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8)
(8)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衍義〕《傷寒論》:凡譫語、燥屎,悉在陽明;此獨出厥陰病。成注譫語、燥屎為胃實,下利為腸虛,不言厥陰之由何也?嘗考陽明證無下利論,惟與少陽合病者有之。少陽木剋土而下利也。若自利,則為陽陷下,必死。然則傷寒以陽明無下利者,陽明乃兩陽合明屬熱,其手經更屬之燥金;經主合,於是燥熱易於閉結,津液易於耗竭;更遇邪熱入腑,熱甚為譫語,燥甚為屎結。故陽明無下利病也。今下利多出厥陰者,乃兩陰交盡之極而復升,如邪熱傳入於陰,屈而未得伸者,遂從其陰降而為下利矣。故下利證多少陰、厥陰也。蓋陽明燥金屈其木,不得升,遂為厥陰下利之證。厥陰盡而變升者,又是蒼天之氣清淨,清氣貴乎發越。《內經》:「清氣在下,則飧泄。」也。在傷寒邪熱所傳言之,陽明無下利證;若經氣可屬者言之,則陽明病下利亦多矣。陽明與太陰為表裡,盡屬於濕。經曰:「濕勝則濡泄。」陽明又屬燥金,一臟一腑,亦常更勝。太陰勝則內外俱濕,故身重而瀉;陽明勝則燥熱鬱甚,亦宜有燥屎焉,不必外之傳熱而後有也。故宜下,豈獨傷寒已哉?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半篩半銼)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渣,內方寸匕,日三服。一服愈,止後服。
〔衍義〕此少陰證。少陰腎水也。腎寒則水盛,與血相搏,滲入腸間,積久化腐,遂成便膿。成注:「下焦不約而裡寒。」用赤石脂寸匕,日三服,一服愈即止。澀以固腸胃虛脫,乾薑散寒,粳米補胃。然赤石脂在血理血,在水理水,在脫則固,在澀則行,所以知其行泣也。《本草》用治難產、胎衣不下。乾薑非惟散寒,且能益寒止血。欲諸藥入腸胃,必粳米引之也。雖然,有不可固者,如雲便膿血者可利,利非行氣血乎?然氣血欲行者不可溫,溫者不可行,二者實相反。仲景兩出之,後人不可不審也。若成注陽明下利便膿血者,協熱也。豈陰經病盡屬臟寒,而不有其邪熱蓄之者乎?病邪相乘,不可一言窮矣。仲景不過互相舉例,以俟後人之消息處治耳。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
〔衍義〕此亦厥陰證中。成注:「熱傷氣,氣虛不利,則後重。」下焦虛,以絕苦之味堅之。雖然,後重不可概論。前條有下利沉弦者,下重為氣虛寒不能升舉也;然亦有熱傷為氣滯閉塞者,有血虛者,有血泣者,大孔痛亦然,不獨氣虛不能升也。大率皆固燥氣外郁束斂所致。劉河間謂下利由燥郁腸胃之外、濕聚腸胃之內;又謂血行則糞自止,氣行則後重除。解燥郁必分寒熱之微甚:熱微用辛溫以行氣,熱甚用苦寒以治熱。張子和歌曰:「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血虛補之,泣者行之;血調則氣和,氣和則鬱解。用苦寒以治燥,寧獨堅其下焦之虛乎?《要略》於下利一證,獨引傷寒少陰、厥陰二論為多;然其論中又先指何經,今則去其經與各部所病之原,將謂傷寒有傳變之故,雜病則不問其傳否,隨所病處而云故耳。產後下利虛極,亦用白頭翁湯者,可概見矣。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傷寒論中提到,譫語、大便乾燥都屬於陽明經病證。但本文討論的厥陰病症卻也出現這些症狀。古籍註釋認為,譫語、大便乾燥是胃實,下痢是腸虛,卻沒有說明為何會出現在厥陰。經考證,陽明病症通常沒有下痢,只有與少陽合病時才會出現下痢,這是因為少陽木克土所致。如果自行下痢,屬於陽氣衰竭,必死無疑。