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樞要》~ 附錄 (2)
附錄 (2)
1. 持脈總論
(出士材三書)
脈狀繁多。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也。然於表裡陰陽氣血虛實之義。頗能括其綱要矣。如內經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強也。曰堅者。實之別名也。曰橫者。洪之別名也。曰急者。緊之別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數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遲且軟也。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曰關者。氣口倍大也。此二脈者。後世不深維內經之旨。而誤作病名也。(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即以脈名病。有何不可。仲景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未嘗專為病名。)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魚際。氣有餘也。曰覆者,。自尺部下達臂間。血有餘也。
白話文:
脈象種類繁多,二十八個字無法完全概括。然而,這段文字卻能精準地概括脈象表裡陰陽、氣血虛實的要義。就像《內經》所說,「鼓」是指脈浮而大,「搏」是指脈大而強,「堅」是實脈的別稱,「橫」是洪脈的別稱,「急」是緊脈的別稱,「喘」是指脈浮而數,「躁」是指脈浮而疾,「疏」是指脈遲而軟。
「格」是指人迎脈比寸脈大,「關」是指氣口脈比寸脈大。後世醫家不深究《內經》的本意,誤將這兩個脈象當作病名。實際上,陰陽不協調的病症稱為「關格」,這是用脈象來命名疾病,並無不可。仲景也說,「關」則吐逆,「格」則小便不利,並未將其專門當作病名。 「溢」是指脈從寸口上越過魚際,氣血有餘,「覆」是指脈從尺部下達臂間,血氣有餘。
如仲景論脈。曰縱者。水乘火金乘木也。曰橫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順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者。來微去大。病在裡也。曰覆者,。頭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衛氣盛也。陽脈強也。曰章者。營血盛也。陰脈強也。曰剛者。高章相搏也。
曰惵者。衛氣弱也。陽脈衰也。曰卑者。營血弱也。陰脈衰也。曰損者。惵卑相搏也。內經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脈。未嘗非辨證之旨訣。而世皆置若無聞。則有慚於司命之職矣。雖二十八字。亦以含藏諸義。然不詳二十四字之義。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而猶不止此也。
白話文:
張仲景在論述脈象時說,脈象縱者,水克火,金克木;脈象橫者,火克水,木克金;脈象逆者,水克金,火克木;脈象順者,金克水,木克火;脈象反者,來時微弱,去時強勁,病在內;脈象覆者,頭小而根部粗大,病在外;脈象高者,衛氣旺盛,陽脈有力;脈象章者,營血充盈,陰脈有力;脈象剛者,高、章脈象相互搏擊。
脈象惵者,衛氣衰弱,陽脈虛弱;脈象卑者,營血虧虛,陰脈衰微;脈象損者,惵、卑脈象相互搏擊。《內經》和仲景著作中都記載了十二種脈象,合計二十四種脈象,這些脈象都是辨證論治的重要指引。然而世人卻漠不關心,實在是愧對醫生的職責。雖然「二十八字」也涵蓋了這些脈象的含義,但如果不了解二十四種脈象的意義,又怎能領悟「二十八字」的精髓呢?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更深奧的內容需要探究。
陰陽不可不分而剖。色脈不可不合而稽。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主病不可不諳而識。四者得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脈要精微論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
脈與之上下。是以聖人。持脈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若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陰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其恆經也。或陰盛之極。反得陽象。或陽亢之極。反得陰徵。
或陽窮而陰乘之。或陰窮而陽乘之。隨證更遷。與時變易。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岐伯曰。察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又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
白話文:
陰陽是不可分割的,就像顏色和脈象不可分開地去觀察,也要詳盡地探查皮膚和尺骨,並且要精通主治疾病的知識。掌握這四點,就掌握了把脈的精髓了。脈要精微論中提到,脈象微妙,不可不細心觀察,觀察脈象有規律,要從陰陽開始,陰陽有其經絡,經絡源於五行,五行有其規律,應當配合四時變化。春季溫和,夏季炎熱,秋季肅殺,冬季寒冷,這四種變化會影響脈象。
脈象隨著陰陽的變化而升降,所以聖人把脈時,要先了解陰陽的變化。例如,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陰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這些都是陰陽的變化規律。數脈為陽,遲脈為陰;表脈為陽,里脈為陰;至脈為陽,去脈為陰;進脈為陽,退脈為陰。這是恆定的規律。但有時陰盛到極點,反而會出現陽象;陽亢到極點,反而會出現陰徵。
