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卷四

None

2. 瘧疾總論

(揚俊)謂人之瘧證。

由外邪之入。

每伏於半表半里。

入而與陰爭則寒。

出而與陽爭則熱。

故寒熱往來主少陽。

謂兼他經證則有之。

謂全不涉少陽。

則無是理也。

仲景曰。

脈自弦。

正以或數或遲。

或小緊。

或浮大。

皆未可定。

要必兼弦。

弦為少陽脈也。

夫邪犯少陽。

與衛氣並居。

衛實晝行於陽。

夜行於陰。

故邪得陽而外出。

得陰而內搏。

內外相搏。

白話文:

(揚俊)說人患瘧疾,是因為外邪入侵,

常常潛伏在半表半裡,

侵入體內與陰氣爭鬥就感到寒冷,

外出與陽氣爭鬥就感到發熱。

所以寒熱交替是少陽經的症狀。

如果兼有其他經絡的病症,那也可能出現瘧疾。

如果完全不涉及少陽經,

那就沒有道理了。

仲景說:

脈象自弦,

可能時快時慢,

或略微緊,

或浮大,

這些都無法確定,

一定要兼具弦脈。

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

外邪侵犯少陽經,

與衛氣一同存在。

衛氣實則白天運行於陽氣,

夜晚運行於陰氣。

所以外邪得到陽氣就往外走,

得到陰氣就往內搏鬥。

內外相互搏鬥,

是以日作。

若氣之舍深。

內搏於陰。

陽氣獨發。

陰氣內著。

陰與陽爭不得出。

是以間日而作也。

然則偏陰多寒。

偏陽多熱。

其純熱無寒而為癉為溫。

純寒無熱而為牡。

莫不自少陽而造其極偏。

補偏救弊。

必從少陽之界。

使邪去而陰陽適歸於和而後愈也。

蓋補救之道。

非藥不可。

乃仲景復云。

弦數者風發。

以飲食消息之。

抑又何耶。

數為熱。

熱極則風生。

勢必肝木侮土而傳以不勝。

白話文:

所以病情每天都會發作。

如果病氣積聚在身體深處,

在陰氣中互相搏鬥,

陽氣單獨發散,

陰氣留在體內,

陰陽兩氣互相爭奪,無法發散。

因此病症就會隔天發作。

那麼,陰氣偏盛就會感到寒冷,

陽氣偏盛就會感到發熱。

純粹發熱沒有寒冷症狀的就叫做「癉」或「溫」,

純粹寒冷沒有發熱症狀的就叫做「牡」。

所有的疾病都是從少陽開始,逐漸發展到極端的偏盛狀態。

治療偏盛狀態,彌補缺陷,

一定要從少陽開始,

讓病邪消除,陰陽歸於平衡,才能痊癒。

因為補救的方法,

沒有藥物是做不到的。

仲景又說,

脈搏跳動快速的是風邪發作,

可以用飲食來調節。

為什麼呢?

快速代表著熱,

熱極了就會生風,

勢必導致肝木克制脾土,而傳染導致脾土失衡。

遂坐耗胃家之津。

陽愈偏而不復。

是未可徒求之藥也。

須以飲食消息而止其熱。

即梨汁、蔗漿。

生津止渴之屬。

正內經謂風淫於內。

治以甘寒之旨耳。

不然。

其熱之移於胃者。

必上熏心肺。

少氣煩冤而心肺病。

手心熱。

欲嘔。

而胃亦自病。

人豈能堪之耶。

故知消息以止入胃之邪。

真聖法也。

然仲景之法。

亦不越內經。

經謂瘧脈緩大虛。

便宜用藥。

又謂虛者不宜用針。

白話文:

