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一 (7)
卷一 (7)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補註〕先表后里者。不易之法也。乃有救里先於表者。豈無謂乎。答曰。攻表者。正以里為急也。邪在表。苟不依法治之。將延遲時日。勢必內入而大患。醫乃不明此理。下之或早或重。遂使下利清穀。至於不止。則里已急矣。表證雖在。法當救里。里和而表未解。仍當救表。此亦一定之法也。然仲景何以不言所以救之之法耶。而四逆以佐正。桂枝以退邪。已詳於太陽篇中矣。
大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補註〕痼疾。謂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謂卒然而來。新感而可取效於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氣素虛。邪尤易傳。設多瞻顧。致令兩邪相合。為患不淺。故仲景立言於此。使後之學者。知所先後也。
問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婁全善作暴食之)
〔補註〕五臟配五味。理之正也。言理之自然。而見其性焉。即以見其情焉。何也。如仲景言臟之各得者。得其性之近也。內經則言欲。非以其情乎。仲景言所惡。亦以其性也。而復云不喜。亦即內經之所云苦。非以其情乎。然則五臟既各有性。則惟遂其性而情始洽焉。斯病者愈矣。使拂其性而所惡乘之。則情抑而為病。固其常也。雖然。肝欲酸。喜其收也。又云肝欲辛。又喜其散。五臟皆然。豈其欲本有相反者耶。殊不知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酸以固其體也。木喜條達。實近於散辛以益其用也。天下無體不立。無用不生。體用得而自和矣。論如肝惡風。木性不喜動也。而木又自足生風。風性急。木失其養。足以生之。故又云肝苦急也。苦急而肝病矣。經謂急食甘以緩之。則病可愈。假使忽思食苦。是反得子助。而氣為有餘。則發熱可必。他臟如之。故五味得其平。則足以相養。而無偏勝之患。四時合於正。則各以相生。而無不足之虞。此在人之善調之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衍義〕此概言諸病在臟之屬裡者。治法有下之、泄之、奪之、消之、溫之、寒之、和以平之。各量輕重。從宜施治。務去其邪。以要其正。故引渴病以比類之。而是證之用豬苓湯。見卷十三消渴證中。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有些病需要先治裡或先治表,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病人服藥後瀉下,接著又腹瀉不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並伴隨身體疼痛,這就要先治裡;如果身體疼痛,但大便自行恢復正常,就要先治表。
補註:一般來說,先治表後治裡是正確的方法。但也有先治裡再治表的情況,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治療表證,其實是為了迅速解決裡證的危急情況。邪氣在表,如果不按照方法治療,拖延時間,邪氣就會侵入內臟,造成更大的禍患。醫生如果不明瞭這個道理,瀉下過早或過重,導致腹瀉不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那麼裡證已經危急了,即使表證還在,也必須先治裡。裡證好轉後,表證還未痊癒,仍然要繼續治療表證。這也是一種確定的治療方法。張仲景並沒有詳細說明治療方法,但四逆湯用於輔助正氣,桂枝湯用於驅逐邪氣,這些在《太陽篇》中已經詳細說明了。
大病或慢性病患者,如果突然又患了新的疾病,應該先治療新發生的疾病,再治療原有的慢性病。
補註:慢性病是指病情纏綿,非短期內能治癒的疾病;新發生的疾病是指突然發病,能很快見效的疾病。要抓住邪氣入侵未深的時候,迅速驅除邪氣,以免久留而加重病情。而且,患有慢性病的人,正氣本來就虛弱,邪氣更容易入侵。如果顧慮太多,導致兩種邪氣結合,危害會更大。所以張仲景在此提出這個原則,讓後世的學者知道治療的先後順序。
問:五臟各有其喜好的食物,吃了會好轉;五臟各有其厭惡的食物,吃了會生病。病人平時不該吃某種食物,卻突然很想吃,一定會發熱。(婁全善註:暴食)
補註:五臟與五味相應,這是自然規律。這說明自然規律反映了臟腑的特性,也反映了臟腑的喜好。例如,張仲景說五臟各有其喜好的食物,是指這些食物符合臟腑的特性;《內經》說五臟有慾望,也是指臟腑的特性。張仲景說五臟各有其厭惡的食物,也是指這些食物不符合臟腑的特性;說五臟不喜歡某種食物,也和《內經》說的“苦”是一樣的,是指臟腑的特性。所以,五臟各有其特性,只有順應其特性,才能使臟腑機能正常,疾病才能痊癒。如果違背其特性,讓臟腑厭惡的食物侵入,則臟腑機能受阻,產生疾病,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肝臟喜歡酸味,又喜歡收斂,但又說肝臟喜歡辛味,又喜歡舒展,其他五臟也是這樣,難道其喜好本來就有矛盾嗎?其實不然,木的特性是曲直,曲直生酸,酸味能固護其形體;木又喜歡舒暢,這接近於辛味,辛味能增強其作用。天下沒有不依靠形體而存在的東西,也沒有不依靠作用而生長的東西,形體與作用相得益彰,自然就會調和。例如,肝臟厭惡風,因為木的特性是不喜歡運動;但木又能生風,風性急躁,木得不到滋養,足以損傷它,所以又說肝臟苦於急躁。急躁就會導致肝病,經書說用甘味食物緩解,疾病就能痊癒。如果突然很想吃苦味食物,就相當於火上澆油,氣血過盛,就會發熱。其他臟腑也是一樣的。所以,五味平和,就能相互滋養,避免偏盛;四時順應自然,就能相互滋生,避免不足。這取決於人們是否善於調理。
凡是臟腑疾病,想要治療,就要根據其喜好的食物來治療。例如口渴,就用豬苓湯,其他疾病也可以這樣類推。
衍義:這段話概括了臟腑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瀉下、泄瀉、攻逐、消散、溫補、寒涼、調和等方法,根據病情輕重,適當運用,務必去除邪氣,調和正氣。所以用口渴的例子作比喻,而口渴用豬苓湯治療,見於卷十三消渴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