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3)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 芍藥(各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傷寒論。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若嘔。有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成注。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裡。可與承氣湯下之。太陽少陽合病。為半表半裡。則以是湯和解之。論方藥主治。則曰黃芩之苦。芍藥之酸。以斂腸胃之氣。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腸胃之弱。半夏、生薑散逆也。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衍義〕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屬熱者。王冰所謂谷不得入。是有火也。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衍義〕傷寒論。太陽病。發汗後。胃中干。欲得水者。少少與之。令胃中和則愈。若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不可與。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蓋嘔吐猶汗之走津液。膈上猶表也。何用藥不同。蓋二方以邪內連下焦。故不用澤瀉、滑石、阿膠、豬苓之味淡。從膈上肺部滲其積飲。又防水入停腹。白朮和中益津。使水精四布。去故就新。奚必味多。但用之得其當爾。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衍義〕谷入於胃。長養於陽。脈道乃行。今胃不安於谷。以致嘔。故其氣不充於脈。則脈弱。下焦虛。則小便自利。迫陽於表則微熱。經脈虛則寒厥。夫陽者。一身之主。內外三焦虛寒如此。誠難治矣。苟有可回之意。必以四逆回陽卻陰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衍義〕傷寒論。出太陽證。又出厥陰證。小柴胡湯。本少陽半表半裡藥也。何為太陽厥陰亦治之。蓋太陽傳裡而未盡入。厥陰受傳而未盡受。二者俱在半表半裡之間。故嘔而發熱。病同方亦同也。自此而言。病之半表半裡。豈獨傷寒有哉。故更集要略。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分溫再服。
〔衍義〕陽明燥金也。與太陰濕土為合。腑臟不和。則濕自內聚。為痰為飲。燥自外款。為胃脘癰。玄府幹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難入。雖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濕飲之聚結。分陰陽。散氣逆。人參補正。蜜潤燥。以揚水之者。內經云。清上補下。治之以緩。水性走下。故揚以緩之。佐蜜以潤上脘之燥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症脈象,第十七
乾嘔且腹瀉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治。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劑: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六味藥材,以六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汁,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衍義)《傷寒論》記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發下痢,如果伴隨嘔吐,則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治。註解中提到,太陽陽明合病,自發下痢,屬表證,可用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發下痢,屬裡證,可用承氣湯攻下;太陽少陽合病,屬半表半裡證,則用此湯和解。方劑的藥效主治是:黃芩的苦味,芍藥的酸味,能斂收腸胃之氣;甘草、大棗的甘味,能補益腸胃之虛弱;半夏、生薑能散寒止嘔。
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嚥者,小半夏湯主治。
(衍義)嘔吐且食物無法下嚥,有寒有熱,不能一概而論。屬於熱證的,如王冰所說的「谷不得入」,是有火氣的表現;而此症則非寒非熱,是由於中焦停滯水飲、氣機阻滯而導致氣逆,故用小半夏湯。
嘔吐且病症在膈上,想喝水者,應立即給予;想喝水者,可用豬苓散主治。
豬苓散方劑: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湯匙),一日三次。
(衍義)《傷寒論》記載,太陽病發汗後,胃中乾渴,想喝水者,應少量給予,使胃中和緩則可痊癒。但若小便不利、微熱口渴者,則不可服用,因為汗多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會利尿,故不宜使用。嘔吐如同汗液損耗津液,膈上如同表證,為何用藥不同?這是因為這兩個方劑都針對邪氣內傳下焦,所以不用澤瀉、滑石、阿膠、豬苓等味淡之品,而是從膈上肺部滲透其積聚的水飲,並防止水分停留在腹部。白朮和中益津,使水液布散全身,排出舊液,吸收新液,何必用多種藥材?只要用藥得當即可。
嘔吐且脈象虛弱、小便頻數、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症狀者難治,四逆湯主治。
四逆湯方劑: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一兩半)、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二合藥汁,去渣,分溫服兩次。體質強健者,可加大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衍義)食物進入胃中,藉由陽氣來滋養,經脈才能運行。如今胃不能容納食物,導致嘔吐,所以氣血不能充盈經脈,因此脈象虛弱;下焦虛弱,則小便頻數;陽氣被迫於表,則身體微熱;經脈虛弱,則出現厥逆。陽氣是全身的主宰,內外三焦如此虛寒,確實難以治療。如果還有可能挽回,必須依靠四逆湯回陽救逆。
嘔吐且發熱者,小柴胡湯主治。
(衍義)《傷寒論》記載,太陽證和厥陰證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半表半裡證的藥方,為何太陽、厥陰證也能用?因為太陽病傳入裡但未完全入裡,厥陰受傳但未完全受邪,兩者都處於半表半裡之間,所以嘔吐發熱,病症相同,方劑也相同。由此可見,半表半裡證,豈僅傷寒病獨有。因此,更需掌握其要領。
胃反覆嘔吐者,大半夏湯主治。
大半夏湯方劑:
半夏(二升,洗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材,以一斗二升水,加入蜂蜜,攪拌二百四十遍,煎煮取二升半藥汁,分溫服兩次。
(衍義)陽明屬燥金,與太陰濕土相合,臟腑失調,則濕氣內聚,形成痰飲;燥邪自外侵入,則形成胃脘癰腫,玄府(指胃)枯竭,胃上脘尤為乾燥,所以食物難以入口,即使吃了也反吐。半夏能化解濕飲的凝聚,分清陰陽,散解氣逆;人參補益正氣;蜂蜜潤燥。攪拌藥汁的目的,是根據《內經》所說「清上補下,治之以緩」,水性向下走,故攪拌以緩和它,並用蜂蜜潤澤上脘的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