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厥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衍義〕沉,陰象也;滑,陽象也。陰主血,陽主氣。邪在於血則血實,邪在於氣則氣實。故血實者脈沉,氣實者脈滑。邪盛者脈大。五臟治內屬陰,主藏精宅神。今血氣並其邪而入,堵塞於臟,身之精氣不行,神機化滅,升降出入之道皆絕。榮絕則唇口青,《靈樞》曰:「是厥陰氣絕則唇青。」夫六腑治外屬陽,主傳用水穀之氣,充乎內外者也。今血氣並邪入於腑,腑陽動不比臟之陰靜。靜者得其邪,則因而堵塞不行;動者邪雖入,終不能久閉其氣道。何則?為在內之神機應乎外,主養榮衛之氣,則散行於表而身和。和則腠理開,邪散而汗自出。榮衛之氣行,故愈矣。此仲景舉陰陽臟腑之大端如此。至若厥病多由,難以概論。《內經》曰:「血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暴死者。」其上非膻中三焦之府者乎?而乃以氣反則愈,不反則死。又如邪客五絡,狀若屍厥者,以通脈絡為治,非頭面諸脈證為難概論也。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衍義〕脫者去也。經派乃臟腑之隧道,為邪氣所逼,故絕氣脫去其脈而入於內。五臟陰也,六腑陽也。陰主死而陽主生,所以入臟即死,入腑即愈而可治。非惟臟腑之陰陽然也,凡內外陰陽之邪毒出入表裡者,皆然也。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緊,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補註〕此總《內經》所著之病,而為之分陰陽,悉表裡,合上下內外以立言。庶幾經絡明,腑臟著,所因顯,不致散而難稽也。如三陽在外,病頭痛等六證,則各有所行之經,各顯本經之證,三而六之,非十八乎?而三陰之在裡者亦然。五臟各有十八,合計為九十病,其為病則於《靈樞》論心脈為瘛瘲,班班可考矣。若六腑則何如?腑居內而實合於經者也,故言腑者取諸合。如胃合三里,大腸合巨虛上廉,小腸合巨虛下廉,三焦合委陽,膀胱合委中央,膽合陽陵泉。故邪之在腑者合外於經,其受患為淺,而欲散不難,不若五臟之深且甚焉,故曰微也。其為病,《內經》有分屬,仲景括為一百八病,蓋因腑之六以為數也。凡此共二百三十四病,統內外而言之也。乃專為內因者,如所謂五勞,即視久傷血等云云也。夫行、立、坐、臥,俱不可強。乃至久者,必迫於所不得已也,其為傷孰甚焉?然後知人之有體,固有以用之也。不用則體為不運,然使過於用,則體亦太勞而失所養矣。若七傷,則太飽傷脾等云云也。夫五臟各有所司,苟無以節之,或貪於可欲之事,或任其性氣之偏,皆足害其和,而況形為外之氣侵,志為內之情動乎?至極者,又各極其偏之謂也。氣血也,肌肉也,筋骨也,精神也。相均始為無弊,設有過則必有不及者矣。婦人三十六病,瘕居十二謂月不應期,而所下之物不一色也。夫婦人為陰,其痛屬腰半以下居多者,以沖、督、任三脈之病,有九痛也。七害、五傷、三因,各詳於經,共為三十六病焉。然則人之病也,邪有以中之也。明乎所中之邪,則此邪非彼邪,從可識矣。人之一身,上下表里盡之矣。而所謂清、濁、大、小邪者,一為霧露,一為地濁。本天者親上,本地者親下。百病之長,傷人之陽;肅殺之氣,傷人之陰者是也。從口入者為內傷,亦足使人發熱、腹痛、喘、嘔、脹滿。不去其陳而致新,不足以為功。然邪之本於外中者,因乎六氣。乃仲景以為五邪,如風、寒、濕、霧、熱,而遺燥之一氣。豈非以風、寒與火,皆足以成燥,則燥本非一致,而其情已兼三氣之內歟?夫風之傷人,三時俱有。若寒必於冬,故云暮。其脈證詳於《傷寒論》中矣。而仲景復詳於此者,以其統論病之陰陽,不可不言天地之陰陽;分論人之五臟,不可不言所淫之五邪。蓋五氣之勝在天地,五行之不足在人也。故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寸脈沉而大且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厥氣入臟即死,入腑則愈,這是什麼病症?

答:嘴唇發青、身體冰冷,是厥氣入臟,立即死亡;如果身體溫和,汗水自然排出,是厥氣入腑,很快痊癒。

(衍義)沉脈屬陰,滑脈屬陽;陰主血,陽主氣。邪氣侵犯血液則血實,邪氣侵犯氣則氣實,所以血實者脈沉,氣實者脈滑,邪氣盛者脈大。五臟內屬陰,主藏精氣、神明。現在血氣與邪氣一同侵入,阻塞於臟腑,身體的精氣不能運行,神明消亡,升降出入的機能都停止了,榮氣衰竭則嘴唇發青。《靈樞》說:「厥陰氣絕則唇青。」六腑外屬陽,主傳輸水穀之氣,滋養內外。現在血氣與邪氣一同侵入腑臟,腑臟屬陽,活動較五臟陰性之靜態強盛,靜態的五臟受邪氣侵犯,就會阻塞不通;而動態的六腑即使邪氣侵入,最終也不能長期阻塞氣道。這是因為臟腑內在的神明之氣會應於外,主導著營養和衛氣,所以邪氣會散布到體表而使身體溫和,溫和則腠理舒張,邪氣散出,汗水自然排出,榮衛之氣運行,所以就能痊癒。張仲景在此闡述了陰陽臟腑的大致原則。至於厥病的成因很多,難以概括,內經說:「血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暴死者」,這指的莫非是膻中、三焦等部位?而以氣的反向運行而痊癒,反向運行則愈,不反向運行則死。又如邪氣客於五絡,狀若屍厥者,則以通暢脈絡為治療方法,而非頭面等脈證,難以一概而論。

問: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則愈,這是什麼意思?

