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問曰。
血痹病。
從何得之。
師曰。
夫尊榮人。
骨弱肌膚盛。
重困疲勞。
汗出。
臥不時動搖。
加被微風。
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
在寸口關上小緊。
宜針引陽氣。
今脈和。
緊去則愈。
〔補註〕陽所以統夫陰者也。
統陰則血必隨氣行矣。
乃經言血痹。
而不言氣。
何哉。
不知血之痹。
由於氣之傷也。
經曰。
入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 血痹病
問曰: 血痹病從何而來?
師曰: 那些地位尊貴的人,骨骼虛弱、肌肉豐盛,容易感到疲倦沉重,而且容易出汗,躺下後也不停地晃動。如果再被微風吹拂,就容易患上血痹病。
辨證: 此病主要表現為脈象微澀,在寸口關上稍緊。
治則: 宜用針灸引導陽氣,使脈象和緩,緊澀消失即可痊癒。
〔補註〕: 陽氣是統率陰氣的,統率陰氣,則血液必然隨著氣血運行。經書上說血痹病,卻沒有提到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不知道血痹病是由於氣受傷所致。經書上說:氣入脈絡,血就會凝滯而不流通。
夫所以不流者。
氣為邪阻也。
然邪之足以傷者。
必因於作勞。
則衛氣不能固外。
而後邪得以入之。
故仲景發其不流之故。
以明得病之由。
言天下惟尊榮人。
為形樂志苦。
形樂。
故肌膚盛。
志苦。
故骨弱。
骨弱則不耐勞。
肌盛則氣不固。
稍有勞困。
汗易出也。
夫汗者。
血之液也。
衛不固。
斯汗出。
汗出斯陽氣虛。
雖微風且得以襲之。
則血為之痹。
白話文:
之所以會導致氣血不流通,是因為邪氣阻礙了氣血運行。
然而,邪氣之所以能夠傷害人體,必定是因為過度勞累。
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衛氣無法固守體表,邪氣乘虛而入。
因此,仲景先生揭示了氣血不流通的原因,以說明人體得病的過程。
他說,天下只有那些尊貴富裕的人,才會過著身體安逸、精神憂愁的生活。
由於身體安逸,所以肌肉豐滿強健;
由於精神憂愁,所以骨骼虛弱。
骨骼虛弱就無法承受勞累,
肌肉強健則氣血無法固守。
稍微勞累,就會容易出汗。
汗是血液中的液體,
衛氣不固,就會出汗。
出汗就表示陽氣虛弱,
即使是一點微風,也能輕易侵入人體。
這樣一來,血液就會被邪氣阻滯,導致疾病。
故一見脈微。
則知其陽之不足。
一見脈澀。
則知其陰之多阻。
此血痹之本脈也。
而其邪入之處。
則自形其小緊。
小為正氣拘抑之象。
緊為寒邪入中之徵。
然仲景明言微風。
何以反得寒脈耶。
蓋邪隨血脈上下。
阻滯汁沫。
未有不痛者。
故痛為脈緊也。
針以泄之。
引陽外出。
則邪去而正自伸也。
否則終於痹也。
然則固外之陽。
所重惜也。
富貴者能知陽氣素不自強。
則不敢作勞。
白話文:
所以,只要看到脈搏微弱,就知道陽氣不足。
看到脈搏澀滯,就知道陰氣阻礙很多。
這就是血痹的本脈。
而邪氣入侵的地方,
就會表現出脈搏細小緊緊的。
細小代表正氣受壓抑的現象,
緊緊代表寒邪入侵的徵兆。
然而,張仲景明確說微風,
為什麼反倒會出現寒脈呢?
