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卷十六

2.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衍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勞心,則精氣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傷,則氣虛而脈動,動則心悸神惕;精虛則脈弱,弱則怔忡恐悸。蓋驚自外物觸入而動,屬陽,陽變則脈動;悸自內恐而生,屬陰,陰耗則脈弱。是病宜和平之劑,補其精氣,鎮其神靈,尤當處之以靜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衍義〕尺以候腎,屬水;土克之,則合相火,逼其陰血從膀胱而升,故脈浮也。腎之精上榮瞳子;膀胱之脈上額中而作衄,故暈黃退而血亦降,所以知衄止也。明理論:腎主陰,血統屬之。傷寒衄者,責邪在表,經絡熱盛壅出;雜病衄者,責邪在裡也。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血得熱則散,隨氣上逆,從鼻中出,則為衄。此云尺浮,不云寸口浮,知為腎虛血逆,非外邪也。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衍義〕內經:太陽為開,陽明為合。春夏氣主發生,以開者應之,故邪氣逼血從升發衝出。秋冬主收藏,以合者應之,故邪郁內極而後發出。衄為陽盛;獨不言少陽,以太陽、陽明二經皆上交額中故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衍義〕足太陽經主表,上巔入額,貫目睛。衄在上,絡脈之血已脫。若更發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則脈枯,故額上陷、脈緊急、牽引其目,視不能合也。無血陰虛,故不得眠。然亦有當汗。傷寒論云: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宜麻黃湯。又云: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經中之邪散,不待桂枝麻黃髮之也。明理論:衄者但頭汗出,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衍義〕面色者,血之華也;血充則華鮮。若有寒熱,則損其血,致面無色也。今無寒熱,則自上下去血而然矣。夫脈浮以候陽,沉以候陰。只見沉弦,浮之絕不見者,是無陽也;無陽知血之上脫。脈止見浮弱,按之絕無者,是無陰也;無陰知血之下脫。煩咳吐血者,心以血安其神;若火擾亂,則血湧神煩;上動於膈則咳;所湧之血,因咳而上越也。然則沉之無浮,浮之無沉,何便見脫血之證乎?以其面無色而脈弦弱也。衄血陽固脫矣,然陰亦損,所以浮之亦弱。經曰:弱者血虛;脈者血之府。宜其脫血之處則無脈,血損之處則脈弦弱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衍義〕此金水之臟不足故也。外不足則火浮焰;浮焰則金傷。夫陰血之安養於內者,腎水主之;水虛不能安靜,被火逼逐而血溢出矣。血出則陽光益熾,有升無降,炎爍肺金;金受其害,因咳逆而上氣。金水子母也;子衰不能救母,母亦受害,不能生子。二者之陰,有絕而無復。脈動身熱,陽獨勝也;不能臥,陰已絕也。陰絕,陽豈獨生乎?故曰死也。若得臥者,如內經於司天與陽明厥逆諸條,悉有喘咳、身熱、嘔吐血等證,未常言死;蓋陰未絕也。

白話文: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

寸口脈搏動而微弱。搏動即為驚悸,微弱則為心悸。

心是人體的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生。不操勞身心,則精氣充盈,神明安居於心。若有所損傷,則氣虛而脈搏跳動,跳動則心悸神不安;精氣虛弱則脈搏微弱,則會出現心慌、恐懼等症狀。驚悸是因外物刺激而引起脈搏跳動,屬陽;陽氣變化則脈搏跳動。心悸則是由於內心的恐懼而產生,屬陰;陰氣耗損則脈搏微弱。此病宜用平和的藥物,補益精氣,鎮定神志,尤其要保持心境平靜。

老師說:尺脈浮,眼白發黃,鼻出血未止,等眼白發黃消失,眼睛明亮,就知鼻出血已止。

尺脈反映腎的狀況,屬水。脾土克制腎水,則會與心火相合,迫使陰血從膀胱上升,所以脈搏浮。腎精上榮瞳子,膀胱經脈上達額頭,故鼻出血,眼白發黃消退,出血也停止,所以知道鼻出血已止。理論上,腎主陰,血的生成與腎有關。傷寒導致鼻出血,是邪氣在體表,經絡熱盛壅塞而溢出;其他疾病導致鼻出血,是邪氣在體內。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氣,與鼻相通。血遇熱則散開,隨著氣逆行,從鼻孔流出,就是鼻出血。這裡說尺脈浮,而不是寸脈浮,說明是腎虛血逆,而非外邪所致。

又說:春季到夏季鼻出血,屬太陽經;秋季到冬季鼻出血,屬陽明經。

《內經》中,太陽經主開,陽明經主合。春夏氣候主生長,以開合之理應之,所以邪氣逼迫血液向上衝出。秋冬主收藏,以合之理應之,所以邪氣鬱積於內,到極點後才發作而出。鼻出血為陽盛,獨不說少陽經,因為太陽、陽明二經都上達額頭。

鼻出血者不可發汗,出汗則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眼睛直視不能眨眼,睡不著。

足太陽經主表,上行到頭頂,進入額頭,貫穿眼睛。鼻出血在上面,經絡中的血液已經流失,如果再發汗,就會更加耗竭津液,津液耗竭則脈搏虛弱,所以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牽動眼睛,不能閉合。因血液不足,陰虛,所以睡不著。但也有需要發汗的情況。《傷寒論》說,脈搏浮緊,不發汗,導致鼻出血的,應該用麻黃湯。又說,太陽病,脈搏浮緊,發熱無汗,自行鼻出血者會痊癒,經絡中的邪氣消散,不需要桂枝麻黃發汗。理論上,鼻出血,只有頭部出汗,不出汗或汗出不到腳的會死。

病人面色蒼白,無寒熱,脈沉弦者為鼻出血;脈浮弱,按之無脈者為下血;煩躁咳嗽者必吐血。

面色是血液的華彩,血液充盈則面色紅潤。如有寒熱,則損傷血液,導致面色蒼白。現在沒有寒熱,就是因為從上到下出血引起的。脈搏浮診斷陽氣,沉診斷陰氣。只見脈沉弦,浮脈消失不見,是沒有陽氣。沒有陽氣,知道是血液從上脫失。脈搏只見浮弱,按之無脈,是沒有陰氣。沒有陰氣,知道是血液從下脫失。煩躁咳嗽吐血者,心依靠血液安神,如果心火擾亂,則血液湧動,神志煩躁,上衝膈肌則咳嗽,湧出的血液,因咳嗽而向上溢出。那麼,沉脈無浮脈,浮脈無沉脈,怎麼就能看出失血的證候呢?因為面色蒼白,脈弦弱,鼻出血陽氣已脫,但陰氣也受損,所以浮脈也弱。《內經》說,脈弱是血虛,脈是血的府庫,應該在失血的地方就沒有脈搏,血液受損的地方脈搏弦弱。

吐血,咳嗽逆氣,脈搏數而有熱,不能平臥者會死。

這是金水二臟不足引起的。外不足則心火浮動旺盛,浮動旺盛則金傷。陰血在體內得以滋養,依靠腎水主之。腎水虛弱不能安靜,被心火逼迫,血液溢出。出血則陽氣更加熾盛,有升無降,灼傷肺金,肺金受損害,因此咳嗽逆氣。金水為母子關係,子衰不能救母,母也受害,不能生子。二者的陰氣,已絕而無恢復。脈動身熱,陽氣獨盛;不能臥,陰氣已絕。陰氣絕,陽氣豈能獨存?所以說會死。如果能平臥,像《內經》中關於司天與陽明厥逆諸條,都有喘咳、身熱、嘔吐、出血等症狀,並不一定說會死,因為陰氣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