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下 (3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5)

1. 形體周身部位

竊聞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靈素視形容。觀體態。內則以臟分五行。外則以形合五臟。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脈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腎之部。皆以形體分臟腑也。然臟腑之經絡。運行於形體。

則形體之部位。又當分臟腑之經絡。謹按靈樞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

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脾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

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

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

白話文:

形體周身部位

人體的生成,依靠五行之氣的化育,以及四大元素(地水火風)的組合而成形。因此,觀察人的容貌、體態,可以推知其臟腑的盛衰。內臟與五行相應,外在形體也與五臟相對應: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脈絡,肝主筋腱,腎主骨骼。皮膚是肺的外部表現,肌肉是脾的外部表現,脈絡是心的外部表現,筋腱是肝的外部表現,骨骼是腎的外部表現。這些都是根據人體的形體來推斷臟腑的狀態。

然而,臟腑的經絡運行於全身,因此人體各部位也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靈樞經脈篇》記載:

肺經(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胸腹部),向下聯繫大腸,回繞胃脘,上達膈肌,歸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沿著上臂內側下行,經過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之前,下至肘窩,沿著前臂內側上行,到達腕骨下緣,進入寸口(手腕內側動脈搏動處),上達魚際穴(拇指根部),沿著魚際外側,到達拇指末端。其分支從手腕後方直達食指內側,到達食指末端。

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拇指末端,沿著食指外側上行,經過合谷穴(手背虎口處),進入兩筋之間,沿著上臂外側上行,到達肘關節外側,沿著上臂外側前方上行,到達肩部,從肩胛骨前方上行,到達鎖骨上方,進入鎖骨上窩,聯繫肺,下達膈肌,歸屬於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至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再從口角旁出來,交會於人中穴,左側的經絡通向右側,右側的經絡通向左側,上行至鼻孔旁。

胃經(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根部,旁邊經過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向下沿鼻翼外側下行,進入上齒,再從口角旁出來,環繞嘴唇,向下到達承漿穴(下唇正中下方),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行,到達大迎穴(面頰部),沿著頰車穴(面頰部),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穴(耳前),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其分支從大迎穴前下方到達人迎穴(頸部),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達膈肌,歸屬於胃,聯繫脾臟。其直行部分從鎖骨上窩下行至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臍部,進入氣街(腹部)。其分支起於胃脘部,向下沿腹部內側下行,到達氣街,與直行部分匯合,向下到達脾臟關元穴(下腹部),到達伏兔穴(大腿外側),下行至膝蓋臏骨內側,沿著脛骨外側下行,到達足背,進入中趾內側。其分支從這裡下行三寸,另行下達中趾外側。其分支從足背上分出,進入大趾之間,到達大趾末端。

脾經(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末端,沿著大趾內側的白色肉際上行,經過內踝後方,到達內踝前方,上行至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上行,經過厥陰經(足厥陰肝經)前方,上行至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聯繫胃,上達膈肌,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其分支從胃部再分出,上達膈肌,注入心臟。

心經(手少陰心經)起於心臟,通達心系(心臟與其他臟腑的聯繫通道),下達膈肌,聯繫小腸。其分支從心系上行,經過咽喉,聯繫眼睛。其直行部分從心系再向上通達肺,向下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內側後方下行,經過手太陰心經(手太陰肺經)之後,下至肘窩,沿著前臂內側後方下行,到達手掌後方無名指根部,進入手掌內側後方,沿著小指內側,到達小指末端。

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上行,到達手腕部,直線上行,沿著尺骨上緣,到達肘關節內側兩筋之間,沿著上臂外側後方上行,到達肩關節外側,環繞肩胛骨,經過肩峰,進入鎖骨上窩,聯繫心臟,經過咽喉,下達膈肌,到達胃部,歸屬於小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經過面頰,到達眼角,再進入耳中。其分支從面頰上分出,到達鼻樑,到達眼內角,斜著經過顴骨。

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內角,上行至額頭,經過頭頂。其分支從頭頂到達耳上角。其直行部分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出來,下行至項部,沿著肩背部,內側經過脊柱,到達腰部,進入脊柱,聯繫腎臟,歸屬於膀胱。其分支從腰部向下,沿著脊柱兩側,貫穿臀部,進入膕窩(膝蓋後面)。其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分出,向下貫穿肩胛骨,沿著脊柱內側經過臀部,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下行,到達膕窩,向下貫穿大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沿著腓骨到達小指外側。

腎經(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趾下方,斜向足心,從跟骨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上行,別出一支進入跟骨中,向上經過小腿內側,從膕窩內側出來,上行至大腿內側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