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診家樞要》~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諸脈條辨

(出程觀泉醫述。系衰輯景岳士材之書而成。以其簡切。故僭注而附錄之。其論各脈形勢。蓋校之滑氏樞要。尤見真諦云。)

浮脈。只輕手便得。非必中沉俱無。若崔氏云。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則脫然無根。混於散脈矣。非浮脈之真面目也(脈有素浮素沉之體。故浮無定候。以指面初到脈上為候也。)

洪脈。只是根腳闊大。卻非堅硬。若大而堅硬。則為實脈。而非洪脈矣。經曰。大則病進。謂其氣方張也。又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謂形與脈不合也。(洪兼形勢。橫寬而起伏又大也。)

虛之異於散者。虛脈按之雖耎。猶可見也。散脈按之絕無。不可見也。虛之異於芤者。虛則愈按而愈耎。芤則重按而仍見也。(虛脈中空。散脈邊散。芤血虛且寒。故浮面多一層硬皮也。)

白話文:

這本書是根據景岳先生的醫術著作整理而成,因為內容簡潔,所以附上一些註解。書中討論各脈的形狀和特徵,主要是參考滑氏的《樞要》一書,更能體現脈象的真諦。

浮脈,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不需要刻意按壓到沉取的部位。崔氏所說的有表無里、有上無下,其實是脈象虛浮無根,混雜在散脈之中,並非浮脈的真正面目。浮脈的特性是表面浮動,但並非固定位置,只要手指剛接觸到脈搏的位置就能感受到。

洪脈,是指脈搏根部寬大,但並不堅硬。如果脈搏又大又堅硬,就是實脈,而非洪脈。經書中說:「大則病進」,指的是氣機正處於膨脹狀態;又說:「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是指身體瘦弱而脈搏強大,是氣血不調的徵兆。洪脈的特點是橫向寬大,而且起伏較大。

虛脈不同於散脈,虛脈按壓雖然軟弱,但仍然可以感覺到;散脈按壓時就完全消失,無法感覺到。虛脈也不同於芤脈,虛脈越按越軟弱,芤脈則即使用力按壓也能感覺到脈搏。虛脈是脈中空虛,散脈是脈邊散開,芤脈是血虛且寒,所以脈搏表面會有硬皮覆蓋。

散有二義。一自有漸無之象。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危殆之候。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軟散則病脈矣。腎脈軟散。腎敗之徵。脾脈代散。土絕之候。若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至之散也。

亂如麻子。形之散也。皆主死。尋常病脈。只是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渾渾不清耳。)

營行脈中。脈以血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訣云。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胃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且云兩頭有。以頭字換脈經之邊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脈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兩頭有。指下無。非如陰絕陽絕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訣語未誤。寸芤積血。關芤腸癰。古人已有驗之者。)

白話文:

散有二義。一自有漸無之象。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危殆之候。

**散有兩種含義:**一是原本存在逐漸消失的現象,二是散亂不整的狀態。就像楊花漫天飛舞,或是脈搏跳動時,次數不均、數量不一,這些都是危急的徵兆。

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軟散則病脈矣。腎脈軟散。腎敗之徵。脾脈代散。土絕之候。若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至之散也。

**如果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促而散,這些都是平脈,並非病態。**但如果脈搏軟弱而散,就是病脈了。腎脈軟弱而散,是腎臟衰敗的徵兆。脾脈代散,則是脾氣虛衰,氣血不足的預兆。**如果同時出現兩種脈象,那就更是死亡的徵兆。**脈搏忽大忽小,忽快忽慢,這就是散脈,也是死亡的預兆。

亂如麻子。形之散也。皆主死。尋常病脈。只是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渾渾不清耳。)

**脈搏散亂如麻子,這是脈象的散亂,也主死亡。**平常的病脈只是脈象寬泛,兩邊不收斂,整體感覺模糊不清而已。

營行脈中。脈以血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訣雲。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胃癰。是以芤為蓄血積聚之實脈。非失血虛家之空脈矣。

