,都是基於《內經》的各種原則,只是文字上有所隱藏,意義上則更為明顯。如果能精通這些原則,也能夠類推到其他相關領域。高士宗在解釋「肌上之肌」時,將「肌」解讀為「頰肉」,這個解讀值得參考。
2. 五官分應五臟
既知面貌分五臟,當知五官分五臟。何則?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故周禮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臟之動。是以內經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臟。於是乎診於面,則面有五臟之分;診於竅,則竅有五臟之別。蓋無往而非五臟之所屬,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且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經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出空竅。其精陽氣上出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味,走唇舌而為味。」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釋之者曰: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
目眥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虛也。唇黃,脾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淺黃者,正虛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耳黑,腎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蓋以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因五官以分五臟也。
然五官之分,有視形容之法焉,有觀氣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臟,或因氣色分五臟,則又各有提綱,各有條目,詳述於後,可以參觀。所謂耳目不違心,結諸心形諸色也。夫形色之理,陰陽之道也。陰陽也者,合之,則臟腑經絡,具一陰陽也;分之,則耳目口鼻,各一陰陽也。
身體之大,毫髮之微,莫不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陰陽之道焉。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白話文:
既然已知臉部各部位可分別對應到五臟,我們也應明白五官同樣能對應到五臟。這是基於什麼原因呢?天上有六種氣候,孕育出了五種味道,這些味道表現為五種顏色,並轉化為五種聲音,過度的氣候會產生六種疾病。因此,周禮中的疾醫,會用五種味道、五種穀物和五種藥材來調養疾病,再通過五種氣候、五種聲音和五種顏色來判斷生死,同時結合九竅的變化和九臟的活動。這就是《內經》望診的方法,它將五色和五行相聯繫,再將五官和五臟相對應。因此,在面部診斷時,臉部的各個部位都可以歸屬於五臟;在九竅診斷時,每個竅穴都有其對應的五臟區別。無處不顯現著五臟的存在,也無處不彰顯著五行的影響。而且,五官是五臟的反映。經書上說:「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液和氣息都上行至面部,並出現在九竅。其中,精純的陽氣上升到眼睛,形成視力;另外的氣息流經耳朵,產生聽覺;主氣上行至鼻子,形成嗅覺;濁氣則從嘴中散出,形成味覺。」
鼻子是肺的器官;眼睛是肝的器官;口脣是脾的器官;舌頭是心的器官;耳朵是腎的器官。所以,肺病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鼻翼扇動的症狀;肝病患者的眼角會呈現青色;脾病患者的嘴脣會變黃;心病患者的舌頭捲縮縮短,兩頰泛紅;腎病患者的兩頰和額頭會變黑。解釋如下:鼻頭泛白,表示肺有問題。如果皮膚白得深,伴隨喘息和胸部脹滿,表示邪氣較重;如果皮膚白得淺,雖有喘息但胸部不脹滿,則表示正氣不足。
眼眶呈青色,表示肝有問題。如果青色較深,表示邪氣較重;如果青色較淺,表示正氣不足。嘴脣泛黃,表示脾有問題。如果黃色較深,表示邪氣較重;如果黃色較淺,表示正氣不足。舌頭泛紅且捲縮縮短,表示心有問題。如果紅色較深且舌頭乾燥捲縮,表示邪氣較重;如果紅色較淺且舌頭濕潤縮短,表示正氣不足。耳朵泛黑,表示腎有問題。如果黑色較深,表示邪氣較重;如果黑色較淺,表示正氣不足。通常,顏色淺淡表示正氣不足,顏色深濃表示邪氣較重,我們可以通過五官來分辨五臟的健康狀況。
然而,五官的辨識方法,除了觀察外貌形態,還有觀察氣色。有的方法是根據外貌形態來辨識五臟,有的則是根據氣色來辨識五臟,每種方法都有其要點和細節,詳細內容將在後續部分介紹,可供參考。所謂的「耳目不違心,結諸心形諸色」,即是把內心的感受反映在臉色上。形色的原理,其實就是陰陽的原則。陰陽,若從整體看,則包含了臟腑和經絡的陰陽;若從局部看,則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各自有其陰陽。
無論是宏大的身體,還是細微的毛髮,無一不遵循形色的原理,無一不遵循陰陽的原則。正如邵子所說的「物物具一太極」,我們豈能不深入研究,相互啟發呢?
3. 五色分應五臟
既知五官分五臟,當知五色分五臟。蓋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經云: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故青病在筋,赤病在脈,黃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蓋以色應臟,以臟合形也。
然或察部以言臟,或察色以言臟,亦猶診脈之法。或以氣口寸關尺分五臟,或以弦鉤代毛石分五臟。夫弦鉤代毛石者,五臟之氣,見於血脈也。青赤黃白黑者,五臟之氣,見於氣色也。五臟之氣,見於氣色,因以氣色分五臟。五臟之氣,見於明堂,因以明堂分五臟。
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氣色分臟腑,則浮澤為外,病當屬腑;沉濁為內,病當屬臟。若更合氣色部位分臟腑,則色見於臟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臟氣有餘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臟氣不足之病。見於腑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腑氣有餘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腑氣不足之病。
故以陰陽言,則臟陰也,腑陽也。色見諸陰者,臟病也;見諸陽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斷其何臟何腑也。舉凡皮肉血脈筋骨,亦以氣色部位分之。矧氣色有陰陽,部位有陰陽,臟腑病症,又各有陰陽,參而伍之,錯而綜之,可以象求,難以數推矣。
白話文:
既然已瞭解五官與五臟的對應關係,我們也應知道顏色同樣與五臟有著聯繫。人是天地的核心,五行的起始,我們通過品嘗各種味道,辨識聲音,感知色彩而生存。因此古籍中記載,用五種顏色來代表五臟,綠色對應肝,紅色對應心,黃色對應脾,白色對應肺,黑色對應腎。肝與筋相連,心與脈相合,脾與肉相連,肺與皮相合,腎與骨相連。因此,綠色的問題出現在筋上,紅色的問題出現在脈上,黃色的問題出現在肉上,白色的問題出現在皮上,黑色的問題出現在骨上。這是因為顏色反映臟器的情況,臟器又與身體各部位相連。
然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特定部位來判斷臟器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觀察顏色來判斷臟器的情況,這就像診斷脈搏的方法一樣。有人會通過氣口、寸、關、尺來區分五臟,也有人會通過弦、鉤、代、毛、石來區分五臟。弦、鉤、代、毛、石是五臟的氣息在血液脈絡中的表現,而青、紅、黃、白、黑是五臟的氣息在面色上的表現。五臟的氣息在面色上的表現,我們就用面色來區分五臟。五臟的氣息在明堂的表現,我們就用明堂來區分五臟。
這既是靈活的方法,也是固定的方法。如果根據面色來區分臟腑,面色明亮的問題出在腑,面色暗沉的問題出在臟。如果結合面色和部位來區分臟腑,顏色出現在臟的部位且深濃,表示臟的氣息過盛;顏色淺淡,表示臟的氣息不足。顏色出現在腑的部位且深濃,表示腑的氣息過盛;顏色淺淡,表示腑的氣息不足。
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臟是陰,腑是陽。顏色出現在陰的位置,表示臟的問題;出現在陽的位置,表示腑的問題。通過觀察顏色和部位,我們可以判斷出是哪個臟或腑的問題。所有皮、肉、血、脈、筋、骨,都可以用顏色和部位來區分。而且顏色有陰陽之分,部位也有陰陽之分,臟腑的病症也有陰陽之分。這些因素互相影響,交錯複雜,我們可以通過形象來理解,但難以用數字來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