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9)
(9)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湯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進一服。得吐則止。
〔衍義〕傷寒論。太陽病。用藥下後而虛煩者。仍敘太陽證中。此必自下利虛煩。不由他故。注故敘厥陰證中。雖有二經之異。然熱乘虛入客。病煩則一。皆用梔豉湯之苦。吐其客熱也。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 乾薑(三兩) 附子(一枚生用) 蔥白(四莖)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衍義〕裡寒外熱。格陽於外也。陽不得內和。故下利清穀。陰不得外和。故發身熱。凡汗出於陰。陽氣和則熱解。此出於相格。故熱不去而陽氣反虛。不能布於手足。而厥不止者死。發熱汗不止者亦死。此二證兼之。猶可治者。為其厥未至陽絕。汗未至陰脫也。方見解明理論矣。然尚有可言者。附子之熱。走而不止。通行經脈。自里達表。以至手足。汗止治厥也。乾薑之熱。止而不走。內守腑臟。消穀養正。溫補中氣。以和陰陽。解其拒格。更調二藥之走止。合適其用也。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衍義〕下利。腸胃病也。乃云肺病何哉。此大腸與肺合故也。大抵腸中積聚。則肺氣不行。肺有所積。大腸亦不固。二害互為病。大腸病。而氣塞於肺者痛。肺有積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參。本草謂主心腹積聚。療腸胃中熱積。九竅可通。大小腸可利。逐其陳。開其道。佐以甘草。和其中外。氣通則愈。積去則利止。注云非仲景方。以紫參非仲景常用也。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訶黎勒方
訶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衍義〕治病有輕重。前言氣利。惟通小便。此乃通大便。蓋氣結處。陰陽不同。舉此二者為例。六經皆得結而為利。各有陰陽也。訶黎勒有通有澀。通以下涎。消宿食。破結氣。澀以固腸脫。佐以粥飲引腸胃。更補虛也。
白話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下痢之後,更感煩躁,按壓心窩處感覺潮濕,這是虛煩。用梔子豉湯治療。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炒熟) 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至二升半,再放入香豉,煮至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溫服。服用一劑後,若能嘔吐則停止服用。
衍義:傷寒論中,太陽病服用藥物瀉下後出現虛煩的,仍然屬於太陽病的範疇,此必是由於下痢導致虛煩,而非其他原因。書中雖記載於厥陰證中,雖然涉及兩個經絡的不同,但都是熱邪乘虛而入,導致煩躁這一症狀相同,都可用梔子豉湯的苦味,將客邪之熱排出。
下痢排出清穀物樣大便,裡寒外熱,伴有汗出及厥逆的,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 乾薑(三兩) 附子(一枚,生用) 蔥白(四莖)
將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渣,分幾次溫服。
衍義:裡寒外熱,是陽氣被阻於外,陽氣不能內合,所以下痢排出清穀物樣大便;陰氣不能外合,所以發熱。凡是汗出於陰,陽氣調和則熱退,此種情況是陰陽相格,所以熱邪不去,反而陽氣虛弱,不能布達手足,而厥逆不止者會死亡;發熱汗不止者也會死亡。這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尚可治療的,是因為厥逆尚未到達陽氣絕亡的程度,汗出尚未到達陰氣脫竭的程度。方劑的解說在理論中已明瞭,但仍有值得一提的地方:附子的溫熱之性,運行而不停,通行經脈,由裡達表,直至手足,以止汗治厥;乾薑的溫熱之性,則止而不走,內守腑臟,消食養正,溫補中氣,以調和陰陽,解除其陰陽相拒,更調和兩種藥物的運行與停滯,使其合適運用。
下痢且肺部疼痛的,用紫參湯治療。
紫參湯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先煮紫參至二升,再放入甘草,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衍義:下痢是腸胃疾病,為何說是肺病呢?這是因為大腸與肺互相影響的緣故。總之,腸中積聚,則肺氣不行;肺有所積聚,大腸亦不固,兩者互為病因。大腸有病,氣鬱結於肺則疼痛;肺有積聚也疼痛。疼痛必然需要通利。紫參,本草書記載主治心腹積聚,治療腸胃熱積,九竅都能通利,大小腸都能通暢,能驅除陳舊之物,暢通其道路。佐以甘草,調和其內外,氣通則病癒,積聚去除則下痢停止。註解說此方非仲景方,因為紫參非仲景常用藥。
氣利(指排氣),用訶黎勒散治療。
訶黎勒散
訶黎勒(十枚,煨熟)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粥湯調服,一次服用。
衍義:治療疾病有輕重之分,前面所說的氣利,是指小便通利,這裡指的是大便通利。因為氣結的地方,陰陽有所不同。舉這兩個例子,六經都可能氣結而導致下痢,各有陰陽不同之處。訶黎勒既能通也能澀,通則能下涎,消宿食,破除氣結;澀則能固腸止瀉。佐以粥湯引導腸胃,更能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