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4)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衍義〕此出大腸。故先血後便。以濕熱之毒蘊結。不入於經。滲於腸中而下。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梅師方皆用此一味治下血。況有當歸破宿養新。以名義觀之。血當有所歸。則不妄行矣。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衍義〕心者屬火。主血。心氣不足者。非心火之不足。乃真陽之不足也。真陽不足。則火熱甚而心不能養血。血從熱溢為吐衄。大黃、黃芩。本草治血閉吐衄者用之。而傷寒家以瀉心湯之苦寒。瀉心下之痞熱。是知此證以血由心熱而溢。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安矣。如麻黃、桂枝治衄。寒邪郁其經脈。化熱迫成衄也。故散寒邪。寒邪散則熱解。熱解則血不被迫而自安矣。此用瀉心湯。正其義也。若濟眾方用大黃治衄血。更有生地汁。則是治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白話文:

下血一開始出血,之後才排便。這是血臨近肛門的表現。赤小豆當歸散可以治療。

這是血從大腸排出,所以先出血後排便。因為濕熱毒素聚集,沒有進入經絡,滲入腸道而排出。赤小豆能利水濕、解熱毒,梅師的方劑都用赤小豆治療下血,何況還有當歸能破除宿血、滋養新血。從名稱上來看,「血當有所歸」,血就能夠歸於正處,就不會亂跑了。

心氣不足,吐血或鼻出血,瀉心湯可以治療。

瀉心湯配方:

黃連、黃芩(各一兩)、大黃(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心屬火,主血。心氣不足,不是心火不足,而是真陽不足。真陽不足,則火熱盛而心臟無法滋養血液,血液因熱而溢出,導致吐血或鼻出血。大黃、黃芩,本草書中記載治療血閉、吐血、鼻出血都用到它們。而傷寒論中用瀉心湯的苦寒之性,瀉去心下痞塞的熱邪。所以,這個病症是因心熱導致血液溢出,瀉去心火,血液自然就會安穩。像麻黃、桂枝治療鼻出血,是因為寒邪鬱結經脈,化為熱邪迫使出血,所以要散寒邪,寒邪散了,熱邪就解除了,熱邪解除,血液就不會被逼迫而出,自然就會安穩。因此使用瀉心湯,正合其理。像濟眾方用大黃治療鼻出血,還加了生地汁,這就是清熱涼血,也屬於瀉心湯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