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樞要》~ 診脈之道 (2)

回本書目錄

診脈之道 (2)

1. 診脈之道

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

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明脈須辨表裡虛實四字。表,陽也,府也。凡六淫之邪,襲於經絡,而未入胃府及藏者,皆屬於表也。里,陰也,藏也。凡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之內,不能越散;飲食五味之傷,留於腑臟之間,不能通泄,皆屬於里也。虛者,元氣之自虛,精神耗散,氣力衰竭也。實者,邪氣之實,由正氣之本虛,邪得乘之,非元氣之自實也。故虛者補其正氣,實者瀉其邪氣。經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大法也。

凡脈之至,在肌肉之上,出於皮膚之間者,陽也,府也;行於肌肉之下者,陰也,藏也。若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陰乘陽也;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陽乘陰也,寸尺皆然。

東垣云:「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此中字浮中沉之中)有力(言有胃氣),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說並如上),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將何所恃邪?苟不知此,而遽泄之去之,人將何所依而主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善夫!

白話文:

診脈之道

脈象若隱若見,則陰陽之氣潛伏於脈中,三部脈象皆如此。

診脈必須了解「上、下、來、去、至、止」六字訣,不明此六字,則無法分辨陰陽虛實。上、來、至屬陽;下、去、止屬陰。 「上」指從尺脈向上延伸至寸脈,陽氣生於陰;「下」指從寸脈向下延伸至尺脈,陰氣生於陽;「來」指脈氣由骨肉分界處上升至皮膚表面,為氣之升騰;「去」指脈氣由皮膚表面下降至骨肉分界處,為氣之下降;「至」指脈象充盈;「止」指脈象停滯。

診脈還要辨別表裡虛實。「表」屬陽,指體表;六淫邪氣侵犯經絡,尚未侵入臟腑者,皆屬表證。「裡」屬陰,指臟腑;七情鬱結、飲食傷損等導致臟腑不通者,皆屬裡證。「虛」指元氣不足,精神萎靡,氣力衰竭;「實」指邪氣盛實,多因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非元氣充盈之實。故虛者應補益正氣,實者應瀉去邪氣。經書所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為診脈之大法。

脈象在肌肉之上,皮膚之間浮現者為陽,屬表;行於肌肉之下者為陰,屬裡。脈象短小而見於皮膚之間者為陰乘陽;脈象洪大而見於肌肉之下者為陽乘陰,寸口、尺脈皆如此。

東垣(張仲景)說:健康人的脈象,不必刻意追求其神氣的表現,因為神氣無處不在。但有病的脈象,則需探尋其神氣的有無。例如脈象數極(脈搏很快)、脈象過於強勁(脈搏過強),為熱證;脈中有力(有胃氣),則為有神,應瀉熱。脈象遲緩(脈搏很慢)、脈象衰弱,為寒證;脈中仍有力,則為有神,應去寒。如果脈象數極遲緩衰弱,且缺乏力量,則為無神,無力可恃。若不知此,而貿然瀉去,病人將何以生存?因此經書說:「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此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