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40)
卷下 (40)
1. 意態望法提綱
望診之法。既觀身體視形容矣,然有時雖見於身體之外,實著於意態之間,又當存心省察,以診其病焉。
析而言之,有因人之好惡者;有因時之寒暑者;有因體之寒熱者。何謂因人之好惡?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欲不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別知臟腑之病也。是蓋以寒熱分陰陽,以陰陽分臟腑也。
推之於喜明屬陽者,元氣實。喜暗屬陰者,元氣虛。以及喜熱飲寒飲,惡熱飲寒飲,可廣其好惡之意也。
何謂因時之寒暑?傷寒論曰: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推之於夏月惡熱者,知其陽氣勝。冬月惡寒者,知其陰氣勝。以及春秋之惡寒惡熱,喜寒喜熱,可廣其寒暑之意也。
何謂因體之寒熱?傷寒論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被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被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推之於身熱不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寒。身寒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熱。以及外無寒熱,欲近衣被者,骨髓寒。外無寒熱,不欲近衣被者,骨髓熱。
而凡衣多惡熱,衣少畏寒之常。衣少惡熱,衣多惡寒之變。亦可廣其寒熱之意也。是皆見於意態之間,著於身體之外,可不存心省察,以診其病歟?
醫書汗牛充棟,何須禍棗災梨?然余有不能已於言者。何則?炎黃之書,其旨深遠。漢晉之書,其文缺略。醫家因陋就簡,遂推趨時者為大名家。病家聞譽即延,亦信趨時者為真實學。自是術愈疏,方愈亂。病不至死,而醫死之。醫不欲誤,而書誤之。安得岐黃復起,明其道以辨其非耶?
是用忘其狂瞽,著述遵經。非惟欲醫家以是診病,亦欲病家以是試醫。且不欲醫病之家以是遵我,亦欲醫病之家以是遵經。果爾,則雖禍棗災梨,或未必無小補。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診斷的一種方法,稱為"望診",不只是觀察病人的身體外觀,更深入到他們的意態之中。有時候,疾病雖體現在身體上,但真正的根源可能藏在患者的心態和行為中。醫生應該用心去觀察這些細節,以便更準確地診斷病情。
具體來說,病情可能受到患者喜好、季節的冷暖,以及患者自身體質的冷熱影響。例如,一個患者如果喜歡寒冷和與人交往,那可能他的病症出在腑;相反,如果他偏好溫暖和獨處,那可能是臟有問題。這是因為腑屬陽,陽病會讓人想要冷靜和社交;臟屬陰,陰病則讓人傾向於溫暖和孤獨,害怕聲音幹擾。
同樣的,如果患者在炎熱的夏天想穿厚衣服,或者在寒冬想脫掉衣物,這可能代表他們的體內陰陽失調。夏天怕熱表示陽氣旺盛,冬天怕冷顯示陰氣過剩。類似地,春天和秋天的患者對冷熱的喜好,也可以反映出他們的體質情況。
再如,如果患者身體非常熱卻想蓋被子,或者身體非常冷卻不想穿衣服,這可能表明他們的內部寒熱不均。身熱卻想蓋被子,表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冷卻不想穿衣服,表示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由此可以推測,如果患者在沒有顯著體溫變化的情況下,想蓋被子或不願蓋被子,這可能反映他們的骨髓溫度。
所有這些都隱藏在患者的意態和行為中,而非表面的身體症狀。因此,醫生在診斷時,必須用心去觀察這些細節,才能更精確地判斷病情。
接下來,作者對於醫學書籍泛濫,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卻寥寥無幾的情況感到憂慮。他認為,古代的醫學著作雖然深奧,但後世的解釋往往簡化或曲解了原意。醫生們為了迎合時代趨勢,追求名聲,而忽略了醫學的本質。患者也往往只聽信名聲,而忽略了醫生的真正能力。這種情況導致了醫術的退步,治療的混亂,甚至造成無辜生命的損失。他希望,能有像岐伯和黃帝那樣的醫學大家再次出現,以澄清這些錯誤的觀念。
因此,作者決定盡管自己可能水平有限,也要寫作,並嚴格遵循經典。他不僅希望醫生能根據這些理論來診斷疾病,也希望患者能以此來評估醫生的能力。他並不期望所有人都跟隨他的方法,而是希望所有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能遵循經典的指導。如果能做到這樣,即使他的書可能只是略微有助,那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