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5)
(5)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中焦者,脾胃也。土虛則在下之木得以乘之,而穀氣因之不宣,變為噦逆。用橘皮理中氣而升降之;人參、甘草,補土之不足;生薑、大棗,宣發穀氣,更散其逆;竹茹性涼,得金之正,用之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衍義〕六腑主表為陽,五臟主裡為陰;陽為衛,陰為榮。六腑絕,衛先不行於外,故手足寒。陽主升,在息為呼;外絕則氣上出,出而不返,則下絕;下絕則筋急,故腳蜷縮也。五臟絕,榮先不行於內,則陰氣去;大便屬陰,故下利不禁;甚則血離於外,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衍義〕仲景《傷寒論》厥陰證中注云:「沉為在裡,弦為拘急,裡氣不足主下重。」脈大則病進,為利未止。脈弱數者,邪氣微而陽氣復,為欲自止。雖發熱,正由陽勝,非邪逆也。成注如此。然弱陰不敵所回之陽,發熱甚者,亦必治之,但不死而已。恐亦不宜大熱。《內經》曰:「下利發熱者死。」雖然,不惟厥陰,少陰下利亦然。《傷寒論》謂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溫,利自愈;又謂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是皆少陰下利者說也,非滯下之利。滯下則多熱,若更發熱,必難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衍義〕手足,諸陽之本,十二經脈之所由起也。論曰:「脈者,血之府;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是氣司脈之動息,血充脈之形體也。」血不自至,必氣以運之;氣即陽也,火也。若陰寒之氣盛,則陽火之氣衰,不能布散通於經脈,津液亦不行,聚而下利,所以脈無而手足冷矣。若殘陽尚根於中,未竭於臟者,則以艾灸接引孤宿之火,布散經脈;手足溫則生。其陽已絕於臟,止息呼吸之息;用艾灸之,無根之陽反從艾火上炎,奔迫為喘而脫矣,故死。夫趺陽胃脈,土也;少陰腎脈,水也;負者,克也。若少陰受負於趺陽,是後天之陽尚存,陰寒猶可回也。仲景謂下利脈不出者屬少陰,灸少陰穴。此雖不言所灸之處,系厥陰證中,則必當灸厥陰之穴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衍義〕此條亦在厥陰證中。以上條發熱下利觀之,若同而異。以脈弱數為陽復而陽勝,惟言不死耳。此脈獨弱,乃陰退陽復;在表作微熱,在裡作渴;終不與熱甚更勝者同,故曰自愈。雖然,病在乎審察毫釐;不惟熱有微甚,渴亦不可一途論也。如少陰傷寒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則為腎虛,引水自救。病之變端,豈一言可盡乎?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症狀、脈象與治療方法(十七)
乾嘔呃逆,如果手腳冰冷,用橘皮湯治療。
橘皮湯: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用七升水,煮成三升,溫服一升,咽下即可痊癒。
呃逆逆上,用橘皮竹茹湯治療。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用一斗水,煮成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衍義)中焦指脾胃,脾胃虛弱,則肝氣乘脾,穀氣不得宣洩,而導致呃逆。用橘皮理氣升降,人參、甘草補脾胃之不足,生薑、大棗宣發穀氣,散其逆氣。竹茹性涼,能瀉肝膽之風熱。
六腑之氣外泄,則手腳冰冷,氣往上逆,腳蜷縮;五臟之氣內虛,則下痢不止,嚴重時手腳麻木。
(衍義)六腑主外為陽,五臟主內為陰,陽為衛氣,陰為榮氣。六腑氣絕,衛氣先不行於外,故手腳冰冷;陽氣主升,呼吸為呼,外氣絕則氣上逆,出而不返,則下氣絕,下氣絕則筋急,故腳蜷縮。五臟氣絕,榮氣先不行於內,則陰氣不足,大便屬陰,故下痢不止,嚴重則血離於外,故手腳麻木。
下痢脈象沉弦者,下腹部沉重;脈象大的,表示病情未止;脈象微弱數的,表示病情將自愈。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
(衍義)《傷寒論》厥陰證注釋說:沉脈指病在裡,弦脈指氣機拘急。裡氣不足導致下腹部沉重,脈象大則病情加重,表示下痢未止;脈弱數者,邪氣微弱,而陽氣恢復,表示病情將自愈。即使發熱,也是因為陽氣盛,而非邪氣逆盛,故不會致命。雖然如此,但虛弱的陰氣抵擋不住回升的陽氣,發熱嚴重者,也必須治療,只是不會致命而已,恐怕也不宜用過於溫熱的藥物。《內經》說下痢發熱者會死,雖然如此,不只是厥陰,少陰下痢也是如此。《傷寒論》說脈緊下痢,脈突然微弱,手腳溫暖,則自愈;又說下痢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者不死,這些都是少陰下痢的論述,而非濕熱停滯型下痢。濕熱停滯型下痢常伴有發熱,若再發熱,則難以治療。
下痢手腳冰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氣不回,反而氣喘者會死。少陰受制於胃經是正常的。
(衍義)手腳是諸陽之本,十二經脈的起始處。《內經》說:脈是血的住所,氣溫煦它,血濡養它,所以氣主宰脈的運動,血充盈脈的形體。血不能自行到達,必須由氣來運送,氣就是陽氣,就是火。若陰寒之氣盛,則陽火之氣衰,不能布散通於經脈,津液也不運行,聚積而導致下痢,所以無脈且手腳冰冷。若殘存的陽氣尚在臟腑之中未竭,則用艾灸來接引孤獨的陽火,布散經脈,手腳溫暖則生。如果陽氣已經絕於臟腑,呼吸停止,用艾灸,無根的陽氣反而隨著艾火上炎,奔迫而導致氣喘而死亡。所以會死。趺陽是胃經,屬土;少陰是腎經,屬水。負者,克也。若少陰受制於趺陽,則後天之陽尚存,陰寒尚可回轉。《傷寒論》說下痢脈不出者屬少陰,灸少陰穴。雖然沒有明說灸的穴位,但因為在厥陰證中,則必然是灸厥陰的穴位。
下痢伴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脈象微弱者,可自行痊癒。
(衍義)這條也出現在厥陰證中,與上條發熱下痢相比,雖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以脈弱數為陽氣恢復,陽氣盛,只說不死而已。此條脈象只有弱,是陰退陽復,在表呈現輕微發熱,在裡呈現口渴,終究與發熱嚴重者不同,故曰自愈。雖然如此,疾病的診斷在於仔細觀察細微之處,不僅發熱有輕重之分,口渴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少陰傷寒五六日,自利而口渴,小便清澈者,則為腎虛,引水自救,疾病的變化,豈能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