**血液在脈中運行,脈象反映了血液的狀態。芤脈是指脈象空虛,這是血液流失的徵兆。**古人有記載:寸關脈芤,則胸中積血;關內脈芤,則腸胃有癰。所以,芤脈是積血聚瘀的實脈,並非失血虛弱的空脈。

且雲兩頭有。以頭字換脈經之邊字。便相去千里矣。(芤脈浮大而弦。按之中空。故兩頭有。指下無。非如陰絕陽絕之不因。按而自不至也。訣語未誤。寸芤積血。關芤腸癰。古人已有驗之者。)

**有人說芤脈是「兩頭有」,把「頭」字換成經脈的「邊」字,就完全變了意思。**芤脈是指脈搏浮大而弦,按下去感覺空虛,所以說「兩頭有」,指下無。這和陰絕陽絕脈不同,陰陽絕脈是因為脈象虛弱,按下去就不再出現,而芤脈是實際存在的,只是按下去感覺空虛而已。古人對寸芤積血,關芤腸癰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濡脈之浮耎。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偽訣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絕。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無者。全凶之象。

從小而至無者。凶吉相半也。在久病老年之人見之。尚未至於必絕。若平人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去死不遠矣(濡即所謂芤而有胃氣者若浮薄至極。則為散不為濡矣。)

微之為言無也。其象極細極軟。仲景曰。縈縈如蛛絲。狀其細而難見也。瞥瞥如羹上肥。狀其軟而無力也。輕取如無。故曰陽氣衰。重按欲絕。故曰陰氣竭。久病得之多不可救。謂正氣將次滅絕也。卒病得之猶或可生。謂邪氣不至深重也。(曾診工人感冒。力作不休。數日困極。

白話文:

濡脈摸起來很浮很軟,跟虛脈很像,但虛脈脈象比較大,而濡脈脈象比較小。濡脈很細很小,跟弱脈很像,但弱脈在沉分,而濡脈在浮分。古書說,按下去好像有,但又好像沒有,這是弱脈,不是濡脈。濡脈沒有根,跟散脈很像,但散脈從浮大逐漸到沉沒消失,而濡脈從浮小逐漸到看不見。從大到消失,是完全凶險的徵兆;從小到消失,則凶吉參半。如果在久病或老年人身上出現,還不至於一定會死。但如果是平時身體健康、年輕人,突然得病出現這種脈象,叫做無根,離死不遠了。

(濡脈就是所謂的芤脈,但有胃氣,如果浮而薄到極點,就變成散脈,不是濡脈了。)

微,指的是沒有。它的脈象非常細,非常軟。張仲景說:「縈縈如蛛絲」,形容它細到難以看見;「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它軟弱無力。輕輕觸碰,好像不存在,所以說陽氣衰弱;用力按下去,幾乎消失,所以說陰氣耗竭。久病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多半難以救治,表示正氣快要消失殆盡。如果突然生病出現這種脈象,還有救活的機會,表示邪氣沒有深入到很嚴重。

(曾經診斷過一位工人感冒,他一直努力工作,不停歇,幾天之後累得不行。

身燥氣喘。脈在皮毛。潎潎然。一息不知十幾至。用大溫潤。兼通營衛。天明得汗而解。若正發汗死矣。)

向以革脈即牢脈。非也。蓋革浮而牢沉。革虛而牢實。形與證皆異也。叔和云。三部脈革。久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甲乙經曰。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言急如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不止於豁然。而且無根蒂矣。(綿綿其去如弦絕。乃別一事。不與上文連義也。解弦絕。尤不合。)

腎之為藏。配坎應冬。萬物蟄藏。陽氣下陷。故其脈主沉。陰而居里。若誤與之汗。則如蟄蟲。出而見霜。若誤與之下。則如飛蛾。入而見湯。

白話文:

