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俊

《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None

2.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夫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衍義〕此證半身不遂者。

偏風所中也。

但臂不遂者。

風邪上受也。

風之所客。

凝澀榮衛。

經脈不行。

分肉筋骨俱不利。

故曰此為痹。

衛者。

水穀之悍氣。

陽也。

溫分肉。

肥腠理。

循行脈外。

佐其動也。

滑利充溢。

榮者。

水穀之精氣。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二首

夫風之為病。
風邪入侵人體,就會導致疾病。

當半身不遂。
患者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

或但臂不遂者。
或者只有手臂不遂,無法活動。

此為痹。
這些症狀都是風痺的表現。

脈微而數。
患者的脈象微弱而頻數。

中風使然。
這是因為風邪侵襲導致的中風。

〔衍義〕此證半身不遂者。
半身不遂是偏風侵襲造成的。

偏風所中也。
偏風指的是風邪從身體一側侵入。

但臂不遂者。
只有手臂不遂,是風邪從上部侵入造成的。

風邪上受也。
風邪指的是風邪。上受指的是從上部侵入。

風之所客。
風邪入侵人體,會停留於某些部位。

凝澀榮衛。
風邪會使營衛之氣運行不暢,導致氣血凝滯。

經脈不行。
經絡受阻,氣血無法正常運行。

分肉筋骨俱不利。
肌肉、筋骨都失去力量,無法正常活動。

故曰此為痹。
因此,這些症狀都是風痺的表現。

衛者。
衛氣指的是水穀精氣中的陽氣。

水穀之悍氣。
水穀精氣中的陽氣,具有強健的力量。

陽也。
衛氣屬陽,具有溫暖人體的作用。

溫分肉。
衛氣溫暖肌肉,使之柔軟。

肥腠理。
衛氣滋潤皮膚毛孔,使之豐滿。

循行脈外。
衛氣循行於脈絡外圍,起到保護作用。

佐其動也。
衛氣協助手腳等器官的活動。

滑利充溢。
衛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充滿全身。

榮者。
營氣指的是水穀精氣中的陰氣。

水穀之精氣。
營氣是水穀精氣中的精華,具有滋養人體的作用。

陰也。

循脈中。

應刻而動。

沉動翕徐。

今因風著為痹。

榮遂改微。

衛遂變數。

故脈微數也。

此即內經風論謂風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耳。

其餘散於各篇。

不言風而病偏枯者。

則不可勝數。

或得之汗出偏沮。

或得之陽盛陰不足。

或胃脈內外大小不一。

或心脈小堅急。

或腎水虛者。

靈樞亦敘於熱病篇中。

皆能致偏枯喑痱之病。

觀夫經旨不言其邪。

惟從陰陽臟氣有餘不足之故。

白話文:

這是陰氣的表現。

陰氣循行於脈絡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陰氣的運作也隨之改變,有時沉潛,有時活躍,有時緩慢,有時迅速。

如今因為風邪入侵,導致痹症的產生,

營氣變得微弱,衛氣也變得不穩定。

因此脈象呈現微弱而數的狀態。

這就是《內經》中風論所說的「風各入其門戶所中」的症狀之一。

其餘的相關論述散佈在各篇章中,

雖然沒有明確提及風邪,但導致偏枯的病症卻不勝枚舉。

有些人因汗出過度而導致偏枯。

有些人因陽氣盛而陰氣不足導致偏枯。

有些人因胃脈內外粗細不一致導致偏枯。

有些人因心脈細小而緊急導致偏枯。

有些人因腎水虛弱導致偏枯。

《靈樞》的熱病篇中也描述了這些導致偏枯和喑痱的病因。

綜觀這些經文,並沒有直接提到病邪,

而是從陰陽、臟腑、氣血的虛實角度來分析病因。

豈無深旨。

是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房勞。

凡能傷其陰陽臟氣之虛。

致榮衛經脈痹而不能周流於身者。

皆其邪也。

不可一言而盡指之故耳。

劉河間因不以此證列於風類。

而乃入火類。

曰中風癱瘓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

亦非外中於風。

良由將息失宜。

而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

不能制之。

而熱氣拂鬱。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卒倒無知也。

或即不死。

發過而偏枯者。

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

白話文:

豈無深旨。

這其中當然有深奧的道理。

是六淫七情飲食起居房勞。

這些原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不節、起居無度、房事過度、勞累過度。

凡能傷其陰陽臟氣之虛。

凡是能損傷人體陰陽、臟腑氣血的虛弱狀態的因素。

致榮衛經脈痹而不能周流於身者。

導致營衛氣血經絡阻塞,不能暢通運行於全身。

皆其邪也。

這些都是致病的邪氣。

不可一言而盡指之故耳。

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其原因,所以才說「皆其邪也」。

劉河間因不以此證列於風類。

劉河間(指中醫學家劉完素)因為不認為這個病症屬於風邪所致,

而乃入火類。

所以將其歸類於火邪。

曰中風癱瘓者。

說中風癱瘓這種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

並不是因為肝木之風過盛。

亦非外中於風。

也不是因為受到外界的風邪入侵。

良由將息失宜。

而是因為生活起居不當,

而心火暴甚。

導致心火過盛,

腎水虛衰。

腎水不足,

不能制之。

無法抑制心火。

而熱氣拂鬱。

熱氣上衝,導致心神昏蒙。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

筋骨失去功能,

卒倒無知也。

突然昏倒失去知覺。

或即不死。

或者即使不死,

發過而偏枯者。

病發之後,就會導致半身不遂,偏癱。

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

因為經絡左右貫通,火熱之氣在經絡中運行,

鬱結氣血。

不能宣通。

若一例得通則否者。

痹而癱瘓也。

此論發前人所未發。

觀是書者。

尤宜兼通焉。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

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

即重不勝。

邪入於腑。

即不識人。

邪入於臟。

白話文:

