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衍義〕酒性太熱。客焉不散。則肝氣不清。胃氣不守。亂於胸中。中焦之血。不布於經絡。聚而洶洶。因熱射肺為咳。從其咳逆之氣溢出也。此傷胃致吐血者。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衍義〕成無己謂減為寒者。謂陽氣少也。芤為虛者。謂陰血少也。所謂革者。既寒且虛。則氣虛血乖。不循常度。男子得之為真陽衰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女子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此條出第二卷婦人證有旋覆花湯。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衍義〕亡血則已傷榮。不可發汗以傷衛。若汗則榮衛兩傷。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虛則經脈空而為之振。衛虛則不溫腠理而寒慄。

〔補註〕傷寒云亡血。即亡陰也。陰亡則陽氣孤而無偶。才一發汗。其陽必從汗盡越。所以寒慄有加。陰陽兩竭也。大法宜小建中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胸滿。為有瘀血。

〔衍義〕是證瘀血。何邪致之耶。內經有墮恐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又謂大怒則血菀於上。是知內外諸邪。凡有所搏積而不行者。即為瘀血也。唇者脾之外候。舌者心之苗。脾脈散舌下。胃脈環口旁。心主血。脾養血。積則津液不布。是以唇痿舌青也。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熱不在內。故但欲漱以潤其燥耳。脈大為熱。遲為寒。今無寒熱之病而微大者。乃氣並於上。故胸滿也。遲者血積膈下也。積在陰經之隧道。不似氣積於陽之盲膜。然陽道顯。陰道隱。氣在盲膜者。則壅脹顯於外。血積隧道。惟閉塞而已。故腹不滿。因閉塞。自覺其滿。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衍義〕血、陰也。配於陽。神得之以安。氣得之以和。咽得之以潤。經脈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須臾離也。今因血積。神無以養則煩。氣無以和則滿。口無以潤則燥。腸胃無以澤則渴。是皆陽失所配。榮衛不行。津液不化。而為是病也。非陽之自強而生熱者。故曰如熱狀。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牡蠣(五兩熬) 大棗(十二枚)

〔衍義〕此但言火邪。不言何證。考之即傷寒證脈浮。醫以火逼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成無己注是方曰。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臥起不安。與桂枝湯解未盡表邪。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故去之。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

白話文:

酒客若咳嗽,必定會吐血,這是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

酒性燥熱,滯留體內不易散去,就會導致肝氣不順暢,胃氣不守位,在胸中紊亂。中焦的血液無法正常運行於經絡,聚集在一起,呈現充盈的狀態,因熱邪上犯肺部而咳嗽,咳嗽時逆氣溢出而吐血。這種因傷胃而吐血的患者,寸口脈會弦大。弦脈表示陰氣虛弱,大脈表示陽氣虛弱。陰陽兩虛,寒虛相搏,這種脈象稱為「革脈」。女性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男性則會吐血。

成無己說「弦脈為寒」是指陽氣不足,「大脈為虛」是指陰血不足。「革脈」既寒且虛,氣虛血瘀,運行失常。男性出現這種脈象,是因為真陽衰弱,無法固攝血液,所以會吐血。女性則因為陰血虛弱,不能滋養胞宮,所以會出現半產漏下。此症在《婦人證》第二卷中,有旋覆花湯的記載。

吐血不可發汗,發汗會寒慄震顫。

吐血已經傷及營氣,不可再發汗以傷衛氣。如果發汗,則營衛兩傷。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營氣虛弱,經脈空虛而震顫。衛氣虛弱,則不能溫煦肌膚腠理,而寒慄。

《傷寒論》中所說的亡血,就是亡陰。陰虛則陽氣孤獨無依,只要一發汗,陽氣就會隨汗液排出,所以寒慄加重,陰陽兩虛。此症宜用小建中湯治療。

病人胸悶,嘴唇乾枯,舌苔青紫,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嚥,沒有寒熱,脈象微弱,來脈遲緩,腹部不脹滿,病人自述胸悶,這是瘀血所致。

這種症狀是瘀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內經》說:「跌撲驚恐,惡血留在體內,腹部脹滿,不得前後。」又說:「大怒則血瘀於上。」可見,內外各種邪氣,凡是阻塞不通的,都稱為瘀血。嘴唇是脾的外部徵象,舌是心的苗。脾脈布於舌下,胃脈環繞口旁,心主血,脾養血,瘀血積聚,津液不能佈散,所以嘴唇乾枯,舌苔青紫。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嚥,是因為熱不在內,只是想漱口潤燥而已。脈大為熱,脈遲為寒。現在沒有寒熱,脈象卻微弱而遲緩,這是氣上逆所致的胸悶,脈遲是血瘀積於膈下。瘀血積聚在陰經的通道中,不像氣積在陽經的盲膜上。陽經的病變明顯,陰經的病變隱蔽。氣積在盲膜上,則腫脹明顯;血瘀在通道中,只是阻塞而已,所以腹部不脹滿,但因阻塞而自覺胸悶。由此可知是瘀血造成的。

病人症狀像發熱一樣,煩躁胸悶,口乾舌燥,但脈象卻沒有熱象,這是陰邪內伏,是瘀血,應當瀉下。

血屬陰,與陽相對應,神氣依靠它而安寧,氣機依靠它而調和,咽喉依靠它而潤澤,經絡依靠它而運行,在人體內一刻也不能離開。現在因血瘀積聚,神氣失養則煩躁,氣機失和則胸悶,咽喉失潤則口乾,腸胃失濡則口渴。這些都是陽氣失配,榮衛不行,津液不化所致。並不是陽氣過盛而生熱,所以說症狀像發熱一樣。

若為火邪,則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藥方: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蜀漆(三兩,洗去腥味)、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熬)、大棗(十二枚)

這個方子只提到火邪,沒有說明具體的證候。考究起來,這是傷寒證,脈象浮,用火熱之法來治療亡陽,病人必然驚狂,臥起不安。成無己注釋這個方子說:汗液是心的津液,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邪氣內迫,則心神浮越,所以驚狂,臥起不安。桂枝湯解表邪未盡,芍藥滋陰,不適合亡陽的病人,所以去掉了芍藥。火邪錯亂,加入蜀漆辛散之;陽氣亡脫,加入龍骨牡蠣以澀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