患者身體燥熱,喘不過氣,脈象浮在皮毛上,跳動頻率很快,一分鐘呼吸不知多少次。應該使用溫和滋潤的藥物,同時疏通營氣和衛氣。天亮時出汗即可痊癒。如果強行發汗,反而會導致死亡。

過去認為「革脈」就是「牢脈」,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革脈」浮而「牢脈」沉,前者虚弱而後者強健,兩者在形狀和症狀上都不同。叔和說,脈象三部皆「革脈」,如果是久病得之則會死亡,如果是突然得之則能活命。《甲乙經》說,脈象渾渾然如湧泉,疾病加重,面色虛弱,脈象綿綿而去,如弦斷一樣,則會死亡。意思是說,脈象急促如同湧泉,不只是浮在弦上,而且跳動頻率快,滑利。說「弦斷」,不只是脈象消失,而且無根無蒂。

腎臟屬於藏精之處,與坎卦相配,應於冬季。萬物蟄藏,陽氣下降,所以腎脈沉潛。腎陰居於內,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藥,就像冬眠的蟲子被逼出來遇見霜雪一樣。如果錯誤地使用下瀉藥,就像飛蛾撲入熱湯一樣。

伏脈主病。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非輕淺之劑。所得破其藩垣也。傷寒以一手脈伏為單伏。兩手脈伏為雙伏。不可以陽證見陰脈為例。火邪內郁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得大汗而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咸蘇也。又有陰證傷寒。先伏陰在內。

而外復感寒邪。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陽始回而脈始出矣。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無疑。(伏者。以其中藏有物也。故無溫補之法。若中虛不宜疏散者。皆脫脈之類也。篇中所指兩條。一陽氣之自窒。一陰氣之見逼也。)

樹以根深為牢。蓋深入於下者也。監獄以禁固為牢。蓋深藏於內者也。仲景云。寒則牢堅。又有堅固之義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牢脈主病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若失血亡精之人。內虛當得革脈。若反得牢脈。

白話文:

「伏脈」指的是在深沈陰暗之處的脈象,通常不是輕微淺薄的藥物可以治療的,而是需要能破除障礙、打通管道的強力藥物。在傷寒症狀中,若只有一隻手的脈搏隱藏(伏脈),稱為「單伏」;若兩隻手的脈搏都隱藏,稱為「雙伏」。這不能以陽性的症狀出現陰性的脈象為例,而是因為內心的熱邪被抑制,無法發散,造成看似陰性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必須等到發汗,讓熱邪得以排出,就像久旱之後的雨水,會使植物重新活絡一樣。

此外,也有陰性傷寒的情況,初期就出現陰性的脈象(伏脈)在體內,接著又被外來的寒邪所影響,導致陰氣旺盛、陽氣衰弱,四肢冰冷,脈搏沈伏。此時需要使用如姜和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以及灸烤關元穴,以助陽氣回歸,脈象開始顯現。如果太溪穴和衝陽穴都沒有脈象,那麼預示著病情危急,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伏」這個詞,指的是體內有物質阻塞,因此不適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若是中氣虛弱,不適合用疏散藥物的,都屬於脈象浮動的類型。文中提到的兩個脈象,一個是陽氣自我阻塞,另一個是陰氣受到壓迫。

「樹以根深為牢」比喻根基深厚才能穩定,「監獄以禁固為牢」則是形容深藏在內部的牢不可破。張仲景曾提到,寒冷的脈象就像堅硬的牢獄,有著堅固的意義。沈氏則認為,「伏脈」就像是深藏且堅固的脈象位置,具備強大的脈搏形態和長度,是脈象堅硬的特徵。而「伏脈」主導的疾病,由於它位於深沈的位置,所以通常與陰性和寒冷有關。脈象堅硬且形狀如弦,表示病情可能積聚著堅硬的結塊。如果一個人失血或失去精液,體內虛弱,本應得到革脈(脈搏緊繃、跳動有力),但卻意外地得到了「伏脈」。