氣血瘀滯,無法暢通。如果能疏通,則不會出現以下症狀。

身體會感到麻木癱瘓。

這篇文章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

閱讀這本書的人,更應該全面理解。

寸口脈浮而緊,緊代表寒氣,浮代表虛弱。寒虛交雜,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浮脉代表血虛,经络空虛,邪氣无法排出,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左侧或右侧。邪氣緩慢,正氣急迫,正氣牽引邪氣,導致口眼歪斜、行動不便。邪氣停留在經絡,造成皮膚麻木。邪氣停留在經脈,則感到沉重无力。邪氣入侵腑臟,則失去意識。邪氣入侵臟腑,則不認識人。

舌即難言。

口吐涎沫。

〔衍義〕內經有謂十二經絡脈者。

皮之部也。

百病之生。

必先於皮毛。

邪中之。

腠理開。

開則邪入。

客於經絡。

留而不去。

傳入於經。

留而不去。

傳入於腑。

稟於腸胃。

仲景今言是病。

即此之謂也。

絡脈。

蓋經脈行氣。

皆在皮部。

絡脈浮近於皮膚。

故善惡之色見於外。

經脈伏行於隧道。

故善惡之脈。

朝於寸口而後見。

白話文:

(衍義)

《內經》裡提到十二經絡脈,是屬於皮膚的範疇。百病的發生,必定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邪氣入侵,腠理開合,開合之間邪氣便侵入體內,停留在經絡之中,久久不去,再傳入經脈,依然停留在經脈之中,久久不去,最終傳入臟腑。臟腑受損,則影響腸胃。仲景現在所說的是這種病,也就是這個道理。

絡脈不自動。

隨經脈而動。

此由絡脈之血空虛。

所以脈見得也。

寒邪之氣緊束。

故浮緊之脈。

並見於寸口。

絡脈從經脈。

左右雙行。

當邪入之時不治。

至於其邪隨絡脈流行。

邪所在之側。

則血虛。

虛則經氣緩。

邪所不在之側。

則血和。

和則經氣行如度而急。

緩急牽引。

故口緩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

其衛氣循於皮膚之中。

分肉之間者。

與之相遇。

則不榮於肌膚。

白話文:

經絡裡的血管不會自行運作,而是隨著經脈的流動而移動。這是因為經絡裡的血管血氣虛弱,所以才會在脈搏上顯現出來。寒邪的氣息會緊緊束縛著經絡,因此出現浮緊的脈象,並且在寸口脈處都能感受到。

經絡裡的血管會沿著經脈左右兩側平行排列。當邪氣入侵時如果沒有治療,邪氣就會隨著經絡裡的血管流動。邪氣所在的部位,血管就會虛弱,虛弱就會導致經絡的氣血運行緩慢。邪氣不在的部位,血管就充盈,充盈就會導致經絡的氣血運行順暢且快速。緩慢和快速相互牽引,就會造成嘴歪眼斜、行動不便的症狀。

邪氣存在於經絡裡,它會循著皮膚和肌肉之間的衛氣運行,並與之相遇,就會影響到皮膚的營養供應,使皮膚失去光澤。

故肌膚不仁。

邪在於經。

則榮氣之行澀。

內不養於骨。

則骨重。

外不滋於肉。

則身重而不勝。

仲景所謂入腑入臟者。

腑六臟五。

果何屬也。

意即內經之所謂稟於胃者也。

夫胃者土也。

水穀之海。

十二經皆受氣於胃。

胃者六腑之總司。

多氣多血者也。

心者神明之宅。

五臟之主。

由是諸腑經絡受邪。

變氣則歸於胃。

胃得之則熱甚。

津液壅溢為痰涎。

閉塞隧道。

白話文:

所以皮膚失去知覺。邪氣在經脈中。這樣就會使營氣運行不暢。內部不能滋養骨頭,就會骨頭沉重。外部不能滋養肌肉,就會身體沉重而無力。仲景所說進入腑臟的,腑六臟五,究竟屬於哪個呢?意思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受氣於胃的。胃是土,是水穀之海,十二經脈都從胃中受氣,胃是六腑的總司,是氣血充足的地方。心是神明居住的地方,是五臟之主。因此,諸腑經絡受到邪氣,變化的氣就會歸於胃。胃得到邪氣就會非常熱,津液積聚就會形成痰涎,阻塞通道。

榮衛不行。

胃之支。

別脈上絡於心者。

並塞其神氣出入之竅。

故不識人也。

諸臟受邪。

極而變者。

亦必歸於心。

於是心得邪。

則神散而樞機息。

舌者心之竅。

機息則舌縱。

廉泉開。

舌縱。

則難以言。

廉泉開。

則口流涎。

此是俗所宗之說也。

侯氏黑散 治大風。

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者。

(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乾薑(三分) 芎藭(三分) 桂枝(三分)

白話文:

人體的榮衛氣血運行失常。胃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是支撐人體的根本。別脈上連接心臟。邪氣阻塞了神氣出入的通道。因此患者無法辨認他人。各種臟腑受到邪氣侵襲,最終都會影響到心臟。心臟一旦受到邪氣的侵犯,神氣就會散亂,心臟的功能就會停止。舌頭是心臟的門戶,心臟功能停止,舌頭就會伸出,廉泉穴就會張開。舌頭伸出,就難以說話;廉泉穴張開,就會流口水。這就是民間常用的说法。

侯氏黑散可以治療大風病。患者四肢沉重,心寒無力。

藥方: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乾薑(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

