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7)
(7)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衍義〕成注。下利清穀,脈沉而遲,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熱,表未解也。病人以下虛漸厥,表邪欲解。臨汗之時,以裡氣先虛,必鬱冒然後汗出而解。以余觀之,仲景敘六經形證,未嘗不由表而入里,豈可便以身微熱為表邪未解乎?寧知不因邪入厥陰也?厥陰氣化為裡寒,格陽於外而然也。裡寒則下利清穀,必微厥;陽格於外,則身微熱;格於上則面赤。故曰面戴陽而下虛。下虛者,為下無陽也。然陽欲復,必深入與陰爭;陰雖不得拒格,然猶散走發其陽,而陽不得宣通,怫熱神昏,故為鬱冒。鬱冒然後陽勝,而陰出為汗矣。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衍義〕亦在厥陰證中。脈者,氣血之候。下利脈絕,不惟無陽,亦且無陰。氣血養神者也。氣血亡,其脈亦絕。晬時復還,手足溫,此可見氣血暫息耳,故生。脈不還,則亡矣,故死。所謂生者,非不治自生,救其氣血,止其利也。如前條無脈而厥,灸之者,亦是治之而生。又少陰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以通脈四逆治。利止脈不出,加人參補正,以救其亡血。病有二經之異,然厥而無脈則一。此證利止、手足溫、脈還,始可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衍義〕出厥陰證中。蓋內有虛寒,故下利腹脹滿;表邪未解,故身體疼痛。以下利為重,先治其里,後治其表者,若《傷寒論》太陽證,以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身疼痛者,當先以四逆治其里,清便自調,然後以桂枝救其表,即此意。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衍義〕《傷寒論》堅作硬。注曰:「下利脈當微,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下利三部脈平,此非和平之平;氣下泄矣,或有宿食寒熱結於中焦,故硬則邪甚也。宜大承氣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行義〕成注:「脈遲者,食乾物得之;滑者,穀氣實。」脾胃不消水穀,以致下利者,與大承氣去宿食,利自止矣。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衍義〕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證也。以下利而反見滑脈者,當有所去也。上章以內實而阻經氣,故兼遲;此乃滑動而欲去,故惟見滑。然皆有形之實證,故並用大承氣。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衍義〕因四時之氣所感而為積者,必有所合之臟蓄之。病下利已,去不盡;非其時,則所感之臟氣不旺,故積伏而不動。再遇其時,則乘旺而動,動則下利自作。腸胃病積聚不盡,故當下之。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成書註解說,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脈象沉而遲,表示裡頭有寒邪。病人臉色略少紅潤,身體略微發熱,表示表邪尚未完全解除。病人由於裡虛逐漸出現厥逆之症,表邪將要解除,臨近出汗的時候,因為裡面的氣先虛弱,必定會出現鬱悶煩躁的狀態,然後才會出汗而痊癒。我觀察認為,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敘述六經的症狀,從未不是從表邪入侵到裡邪,怎麼能僅憑身體微熱就認為表邪尚未解除呢?更應該知道這並非因為外邪入侵厥陰造成的。厥陰的氣化導致裡寒,寒邪逼迫陽氣外露才會這樣。裡寒則會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必然會出現輕微的厥逆,陽氣被逼到體表則身體略微發熱,逼到上焦則臉色發紅,所以說「臉色紅潤而下焦虛弱」。下焦虛弱,就是下焦缺乏陽氣。然而陽氣想要恢復,必定要深入與陰寒爭奪,陰寒雖然不能阻擋陽氣,但仍然會分散、驅散陽氣,使陽氣不能舒暢宣通,於是感到鬱悶煩躁,神志昏沉,所以會出現鬱冒的症狀。鬱悶煩躁之後,陽氣得勝,陰邪排出而成為汗。
下痢之後脈象消失,手腳厥冷,到一定時間脈象恢復,手腳溫暖者就會活下來;脈象沒有恢復者就會死亡。
這也屬於厥陰證的範疇。脈象是氣血的徵候,下痢脈象消失,不僅沒有陽氣,而且也沒有陰氣。氣血滋養神明,氣血衰竭,脈象也就消失。到一定時間後恢復,手腳溫暖,這可以看出氣血只是暫時停止而已,所以能活;脈象不恢復,則氣血衰竭而死。所謂能活,並不是不治療就能自愈,而是要救治其氣血,止住下痢。如同前面所述,脈象消失而出現厥逆,用灸法治療也能活下來。又少陰證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手腳厥逆,脈象微弱將要消失,則用通脈四逆湯治療。下痢停止但脈象仍然不出,就加人參補正氣,以救治其衰竭的血液。疾病有兩個經絡的不同,但厥逆而無脈則是一樣的。此證下痢停止,手腳溫暖,脈象恢復,才可以治療。
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應該先溫煦裡證,然後再攻邪於表。溫裡宜用四逆湯,攻表宜用桂枝湯。
這出自厥陰證的範疇。內在有虛寒,所以下痢腹脹滿;表邪尚未解除,所以身體疼痛。由於下痢較為嚴重,所以先治療裡證,後再治療表證,如同《傷寒論》中,太陽證,用藥治療下痢,之後又出現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身體疼痛,應該先用四逆湯治療裡證,大便自然調順,然後再用桂枝湯救治表證,就是這個意思。
下痢三部脈象都平,按壓腹部心下堅硬,應該緊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傷寒論》中,「堅」指硬。註解說,下痢的脈象應該微弱,現在卻反而和緩,這是內實的表現。下痢三部脈象都平和,這不是平和的平和,而是氣機下泄。或許有宿食寒熱結聚在中焦,所以堅硬,說明邪氣很盛,宜用大承氣湯攻下。
下痢脈象遲而滑,是實證,下痢還未停止,應該緊急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成書註解說,脈象遲,是吃了乾燥食物引起的;脈象滑,是穀氣實證,脾胃不能消化水穀,導致下痢,用大承氣湯去除宿食,下痢就會自然停止。
下痢脈象反而滑,應該有所去除,然後才能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下痢是虛證,脈象滑是實證。下痢卻反而出現滑脈,應該有所去除。前面一章是內實阻礙經氣,所以兼見遲脈;這一章是滑動而欲去,所以只見滑脈。但都是有形的實證,所以都用大承氣湯。
下痢已經痊癒,到了一定的年月日時又復發,是因為疾病沒有完全治癒,應該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因為四時之氣的影響而引起的積聚,必定有所屬的臟腑積蓄。下痢已經痊癒,但未完全去除,非其時則受邪的臟腑氣機不旺,所以積聚而不動;再次遇到那個時節,則乘旺而動,動則下痢復發。腸胃積聚不盡,所以應該攻下。
下痢神志不清,是有燥屎的表現,用小承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