是脈與證反。可卜死期矣。(冬脈如營。營即牢之義也。陽藏於內。故深居而充實有力也。若陰踞於內。則陽熄而死硬矣。牢脈動力盛大。不得為死。以有陽也。)

實為邪氣盛滿堅勁有餘之象。既大矣而且長且堅。三候皆然。則諸陽之象。莫不畢備。故但主實熱。不主虛寒。

緊與實雖相似而實相懸。緊者熱為寒束。故其象繃急而不寬舒。實者邪為火迫。故其象堅滿而不和柔。(一寒裹於外。一邪充於內。)

素問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蓋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指下波瀾。形之滑也。起伏自然。勢之滑也。一血充。一氣暢也。)

白話文:

脈象與病症相反,就能預測死亡時間了。冬天的脈象像牢固的繩索,因為陽氣藏於內,所以深藏而充實有力。如果陰氣佔據內部,陽氣就會熄滅,導致脈象僵硬。牢固的脈象代表動力強盛,不會死亡,因為有陽氣存在。

實脈代表邪氣盛滿,堅硬有力,超過正常的狀態。脈象又大又長又堅,三候都如此,表示陽氣充沛,各種陽氣的表現都具備了。所以實脈只代表實熱,不代表虛寒。

緊脈和實脈雖然相似,但實質上是不同的。緊脈是因為熱氣被寒氣束縛,所以脈象繃緊不舒展。實脈是因為邪氣像火一樣逼迫,所以脈象堅實不柔軟。一個是寒氣外裹,一個是邪氣內充。

《素問》中說,脈象弱而滑,表示有胃氣;脈象弱而澀,表示久病。因為弱的脈象可以承受重按,陰氣尚未消失。如果又伴隨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機能徹底消失。弱而滑的脈象,像指尖下的波浪,形狀滑順,起伏自然,代表氣血暢通。

微脈模糊而難見。細脈則顯而易見。故細比於微。稍稍較大也。細為血少氣衰。故吐利失血。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之人。脈亦多細。為自戕其血氣也。大抵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微有極細。亦有極薄。細則有厚有薄。有弱有強。各有主病不同。不得專指為微細也。)

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與緩脈絕不相類。蓋緩以形之寬縱得名。遲以至數不及為義。緩脈四至。寬緩和平。遲脈三至。遲滯不前。二脈迥別。

澀脈往來遲難。有類乎止。而實非止也。有類乎散。實非散也。須知浮而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為微脈。浮而且細且軟。為濡脈。沉而且細且軟。為弱脈。三脈皆有似於澀。而實有分別。(澀脈專在動勢上見。故往來遲難四字至切。微濡弱三脈以形見。有兼澀者。有不兼澀者。澀脈不盡類散也。)

白話文:

脈搏微弱模糊,很難看清;細脈則明顯易見。因此,細脈比微脈稍稍大一些。細脈代表血少氣衰,所以容易吐瀉失血。如果出現沉細脈搏,患者有生機。過度勞心憂慮的人,脈搏也多偏細,因為他們耗損了自身的精氣血。總而言之,細脈和微脈都代表陽氣衰弱的徵兆,必須採取溫補的方法,才能恢復散失的元氣。 (微脈中,有的極細,有的極薄,細脈又分厚薄、強弱,各有不同的病症,不能單純地以微細來概括。)

陰性氣質容易停滯,所以陰寒證候的脈搏,一定會呈現遲脈。遲脈與緩脈截然不同。緩脈以脈搏舒展寬鬆而得名,遲脈則以脈搏到達次數不足而定名。緩脈四至,舒緩平穩;遲脈三至,遲滯不前。這兩種脈搏完全不同。

