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診家樞要》~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持脈總論

(出士材三書)

脈狀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頗能括其綱要矣。如內經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也。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者。後世不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也。(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即以脈名病。有何不可。仲景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未嘗專為病名。)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血有餘也。

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順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來微去大。病在裡也。曰覆者,。頭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衛氣盛也。陽脈強也。曰章者。營血盛也。陰脈強也。曰剛者。高章相搏也。

曰惵者。衛氣弱也。陽脈衰也。曰卑者。營血弱也。陰脈衰也。曰損者。惵卑相搏也。內經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脈。未嘗非辨證之旨訣。而世皆置若無聞。則有慚於司命之職矣。雖二十八字。亦以含藏諸義。然不詳二十四字之義。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而猶不止此也。

陰陽不可不分而剖。色脈不可不合而稽。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主病不可不諳而識。四者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

脈與之上下。是以聖人。持脈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若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陰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其恆經也。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或陽亢之極。反得陰徵。

或陽窮而陰乘之。或陰窮而陽乘之。隨證更遷。與時變易。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岐伯曰。察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靈樞曰。色脈與尺。如鼓桴相應。青者脈弦。赤者脈鉤。黃者脈代。白者脈毛。黑者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此色脈不可不合而稽也。靈樞曰。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腫。頸脈動。時咳。按之手足。窅而不起。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澀者。

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泄而少氣。尺膚炬然。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

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熱。掌中寒者腹寒。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尺炬然熱。人迎大。當奪血。尺堅大。脈小。少氣悗。有加立死。又曰。脈急者尺膚亦急。脈緩者尺膚亦緩。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膚亦滑。脈澀者尺膚亦澀。此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也。

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平人氣象論曰。脈短者頭痛。脈長者足脛痛。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堅者病在中。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脈沉而弱。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小弱以澀。謂之久病。浮滑而疾。謂之新病。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

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如上所述。不過大略耳。若欲達變探微。非精研靈素。博綜百家。不可也。許引宗曰。脈之候幽而難明。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

而筆又烏能寫乎。博極而心靈自啟。思極而神鬼將通。則三指有隔垣之照。二豎無膏肓之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