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下 (3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6)

1. 形體周身部位

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人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奇經凡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而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於是乎,因經絡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經絡;或以經絡分臟腑,或以形體分臟腑;而凡證候之殊、形容之異,與夫痘疹癰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諺曰: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醫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白話文:

形體周身部位

脊柱由腎經循行,與膀胱經相連。直行的經脈從腎上行,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經過舌根。分支則從肺部出來,與心經相連,注入胸腔。心包絡經起於胸中,通向心包絡,下行經過膈肌,與三焦經相連。分支則沿胸腔,從腋下三寸處出來,向上到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之間,進入肘部,沿著前臂兩筋之間,進入手掌,循中指而出。分支則從掌中分出,循小指次指而出。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小指次指端,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腕外側,出於臂外兩骨之間,向上貫穿肘部,沿著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然後在足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窩,佈於胸部中央,與心包絡相連,下行經過膈肌,與三焦經相連。分支則從胸部中央,向上出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聯繫耳後,直向上至耳尖。然後向下彎曲至面頰,分支則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顴骨前,到達面頰與眼角。

膽經起於眼角,向上到達額角,向下至耳後,沿著頸部,經過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部,然後在手少陽經之後進入鎖骨上窩。分支則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至眼角後。分支則從眼角分出,下行至迎香穴,與手少陽經相合,到達下顎,經過頰車穴,下行至頸部與鎖骨上窩相合,向下至胸腔,貫穿膈肌,與肝經相連,屬於膽經,沿著脅肋內側,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髮邊緣,進入髖關節內側。直行的經脈則從鎖骨上窩,下行至腋下,沿著胸部經過脅肋,下行與髖關節內側相合,向下沿著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側,下行至腓骨外側之前,直下到達外踝骨端,從外踝前下行,沿著足跗骨上行,進入小指次指之間。分支則從足跗骨上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沿著大拇指骨內側,從指尖出來,回到指甲邊緣,從三毛穴出來。

肝經起於大腳趾的趾甲邊緣,向上沿著足跗骨上緣,距內踝一寸,向上八寸,經過足太陰經之後,向上至膝蓋內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經過外生殖器,到達小腹,經過胃部,屬於肝經,與膽經相連,向上貫穿膈肌,佈於脅肋,沿著喉嚨之後,向上進入額頭,連接眼睛,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會。分支則從眼睛部位,下行至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分支則再次從肝臟分出,另行貫穿膈肌,向上到達肺部。陰陽經脈相互貫通,如同環狀無始無終,其溢出的氣血進入奇經八脈,相互灌溉。奇經八脈包括: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向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向上行於營分。它們是維持全身臟腑氣血運行的綱維。陽蹻脈起於跟中,沿外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陰蹻脈起於跟中,沿內踝向上行於身體左右。它們使身體的機能活動靈活快捷。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脊椎向上行於身體後部,是陽經的總督,所以稱之為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行於身體前部,是陰經的承載,所以稱之為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著肚臍向上直衝,是諸脈的衝要,所以稱之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繞於腰部,狀如束帶,總約全身諸脈。

因此,可以根據經絡來劃分身體部位,通過部位來了解經絡;或者根據經絡來劃分臟腑,或者根據形體來劃分臟腑。各種不同的症候,不同的形態,以及痘疹、癰疽等一切疾病,都可以通過經絡來觀察。黃帝說:經脈能夠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不可不通。俗話說:如果不熟悉十二經絡,開口動手就容易出錯。醫生治病關乎生死,難道不可以更加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