因為邪氣隨著血脈上下流動,
阻礙了津液,
沒有不疼痛的。
所以疼痛就是脈搏緊緊的表現。
用針灸來疏通,
引導陽氣外出,
那麼邪氣就會消失,正氣就會舒展。
否則最終就會變成痹症。
因此,保護外界的陽氣,
是十分重要的。
富貴的人能了解到自己陽氣天生不強,
就不敢勞作。
即不獲已而勞。
或亦有以知節而不至於汗出。
汗出矣。
不致臥後動搖。
又何致虛風痹血耶。
仲景言虛勞。
乃以血痹發其先。
良有以也。
血痹陰陽俱微。
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
外證身體不仁。
如風痹狀。
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
白話文:
如果不得已而勞累,也可能會因為知道節制而不會流汗。
但如果已經流汗了,就不要在睡醒後劇烈活動,否則容易導致虛風痹血。
張仲景說虛勞,往往是以血痹為先兆。
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血痹的症狀是陰陽俱微,寸口關脈微弱,尺脈緊小,外證表現為身體麻木,如同風痹。
治療這種情況可以用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的配方是: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補註〕此條是由上條既痹之後。
未能針引以愈。
遂令寸口微者。
今則陰陽俱微。
且寸關俱微矣。
且尺中小緊矣。
夫小緊既見於尺。
則邪之入也。
愈深。
而愈不得出何也。
正虛之處。
便是容邪之處也。
脈經內外謂之陰陽。
上下亦謂之陰陽。
今尺既小緊。
則微屬內外也明矣。
若言證以不仁概之。
蓋身為我身。
則體為我體。
而或為疼痛。
或為麻木。
每與我相阻。
其為不仁甚矣。
白話文:
【補註】
這段內容是在上一段「既痹之後」的補充說明。
患者在針灸治療後,痺症並未痊癒。
當時寸口脈微弱,如今陰陽二脈皆微弱。
而且寸關脈也微弱,尺脈則微弱且緊。
尺脈緊縮,說明邪氣已深入體內。
邪氣深入,難以排出,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正氣虛弱,虛弱之處正是邪氣容易入侵的地方。
脈經將內外稱為陰陽,上下也稱為陰陽。
如今尺脈緊縮,說明邪氣已深入內外。
如果用「不仁」來概括病症,那就是:
身體是我的身體,體表是我的體表,
卻感到疼痛或麻木,
總是阻礙著我,
這就是所謂的「不仁」,非常嚴重。
故以風痹象之。
非真風痹也。
經曰。
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
然何以單言風痹也。
邪有兼中。
人之受者必有所偏。
如多於風者。
則其痛流行不常。
淫於四末。
蓋血以養筋。
血不通行。
則筋節為之阻塞。
且血藏於肝。
肝為腎子。
腎既受邪。
則血無不壅滯。
於是以黃耆固衛。
芍藥養榮。
桂枝調和榮衛。
托實表裡。
驅邪外出。
佐以生薑宣胃。
大棗益脾。
豈非至當不易者乎。
白話文:
因此用風痹來比喻。
並不是真正的風痹。
經書上說:
風寒濕三者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
但是為什麼只說風痹呢?
邪氣有偏重的。
人體受邪氣的部位也一定有偏重。
如果以風氣為主,
那麼疼痛就會到處流竄,沒有固定位置。
侵犯四肢末端。
因為血液滋養筋脈,
血液運行不暢,
就會導致筋骨關節阻塞。
而且血液儲藏在肝臟,
肝臟是腎臟之子。
腎臟受到邪氣侵犯,
就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
於是用黃芪來固護正氣,
芍藥來滋養血氣,
桂枝來調節營衛之氣,
使藥力深入表裡,
驅除邪氣。
再輔以生薑溫胃,
大棗補脾,
難道不是最適合不過的藥方嗎?