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食能助藥力。

〔衍義〕心主血。

陽臟也。

榮衛不布。

內無所養。

則心中惡寒。

不足生焉。

是以菊花為君。

治風兼治濕。

治風以防風佐。

治濕以白朮佐。

桔梗亦能治風痹。

通膈氣。

舟楫諸藥。

細辛、桂枝助防風。

白話文:

上面列出了十四味藥材。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狀。

每次服用用酒調和,用方寸匕(古代容量單位,約為一湯匙)盛裝。

一天服用一次。

一開始服用二十天。

用溫酒調和服用。

服用期間禁止食用任何魚肉和大蒜。

平常應該食用冷食。

服用六十天後停止。

如果藥物積聚在腹中無法排出,可以用熱食來幫助排出。

食用冷食可以增強藥效。

心臟主宰血液循環,是陽性的器官。

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內臟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心寒的症狀,無法維持生命。

因此,方劑中以菊花為主藥,用以治療風寒和濕氣。

以防風輔助治療風寒,以白朮輔助治療濕氣。

桔梗也有治療風濕痺痛的作用,還可以通暢隔膜氣。

方劑中的其他藥材,例如細辛、桂枝,可以增強防風的功效。

礬石茯苓助白朮。

黃芩、乾薑、牡蠣。

開利內外寒熱痹氣。

參、歸更與乾薑、牡蠣。

治心中惡寒不足者。

初治欲開其痹著。

則用溫酒以行藥勢。

禁諸熱物。

宜冷食者。

為礬石能固澀諸藥。

助其久效。

而礬石性得冷即止。

得熱即下故也。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榮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癮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白話文:

因為礬石可以收斂藥性,幫助其他藥物持久有效。礬石的特性是遇冷則收斂,遇熱則流散,所以要避免溫熱的食物。

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寸口脈遲而緩,遲代表寒症,緩代表虛症。如果寸口脈緩代表血虛,如果寸口脈緩代表中風。

如果邪氣侵犯經脈,則會出現全身發癢,出現疹子。如果心氣不足,邪氣入侵,則會出現胸悶氣短。

〔衍義〕天道乾健而坤靜順。

人道亦應之。

氣健而血順也。

血氣和平。

然後脈不緩不急。

不遲不數。

日行百刻。

以周於身而朝寸口。

是以候寸口以求其虛實。

遲則知陽氣之不能健運。

緩則知榮氣之應刻不逮。

榮氣不逮則亡血。

衛氣不運。

因而中風。

經虛邪入。

榮衛不布於皮膚。

血凝津滯。

發為身癢癮疹。

然疹有赤白。

不獨屬風也。

原屬津凝血滯。

治與濕同。

且榮衛不健。

白話文:

衍義

天道的運行像乾卦一樣剛健,像坤卦一樣靜順,人體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氣血要健旺而運行順暢。只有當氣血平和,脈象才會不緩不急、不遲不數,每天運行一百刻,循環全身而到達寸口脈。所以我們觀察寸口脈來判斷人體的虛實。

脈搏遲緩,說明陽氣不能健旺運作;脈搏緩慢,說明榮氣不足以應付時間的推移。榮氣不足則會導致失血,衛氣不能運行,就會導致中風。經脈虛弱,外邪就會入侵,榮衛之氣不能佈散於皮膚,血液凝滯津液停積,就會引發身癢癮疹。

不過,癮疹有赤色和白色兩種,不一定是單純的風邪引起的,而是由於津液凝滯、血液瘀積所致,治療方法與濕邪相似。而且,榮衛之氣虛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與邪混鬱於胸中。

則害其宗氣之布息。

故胸滿而短氣也。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

杵粗篩。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

提井花水三升。

煮三沸。

溫服一升。

治大人風引。

少小驚癇瘛瘲。

日發數十次難療等證。

熱邪以除。

巢氏云。

腳氣宜風引。

〔衍義〕風者外司厥陰。

白話文:

當邪氣與體內正氣混雜鬱積於胸部時,就會損害人體的宗氣正常運作,導致胸部滿悶、呼吸短促。

風引湯能夠消除熱邪,治療癱瘓、癲癇。

藥材包括: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以上十二味藥材,先將它們搗碎成粗粉,再用皮囊盛裝。取三指寬的藥粉,放入三升的井水(最好是取用井裡開的花水),煮沸三次,然後溫溫地服用一升。

此湯方可以治療成年人因風邪入侵引起的各種病症,以及孩童因驚嚇導致的癲癇、抽搐等反覆發作、難以治癒的疾病。

服用此湯方,可以將體內的熱邪清除。

巢氏說:腳氣病也適合用風引湯治療。

【衍義】風邪是外感病邪,主要侵犯人體的厥陰經。

內屬肝木。

上隸手經。

下隸足經。

中見少陽相火。

所以風自內發者。

由火熱而生也。

風生必害中土。

土主四肢。

土病則四末不用。

聚液成痰。

癱瘓者。

以風邪挾痰於四肢故也。

癇者。

以風熱急其筋脈。

內應於心主故也。

由是二者。

儘可用此湯治之。

首用大黃之寒走而不止者瀉之。

俾火退風息。

凝痰掃去矣。

復用乾薑之熱止而不走者。

何哉。

前哲有云。

大黃之推陳致新。

白話文:

內屬肝木

指的是風病的病因與肝臟有關,肝臟屬木,木主風。

上隸手經

風病會影響手部經絡。

下隸足經

風病也會影響腳部經絡。

中見少陽相火

風病與少陽經的相火有關,少陽經主風熱。

所以風自內發者,由火熱而生也

風病的病源來自於體內肝火,肝火旺盛就會生風。

風生必害中土

風邪會損害脾土,脾土為中土,主四肢。

土主四肢,土病則四末不用

脾土受損,四肢就會無力。

聚液成痰

脾土受損,水液代謝失調,就會形成痰濕。

癱瘓者,以風邪挾痰於四肢故也

癱瘓是因為風邪和痰濕停留在四肢所致。

癇者,以風熱急其筋脈,內應於心主故也

癇症是因為風熱侵入筋脈,影響心臟功能。

由是二者,儘可用此湯治之

對於癱瘓和癇症,可以用此方治療。

首用大黃之寒走而不止者瀉之

首先使用大黃,大黃性寒,能瀉火,而且能快速下行,能將體內熱邪排出。

俾火退風息

目的是讓肝火消退,風邪消失。

凝痰掃去矣

痰濕也隨之清除。

復用乾薑之熱止而不走者

接着使用乾薑,乾薑性熱,能止瀉,防止大黃寒性過強,損傷脾胃。

何哉?

為什麼要這樣做?

前哲有云,大黃之推陳致新

古代醫家認為,大黃能促進新陳代謝,將體內的邪氣排出。

總結來說

這段文字描述了肝火生風,風邪影響脾土,導致痰濕凝滯,進而產生癱瘓和癇症的病理過程,並提出用大黃、乾薑治療的方案。

如將軍之戡定禍亂。

然使將無監軍。

兵無嚮導。

能獨成其功乎。

夫一陰一陽之為道。

故寒與熱相濟。

行與止相須。

然後寒者不慘。

熱者不酷。

行者不疾。

止者不停。

所以大黃逐熱行滯。

以通榮衛而利關節。

則必以乾薑安之。

桂枝導之。

佐大黃之達四肢臟腑而不肆其峻快。

不然。

將從諸藥石而下走矣。

桂枝又散風木。

乾薑又能治血。

祛風濕痹。

去風毒痹。

二者因得以相製為使。

白話文:

就像將軍平定禍亂一樣,若使將軍沒有監軍,士兵沒有嚮導,能夠單獨完成任務嗎?

天地之道,陰陽互補。所以寒熱相濟,行止相依,才能使寒者不至過於寒冷,熱者不至過於炎熱,行者不致過於急躁,止者不致過於停滯。

因此,大黃能驅逐熱邪,促進流通,通達榮衛,利於關節,但必需要以乾薑來安撫它,以桂枝引導它,輔助大黃藥力直達四肢臟腑,而不至於過於峻猛快速。否則,大黃將會從藥石中下瀉而走,無法達到治療效果。

桂枝又能散風寒,乾薑又能治血,祛除風濕痺痛,驅除風毒痺痛。二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猶慮乾薑之熱中。

更以石膏、滑石制之。

稟清肅之金性。

以制木救土。

瀉陽明肺熱。

解肌肉風痹也。

陰水不足。

火因妄動而生風。

滿招損。

自役其心。

精神不守。

非鎮重之劑。

則不能安其神。

益其水。

故以寒水石補陰水。

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蠣、龍骨斂精神。

定魂魄。

固根本也。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

妄行。

獨語不休。

無寒熱。

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一分)

白話文:

雖然擔心乾薑的熱性會傷到人體,但我們仍然用石膏和滑石來中和它。這因為石膏和滑石具有清肅的金性,可以剋制木性,救助土性,從而達到瀉去陽明經肺部的熱氣,緩解肌肉風濕痺痛的作用。

然而,由於陰水不足,火氣妄動而生風,容易導致滿招損,心神不寧,精神不守。這種情況下,若不使用鎮重之劑,就無法安神益水。因此,我們用寒水石來補充陰水,再用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蠣、龍骨來收斂精神,安定魂魄,鞏固根本。

防己地黃湯可以治療像狂躁一樣的病症,表現為妄行、獨語不停、無寒熱,脈象浮。其中,防己用量為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

以酒一杯。

漬之一宿。

絞取汁。

生地黃二斤。

㕮咀蒸之。

如斗米飯久。

以銅器盛其汁。

更絞地黃汁。

和分再服。

〔衍義〕狂走譫語有熱。

脈長者則陽明。

若此無寒熱。

其脈浮者。

非其證也。

然脈浮者。

血虛從邪。

並於陽而然也。

內經曰。

邪入於陽則狂。

此狂者。

謂五臟陰血虛乏。

魂魄不清。

昏動而然也。

桂枝、防風、防己、甘草。

白話文:

藥方

  1. 將桂枝、防風、防己、甘草四味藥材,用一杯酒浸泡一整夜。
  2. 將浸泡好的藥材絞取汁液。
  3. 將兩斤生地黃切碎,用蒸籠蒸煮,時間如同煮一斗米飯的時間一樣久。
  4. 用銅器盛裝蒸好的生地黃汁。
  5. 再將生地黃絞取汁液,與蒸好的汁液混合在一起。
  6. 將混合好的藥汁分成多次服用。

解說

患有狂躁、胡言亂語且發熱的病人,脈象偏長,則屬於陽明經病症。 如果病人沒有寒熱症狀,脈象卻浮,則不屬於此病症。 然而,脈象浮的病人,通常是因為血虛,導致外邪入侵而引發病症。 《內經》記載,邪氣入侵陽氣,就會導致狂躁。 這種狂躁症狀,是因為五臟陰血虛乏,導致魂魄不清,神志昏亂而造成的。

藥材

  • 桂枝
  • 防風
  • 防己
  • 甘草

酒浸其汁。

用是輕清。

歸之於陽。

以散其邪。

用生地黃之涼血補陰。

熟蒸以歸五臟。

益精養神也。

蓋藥生則散表。

熟則補衰。

此煎煮法也。

又降陰法也。

陰之不降者。

須少升以提其陽。

然後降之。

方可下。

不然則氣之相併。

不得分解矣。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上二味。

為散沐了。

以方寸匕摩上。

令藥力行。

〔衍義〕頭者諸陽之所會。

太陽為之長。

白話文:

將藥材浸泡在酒中,取其汁液。

此法可使藥性變得輕清,

將藥力引導至陽經,

以散去體內的邪氣。

使用生地黃的涼血補陰之效,

以熟蒸的方式使藥力歸於五臟,

有助於益精養神。

因為藥材生用可以散發表面的寒氣,

熟用則能補益身體衰弱之處。

這是煎煮藥材的原理,

同時也是一種降陰的方法。

若陰氣無法下降,

需要稍微提升陽氣,

然後再讓陰氣下降,

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否則氣機互相糾纏,

無法順暢地分解。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炮製一枚)、鹽(等量)

以上兩種藥材。

研磨成細粉,

用方寸匕(古代量具,約相當於一湯匙)

塗抹在患處,

讓藥力滲入肌膚。

衍義

頭部是所有陽經匯集的地方,

太陽經是其中最主要的經脈。

若風寒濕客之。

諸陽不得流通。

與邪壅塞於巔而作痛。

故用附子性之走者。

於疾處散其邪。

以鹽味之潤下。

從太陽膀胱水性者佐之。

用以引諸藥下降。

則壅通而病愈矣。

寸口脈沉而弱。

沉即主骨。

弱即主筋。

沉即為腎。

弱即為肝。

汗出入水中。

如水傷心。

歷節黃汗出。

故曰歷節。

〔衍義〕腎主水。

骨與之合。

水性下。

故脈沉者。

病在骨也。

肝藏血。

白話文:

如果風寒濕邪入侵人體,就會導致陽氣不能通暢流通。邪氣阻塞在頭頂,就會造成疼痛。因此,我們要使用附子這種性狀走散的藥物,在患處散去邪氣,並用鹽味潤下,配合太陽膀胱水性的藥物,引導藥力下降。這樣一來,阻塞就能通暢,病痛自然就能痊癒。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脈也代表腎臟,弱脈則代表肝臟。汗出如水,就像水傷害了心臟一樣。關節處伴隨著黃色汗水排出,所以稱為「歷節」。

腎臟主水,骨骼與之相合。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因此脈象沉者,病症就位於骨頭。肝臟藏血,血氣不足,就會導致脈象虛弱。

筋與之合。

血性濡。

血虛則脈弱。

故脈弱者病在筋也。

心主汗。

汗出入水。

其汗為水所主。

心氣不得越。

因而傷之。

水汗相搏。

聚以成濕。

濕成則內應於脾。

脾、土也。

土克腎水。

是以濕傷其骨。

關節者。

骨之所湊。

筋之所束。

故濕獨善流關節。

以克其所勝。

侮其不勝。

然水汗所郁之濕。

久變為熱。

濕熱相蒸。

濕屬土。

土色黃。

白話文:

筋與血互相結合。

血液的性質是滋潤。

血液虛弱就會導致脈搏微弱。

所以脈搏微弱的人,病症在筋。

心臟主導汗液。

汗液出入依靠水。

汗液的產生由水所主導。

心臟的氣血無法超越。

因此受到損傷。

水和汗液相互搏鬥。

聚集在一起形成濕氣。

濕氣形成後,內應於脾臟。

脾臟屬於土。

土剋制腎臟的水。

所以濕氣會傷及骨骼。

關節是骨骼互相連接的地方。

由筋絡束縛著。

因此濕氣特別容易侵襲關節。

以剋制它所勝的,

欺凌它所不能勝的。

然而水和汗液鬱結的濕氣,

久了會轉變成熱。

濕熱互相蒸騰。

濕氣屬土。

土的顏色是黃色。

是以歷節發出黃汗也。

趺陽脈浮而滑。

滑則穀氣實。

浮則汗自出。

〔衍義〕趺陽胃脈屬土。

土濕所化也。

脈經謂浮滑為有宿食。

此雖非宿食之谷。

然滑乃陽盛也。

內經曰。

食入於胃。

長氣於陽。

是乃飲食肥美所長之陽。

成其濕熱之氣。

宜乎亦得稱以谷也。

脈浮汗自出者。

內經曰。

汗者谷之精氣。

今谷之盛陽。

出之於表。

浮為衛虛。

不能固腠理。

因自汗出也。

白話文:

是以歷節發出黃汗也。

意思是說,因為關節部位發出黃色的汗。

趺陽脈浮而滑。

趺陽脈是指足背部的陽脈,浮而滑指的是脈象浮在表面,並且滑利流利。

滑則穀氣實。

滑利的脈象代表谷氣充足。

浮則汗自出。

脈象浮在表面,表示汗液自然流出。

〔衍義〕趺陽胃脈屬土。

趺陽脈屬於胃經,而胃經屬土。

土濕所化也。

土氣容易化為濕氣。

脈經謂浮滑為有宿食。

脈經記載,浮滑的脈象代表有宿食。

此雖非宿食之谷。

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宿食,

然滑乃陽盛也。

但是滑利的脈象代表陽氣旺盛。

內經曰。

《內經》中說:

食入於胃。

食物進入胃中,

長氣於陽。

滋養陽氣。

是乃飲食肥美所長之陽。

這是由於飲食豐盛滋潤,而使陽氣增強。

成其濕熱之氣。

因此形成濕熱之氣。

宜乎亦得稱以谷也。

所以也可以稱之為谷氣。

脈浮汗自出者。

脈象浮在表面,汗液自然流出。

內經曰。

《內經》中說:

汗者谷之精氣。

汗液是谷氣的精華。

今谷之盛陽。

現在谷氣旺盛的陽氣,

出之於表。

從身體表面排出。

浮為衛虛。

脈象浮在表面,代表衛氣虛弱。

不能固腠理。

無法固護皮膚腠理。

因自汗出也。

所以就會自然出汗。

少陰脈浮而弱。

弱則血不足。

浮則為風。

風血相搏。

即疼痛如掣。

盛人脈澀小。

短氣。

自汗出。

歷節疼。

不可屈伸。

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衍義〕少陰脈者。

太衝腎脈也。

腎脈本沉。

因飲食當風使之浮。

浮則腎傷。

腎屬陰。

主血。

傷必不足而脈弱也。

肥人本多氣多血。

其脈充盛。

今反澀。

由其血不足也。

小者氣衰也。

由飲酒所致。

蓋因酒濕熱有毒。

白話文:

少陰脈浮起來又虛弱,虛弱就代表血氣不足,浮起來就代表有風邪入侵。風邪和血氣相互搏鬥,就會造成疼痛,就像被拉扯一樣。體型豐滿的人,脈象原本應該飽滿有力,現在卻澀小,而且呼吸急促,自發性出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展,這些都是因為喝酒後出汗,又遇到風寒造成的。

少陰脈就是太衝穴,也就是腎經。腎經原本應該沉潛,因為飲食不當又吹風,才導致它浮起來,浮起來就代表腎臟受損。腎臟屬陰,主管血氣,受損了就會血氣不足,所以脈象才會虛弱。體型豐滿的人原本氣血充足,脈象應該充盈,現在反而澀小,就是因為血氣不足。脈象微小代表氣血衰弱,這是因為喝酒造成的,因為酒性濕熱有毒。

飲之過則傷衛傷榮。

迫津為汗。

汗出當風。

乘虛入客。

與衛相干。

則短氣自汗出。

入傷筋骨。

則歷節疼痛。

不可屈伸。

諸肢節疼痛。

身體尪羸。

腳腫如脫。

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白話文:

喝水過多就會傷及衛氣和榮氣。

逼迫津液就會流汗。

流汗後遇到風寒就會容易生病。

趁虛而入,入侵人體。

與衛氣相連。

就會出現氣短自汗的症狀。

入侵人體後會損傷筋骨。

就會導致關節疼痛。

無法彎曲伸展。

四肢關節疼痛。

身體虛弱無力。

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

頭暈目眩,氣短乏力。

身體發熱,想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可以治療這些症狀。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藥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炮製)

以上九味藥材。

用七升水。

煎煮至二升即可。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衍義〕此風寒濕痹其榮衛。

三焦之病。

頭眩短氣。

上焦痹也。

諸肢節疼痛。

身體尪羸。

筋骨痹。

韻書以尪為火。

以羸為筋結也。

然濕多則腫。

寒多則痛。

風多則動。

故用桂枝治風。

麻黃治寒。

白朮治濕。

防風佐桂。

附子佐麻黃、白朮。

其芍藥、生薑、甘草。

亦和發其榮衛。

如桂枝例也。

知母治腳腫。

引諸藥祛邪益氣力。

附子行藥勢為開痹大劑。

白話文:

〔衍義〕

這是針對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的表裡,導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失調的病症。

具體表現為

  • 頭暈眼花、呼吸短促,這是上焦痹阻的症狀。
  • 四肢關節疼痛,身體虛弱,筋骨疼痛,這是風寒濕邪侵犯經絡所致。

解釋

  • 尪羸是指身體虛弱無力,筋骨疼痛。
  • 濕氣過盛會導致腫脹,寒氣過盛會導致疼痛,風氣過盛則會導致肢體活動不靈活。

因此,本方選用

  • 桂枝:治療風邪。
  • 麻黃:治療寒邪。
  • 白朮:治療濕邪。
  • 防風:輔助桂枝驅散風邪。
  • 附子:輔助麻黃、白朮驅寒除濕。
  • 芍藥、生薑、甘草:和解表裡,疏通經絡,如同桂枝的作用。
  • 知母:治療腳腫,引導藥物祛除邪氣,增強體力。
  • 附子:促進藥力流通,是治療痹症的重要藥物。

總結

此方溫中散寒,祛風除濕,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表裡失調,三焦痹阻,身體虛弱等症狀。

然分兩多而水少。

恐分其服而非一劑也。

三因方云。

每服四錢。

味酸則傷筋。

筋傷則緩。

名曰泄。

咸則傷骨。

骨傷則痿。

名曰枯。

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

榮氣不通。

衛不獨行。

榮衛俱微。

三焦無所御。

四屬斷絕。

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

黃汗出。

脛冷。

假令發熱。

便為歷節也。

〔衍義〕內經云。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味過於咸。

白話文:

但是分成兩份太多,而水卻很少。

恐怕是把藥分成幾服,而不是一劑。

《三因方》說:

每一服四錢。

味道酸就會傷筋。

筋傷就會鬆弛。

叫做泄。

鹹就會傷骨。

骨傷就會痿弱。

叫做枯。

枯泄互相搏鬥。

叫做斷泄。

營氣不通暢。

衛氣不能獨自運行。

營衛都衰微。

三焦沒有辦法統御。

四肢筋骨斷絕。

身體消瘦。

單腳腫大。

黃汗流出。

小腿冰冷。

假如發燒。

就會成為歷節病。

〔衍義〕《內經》說:

