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4)
(4)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論曰。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絕則無轉運之機。故食入即吐也。用大黃瀉大熱。甘草和中耳。
王宇泰先生曰。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故取之也。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去滓。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衍義〕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飲水以潤之。更無小便不利。而用此湯何哉。蓋陽絕者。水雖入而不散於脈。何以滋潤表寒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咸行其下。白朮、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薑之辛通其氣。用布水精於諸經。開陽存陰。而洽榮衛也。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衍義〕是湯即大青龍去桂枝加文蛤也。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受。此證初無外邪而用之何哉。夫天地之氣。人之飲食之氣。分之雖殊。合之總屬風寒濕熱之氣化耳。足太陽膀胱。本寒水之經也。先因胃熱而吐。用竭其津。遂渴欲飲水。飲多則水氣內凝。其寒外應。而腠理閉矣。故將文蛤散水寒。麻黃、杏仁開腠理。利肺氣。甘草、薑、棗發榮衛。石膏解肌表內外之鬱熱也。而又謂主微風脈緊頭痛者何。蓋風熱循膀胱。上入巔。覆其清陽。則為頭痛。而腎邪亦從而泛溢。故同一主治也。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衍義〕乾嘔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於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為涎沫也。用半夏乾薑之辛熱。溫中燥濕。漿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則其病自愈矣。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生薑汁(一升)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衍義〕夫陽受氣於胸中。布氣息為呼吸。胸中心肺之分。清氣之道也。陰邪閉之。則阻其呼吸往來。令氣或促或搏或逆。有似喘嘔與噦也。且心舍神者也。聚飲停痰。則神不寧。故徹心憒憒然無奈也。用半夏之辛溫燥其濕飲。生薑之辛熱散寒折逆。則陽得以布。氣得以調。斯病可愈耳。○按此方與小半夏湯相同。而取意少別。小半夏湯宣陽明之氣上達。故用半夏為君。生薑為佐。半夏湯通陽明之經。故用薑汁為君。半夏為佐。取其行於經絡。故用汁也。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吃完東西就吐的人,用大黃甘草湯治療。
大黃甘草湯配方: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煎煮,濃縮到一升,分次溫服。
論述:胃氣生熱,陽氣就會衰竭。這是因為胃氣強盛就會與脾陰相背離,背離了就沒有轉運食物的機制,所以吃下去的東西馬上就吐出來了。用大黃瀉掉大熱,甘草則和胃。
王宇泰先生說:病人想吐,不能用瀉下藥。那為什麼用大黃、甘草治療吃完東西就吐呢?因為想吐,病在上面,因此可以通過瀉下藥來治療。如果逆著它的趨勢往下瀉,就會抑制、阻塞,導致病情加重,所以要禁止。如果已經吐了,吐個不停,只有上升沒有下降,就應該逆著它的趨勢把它轉下來,讓它往下走,沒有比大黃更快的方法了,所以用它。
胃反覆嘔吐而且口渴想喝水的人,用茯苓澤瀉湯治療。
茯苓澤瀉湯配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濃縮到三升,再把澤瀉單獨煎煮一遍,去渣,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
衍義:胃反覆嘔吐,津液耗竭而口渴。想喝水來滋潤身體。並沒有小便不利的情況,為什麼要用這個湯呢?因為陽氣衰竭,水即使喝進去了,也不會散佈到經脈中,怎麼能夠滋潤表寒,解除燥熱呢?只有茯苓的淡性藥力向上運行,澤瀉的鹹性藥力向下運行,白朮、甘草的甘味調和中間,桂枝、生薑的辛味通暢氣機,讓水液精華布於全身經脈,開通陽氣,保存陰氣,從而使營衛調和。
吐後口渴想喝水而且喝很多的人,用文蛤湯治療。也主治輕微的風寒,脈緊頭痛。
文蛤湯配方: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濃縮到二升,溫服一升,出汗即愈。
衍義:這個湯方是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大青龍湯主要用於發散風寒。這個症狀一開始沒有外邪,為什麼要用它呢?天地之氣,人體飲食之氣,雖然不同,但總歸屬於風寒濕熱的氣化。足太陽膀胱經,本是寒水之經。先因胃熱而吐,耗竭津液,所以口渴想喝水。喝得多,水氣就會在體內凝結,寒邪就會外現,導致毛孔閉塞。所以用文蛤散寒,麻黃、杏仁開通毛孔,通利肺氣,甘草、薑、棗發揮營衛之氣,石膏解表里鬱熱。那為什麼又說主治輕微的風寒,脈緊頭痛呢?因為風熱循膀胱經上行到頭頂,覆蓋清陽之氣,就會頭痛。腎邪也會因此而外溢,所以有相同的治療功效。
乾嘔吐逆,吐出唾沫的人,用半夏乾薑散治療。
半夏乾薑散配方:
半夏、乾薑(等量)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匙藥粉,用一升半漿水煎煮,濃縮到七合,一次服下。
衍義:乾嘔吐出唾沫,是由於外邪逆犯於肺,肺主收引,津液不能布散,所以積聚成唾沫。用半夏乾薑辛熱溫中燥濕的藥性,漿水的寒性,收斂並運行,使逆氣下降,病情自然就會痊癒。
病人胸中好像喘不過氣,又好像不是喘,好像想吐,又好像不是吐,好像想嘔,又好像不是嘔,胸口悶悶的,很無奈,用生薑半夏湯治療。
生薑半夏湯配方:
生薑汁(一升)、半夏(半升)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煎煮半夏,濃縮到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煎煮到一升半,稍涼,分四次服用,一日三次,夜服一次。嘔吐停止後服用。
衍義:陽氣在胸中受氣,布散氣息成為呼吸。胸中是心肺的分界,也是清氣運行之處。陰邪閉塞它,就會阻礙呼吸的出入,導致氣息或急促、或搏動、或逆亂,好像喘、嘔、噦一樣。而且心是神明所居之處,飲水停滯痰濁,就會神明不安,所以胸口悶悶的,很無奈。用半夏的辛溫藥性燥濕,生薑的辛熱藥性散寒止逆,陽氣就能夠布散,氣息就能夠調和,病情就能夠痊癒了。 註:這個方子和小白半夏湯相同,但用意略有不同。小白半夏湯宣通陽明經之氣向上,所以用半夏為主藥,生薑為輔藥。生薑半夏湯通暢陽明經,所以用薑汁為主藥,半夏為輔藥。因為要讓藥力運行於經絡,所以用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