傷寒論中陽明病症不出現下痢的原因是,陽明經屬兩陽合明,屬熱,且手陽明大腸經又屬燥金,經脈相合,因此容易燥熱閉結,津液耗竭。如果再遇到邪熱入侵腑臟,熱盛則出現譫語,燥甚則大便乾燥,所以陽明病症通常沒有下痢。而本病下痢多見於厥陰,是因為兩陰交損到極點而反向上升,邪熱傳入陰經,受阻不能舒展,於是從陰經下降而導致下痢。所以下痢的輕重程度,多與厥陰經的虛實相關。陽明燥金克制了木氣,使其不能上升,於是導致厥陰下痢。厥陰虛損而轉為上升,這是因為清氣上升的特性,如同《內經》所述,清氣下降則導致飧泄。在傷寒論中,雖然提到陽明無下利證,但若從經氣的屬性來看,陽明病症也有下痢的情況。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裡,都屬濕,經書記載濕盛則濡泄。陽明又屬燥金,臟腑之間也常有盛衰變化。太陰盛則內外皆濕,故身重而瀉;陽明盛則燥熱鬱結,也會有大便乾燥,不必一定要外感傳熱才會出現。因此,需要瀉下治療,不僅限於傷寒病。
便下膿血者,可用桃花湯治療。
桃花湯組成:赤石脂(一斤半,篩去一半,再剉碎)、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用法: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煮至米熟,去渣,取藥汁一合,每日三次服用,一次見效即可停藥。
此為少陰病症,少陰屬腎水。腎寒則水盛,與血相搏,滲入腸間,日久腐敗,形成便下膿血。古籍註釋認為,下焦失約,裡寒,用赤石脂少量,每日三次服用,一次見效即可停藥,以收斂止瀉,乾薑散寒,粳米補益脾胃。赤石脂在血則止血,在水則止瀉,在脫落處則收斂,在澀滯處則通利,所以能治療便下膿血。本草記載,赤石脂可用於治療難產,胎衣不下。乾薑不僅散寒,還能止血。粳米是用以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腸胃。然而,有些情況不能固澀,例如便下膿血者,可以通利,通利才能行氣活血。但氣血運行需要溫和,溫則不通,兩者相反。張仲景多次提到此法,後世醫家應仔細辨析。如果按照古籍註釋,陽明下痢並伴有膿血,屬於熱證,難道陰經病症就完全屬寒,沒有邪熱蓄積的情況嗎?病邪互相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張仲景只是舉例說明,留待後世醫家根據實際情況處置。
熱利下墜者,可用白頭翁湯治療。
白頭翁湯組成: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用法:以上四味藥,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不見效可再服用。
這也是厥陰病症。古籍註釋認為,熱傷氣,氣虛則下痢,下焦虛弱,用苦寒之味收斂。然而,下墜不能一概而論,前文提到下痢、脈沉弦,下墜是氣虛寒不能上升。但也有熱傷導致氣滯閉塞,血虛,血瘀者,大腸疼痛也是如此,不全是氣虛不能上升。大多數情況都是由於燥熱之氣外鬱內束所致。劉河間認為下痢是由於燥熱鬱結於腸胃之外,濕邪聚積於腸胃之內。又說,血行則大便自止,氣行則下墜消失。治療燥熱鬱結要區分寒熱輕重,熱輕用辛溫行氣,熱重用苦寒清熱。張子和說:不要治風,不要治燥,只治火,風燥自除。血虛則補之,血瘀則行之,血調則氣和,氣和則鬱解。用苦寒之藥治療燥熱,不只是收斂下焦虛弱而已。總之,關於下痢這一病症,傷寒論中多引用少陰、厥陰兩經的理論。但文中又先指明哪條經脈,如今則去除了經絡和各部位病因的區別,認為傷寒有傳變,雜病則不論其傳變與否,只根據患病部位論述而已。產後下痢虛極,也用白頭翁湯,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