夫男子平人。
脈大為勞。
極虛亦為勞。
〔補註〕虛勞為不足之病。
則必為不足之脈也。
經云。
煩勞則張。
精絕。
正以勞則陽氣外張。
舉之有餘也。
然其餘也。
既非內蘊之充。
又豈外邪之助。
以是大為勞也。
至問脈之重虛。
對以上虛尺虛。
言上下皆虛也。
又云。
脈虛者。
不象陰也。
不似手太陰之充盛也。
故極虛者亦云勞。
然則大者固為勞力飢飽。
而極虛者則不免於房勞矣。
白話文: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一般來說,男性平常人脈象偏大,就是勞累所致。 極度虛弱也屬於勞累的一種。
〔補註〕虛勞為不足之病。則必為不足之脈也。
補充說明:虛勞是一種氣血不足的病症,所以脈象必然是虛弱的。
經雲。煩勞則張。精絕。正以勞則陽氣外張。舉之有餘也。然其餘也。既非內蘊之充。又豈外邪之助。以是大為勞也。
經書上說,過度勞累就會導致氣血外溢,精氣耗損。這是因為勞累會導致陽氣外散,表現為體力充沛,舉重物也覺得輕鬆。然而,這種輕鬆並非來自內在充盈,也非外邪入侵所致,而是陽氣外散的結果,所以是大勞之象。
至問脈之重虛。對以上虛尺虛。言上下皆虛也。又云。脈虛者。不象陰也。不似手太陰之充盛也。故極虛者亦云勞。
當詢問病人脈象時,發現脈象沉而虛,並且在上中下三部都虛弱,那就說明氣血都很不足。經書上還說,脈象虛弱的人,陰氣不足,不像手太陰經充盈有力,所以極度虛弱也屬於勞累。
然則大者固為勞力飢飽。而極虛者則不免於房勞矣。
因此,脈象偏大,主要是因為勞動過度、飲食過飽所致;而脈象極度虛弱,則往往是房事過度所導致。
男子面色薄者。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脈浮者。
裡虛也。
〔補註〕此仲景出望之法以教人也。
經曰。
心者生之本。
神之變。
其華在面。
而其充在血脈。
故手少陰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然使憂愁思慮。
則足以傷之。
夫神傷則體弱。
體弱則所生者不足。
自未能榮於色矣。
蓋心所以生血。
而色者。
神之旗也。
陰血既少。
則津液自枯。
故主渴也。
渴必引水以自救。
白話文:
經書上說:
心臟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明的變化,它的外在表現反映在臉色上,而它的內在充盈則依賴於血液循環。因此,手少陰經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生。
然而,如果一個人經常憂愁思慮,就會損傷心臟。心神受損,則身體虛弱,身體虛弱,則氣血不足,自然無法滋養臉色。
因為心臟是生血之源,而臉色是神明的旗幟。如果陰血不足,則津液自然枯竭,因此容易口渴。口渴就會渴望喝水來拯救自己。
而渴不復為水止。
則飲多而停於心下。
阻其呼吸之隧而為喘。
失其君火之司而為悸。
所不免也。
若此者脈必浮。
豈非所生之血。
不足鼓其脈於外乎。
心所以合脈者也。
於是知其心氣之虛於裡焉也。
男子脈虛沉弦。
無寒熱。
短氣裡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時目瞑。
兼衄。
少腹滿。
此為勞使之然。
〔補註〕人之身以陽氣為主。
惟作勞則動傷元氣。
故於此先言脈。
並言證。
白話文:
口渴了,喝水卻無法止渴。
喝了許多水,卻停留在心窩處。
阻塞了呼吸的通道,導致喘不過氣。
心火失調,引發心悸。
這是不可避免的。
像這樣的情況,脈象一定浮。
這難道不是因為產生的血液不足,無法將脈搏鼓動到外圍嗎?
心和脈相互協調。
由此可知,這是心氣虛弱的內在表現。
男性脈象虛弱沉細而弦。
沒有寒熱症狀。
呼吸短促,腹中絞痛。
小便不順暢。
面色蒼白。
時常昏昏欲睡。
伴有鼻出血。
下腹部脹滿。
這是過度勞累所致。
人體以陽氣為主。
然而過度勞動就會損傷元氣。
因此,首先談論脈象,
並列出症狀。
以見男子之陽虛也。
夫虛者。
勞之本脈也。
舉按不實之中。
而復見少厥二陰之象。
則其為內傷陽氣何如。
而陽虛者必惡寒。
內傷者多發熱。
故脈經云。
假令寸口脈微。
名曰陽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
則灑淅惡寒也。
假令尺脈弱。
名曰陰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也。
今三部同等。
已非上入下陷之候。
則其無寒熱可知。
然膻中者。
氣之海也。
谷之精氣。
濁者化衛。
白話文:
以見男子之陽虛也。
由此可知,這位男子是陽虛之症。
夫虛者。
虛者,
勞之本脈也。
乃是勞損的根源。
舉按不實之中。
摸診脈象,感覺不實,
而復見少厥二陰之象。
並且呈現少厥二陰的徵象,
則其為內傷陽氣何如。
那麼,這是不是內傷陽氣所致呢?