也可能陽氣衰竭,陰氣乘勢而上;或陰氣衰竭,陽氣乘勢而上,隨著病情的變化,脈象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陰陽不可分割的原因。岐伯說,觀察脈象的動靜,並觀察精氣的神明,觀察五色,判斷五臟的虛實,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根據這些資訊來綜合判斷,就能夠預測生死。岐伯又說,形氣相合,則可治癒;顏色浮光,則病情容易緩解;脈象隨著四時變化,則可治癒;脈象弱而滑,則病情容易緩解。
是有胃氣。靈樞曰。色脈與尺。如鼓桴相應。青者脈弦。赤者脈鉤。黃者脈代。白者脈毛。黑者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此色脈不可不合而稽也。靈樞曰。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腫。頸脈動。時咳。按之手足。窅而不起。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澀者。
白話文:
一個人是否有胃氣,可以從他的面色和脈象看出。靈樞經說,面色和脈象就像鼓槌和鼓面一樣相互呼應。面色青,脈象弦;面色赤,脈象鉤;面色黃,脈象代;面色白,脈象毛;面色黑,脈象石。如果看見面色,但摸不到應對的脈象,反而是摸到相剋的脈象,那就會死亡;如果摸到相生的脈象,則病情已經穩定。靈樞經還說,精氣外現於面色,呈現出五種顏色。紅色要像白色的布上裹著朱砂,不要像赭石;白色要像鵝毛,不要像鹽;青色要像蒼玉,不要像藍色;黃色要像羅布裹著雄黃,不要像黃土;黑色要像漆色,不要像地蒼。這些面色和脈象不能不互相驗證。靈樞經又說,仔細觀察尺脈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硬或鬆軟,就可以確定病人的病症。眼睛凹陷微腫,頸脈跳動,時常咳嗽,按壓手腳,凹陷下去卻不彈起來,這是風水浮腫。尺脈皮膚滑潤而濕潤的是風邪。尺脈肌肉薄弱的是解肌。安臥時肌肉消瘦的是寒熱病,這種病無藥可治。尺脈皮膚粗糙的是……
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尺膚寒。脈小者。泄而少氣。尺膚炬然。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
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熱。掌中寒者腹寒。魚上有青脈者胃中寒。尺炬然熱。人迎大。當奪血。尺堅大。脈小。少氣悗。有加立死。又曰。脈急者尺膚亦急。脈緩者尺膚亦緩。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膚亦滑。脈澀者尺膚亦澀。此尺膚不可不詳而考也。
白話文:
患風痹症的,皮膚粗糙,像乾魚的鱗片一樣。患泆飲症的,皮膚很熱,脈象洪大躁動。患溫病的,脈象洪大而滑。快要出汗了。皮膚冰冷,脈象細小,泄氣乏力。皮膚像燒焦一樣,是寒熱交替。只有肘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熱。只有手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熱。只有肘前發熱,表示胸前熱。只有肘後發熱,表示肩背熱。只有手臂中間發熱,表示腰腹熱。肘後粗壯部位往下三、四寸處發熱,表示腸道有蟲。手掌熱,表示腹部熱。手掌冷,表示腹部冷。魚際有青筋,表示胃寒。尺脈像燒焦一樣熱,人迎脈很大,應該放血。尺脈堅實洪大,脈象細小,氣短乏力,病情加重就會立刻死亡。另外,脈象急促,皮膚也緊繃;脈象緩慢,皮膚也鬆弛;脈象細小,皮膚也減退,氣短乏力;脈象洪大,皮膚也充盈隆起;脈象滑利,皮膚也光滑;脈象澀滯,皮膚也粗糙。所以,觀察皮膚不可不仔細考究。
脈要精微論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平人氣象論曰。脈短者頭痛。脈長者足脛痛。脈促上擊者肩背痛。脈沉而堅者病在中。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脈沉而弱。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小弱以澀。謂之久病。浮滑而疾。謂之新病。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脈澀曰痹。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
白話文:
脈象可以反映身體的氣血狀況。脈搏長則氣血充盈,短則氣血不足;脈搏快則心煩,慢則氣血虛弱;脈搏有力則病情加重,無力則病情減輕;脈搏浮則表證,沉則裡證;脈搏滑則風邪,澀則寒邪;脈搏緊則氣血鬱滯,緩則氣血虛弱;脈搏細則氣血不足,大則氣血充盈;脈搏虛則氣血衰弱,實則氣血旺盛。
一般人脈象的變化也能反映身體狀況,例如脈搏短則頭痛,長則腿痛;脈搏快而向上跳動則肩背疼痛;脈搏沉而硬則病情在內臟,浮而有力則病情在表面;脈搏沉而弱則寒熱、疝氣、腹部疼痛;脈搏沉而橫則脅下有積聚,腹部有橫向積聚疼痛;脈搏沉而喘則寒熱;脈搏有力、滑、硬則病情在表面;脈搏小而實、硬則病情在內臟;脈搏細弱而澀則久病;脈搏浮滑而快則新病;脈搏急則疝氣、腹部疼痛;脈搏滑則風邪,澀則痹證;脈搏緩而滑則熱病;脈搏有力而緊則脹滿;手臂上青筋暴露則失血;手腕上的尺脈緩慢而澀則病情嚴重。
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如上所述。不過大略耳。若欲達變探微。非精研靈素。博綜百家。不可也。許引宗曰。脈之候幽而難明。我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
而筆又烏能寫乎。博極而心靈自啟。思極而神鬼將通。則三指有隔垣之照。二豎無膏肓之遁矣。
白話文:
脈象解說
如果脈象跳動有力,稱為「解㑊」。如果病人安臥時脈象仍然強勁有力,稱為「脫血」。如果寸關脈沉澀而尺脈滑利,稱為「多汗」。如果尺脈冰冷而脈象細弱,稱為「後泄」。如果尺脈粗大且經常發熱,稱為「熱中」。
這些是辨識病情的關鍵,不可不仔細認識和理解。以上只是簡單的概括,如果想要深入探究,瞭解脈象變化和隱微之處,就必須精研《靈樞》,博覽眾家醫書,不可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