這樣就會坐著耗損胃氣中的津液。陽氣過於偏盛,就不會恢復正常。這就不可單純地依靠藥物來治療。必須用飲食調養來緩解熱症。像是梨汁、甘蔗汁,這些生津止渴的飲品。正如《內經》所說,風邪入侵內部,就用甘寒之品來治療。否則,熱邪移入胃部,必然向上燻蒸心肺,導致氣短、煩躁,出現心肺病症。還會出現手心發熱、想嘔吐,胃部也會生病。人怎麼可能承受得住呢?所以知道用飲食調養來阻止邪氣進入胃部,才是真正的聖賢之道。然而,仲景的療法也沒有超出《內經》的範疇。《內經》說,瘧疾脈象緩慢、有力,虛弱,就應該用藥物治療。又說虛弱的人不適合用針灸。

以甘藥調之。

即此意也。

夫溫瘧其脈平。

無寒但熱。

骨節疼煩。

時嘔。

白虎加桂枝。

如內經言溫瘧有二。

俱先熱後寒。

非但熱不寒。

有似癉瘧而實不同也。

癉瘧兩陽合邪。

上熏心肺。

肺主氣者。

少氣煩冤。

則心主脈者。

陽盛脈促。

津虧脈代。

從可推矣。

溫瘧脈如平人。

則邪未合而津未傷。

其所以但熱而不寒者。

以其人素有癉氣。

榮衛不調。

故瘧之發於陽。

白話文:

以甘藥來調和。 這就是這個意思。 溫瘧的脈象平和。 只有熱,沒有冷。 骨節疼痛煩躁。 時常嘔吐。 使用白虎加桂枝方。 如同內經所說,溫瘧有兩種。 都是先熱後寒,不只是熱不冷。 看起來像是癉瘧,但實際上有所不同。 癉瘧是兩陽邪氣相合,上燻心肺。 肺主管呼吸,氣息短促,心主血脈,陽氣過盛脈搏緊促,津液缺乏脈搏跳動緩慢。 從這裡可以推測。 溫瘧的脈象像普通人一樣平和,那麼邪氣尚未結合且津液尚未受損。 它之所以只出現熱而不冷的原因,是因爲一個人原本就有癉氣,營養和衛生系統不協調,所以發病在陽。

不入於陰。

即入而陰不受。

所以骨節煩疼。

時嘔。

邪氣捍格之狀。

有如此者。

惟用桂枝加於白虎中。

既有以去陽邪。

復有以通榮衛。

斯陰陽和。

血脈通。

得汗而愈矣。

然桂枝陽藥也。

何以用於只熱不寒之證。

不知用白虎以大清氣分之熱。

即少加桂枝以通榮衛。

未為不可也。

至若內經所稱先熱後寒之溫瘧。

一者先傷於風。

後傷於寒。

發時先陽後陰。

故先熱後寒也。

其一為冬感風寒。

白話文:

如果邪氣不深入陰分,

即使進入了陰分,陰分也不接受它。

因此就會出現骨節酸痛、時常嘔吐的症狀。

這是邪氣被阻隔在體外的表現。

遇到這種情況,

就應該使用桂枝加入白虎湯中。

一方面可以驅除陽邪,

另一方面可以暢通營衛。

這樣陰陽就會調和,

血脈也暢通無阻。

通過出汗就能夠痊癒。

雖然桂枝是陽性藥物,

但為何可以用於只熱不寒的病症呢?

這是因為白虎湯可以清熱解毒,

而加入少量的桂枝可以通暢營衛。

這樣處理並無不可。

至於《內經》中所說的先熱後寒的溫瘧,

一種情況是先受風邪,

然後再受寒邪。

發病時先表現為陽氣盛,後表現為陰氣盛。

所以就出現先熱後寒的症狀。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冬天受風寒。

深藏骨髓。

內舍於腎至春夏時令。

大熱而始發。

邪從腎出之於外。

俟熱勢少衰。

復返於腎。

而陰精與之相持。

乃始為寒。

設不知壯水之主。

以急救其陰。

十數發而陰盡矣。

若多寒者曰牡瘧。

非純寒無熱也。

多寒者。

如十分之中七八分也。

夫邪伏於心下。

適在膻中心包之位。

心為陽。

陽邪從之。

則心經虛。

曰心虛者。

熱收於內。

既收其邪。

不易外出。

白話文:

深藏骨髓。

深藏於骨髓之中。

內舍於腎至春夏時令。

在腎臟內停留,直到春夏季節。

大熱而始發。

當熱度很高時才開始發病。

邪從腎出之於外。

邪氣從腎臟出來,向外發散。

俟熱勢少衰。

等到熱勢稍微減退時。

復返於腎。

邪氣又會回到腎臟。

而陰精與之相持。

陰精與邪氣相互抗衡。

乃始為寒。

於是開始出現寒症。

設不知壯水之主。

如果不知道如何補益腎水。

以急救其陰。

就只能用急救的方法來補益陰氣。

十數發而陰盡矣。

如此反覆發作十幾次,陰氣就會耗盡。

若多寒者曰牡瘧。

如果寒症較多,就稱為“牡瘧”。

非純寒無熱也。

這並不代表完全沒有熱,只是以寒症為主。

多寒者。

寒症佔了大部分,大約是十分之七八。

夫邪伏於心下。

邪氣潛伏在心下。

適在膻中心包之位。

正好位於胸骨上窩,心包的位置。

心為陽。

心臟屬陽。

陽邪從之。

陽邪氣就依附於心臟。

則心經虛。

心經就會虛弱。

曰心虛者。

這就是所謂的“心虛”。

熱收於內。

熱氣收縮在體內。

既收其邪。

因為邪氣被收縮在體內。

不易外出。

所以不易向外發散。

此寒多之一因也。

邪入心包。

君主之官震恐。

周身津液悉力內助。

遂使所受之邪。

為外圍而不得出。

又多寒之一因也。

心為牡臟。

故以名瘧。

治用蜀漆散。

和漿水吐其心下結伏之邪。

則內陷之邪與之俱出。

一舉而蕩逐無餘矣。

夫蜀漆常山苗也。

常山善吐。

何故不即用之。

而必取意於其苗者何居。

苗性輕揚。

入重陽之界。

引拔其邪。

合之龍骨鎮心寧神。

蠲除伏氣。

雲母安臟補虛。

白話文:

這是寒氣多的其中一個原因。邪氣入侵心包,君主之官(心臟)受到驚嚇,全身津液都竭力幫助心臟,導致所受的邪氣被外圍包圍而無法排出,這也是寒氣多的另一個原因。心臟是主宰的臟器,所以稱這種病為瘧疾。治療方法是用蜀漆散,用漿水調和後吐出心下結聚的邪氣,這樣內陷的邪氣也會隨之排出,一舉將邪氣全部清除。蜀漆是常山植物的苗,常山擅長吐出邪氣,為什麼不用常山而要特意用它的苗呢?因為苗的性情輕揚,能進入重陽之界,將邪氣引拔出來,搭配龍骨鎮心寧神,去除伏氣,雲母安臟補虛。

媚茲君主。

仲景煉石補天之功也。

乃溫瘧亦用此方。

更加蜀漆。

以取快吐者。

正以一吐則結伏之邪盡開。

而周身之癉者通。

榮衛並可藉以無忤。

是又以吐法為和法者也。

豈牡與溫證有相反。

而必以方為異處耶。

即如仲景治瘧病發渴。

謂亦治勞瘧。

乃出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方。

明系小柴胡湯。

渴者加栝蔞根。

去半夏。

為一定之法。

蓋以弦為少陽之脈。

寒熱不外半表半裡。

故渴雖陽明津竭。

白話文:

討好君主。

仲景煉石補天,用此方法。

溫瘧也可用這個藥方。

再加入蜀漆。

目的是讓病人快速嘔吐。

因為只要吐出來,積聚在體內的邪氣就會完全散去。

身體的病痛也會因此通暢。

氣血運行也會順利無阻。

這就是用吐法來達到和諧的方法。

難道牡與溫證有相衝突的地方,

就一定要用不同的藥方嗎?