答:這不是單一的病症,百病皆然。例如浸淫瘡,從口部開始蔓延到四肢者可治,從四肢蔓延到口部者不可治;病邪在外者可治,入里則死亡。

(衍義)脫是指離開。經脈是臟腑的通道,被邪氣逼迫,所以氣機衰竭,脈象消失而入於臟腑內部。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陰主死,陽主生。所以入臟即死,入腑則愈而可治。這不僅僅是臟腑陰陽的道理,凡內外陰陽的邪毒出入表裡,都是如此。

問:陽病有十八種,是什麼?

答:頭痛、項部疼痛、腰痛、脊背痛、手臂疼痛、腿腳抽搐疼痛。

問:陰病有十八種,是什麼?

答:咳嗽、氣喘、呃逆、咽喉腫痛、腸鳴、腹脹、心痛、拘急。

五臟各有十八種病,合計九十種病;人還有六種微疾,每種微疾各有十八種病,合計一百零八種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的三十六種病不在此數。清邪在上,濁邪在下;大邪在表,小邪在裡。飲食積滯的邪氣,由口而入,是宿食。五種邪氣侵犯人體,各有規律:風邪侵犯於午前,寒邪侵犯於傍晚,濕邪傷於下焦,霧邪傷於上焦。風邪使脈浮,寒邪使脈緊,霧邪傷及皮毛腠理,濕邪流注關節,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極寒傷經脈,極熱傷絡脈。

(補註)這是概括了《內經》記載的各種疾病,並將其分為陰陽,詳述表裡,結合上下內外來論述,以便使經絡、臟腑清楚明瞭,病因顯明,不致散亂而難以稽考。例如三陽在外,病症為頭痛等六種症狀,則各有其循行經脈,各有其經脈的典型症狀,三陽合起來就是六種症狀,難道不是十八種嗎?三陰在裡也是如此。五臟各有十八種病,合計九十種病;其病症在《靈樞》中論及心脈的瘛瘲病,可以一一查考。至於六腑如何呢?腑臟在內而與經絡相通,所以說腑臟,是取其與經絡相通的部位,如胃與足三里穴相通,大腸與巨虛、上廉穴相通,小腸與巨虛、下廉穴相通,三焦與委陽穴相通,膀胱與委中穴相通,膽與陽陵泉穴相通。所以邪氣在腑臟者,與體表經脈相通,其病患較淺,容易驅散,不像五臟那樣深且嚴重,所以稱為微疾。其病症,《內經》有詳細的分佈,張仲景將其概括為一百零八種疾病,大概是由六腑的數目而來。所有這些,一共二百三十四種疾病,是統括內外而言的。這是專指內因而言的,如所謂五勞,就是指久視傷血等等。人的行動,站立、行走、坐臥,都不能過度,即使是時間較長,也一定是迫不得已。這樣造成的傷害是多麼嚴重啊!由此可知,人體有其固有的功能,要合理利用它,不用則機能衰退,但若過度使用,則體力過度勞累,也失去了保養。至於七傷,就是飲食過飽傷脾等等。五臟各有其所司職能,如果不能節制,或者貪圖享樂,或者任性放縱,都會損害其平衡,況且還有外來的邪氣侵犯和內心的情志波動呢!到了極點,就是指各自達到其偏盛的極端。氣血、肌肉、筋骨、精神,相互平衡才能沒有弊端,如果有一方面過度,必然就會有不足的地方。婦人的三十六種疾病,瘕病佔十二種,是指月經不調,而且經血顏色不一。婦女屬陰,其疼痛大多在腰部以下,是因為沖脈、督脈、任脈三條經脈的病變,共有九種疼痛。七傷、五勞、三因,各詳見經書,共為三十六種疾病。所以人體的疾病,都是由於邪氣的侵犯造成的。明白了邪氣的種類,就能區分不同的邪氣了。人體上下、表裡,都包含在內。所謂清濁大小的邪氣,清氣為霧露,濁氣為地氣;來自天的邪氣傾向於上,來自地的邪氣傾向於下。百病之首,是傷害人體陽氣的肅殺之氣,傷害人體陰氣的邪氣。從口入者為內傷,也會導致人發熱、腹痛、氣喘、嘔吐、腹脹。如果不清除陳舊的邪氣而引入新的邪氣,就不能治癒疾病。然而邪氣的根本原因,來自於外來的六氣,張仲景將其歸納為五種邪氣,如風、寒、濕、霧、熱,而遺漏了燥氣,難道是因為風寒和熱邪都能導致乾燥,所以燥邪並非單獨存在,而其性質已經包含在風寒濕熱三氣之中了嗎?風邪侵犯人體,一年四季都有,而寒邪必在冬天,所以說傍晚。其脈象和症狀,詳見《傷寒論》。張仲景在此又詳細闡述,是因為他總括論述疾病的陰陽,不能不論述天地之間的陰陽;分論人體的五臟,不能不論述致病的五種邪氣。因為五氣的盛衰在於天地,五行之不足在於人,所以說邪氣之所湊,其氣必然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