澀脈來回遲緩,看似停滯,卻不是真的停滯;看似散亂,卻不是真的散亂。需要知道浮而極細極軟,似有若無的,是微脈;浮而細而軟的,是濡脈;沉而細而軟的,是弱脈。這三種脈搏都略帶澀脈的特性,但實際上各有區別。 (澀脈主要表現於脈搏的動態,所以“往來遲難”四個字非常貼切。微脈、濡脈、弱脈則以脈搏的形態來區分,有的帶有澀脈的特性,有的則沒有。澀脈並不完全類似於散脈。)

古人譬諸徐行而怠。偶羇一步。可為結脈傳神。大凡熱。則流行寒則凝。結如冬冷則冰。堅理勢然也。人惟少火衰弱中氣虛寒失其干健之。運則氣血痰食互相糾纏。運行之機不利。故脈應之而成結也。(結即澀脈之兼緊者。),

結促之止。止無常數。代脈之止。止有常數。結促之止。一止即來。代脈之止。良久方至。內經以代脈之見。為藏氣衰微。脾經脫絕之候。惟傷寒心悸。懷胎三月。或七情太過。跌打重傷。及風家痛家。俱不忌代脈。或無病而羸瘦脈代者。危候也。久病脈代。萬難回春。又云。

少得代脈者死。老得代脈者生。自當通變(結促是有一至略間而並來。代乃直少一至也。仍須細察脈神。以定吉凶。少得代死。老得代生。必是專指一病。非可概論也。)

白話文:

古人將脈象比喻成緩慢行走,偶爾快走一步,就能感受到脈象的變化,如同傳遞神意一般。一般來說,熱則氣血流動迅速,寒則氣血凝滯,就像冬天寒冷時水結冰一樣,道理是相同的。人體若陽氣不足、脾胃虛寒,導致中氣虛弱,失去運化能力,則氣血、痰濕、食物相互糾纏,運行不順暢,因此脈象呈現出結滯的狀態。

所謂「結」,指的是脈象既澀又緊。

結促脈的停頓,時間長短不固定;代脈的停頓,則有固定的時間間隔。結促脈的停頓,一停頓就馬上恢復;而代脈的停頓,則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恢復。

《內經》認為,代脈的出現,是臟氣衰微、脾經虛脫的徵兆。不過,傷寒心悸、懷孕三個月、七情過度、跌打重傷、以及風痛症、痛家症等病症,則不忌代脈。如果沒有疾病,卻出現脈象虛弱、代脈的情況,這就屬於危險的徵兆。久病出現代脈,則很難痊癒。

古書中還說:「年輕人出現代脈,往往會死亡;老年人出現代脈,反而可能延年益壽。」這句話要通變理解。

「結促脈」指的是脈象稍微間隔,然後一起出現;「代脈」指的是脈象直接少了一至。仍然需要仔細觀察脈象的神氣變化,才能判斷吉凶。年輕人出現代脈會死亡,老年人出現代脈卻能延年益壽,這一定是指某種特定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論。

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與緊脈相反。若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為緩而和勻。此真胃氣脈也。土為胃氣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一切脈中。皆須挾緩。謂之胃氣。非病脈也。兼乎浮遲虛濡細澀之形者。為病不足。為風為表虛也。(指下柔勻。形之緩也。來去從容如一。氣之緩也。若病脈。皆屬於濕熱之類)

數之為義。躁急而不能中和也。火性急速。故陽盛之證。脈來必數肺部見之。為金家賊脈。秋月逢之。為克令凶徵。

滑之為言。往來流利。而不滯澀也。蓋脈者血之府也。血枯則脈澀。血盛則脈滑。(滑澀固由於血。實由於津液之載血而行者。有盛衰也。故澀脈之治。宜行血而生津。)

白話文:

緩脈指的是脈搏舒緩和緩,與緊脈相反。如果陽寸和陰尺的脈搏上下等同,浮大而軟,沒有偏勝,就是緩和勻稱的脈象,這是真正的胃氣脈。脾土是胃氣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病不生。所有的脈象都應該帶有緩和的特性,這叫做胃氣,不是病脈。如果脈象同時具有浮、遲、虛、濡、細、澀等特徵,則屬於病不足,可能是風邪入侵或表虛。