而陽虛者必惡寒。
陽氣虛弱的人,必定怕冷。
內傷者多發熱。
而內傷的人,大多發熱。
故脈經雲。
因此脈經上說:
假令寸口脈微。
如果寸口脈微弱,
名曰陽不足。
稱之為陽氣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
陰氣上衝入陽氣中,
則灑淅惡寒也。
就會出現發抖怕冷的現象。
假令尺脈弱。
如果尺脈微弱,
名曰陰不足。
稱之為陰氣不足。
陽氣下陷入陰中。
陽氣下沉進入陰氣中,
則發熱也。
就會發熱。
今三部同等。
現在三部脈象均等,
已非上入下陷之候。
不再是陰氣上衝或陽氣下沉的狀態,
則其無寒熱可知。
因此,他不會有寒熱的症狀。
然膻中者。
然而膻中部位,
氣之海也。
是氣的匯聚之地,
谷之精氣。
五穀精華之氣,
濁者化衛。
濁氣轉化為衛氣。
而一為宗氣。
行胸中以司呼吸。
於是呼出者心肺主之。
吸入者腎肝主之。
心肺陽也。
腎肝陰也。
夫以舉按豁然之脈。
而只見其有陰無陽。
是中之宗氣不能為之資。
斯呼者無以壯其出。
而吸者不能深其入。
遂令升降無力。
而短氣不足以息也。
中州之氣既虛。
使水穀未能消腐。
而清氣不能上升。
則腎陽未旺。
肝氣下乘。
故頻圊而裡急。
膀胱為州都之官。
氣不化而水道不出。
至如經謂十二經脈。
白話文:
所謂「宗氣」,是人體氣機之根本。它運行在胸腔中,負責掌管呼吸。呼氣是由心肺主導,吸氣則由腎肝主導。心肺屬陽,腎肝屬陰。若脈搏虛弱,只見陰氣而無陽氣,表示宗氣不足以供應氣機運作。這樣一來,呼氣便無法有力地排出,吸氣也無法深入肺腑,導致呼吸升降無力,出現氣喘乏力、呼吸短促的現象。中焦之氣虛弱,使食物無法充分消化吸收,清氣也無法上升,導致腎陽不旺、肝氣下陷。因此出現頻繁排便、腹瀉、小便困難等症狀。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氣機不化則水道不通。經書中所說十二經脈,...
