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能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衍義〕趺陽者。胃脈之所過。故候胃脈必於是焉。脾與胃以膜相連。皆屬於土。土有陰陽。胃為陽土。脾為陰土。陽主氣。主動。陰主血。主靜。今謂脾傷不能磨。何哉。此陰陽互為體用之義也。蓋陽參於陰。則陰能動而不為凝結。陰參於陽。則陽能固而不為飛揚。斯脾動則脈不澀。胃固則脈不浮。若浮則胃家虛。而谷不能腐熟。澀則脾血傷。而谷不得消磨。所以在朝當陽時食入者。至暮行陰時反出。在暮當陰時食入者。至陽時亦出。以其兩虛不能參合。莫得轉輸於大小腸也。

河間云。趺陽脈緊為難治。胃之上脘血亡。則並膈間皆澀不利。食不下入。脾統血。血亡。並大小腸皆枯。而糟粕不化。食雖入。必反出也。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衍義〕欲吐。以其邪在陽也。若下。不惟逆其治陽。又反傷其無過之陰。豈獨反胃而已。其為害可勝言哉。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補註〕噦者。無物有聲之謂也。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審其證。視其前後何部以利之。則滿去而噦自止矣。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傷寒以是方治食谷欲嘔陽明證。以中焦反寒也。吳茱萸能治內寒降逆。人參補益陽氣。大棗緩脾。生薑發越胃氣。且散逆止嘔。逆氣降。胃之陽行。則腹痛消矣。此脾臟陰盛逆胃。與夫腎肝下焦之寒。上逆於中焦而致者。即用是方治之。若不於中焦。其臟久寒者。則以本臟藥化之。如厥陰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內有久寒者。於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是也。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衍義〕此證傷寒厥陰證中。成注乾嘔吐涎沫者。裡寒是也。頭痛者。寒氣上攻也。用是溫里散寒。與上條嘔而腹滿者。病異藥同。蓋同是厥陰乘於土故也。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乾薑 甘草(各三兩) 黃芩(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衍義〕傷寒論。嘔而心下痞者。有屬半表半裡。亦有屬裡。半表半裡者。瀉心湯治屬裡者。則以十棗湯大柴胡湯。如心下痞。腹中鳴。有水氣不利。則以生薑瀉心湯治。有下利完穀不化。則以甘草瀉心湯治。治痞惡寒汗出者。用附子。關上脈浮者。用大黃。心下痞又不獨瀉心湯治。或用解表。或用和里。或吐或下。或調虛氣。隨所宜而施治。自今觀之。是證由陰陽不分。塞而不通。留結心下為痞。於是胃中空虛。客氣上逆為嘔。下走則為腸鳴。故用是湯分陰陽。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虛者實。成注。是方連、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陽而升陰也。半夏、乾薑之辛熱。以走氣而分陰行陽也。甘草、參、棗之甘溫。補中而交陰陽。通上下也。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之病症脈象,第十七

足陽明胃經脈浮而澀。脈浮代表氣虛,脈澀則脾氣受損。脾受損傷,則無法將食物磨化。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宿食不消化,稱為胃反。脈緊而澀,此病難治。

(衍義)足陽明胃經是胃經脈循行的路線,所以觀察胃經的脈象必定要從這裡著手。脾與胃以膜相連,都屬於土,土分陰陽,胃屬陽土,脾屬陰土。陽主氣,主動;陰主血,主靜。所謂「脾傷則不能磨」,這是陰陽互為體用之義。陽氣參與陰氣的活動,則陰氣能動而不凝滯;陰氣參與陽氣的活動,則陽氣能固而不飛揚。所以脾氣運化正常,脈象就不澀;胃氣充足,脈象就不浮。如果脈浮,表示胃氣虛弱,食物無法腐熟;脈澀,表示脾血受損,食物無法消化磨化。所以,白天陽氣旺盛時吃下的食物,到了晚上陰氣主事時就吐出來;晚上陰氣主事時吃下的食物,到了白天陽氣主事時也吐出來,這是因為陰陽兩虛,無法互相協調配合,食物無法輸送到大小腸。

河間先生說:足陽明胃經脈緊,此病難治。胃的上脘部位失血,則膈間也會澀滯不通,食物吃下去咽不下。脾主統血,血虛,則大小腸都會枯竭,糟粕無法消化,食物即使吃下去,也必定會吐出來。

病人想吐,不可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衍義)想吐,是因為邪氣在陽經。如果用下瀉的方法,不僅違背了治療陽證的原則,而且還會反過來傷害已經虛弱的陰氣。豈止是反胃這麼簡單,其危害難以言喻。

呃逆而腹脹,觀察其前後,知道哪一部位不通,疏通它就能痊癒。

(補註)呃逆,是指沒有東西卻有聲音的現象。腹脹屬於實證,實則氣上逆而導致呃逆。因此,必須仔細審察其證候,觀察其前後哪一部位不通,疏通它,則腹脹消除,呃逆自然停止。

嘔吐而胸悶,用茱萸湯主治。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淨)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藥,加水五升,煮成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衍義)傷寒論用此方治療食入後想嘔吐的陽明證,因為中焦反寒。吳茱萸能治療內寒下逆;人參補益陽氣;大棗緩和脾胃;生薑發散胃氣,又能散寒止嘔。逆氣下降,胃的陽氣運行,則腹痛就會消失。這是脾臟陰盛而逆犯胃,以及腎、肝下焦的寒邪上逆於中焦而引起的病症,可以用此方治療。如果不是中焦的問題,而是臟腑久寒,則要用治療該臟腑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厥陰經的手足厥冷,脈細欲絕,內有久寒,則可在當歸四逆湯中加吳茱萸、生薑。

乾嘔吐出唾沫,頭痛,用茱萸湯主治。

(衍義)此證是傷寒厥陰證,書中記載乾嘔吐出唾沫,是因為裡寒;頭痛,是因為寒邪上攻。用此方溫裡散寒。與上文提到的嘔吐而腹脹的病症,雖然病症不同,但藥方相同,都是因為厥陰邪氣侵犯脾胃所致。

嘔吐而腸鳴,心下痞滿,用半夏瀉心湯主治。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黃芩(三兩) 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加水六升,煮成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衍義)《傷寒論》中,嘔吐而心下痞滿的,有的屬半表半裡,有的屬裡證。半表半裡的,用瀉心湯治療;屬裡證的,則用十棗湯、大柴胡湯。如果心下痞滿,腹中鳴響,有水氣不通,則用生薑瀉心湯治療;如果下痢,排出未消化的穀物,則用甘草瀉心湯治療。治療痞滿、惡寒、汗出的,用附子;關上脈浮的,用大黃。心下痞滿不單單用瀉心湯治療,也可以用解表藥,或用溫裡藥,或吐法,或下法,或調虛氣,根據情況而施治。從現在看來,此證是由於陰陽不調,氣機阻塞不通,停滯結聚於心下而形成痞滿。於是胃中空虛,邪氣上逆而導致嘔吐,下走則為腸鳴。所以用此湯分清陰陽,水升火降,則停滯者而去,虛者而實。書中註釋說,此方黃連、黃芩的苦寒入心,以降低陽氣而提升陰氣;半夏、乾薑的辛熱,以疏通氣機而分陰行陽;甘草、人參、大棗的甘溫,補益中氣而調和陰陽,通達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