數脈指的是脈搏躁急而不能平和。火性急躁,因此陽盛的症狀就會出現數脈,尤其常見於肺部,稱為金家賊脈。如果在秋季出現數脈,則預示著克令凶徵。

滑脈指的是脈搏往來流利,不滯澀。因為脈搏是血液的通道,血液枯竭就會導致脈搏澀滯,血液充盈就會導致脈搏滑利。脈搏滑澀與血液有關,實際上是津液載運血液流動的狀態,也會隨著血液的盛衰而變化。因此,治療澀脈需要行血生津。

緊者繃急而兼絞轉之象。熱則筋縱。寒則筋急。此為熱鬱於內而寒束於外。故緊急絞轉之象見焉。合觀內經之左右彈。仲景之如轉索。丹溪之如紉線。叔和之如切繩。可見緊之為義。不獨縱有挺急抑且橫有轉側也緊脈之挺急。與弦相類。但比之於弦。有更加挺勁之異。與轉如繩索之殊也。

(巢氏以弦洪相搏為緊。此即熱氣內郁之象。脈訣所論緊脈主病是也。若內外皆寒。則堅細而澀。當屬之結脈矣。)

促脈之故。得於藏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內因七情。皆能阻其運行之機而為促也。如止數漸稀。則病瘥。止數漸增。則病劇。(與前論結脈義同宜玩味。)動脈兩頭俯中間起極與短脈相似。

白話文:

緊脈是指脈象繃緊、急促,且帶有絞轉的現象。熱證會導致筋脈舒展,寒證則會導致筋脈緊縮。這是因為熱邪鬱結於內,寒邪束縛在外,因此出現緊急絞轉的脈象。觀察《內經》中提到的「左右彈」,仲景的「如轉索」,丹溪的「如紉線」,叔和的「如切繩」,可見緊脈的含義不僅僅是縱向的挺急,還包括橫向的轉側。緊脈的挺急與弦脈類似,但比弦脈更加挺勁,而且還帶有如繩索般的轉動特徵。

巢氏認為弦脈和洪脈相搏為緊脈,這正是熱氣內鬱的表現,也是脈訣中所論述的緊脈主病。如果內外皆寒,則脈象會堅細而澀,應屬於結脈。

促脈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藏氣乖違,約佔六七成,其次是因為真元衰憊,約佔二三成。此外,氣滯、血凝、痰停、食壅,或外因六氣、內因七情,都能阻礙氣血運行而導致促脈。如果脈搏的止數逐漸減少,則病情趨緩;如果脈搏的止數逐漸增加,則病情加重。促脈與結脈的病理類似,值得仔細玩味。

動脈是指兩端低垂,中間隆起的脈象,與短脈相似。

但短脈為陰不數不硬不滑也。動脈為陽且數且硬且滑也(由陰出陽。怒之象也。)疾一名極。總是急速之形。數之盛者也。惟傷寒熱極。方見此脈。非他疾所恆有也。若勞瘵虛憊之人見之。則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短期近矣。(此條乃李士材所創。其名實本內經。

但當以內經靜躁之義為說。不當仍隸於數也。予詳辨於補義中)

弦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經曰。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其氣來實強。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不實而微。為不及。病在中。又肝脈來。濡弱迢迢。如循長竿末梢。曰肝平。若過實則肝病。急勁則肝死。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

白話文:

然而,短脈屬於陰性脈象,不數、不硬、不滑。動脈屬於陽性脈象,而且數、硬、滑(由陰轉陽,是怒氣的表現)。疾脈又稱極脈,是一種極度快速的脈象,是數脈的極盛狀態。只有傷寒病熱度極高時才會出現這種脈象,其他疾病很少見。如果勞累、虛弱、疲憊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就說明陰髓耗竭,陽氣上亢,命不久矣。