味道過於酸,

肝氣就會損傷津液。

味道過於鹹,

大骨氣勞。

短肌以津。

蓋謂津液不仁而內溢。

短肌。

謂走血而肌縮。

大骨氣勞。

謂鹹入骨走血。

髓無養也。

由是知此之謂泄。

即溢也。

津液不溢。

蓄而成濕。

筋得濕。

則弛長而緩。

故名為泄。

髓無血也。

咸多傷骨。

因致痿而為枯。

血走。

絕而不流。

謂之斷。

濕勝謂之泄。

血不流則榮不通。

榮與衛相將。

榮不通。

則衛不獨行也。

三焦形體。

白話文:

骨頭氣虛體力勞累。

肌肉短縮是因為津液不足。

這是指津液失卻正常功能而往外溢出。

肌肉短縮,

是指血液運行不暢導致肌肉收縮。

骨頭氣虛體力勞累,

是指過多的鹹味進入骨頭,損傷血液,

骨髓得不到滋養。

由此可知,這種情況叫做泄,

也就是溢出。

津液不溢出,

就會積聚而形成濕氣。

筋絡受濕氣影響,

就會變得鬆弛延長而軟弱無力。

因此稱為泄。

骨髓沒有血液滋養,

過多的鹹味會損傷骨頭,

最終導致痿弱枯竭。

血液運行不暢,

就會停止流動,

稱為斷。

濕氣過盛叫做泄。

血液不流動,則營氣不通暢。

營氣和衛氣相互依存,

營氣不通暢,

衛氣就無法獨自運行。

三焦是人體的形體。

皆藉血以養。

血亡則三焦無所依。

四屬者。

皮肉脂髓也。

無血以滋。

則身體羸瘦。

獨有所蓄之濕。

下流傷腎。

腎主下焦。

故腳腫大。

濕勝則多汗。

脾色黃。

濕本於脾。

故黃汗出。

腎虛而陽不下降。

則脛冷。

假令陰虛濕鬱變熱。

則濕不泄而流於筋骨關節也。

夫仲景誠善於立言者矣。

即歷節一證。

各分其因。

以水。

以酒。

以天氣。

此又以飲食之味。

白話文:

人體的一切都依靠血液來滋養。

血液消失,三焦就無處依附。

人體的四種組織,包括皮膚、肌肉、脂肪和骨髓,都需要血液滋養。

沒有血液滋潤,身體就會變得消瘦虛弱。

只有積存的水濕,會向下流動傷害腎臟。

腎臟主導下焦,所以腳會腫脹。

水濕過盛,就會導致多汗。

脾臟顏色發黃,是因為水濕源於脾臟,所以會流出黃色的汗水。

腎臟虛弱,陽氣不能下降,就會導致小腿寒冷。

假如陰虛體質,水濕鬱結轉化為熱,就會導致水濕無法排出,而流向筋骨關節,造成病痛。

仲景真是善於言辭的人啊!

對於歷節這一種病症,他根據不同的原因,分別用水、酒、天氣,以及飲食的味道來治療。

然獨出治天氣一方。

人或怪其不具。

噫。

方可具哉。

病有不常。

體有強弱。

時有寒暑。

已出之方。

猶自為準繩而已。

又焉可執而不變也。

若能求經氣。

辨邪正。

明藥性。

亦何患其有證而無方歟。

病歷節不可屈伸。

疼痛。

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

四味以水三升。

白話文:

然而,我獨自創出一種治療天氣病的方子。

有些人或許會奇怪這個方子為何不具體寫出來。

唉!

方子又怎麼可能具體呢?

疾病有時候會不按常理出牌,

人體有強壯和虛弱之分,

季節也會有寒暑之變。

已經寫出來的方子,

充其量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又怎麼可以死板地一成不變呢?

如果你能深入瞭解經氣,

辨別邪氣和正氣,

清楚藥物的性質,

又何必擔心有病症卻沒有方子呢?

例如,如果病人出現四肢關節不能屈伸疼痛的症狀,

就可以使用烏頭湯來治療。

烏頭湯的方子:主治腳氣引起疼痛,無法屈伸。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去皮,用蜜二升煎煮至一升,取烏頭汁即可)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再用四味藥材(除了川烏),以水三升煎煮。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

不知。

盡服之。

〔衍義〕此湯概治歷節不可屈伸疼痛。

於方下又復言治腳氣疼痛。

必仲景書歷節條下有方。

而無藥石。

見腳氣中方名同而有藥。

集書者遂兩出之。

且二病皆因風寒傷於筋。

麻黃開玄府。

通腠理。

散寒邪。

解氣痹。

芍藥以理血痹。

甘草通經脈而和藥。

黃耆益衛氣。

氣壯則邪退。

烏頭善走。

入肝筋逐風寒。

白話文:

煮沸藥液,得到一升的藥汁。

去除藥渣。

加入蜂蜜,再一起煎煮。

每次服用七合。

直到藥汁全部喝完。

這道藥湯主要治療四肢關節疼痛,難以屈伸的症狀。

在藥方下方又提到可以治療腳氣疼痛。

很可能是因為《傷寒雜病論》中關於歷節條的藥方沒有記載藥物,而腳氣條下的藥方卻有藥物,且藥方名稱相同,所以抄書的人就把兩個藥方都寫了下來。

而且這兩種病症都是由於風寒侵襲筋脈造成的。

麻黃可以打開毛孔,通暢腠理,散寒邪氣,解除氣痹。

芍藥可以調理血氣,緩解血痹。

甘草可以通暢經脈,調和藥性。

黃耆可以增強衛氣,氣血強盛則邪氣退散。

烏頭性善於走竄,可以進入肝臟和筋脈,驅除風寒。

蜜煎以緩其性。

使之留連筋骨。

以利其屈伸。

且蜜之潤。

又可益血養筋。

並制烏頭燥熱之毒也。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

以漿水一斗五升。

煎三五沸。

浸腳良。

〔衍義〕腳心病者。

古人謂感水濕之邪。

即內經痿痹厥逆證也。

東垣有飲乳酪之說。

予思足六經起於足五趾間。

若天之六淫。

飲食寒熱勞逸之氣。

凡留滯於下者。

皆足以致其腫痹不仁。

屈伸不利。

白話文:

