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六 (3)
卷十六 (3)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衍義〕悸者,心中惕惕然動,怔仲而不安也。悸有三種:傷寒有正氣虛而悸者;又有汗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悸者。病邪不同,治法亦異。正氣虛者,小建中湯、四逆散加桂治之。飲水多而悸者,心屬火而惡水,不自安而悸也。汗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悸者,與氣虛而悸又甚焉,治宜鎮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原病式又謂是病,皆屬水衰熱旺,風火燥動於中,故怔忡也。若驚悸,亦以火藥劫金,不能平木,風火相搏而然。欲究心悸之邪,則非一言可盡也。或因形寒飲冷得之,夫心主脈,寒傷榮則脈不利,飲冷則水停,水停則中氣不宣;脈不利,由是心火鬱而致動,用麻黃以散榮中寒,半夏以散心下水耳。首論以脈弱為悸,而用此湯治者,其脈必不弱,非弦即緊,豈脈弱心氣不足者,猶得用此藥乎?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
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煎取一升,分溫再服。
〔衍義〕夫水者,遇寒則沉潛於下,遇風則波濤於上,人身之血,與水無異也。得寒之和,則居經脈,內養五臟;得寒之凜冽者,則凝而不流,積而不散;得熱之和者,則運行經脈,外充九竅;得熱之甚者,風自火狂,則波濤洶起。由是觀之,吐衄者,風火也。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
乾地黃,黃芩,附子(各一兩),阿膠,白朮,甘草(各三兩),灶下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衍義〕腸胃者,陽明二經也。陽明主合,氣本收斂,血上者為逆,下者為順。以下血者言之,胃居大腸之上,若聚於胃,必先便後血,去肛門遠,故曰遠血。若聚大腸,去肛門近,故曰近血。雖腸胃同為一經,然胃屬土,所主受納轉輸;大腸屬金,所主傳送;而土則喜溫惡濕,金則喜寒惡熱。二者非惟遠近之殊,其喜惡亦異。治遠血者,黃土湯主之。然則血聚於胃者,何也?蓋血從中焦聽化,上行於榮,以配於衛;榮衛之流連變化,實胃土所資也。胃與脾為表裡,胃虛不能行氣於三陽,脾虛不能行津於三陰,氣日以衰,脈道不利,或痹而不通於血中,積隨其逆而出,或嘔或吐,或衄或泄也。若欲崇土以求類,莫如黃土,黃者,土之正色,更以火燒之,火乃土之母,其得毋燥而不濕?血就溫化,則所積者消,所溢者止。阿膠益血,以牛是土畜,亦是取物類。地黃補血,取其象類。甘草、白朮,養血補胃和平,取其味類。甘草緩附子之熱,使不僭上。是方之藥,不惟治遠血而已,亦可治久吐血,胃虛脈遲細者,增減用之。蓋胃之陽不化者,非附子之善走,不能通諸經脈散血積也。脾之陰不理者,非黃芩之苦,不能堅其陰以固其血之走也。黃芩又制黃土、附子之熱,不令其過,故以二藥為使。
白話文:
心悸: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半夏麻黃丸組成:半夏、麻黃。將藥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小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三丸,每日三次。
心悸的解釋:心悸是指心中感覺到跳動不安,好像驚恐不安的樣子。心悸有三種情況:傷寒導致正氣虛弱而心悸;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侵犯而心悸;以及飲水過多導致心火旺盛而心悸。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也不同。正氣虛弱的心悸,用小建中湯、四逆散加桂枝治療;飲水過多而心悸,由於心屬火而惡水,所以會不安而心悸;汗下後正氣內虛,邪氣侵犯而心悸的情況比單純氣虛心悸更嚴重,治療需要鎮定和化散,都要先確定氣是浮的。原本的病理學說認為這些病都屬於水衰熱盛,風火燥動於內,所以才會心悸不安。如果因驚恐而心悸,則要用辛熱藥物抑制金氣,但不能損傷木氣,因為是風火搏動所致。要完全探究心悸的病因,並非一言所能盡述。也可能因為受寒飲冷而引起。心主血脈,寒邪傷損心陽則脈絡不利,飲冷則水停,水停則中氣不通暢,脈絡不利,因此心火鬱結而導致心悸。所以用麻黃散寒,半夏化解心下水濕。原先論述以脈弱為心悸,而用此方治療的,其脈象必定不弱,脈象或者弦或者緊,脈象虛弱、心氣不足的病人,就不能使用此藥。
吐血不止:用柏葉湯治療。
柏葉湯組成: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用水五升,加入馬通汁一升,一起煎煮,取一升藥汁,分溫服兩次。
吐血的解釋:水遇寒則下沉,遇風則波動。人體血液與水類似,遇寒則凝滯,遇熱則運行。吐血衄血,都是風火所致。
下血(先大便後出血):這是遠血,用黃土湯治療。
黃土湯組成:乾地黃、黃芩、附子(一兩)、阿膠、白朮、甘草(各三兩)、灶下黃土(半斤)。用水八升,煎煮取三升,分溫服三次。
下血的解釋:腸胃屬於陽明經,陽明經主收斂,血往上走為逆,往下走為順。下血是指血往下走,如果血積聚在胃部,則會先大便後出血,距離肛門較遠,故稱遠血;如果血積聚在大腸,則距離肛門較近,故稱近血。雖然腸胃同屬一經,但胃屬土,主受納和轉運;大腸屬金,主傳送。土喜溫惡濕,金喜寒惡熱,兩者除了部位不同,喜惡也相反。治療遠血,用黃土湯。血聚在胃的原因是:血液從中焦化生,上行於榮,以配合衛氣,榮衛的運化,依靠胃土的滋養。胃與脾臟互為表裡,胃虛不能行氣於三陽,脾虛不能運行津液於三陰,氣日漸衰弱,脈道不通,血液逆行而出,就會嘔吐、吐血、鼻出血或泄瀉。如果想用土性來治療,沒有比黃土更好的了。黃色是土的顏色,再用火燒過,火是土的母親,這樣可以使藥性不燥不濕,使積血溫化,溢血止住。阿膠補血,因為牛是土畜;地黃補血,取其象徵意義;甘草、白朮養血補胃和中;甘草緩和附子的熱性,防止其過於猛烈。這個方劑不僅治療遠血,也可以治療久吐血、胃虛脈遲細的病人,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物。因為胃的陽氣不化,附子的走竄之力才能通暢經脈,散去血瘀;脾的陰氣失調,黃芩的苦寒之性才能固攝陰氣,防止出血。黃芩也制約黃土和附子的熱性,使其不過於猛烈,因此這兩味藥是輔助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