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回本書目錄

(1)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衍義〕上卷肺癰證,必先咳而久久吐膿如米粥,桔梗湯、白散皆主之。而此不言癰之所在,知其非肺癰可知。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胃脘為壅。」胃脘屬陽明經,陽明氣逆則嘔。故膿不自咳出,從嘔而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也。出胃脘,從濕化而聚結,若如結痰蛤肉者,謂不可治,不必治其嘔。嘔自膿之瘀,熏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上口者則然,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衍義〕傷寒言嘔多有因:因熱、因寒、因水、因飲,皆屬胃家病。此獨以水飲者,分三節言之:初一段先嘔卻渴者,為飲而嘔;嘔則飲去,飲去則陽氣回,津液猶未布,故渴耳。雖渴,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第二段先渴卻嘔者,即前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主之。第三段本渴,今反不渴,亦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衍義〕凡脈以候病:陽盛則數,陰盛則遲。今言陽微而脈數,數而復胃中冷,其理安在?蓋脈病不可以概論也。此數由藥之遺熱所客,胃中冷,由陽不足而致,何也?中焦者陰陽之界。汗劑必用辛溫發散,不當汗而汗,損其中脘陽分,致令陽微,膈氣虛。藥之遺熱,從陰分而變,遂成數脈。古云客熱,非陽盛也。雖有客熱,胃中之陽氣不足,故曰胃中虛冷也。醫反以寒劑瀉之,復損陰分之陽,故脈變弦。上下之陽俱不足,雖當日暮行陰之時,陽亦不能入於下,則糟粕不能輸,大小腸不能輸將,亦不能安於中,必吐而復出也。故曰胃氣無餘,朝入而暮吐也。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衍義〕此條敘脈不敘證何也?上條以脈數為客熱,此獨言氣血虛又何也?亦承上條而言也。上條以汗下之過而致病脈之若是,此條以上焦榮衛之不逮,亦致反胃之證,故不復敘,惟言脈之本象。陽脈動而健,陰脈靜而翕,兩者和合,不剛不柔,不疾不遲。今微而數,微乃失陽之象,數乃失陰之體,奚止客熱而已!胸中,榮衛之海;榮衛虛而不充於中,故胸中冷矣。夫榮衛之氣,出入臟腑,健運周身;本生於穀,復消其谷。榮衛非谷不實,谷非榮衛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納穀也。王冰釋內經曰:「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雖然謂之冷,當以正氣不足論之。正氣者,陰陽之精,非寒非熱,沖和純粹,不宜以之為冷,與寒邪同治。若以熱治寒,不惟反助客熱,且復耗其氣,損其陽矣!所謂客熱者,不獨以上條藥之所遺,若五臟厥陽之火乘克於中土者,皆足以客之;況多得於七情郁發之所致歟?夫膏粱之變,皆足成客熱,安可復投之以熱乎?籲世人治是病,非丁、附則薑、桂,孰知正氣果何如則復也哉?

白話文:

嘔吐、呃逆、下痢的病症、脈象和診斷(十七)

總論嘔吐,若病人有癰疽膿瘍,則不可治療嘔吐,待膿瘍自行痊癒即可。

上卷所述肺癰,必先咳嗽,久之吐出膿液,如同米粥,桔梗湯、白散皆可治療。但此處並未說明癰疽的所在位置,可知此並非肺癰。經書說:熱邪聚集在胃口,不能通行,胃脘壅塞,胃脘屬於陽明經,陽明經氣逆則嘔吐,因此膿液不從咳嗽排出,而從嘔吐排出。且膿液不像肺癰一樣像米粥。膿液從胃脘排出,由濕邪化生而凝聚,若像凝結的痰涎或蛤蜊肉一樣,則謂之不可治療,不必治療嘔吐,嘔吐是因膿液的瘀滯,熏蒸穀氣,所以嘔吐。若膿液排出,則嘔吐自愈。癰疽位於胃脘上口者,情況如此。若超過胃脘一半,位於肺部下方者,膿液則不從嘔吐排出,而從大便排出。

先嘔吐後口渴,此為將要痊癒的徵兆;先口渴後嘔吐,則是水停留在心下,屬於飲邪停滯。嘔吐病人原本口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這屬於支飲。

傷寒論中提到嘔吐多有原因,因熱、因寒、因水、因飲邪,都屬於胃病。此處單獨以水飲邪為例,分三節來說明:第一節,先嘔吐後口渴,這是飲邪導致嘔吐,嘔吐則飲邪排出,飲邪排出則陽氣回歸,津液尚未布散,所以口渴。雖然口渴,但最終邪氣去除,正氣回歸,必將痊癒。第二節,先口渴後嘔吐,如同前文痰飲篇所述,小半夏湯、茯苓湯主治。第三節,原本口渴,現在反而不渴,也如同痰飲篇所述,小半夏湯、茯苓湯主治。

有人問:病人脈象數,數代表熱,應該消穀引食,為何反而嘔吐?師曰: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脈象才數,數代表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的緣故。脈象弦,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早晨進食晚上嘔吐,演變成胃反。寒邪在上,卻用下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弦,所以稱為虛。

凡是脈象,用以判斷病情,陽氣盛則脈數,陰氣盛則脈遲。現在說陽氣微弱而脈象數,數而胃中又冷,其道理何在?因為脈象病症不能一概而論。此處脈象數,是由於藥物遺留的熱邪客於臟腑,胃中冷,是由於陽氣不足所致。為何?因為中焦是陰陽交界的部位,發汗劑必用辛溫發散之品,不當發汗而發汗,損傷了中脘的陽氣,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藥物遺留的熱邪,從陰分轉變,遂成數脈,古稱客熱,非陽盛也。雖然有客熱,但胃中陽氣不足,所以說胃中虛冷。醫生反而用寒涼藥物瀉下,又損傷了陰分的陽氣,所以脈象變弦。上下之陽氣俱不足,即使在日暮陰氣盛行的時候,陽氣也不能下行,則糟粕不能運送,大小腸不能運送,也不能安於中焦,必然嘔吐而出。所以說胃氣不足,早晨進食晚上嘔吐。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氣虛弱,營氣虛弱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

此條敘述脈象而不敘述證候,為何?上條以脈象數為客熱,此處單獨說氣血虛弱又是為何?也是承接上條而言。上條以發汗過度而導致病症和脈象如此,此條則以由於上焦營衛不足,也導致胃反的證候,所以不再敘述,只說脈象的本象。陽脈動而有力,陰脈靜而收斂,兩者協調,不剛不柔,不快不慢。現在脈象微而數,微是失陽的象徵,數是失陰的體象,豈止客熱而已。胸中是營衛之海,營衛虛弱,不能充實於胸中,所以胸中寒冷。營衛之氣,出入臟腑,運行周身,本生於穀氣,又消化穀氣。營衛非穀氣不充實,穀氣非營衛不化。所以胸中寒冷,也必然導致胃不納穀。王冰注釋內經說:食物入口反而吐出,這是沒有火氣。雖然稱為冷,應該以正氣不足來論。正氣是陰陽之精,非寒非熱,平和純粹,不宜以冷論之,與寒邪同治。若用熱治寒,不僅反而助長客熱,而且又耗損其氣,損傷其陽。所謂客熱,不僅僅是上條藥物遺留的熱邪,若五臟厥陰之火,乘克中土者,都足以成為客熱。何況多由於七情鬱結所致呢!膏粱厚味,都足以成客熱,怎可再用熱藥治療呢?唉!世人治療此病,不是用丁香、附子,就是用薑、桂,怎麼知道正氣究竟如何才能恢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