(這條是李士材創立的,名稱和內容都出自於《內經》。

但是應該以《內經》中關於靜躁的意義來解釋,不應該把它歸類於數脈。我在補義中詳細說明瞭這一點。)

第二段

弦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經曰。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故脈為弦。其氣來實強。為太過。病在外。其氣不實而微。為不及。病在中。又肝脈來。濡弱迢迢。如循長竿末梢。曰肝平。若過實則肝病。急勁則肝死。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

弦脈就像琴絃一樣直挺,而且稍微帶點長度。經書中說,少陽之氣溫和軟弱,所以脈象為弦。如果脈氣強勁有力,屬於過度,病在體表;如果脈氣虛弱微弱,屬於不及,病在內臟。此外,肝脈來時濡弱而綿長,就像沿著長竹竿的末梢移動一樣,稱為肝平。如果過於強勁,就是肝病;如果急促有力,就是肝死。弦脈和長脈都屬於春季的脈象,但弦脈代表初春,陽中之陰,天氣還比較寒冷。

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乎發生之氣象也。(弦以脈形之挺直言。長以脈氣之充足言。)

長脈之應。與弦脈略同。但弦之木。為萬物之始生。此主春生之正令。天地之氣至此發舒。故脈象應之為長也。經云長則氣治。李月池曰。心脈長者。神強氣旺。腎脈長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脈也。然惟長而和緩。乃合春生之氣。為健旺之徵。若長而硬勁。即屬火亢之形。而為疾病之應也。

(長而硬勁。為火亢。不曰木橫者。氣充形直。其象為洪。而不僅為弦也。)

短反乎長。彼應春。此應秋。彼屬肝。此屬肺。肺主氣。氣屬陽。宜乎充沛。短脈獨見。氣衰之兆。素問曰。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中自有和緩之象。氣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澀。則氣病矣。

白話文:

因此,像琴絃一樣端直,並帶有一點緊繃感,這就是長脈,代表暮春的景象,純屬陽性,沒有絲毫寒意。如同樹枝一樣筆直而長,充滿著生發的氣象。(「弦」指的是脈象的挺直,「長」指的是脈氣的充足。)

長脈的應對,與弦脈略微相同。但弦脈如同樹木,代表萬物的初始生長,此處指的是春季生長的正令,天地之氣至此舒展,因此脈象應之為長。經書說:「長則氣治。」李月池說:「心脈長者,神強氣旺;腎脈長者,蒂固根深。」都指平脈。然而,只有長而和緩,才符合春季生長的氣象,是健康旺盛的徵兆。若長而硬勁,就是火氣上亢的表現,而屬於疾病的應對。

(長而硬勁,屬於火亢,不說木橫,是因為氣充形直,其象為洪,而不僅僅是弦。)

短脈與長脈相反,長脈應春,短脈應秋;長脈屬肝,短脈屬肺。肺主氣,氣屬陽,應該充沛。短脈獨見,是氣衰的徵兆。《素問》說:「肺之平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則短脈中自有和緩的象徵,氣仍然是治的。若短而沉且澀,則氣病了。

大抵長短二脈。為有餘不及之象。長類於弦而盛於弦。為有餘。短類於動而衰於動。為不及。弦脈帶急而長脈帶緩。動脈形滑而且數。短脈形澀而必遲。誠能細心較量。錙銖不爽者也。(長盛於弦。可見弦為形急。長為氣充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脈象可分為長脈和短脈,分別代表著身體氣血盈虧的狀態。長脈類似於弦脈,但比弦脈更強盛,代表著身體有餘;短脈類似於動脈,但比動脈更虛弱,代表著身體不及。

弦脈帶有急促的特性,而長脈則帶有緩慢的特性;動脈形狀滑利且脈搏跳動頻繁,而短脈形狀澀滯且脈搏跳動遲緩。只要細心觀察、仔細比較,就能準確無誤地辨別出這兩種脈象。

(長脈比弦脈更強盛,可見弦脈屬於形狀急促,而長脈則是氣血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