就如同仲景治療瘧疾發燒口渴,

也說可以用此法治療勞瘧。

於是他就把柴胡去半夏,加上栝蔞的藥方拿出來。

很明顯就是小柴胡湯。

口渴的病人就加栝蔞根,

去掉半夏。

這是固定的方法。

因為弦脈屬於少陽。

寒熱症狀無非是表裡兼顧。

所以雖然口渴是因為陽明津液耗竭,

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

全是少陽之邪。

且內經刺法篇云。

渴者。

取之少陽。

非以其木火之勢劫奪胃津而然耶。

夫瘧邪進退於少陽。

亦即以此方進退以施其巧。

誠如趙先生所注藥性。

故曰亦可以治勞瘧也。

假如寒多微有熱者。

又或但寒少頃而不熱者。

又主柴胡桂薑湯。

且云服之如神。

觀其證或有似於牡瘧。

而微甚則大不同。

故仲景不立論。

且云如神。

知其邪之輕且淺矣。

誠以衛即表也。

白話文:

導致陽明津液枯竭的原因,都是因為少陽邪氣作祟。

《內經》刺法篇說:「渴了就取少陽。」這不就是因為少陽的木火之氣奪取了胃津嗎?

瘧疾邪氣進退於少陽,也正是利用這個方法進退來施展它的狡猾。

正如趙先生註釋的藥性,「柴胡桂薑湯」也可以治療勞瘧。

假如寒症多一些,但略帶一點熱;或者只寒一段時間不發熱,這時服用「柴胡桂薑湯」效果奇佳,宛如神效。

觀察它的病症,或許有點像牡瘧,但輕重程度卻大不相同。

所以仲景沒有給它立論,並且說「如神」,就知道這種邪氣輕微且淺薄。

因為衛氣就是表氣。

榮即里也。

胸中之陽散行於分肉之間。

今因邪氣痹之。

則外衛之陽反鬱伏於內守之陰。

而血之痹者。

愈結而不散。

遇衛氣之行陽而病發。

則其邪之入榮。

既無外出之勢。

而榮之素痹者。

亦不出而與陽爭。

所以多寒少熱。

或但寒無熱。

有如此也。

小柴胡湯本隨邪之進退以為進退者。

加桂枝、乾薑。

則進而從陽。

痹著之邪。

可以開已。

況加牡蠣以攻其堅。

以破其結。

陰陽不可豁然而汗解乎。

白話文:

榮,就是指身體的裏層。

胸腔內的陽氣原本應該散佈在肌肉之間,自由運行。

現在因為外邪入侵,阻礙了陽氣的流通。

所以外表的衛氣陽氣反而被困在內,守著裡面的陰氣。

而血液也因邪氣入侵而受阻,

愈加凝聚而不散開。

等到衛氣運行陽氣的時候,病症就發作了。

由於邪氣已經侵入到身體的裏層,

沒有向外排出的趨勢。

而裏層原本就受阻礙,

也無法向外與陽氣爭奪。

所以患者往往表現出寒症多,熱症少,

甚至只有寒症沒有熱症。

這就是這種病症的症狀。

小柴胡湯的藥性,會隨著邪氣的進退而調整。

如果加入桂枝和乾薑,

就會促進藥性向陽氣方向發展。

這樣一來,阻礙陽氣流通的邪氣,

就能夠被驅散。

更何況再加入牡蠣,可以攻破堅固的邪氣,

打破其凝聚的狀態。

這樣一來,陰陽之氣就能夠豁然開朗,順利排出汗液,解除病症,不是嗎?

故曰服一劑如神也。

然則加芩連之寒。

以退而從陰。

不又可於茲悟耶。

餘本仲景之義。

並集嘉言之議。

合而為論。

以為善治瘧者一助云爾。

白話文:

因此說,服用一劑藥後效果如同神妙一般。 然後再加上黃芩和黃連的寒性, 用以減緩熱勢並調和陰陽。 難道我們不能從這裡領悟一些道理嗎? 我遵循張仲景的理論基礎, 並且彙總了前人精闢的見解, 將這些融合在一起進行討論, 目的在於作為治療瘧疾的一個有益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