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1)

回本書目錄

(1)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論一首脈證十二條方十一首)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補註〕此論痙病也。非傷寒也。非寒而何得以太陽目之。以其頭痛腰脊痛。與太陽傷營不異。故以太陽定之。然既曰太陽。又何以名痙。其角弓反張。正內經之所謂痙也。痙亦為寒因。故寒鬱而熱。氣閉皮毛。汗無由出。全是傷營本證。所異者。止是不惡熱而反惡寒爾。其所以反惡寒者。何也。因其人先傷於濕。後復感寒。兩陰相合則寒。雖發熱。終為濕氣挾持。經絡筋節之間。閉而不宣。一身之陽。鬱抑而不外越。故身即熱。而情則惡寒也。又濕在筋節。則寒為所持。遂流連而不得去。正氣阻滯。邪氣獨留。又安望其屈伸如故。轉運無礙乎。角弓反張。有由來也。名曰剛者。寒氣堅勁。性使然也。後諸名家。惟王海藏得之。以擴仲景之意。謂三陽太陰皆病痙。項背反張屬太陽。若低頭視小。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痙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痙也。若發熱腹痛脈沉細者。太陰也。此論固善矣。惜其不及少陰厥陰。以全三陰之痙。豈二臟之經。不為內外之強,有類於太陰者乎。且靈樞曰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脊上至項。與足太陽筋合。其病在此。為主癇瘛及痙。在外陽病者。不能俯。在內陰病者。不能仰。此非少陰之病痙者乎。況厥陰肝臟主筋。又豈有風寒過甚。猶不自傷其筋。以致其筋緛短者耶。是可觸而悟矣。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衍義〕是症亦出傷寒論中。注謂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非陽明症。則是太陽中風。重感於濕。為柔痙也。表虛感濕。故曰柔痙。即上條所引內經為表裡兼濕內攻。大筋緛短。小筋弛長之痙也。所謂柔痙者。非不強也。但剛痙強而有力。柔痙強而無力為異爾。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衍義〕此條嚐出傷寒論痙病篇。彼不言難治。於是成無己止注其重感於濕。意殆以沉而細。系寒濕之本脈。故不言其難治。設不因寒濕之邪。而沉細見於太陽發熱之表病。則是陽病見陰脈。誠為難矣。若朱奉議以痙病脈盡沉遲弦細者非也。如脈經云。脈沉細。名曰陽中之陰。少氣。陰氣不通為痙。病發熱者。殆與此無少異爾。

〔補註〕太陽、陽經也。發熱、陽證也。何以知為痙。以有或剛或柔之證見也。脈沉與細陰脈也。沉為少陰本脈。而復不能鼓之使顯。乃有如絲者來去其間。則是無陽中又屬陰虛矣。何也。惟無陽令沉。無陰因細也。陽症陰脈。豈易治乎。嘉言為難治。初非不治。比類而觀。則仲景少陰例中。原有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法。余以為不可也。蓋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以脈沉是本。而發熱為標。是少陰兼太陽之表。猶易為力也。若夫太陽顯少陰之脈。有不難為功者乎。況較少陰更多一細乎。雖然。後條太陽病。脈亦沉細。何以不云難治。以有濕也。濕不但細宜。即沉並宜矣。然則又何以知其病之非濕乎。濕必流於關節。今關節無疼痛。故知之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太陽病,發燒沒有汗,反而怕冷,叫做「剛痙」。這是一種痙病,不是傷寒。雖然用「太陽」來命名,是因為頭痛、腰脊痛與太陽傷營症狀相似,但它實際上是痙病,角弓反張正是《內經》中所說的痙攣。痙病也是寒邪引起的,寒邪鬱結而發熱,氣閉塞在皮膚毛髮,汗液無法排出,都是傷營的本症。不同的是,它不畏熱反而怕冷。這是因為患者先受濕邪侵襲,後又感受寒邪,兩種陰邪相合就更寒了。雖然發燒,但終究是被濕邪牽制著,阻塞在經絡筋節之間,無法宣洩。全身陽氣鬱結不能外達,所以身體發熱,卻感覺怕冷。而且濕邪在筋節中,被寒邪所拘束,停滯不散,正氣受阻,邪氣獨留,怎麼還能期待肢體屈伸自如呢?角弓反張是有原因的。「剛」是指寒邪堅勁有力。後世許多醫家,只有王海藏理解了這個意思,擴展了張仲景的觀點,認為三陽太陰都能患痙病,項背反張屬於太陽經;低頭看東西,手腳抽搐,肘膝互相牽引是陽明經痙病;一隻眼睛或左右斜視,一隻手一隻腳抽搐是少陽經痙病;發燒腹痛,脈沉細弱是太陰經痙病。這個論述固然很好,可惜沒有包括少陰和厥陰,沒有完整地說明三陰的痙病。難道少陰、厥陰二臟的經脈,沒有像太陰經那樣,會因內外邪氣的侵犯而出現痙攣嗎?而且《靈樞》說足少陰的經脈循行於脊柱內側,沿著脊柱向上到項部,與足太陽經脈相合,如果此經脈生病,就會引起癇、瘛和痙攣。在體表陽經發病,病人不能彎腰;在體內陰經發病,病人不能仰臥。這難道不是少陰經的痙病嗎?況且厥陰肝臟主筋,怎麼可能風寒過度,而不傷及筋脈,導致筋脈收縮呢?這一點是可以觸類旁通的。

太陽病,發燒出汗但不怕冷,叫做「柔痙」。這個症狀也出現在《傷寒論》中,注釋說太陽病發燒出汗是表虛,應該怕冷,如果不怕冷,就是陽明病。但現在發燒出汗又不怕冷,不是陽明病,而是太陽中風,再次感受濕邪,導致柔痙。表虛感濕,所以叫做「柔痙」。這與上面引述《內經》中說的表裡兼有濕邪內侵,大筋收縮,小筋鬆弛的痙病是一樣的。「柔痙」不是不強,只是與「剛痙」相比,剛痙強而有力,柔痙強而無力而已。

太陽病,發燒脈沉細,叫做痙,很難治癒。這條出自《傷寒論》痙病篇,原書沒說難治。成無己注釋說這是再次感受濕邪,認為脈沉細是寒濕的本脈,所以沒有說難治。如果沒有寒濕邪氣,而太陽病的表證出現陰脈,也就是陽病見陰脈,那確實是很難治的。朱奉議說痙病的脈都是沉遲弦細,這是錯的。像《脈經》上說,脈沉細叫做陽中之陰,少氣,陰氣不通則為痙,如果發熱,幾乎與此相同。

太陽是陽經,發燒是陽證,為什麼知道是痙病呢?是因為有剛痙或柔痙的症狀出現。脈沉細是陰脈,沉是少陰的本脈,而且不能鼓動它使之明顯,像絲線一樣來去不定,這是沒有陽氣,又屬陰虛。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陽氣所以沉,沒有陰氣所以細。陽證陰脈,怎麼容易治呢?說難治是正確的,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治。類比來看,《傷寒論》少陰病中,本來就有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方劑,但我認為不可用。因為剛開始得病,反而發燒脈沉,因為脈沉是本,發燒是標,這是少陰兼太陽的表證,還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太陽經明顯出現少陰的脈象,那還有什麼難治的呢?況且比少陰病多了個細脈。雖然如此,下一條太陽病,脈也沉細,為什麼不說難治?因為有濕邪。濕邪不僅使脈細,也使脈沉。那麼又怎麼知道這個病不是濕邪呢?濕邪必然流注關節,現在關節沒有疼痛,所以知道這是太陽病,出汗太多,因而導致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