蜜煎來緩和藥性,

使藥效滯留於筋骨之間,

有助於關節的彎曲與伸展,

加上蜂蜜的滋潤功效,

能補血養筋,

並且抑制烏頭的燥熱毒性。

至於礬石湯,用以治療腳氣沖心的病症,

需要礬石兩錢,

將這一味藥材,

加入十五升左右的米泔水,

煎煮數分鐘後,

用此藥液浸泡雙腳,效果頗佳。

根據古人的看法,腳心的毛病,

是由於受到濕氣邪毒的侵襲,

類似《黃帝內經》中所述的痿癇、痹證及厥逆等症狀。

東垣學派提到了飲用乳酪可能誘發此病,

我思考到,人體下肢的六條經絡均起源於腳趾間,

就如同自然界中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

以及飲食、寒熱、過度勞累或安逸等生活習慣所產生的影響,

一旦這些因素在身體下部積聚,

都可能導致腿部腫脹、麻痹無力,

以及彎曲伸直時感到不便。

氣逆上衝也。

豈獨水濕之邪。

白礬味酸澀性燥。

可去濕消腫。

收斂逆氣。

然腳氣衝心。

水剋火也。

豈細故哉。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芎藭(一兩五錢)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溫服一升。

當小汗。

薄覆脊。

憑几坐。

汗出則愈。

白話文:

氣逆衝向上方。

難道只有水濕的邪氣嗎?

白礬味道酸澀,性屬燥熱。

可以去除濕氣,消除腫脹。

收斂逆氣。

然而腳氣衝擊心臟。

水克制火。

難道這是小事嗎?

附方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療中風昏迷。

身體不能自主收縮。

嘴巴不能說話。

不知疼痛。

或身體僵硬,不能翻身。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三兩)、芎藭(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

以上九味藥材。

用一斗水。

煮至四升。

溫熱服用一升。

應該微微出汗。

用薄被蓋住背部。

靠著桌邊坐著。

出汗則病癒。

不汗更服。

勿當風。

並治咳逆上氣。

不得臥。

面目浮腫。

〔衍義〕痱病者。

榮衛氣血不養於內外。

故身體不用。

機關不利。

精神不治。

然是證。

有虛有實。

虛者。

自飲食房勞七情得之。

內經謂內奪而厥。

則為喑痱是也。

實者。

是風寒暑濕感之。

虛以實治。

則氣血愈散。

此方乃治實邪也。

故麻黃為君。

佐乾薑開寒痹。

石膏解風痹。

當歸和血。

白話文:

不要出汗就服用藥物。不要吹風。可以用此方來治療咳嗽、氣逆上衝。不要臥床休息。臉部和眼睛浮腫。

痱子病患者,由於營衛氣血不能滋養內外,所以身體無力、器官功能失調、精神萎靡。

這種病症,有虛有實。虛證是因飲食不節、房勞過度、七情所致。內經中說「內奪而厥」,就是指這種痱子病。實證則是因為風寒暑濕入侵所致。

虛證用實證的治療方法,會導致氣血更加散失。這個方子是針對實邪的。

因此,麻黃是君藥,乾薑為佐藥,可以開寒痹;石膏為佐藥,可以解風痹;當歸為佐藥,可以和血。

人參益氣。

芎藭行血散風也。

其並治咳逆上氣面浮者。

亦為風寒所致也。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

心亂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心熱加大黃二分。

腹滿加枳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

悸加牡蠣三分。

渴加栝蔞根三分。

白話文:

人參可以補益元氣。

芎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散發風寒。

它們合用可以治療咳嗽、呼吸急促、面容浮腫的症狀。

這些症狀也可能是風寒所引起的。

千金三黃湯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僵硬、全身關節疼痛、發熱、心煩意亂、畏寒、食慾不振。

藥方如下: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耆(二分)、黃芩(三分)

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第一次服用後微微出汗,第二次服用後大量出汗。

如果心熱,可以加黃芩二分。

如果肚子脹滿,可以加枳實一枚。

如果氣逆,可以加人參三分。

如果心悸,可以加牡蠣三分。

如果口渴,可以加栝蔞根三分。

先有寒。

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

苦極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

每五錢匕姜五片。

棗一枚。

水盞半。

煎七分。

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

煉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

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朮湯 治肉極。

白話文:

如果身體先感到寒冷。

可以加入附子一枚。

這是近效方術的附湯,用來治療風虛頭重眩暈。

苦到極點,不知食物的味道。

能溫暖肌膚,補充脾胃,增強精氣。

白朮(兩錢)、附子(一枚半,炮製去皮)、甘草(一錢,炙製)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

每次取五錢,加入薑五片。

再加入紅棗一枚。

用水半盞。

煎煮至七分。

去渣,溫熱服用。

崔氏八味丸用來治療腳氣上行至少腹,導致麻木不仁。

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肉桂、附子(炮製,各一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煉好的蜂蜜混合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

每日服用兩次。

千金方中的越婢加朮湯,用來治療肉極。

熱則身體津脫。

腠理開。

汗大泄。

屬風氣。

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白朮(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內諸藥。

煮服三升。

分溫三服。

惡風。

加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發燒的時候,身體的水分會大量流失,毛孔張開,出汗很多,屬於風寒入侵。下半身會感到虛弱無力,腳也無力。

用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二兩、甘草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這六味藥,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沸後服用三升,分三次溫熱服用。如果怕風,可以加入炮製好的附子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