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6)

回本書目錄

(6)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衍義〕厥陰證中,注謂下利陰證也。脈數,陽病也。陰病見陽脈者生。微熱汗出,陰氣得通也。雖然,本經亦自有陰陽退復之義。何也?《內經》曰:「厥陰之下,中見少陰。厥陰者,兩陰交盡而陽乃復。」陰是其本,陽是其標;從本則寒,從標則熱。所以厥陰不治標本,從乎中治。此下利者,是其本之陰寒過也;微熱,是其標之陽火復也。復則內之陰邪,從而之表,發熱汗出而散。散則標本和,不治自愈。設脈緊,為寒勝,故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衍義〕仲景少陰證中下利便膿血者,悉屬虛寒,以桃花湯主治;留聚者刺之。此厥陰圊膿血者何?蓋為脈數而有熱也。少陰桃花主者,脈必不數也。此數,非先有熱;初因陰盛,而後陽復勝之,故數。脈數而渴,令自愈,以陽復而可退其陰寒也。更不瘥,則是復之過,更勝其陰,逐陽熱而圊膿血也。非若上條微熱而渴、脈弱者;脈弱,則熱不甚,不甚則不能更勝,惟與陰和而已。脈數下利又不止,故成協熱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衍義〕此脈初不弦,後乃弦,故曰脈反弦。弦者,必輕虛,春脈也。見少陽之氣升發矣。陽氣久為陰寒所覆,下陷聚液成利;一旦得升發之,攻其陰邪,從而之表,發汗而散,故利自愈。與上條脈數微熱汗出不同,其自表而解之義則同也。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衍義〕下利氣者,氣與邪俱下也。由氣不化,以致水穀不分,並於下焦而成利。然陰前通則陽氣行,氣行則水穀分而利止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衍義〕此證傷寒厥陰篇中雲:「寸以候陽,尺以候陰。陽為氣,陰為血。」下利本屬陰寒之病,當脈沉;今反寸脈浮數,則是陽盛於上,而下不與陰和。陰,血也;血不得與氣和,則不榮經,不藏於肝,則散入腸胃,故尺脈澀。血積為膿也,須用利而出之。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衍義〕成注下利者,屬胃虛也。胃為津液之府,發汗亡液,故胃愈虛,必脹滿,固也。何仲景不敘陽明、太陽病中,而敘於厥陰證?蓋有說焉。清穀非飧泄歟?《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陽之氣,即蒼天之氣,自肝木而生;少陽主生氣者也。其氣當升發於上;若反入於下,則穀氣升轉不得舉矣,故食入則完出。清陽下陷,即少陽伏於厥陰之中;今不從厥陰起其少陽,乃反攻無辜之表,強發胃中谷氣之津液,故虛其胃而作脹滿也。

〔補辯〕厥陰下利,與竟下利有別。何以名厥陰?以邪傳是經耳。經何以下利?以厥陰經雖非藏,由里行,故厥陰必下利也。厥陰下利,有本經現證。何謂不敘於太陽、陽明病中?如二陽經亦有下利,此為協熱,乃先救里之說在。何先生亦昧此?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下痢,脈數,略有微熱及汗出,可自行痊癒。但如果脈象緊,則表示病症尚未解除。

(衍義)這是厥陰證,屬於陰虛證。脈數是陽病的表現,陰虛證出現陽脈,是因為陰氣開始流通的緣故。雖然如此,《本經》也有陰陽消退復原的論述。為什麼呢?《內經》說:「厥陰之下,中見少陰厥陰者,兩陰交盡而陽乃復。」陰是根本,陽是表象,從根本治則寒,從表象治則熱。所以厥陰病不單治標或本,應從中間調和治療。這種下痢,是陰寒過盛的本症,微熱則是陽氣復甦的表象。陽氣復甦,則體內的陰邪之氣便向體表發散,出現發熱出汗,而達到陰陽平和。因此,不需治療即可自行痊癒。如果脈象緊,表示寒邪勝過,所以病症尚未解除。

下痢,脈數而口渴,可自行痊癒。若未痊癒,必然排出膿血,因為體內有熱邪。

(衍義)張仲景在少陰證中提到下痢並排出膿血者,都屬於虛寒,用桃花湯治療,如有積聚則用針刺。而此厥陰證下痢排出膿血者,是因為脈數且有熱邪。少陰證使用桃花湯治療,脈象必然不數。這裡的脈數,不是一開始就有熱邪,而是由於陰盛之後,陽氣復甦而勝過陰邪,所以脈數。脈數且口渴,可以自行痊癒,因為陽氣復甦可以退卻陰寒。若未痊癒,則是陽氣復甦過度,再次勝過陰邪,因而驅逐陽熱而排出膿血。這和上文提到的微熱口渴、脈象虛弱者不同,脈象虛弱則熱邪不甚,不甚則不能再次勝過陰邪,只能與陰邪和緩。脈數且下痢不止,因此形成協同熱邪。

下痢,脈象由弦變為反弦,發熱且出汗,可自行痊癒。

(衍義)這種脈象一開始不弦,後來才弦,所以稱為「脈反弦」。弦脈,必定輕虛,是春季的脈象,表示少陽之氣升發了。陽氣長期被陰寒覆蓋,下陷聚積成下痢。一旦陽氣升發,便攻伐陰邪,從而向體表發散,出汗而痊癒。所以下痢自行痊癒。這與上文脈數微熱出汗不同,但其從體表解毒的意義相同。

下痢氣,應使小便通利。

(衍義)下痢氣,是氣與邪氣同時下陷。因為氣機不化,導致水穀不分,都在下焦而導致下痢。然而,陰經通暢,則陽氣運行,氣機運行,水穀便能分清,下痢自然停止。

下痢,寸脈反浮數,尺脈中位澀滯,必然排出膿血。

(衍義)此證《傷寒厥陰篇》中提到:「寸以候陽,尺以候陰。」陽主氣,陰主血。下痢本屬陰寒之病,脈象當沉,如今寸脈反浮數,這是陽氣盛於上,而下焦與陰寒之氣不相調和。血氣不能調和,則血不能滋養經脈,不能藏於肝臟,則散入腸胃,所以尺脈澀滯,血積聚成膿。須用藥物使其排出。

下痢排出清穀,不可攻其表,出汗則必脹滿。

(衍義)《成注》中說下痢屬於胃虛。胃是津液之府,出汗耗損津液,所以胃愈虛,則必脹滿。為什麼張仲景不記載在陽明太陽病中,而記載在厥陰證中呢?這是有原因的。清穀,是否指飧泄?《內經》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陽之氣,是蒼天之氣,從肝木而生,少陽主生氣。其氣應該上升,如果反而下降,則穀氣不能上升,所以飲食入口則完谷而出。清陽下陷,就是少陽伏於厥陰之中。現在不從厥陰調理少陽,反而攻伐無辜的體表,強行發散胃中穀氣的津液,所以耗損胃氣而脹滿。

(補辯)厥陰下痢與其他下痢不同,為什麼稱為厥陰下痢?因為邪氣傳入此經。此經為什麼會下痢?因為厥陰經雖然不藏精氣,但由內而外運行,所以厥陰必會下痢。厥陰下痢有本經的明顯證候。為什麼不記載在太陽陽明病中?因為二陽經也有下痢,這是協同熱邪,乃先救裡之說。何先生也弄錯了。下痢,脈象沉而遲,病人面色略紅,身體略有微熱,下痢清穀者,必然鬱悶出汗而痊癒。病人必然略感厥逆,這是因為面色紅潤,下焦虛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