三百六十五絡。
皆上於面。
然肺為氣之總司。
若氣虛則肺亦虛。
故面雖諸陽之會。
而色獨如金也。
且陰氣盛則目瞑。
今陽衰。
有不為之目瞑者乎。
兼衄者。
陽絡傷則血外溢而為衄也。
少腹滿者。
因小便不利也。
此為勞傷元氣。
所以至此。
然則仲景即不言治法。
自當調以甘藥。
培中土以益元陽。
不待言矣若舍黃耆建中。
又何以為法耶。
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白話文:
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都通達面部。而肺是人體氣息的總司,如果氣虛,肺也虛弱。所以雖然面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但面色卻像金子一樣蒼白。而且陰氣盛則眼睛閉合,現在陽氣衰退,難道還會沒有眼睛閉合的現象嗎?而且還會流鼻血,這是陽絡受損,導致血液外溢造成的。肚子脹滿是因小便不暢,這是勞傷元氣所致,才會出現這些症状。仲景雖然没有明说治疗方法,但理應以甘味藥物調養,補益脾胃,增強元陽。不用多說,如果不用黃耆、建中湯等藥物,又怎麼能治好呢?勞傷所致的疾病,脈象浮大,手足煩躁。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補註〕夫脈之大有二。
一曰大為實。
一曰大則為芤。
芤則為虛。
今屬之於勞。
則所傷在元氣。
而無血以和之也。
然傷者在氣而何損於血也。
經曰。
陽生則陰長。
故無陽則陰無以生。
無陰則陽無以化。
舉按之間。
但覺其大。
而非有力於去來也。
然何以他脈不兼見。
夫惟不兼見。
故盛於外者。
非由於素養之得宜。
白話文:
[補註]
脈象的大小有兩種。
只因營衛之氣。
滿於中焦。
致火不生土而太陰病。
故手足煩者。
脾屬四肢也。
經曰。
煩勞則張。
精絕。
闢積於夏。
使人煎厥。
故逢收藏之時而稍瘥。
不似春夏之散見也。
經曰。
強力舉重則傷腎。
又曰。
腎者精之處也。
其充在骨。
夫既真陽不能守。
而陰精有不外遺者乎。
酸削不能行。
亦所必至也。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
發落。
白話文:
只因營衛之氣,滿於中焦,致火不生土而太陰病。
因為營氣和衛氣停滯在中焦,導致脾胃之火無法滋生脾土,而引發了太陰病。
故手足煩者,脾屬四肢也。
所以手腳發熱煩躁,是因為脾臟主管四肢。
經曰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故逢收藏之時而稍瘥,不似春夏之散見也。
古籍記載:過度勞累會導致身體氣血虛弱,精氣耗散。夏天的熱氣容易鬱積在體內,導致身體煎熬灼熱,昏迷不醒。所以到了秋冬季節,人體開始收藏精氣,病情會稍微減輕,不像春夏季節那樣容易發作。
經曰強力舉重則傷腎。又曰腎者精之處也,其充在骨。夫既真陽不能守,而陰精有不外遺者乎?
古籍記載:過度用力舉重物會傷腎。腎臟是精氣的藏府,精氣充盈骨骼。既然真陽之氣不能守住,那麼陰精還會不外泄嗎?
酸削不能行,亦所必至也。
腎氣虛弱,酸軟無力,難以行走,也是必然的結果。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
那些遺精的人,往往會有小腹緊縮疼痛、陰部冰冷、頭昏眼花、頭髮脫落的症狀。
脈極虛芤遲。
為清穀。
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一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三兩) 牡蠣(三兩)
上七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註〕經曰。
腎主水。
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曰。
厥氣接於陰器。
則夢接內。
蓋陰器。
宗筋之所繫也。
而脾胃肝膽之筋亦皆聚焉。
白話文:
脈象極度虛弱且浮空緩慢。
這種情況下會出現消化吸收不良,食物如同未經消化般排出。
同時伴有嚴重的血液和精液流失。
當脈象呈現芤動微緊的特徵時,
男性可能有遺精的問題,
女性則可能會做與性有關的夢。
對於這樣的症狀,適用桂枝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桂枝龍骨牡蠣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 30克、芍藥 30克、炙甘草 60克、生薑 30克、大棗 12枚、龍骨 90克、牡蠣 90克。
以上七種藥材,
加入七升水進行煎煮,
煮至剩餘三升,
分成三次溫服。
【補充說明】經典記載,
腎主掌管身體的水液,
並且負責儲存來自五臟六腑的精華。
另外有說法指出,
當陰部的氣機受到影響時,
就可能做與性交相關的夢。
這是因為陰部是宗筋匯聚的地方,
並且與脾胃、肝膽等臟腑的筋脈密切相連。
故厥陰主筋。
則諸筋統於肝也。
腎為陰。
主藏精。
肝為陽。
主疏泄。
故腎之陰虛。
則精不藏。
肝之陽強。
則氣不固。
若遇陰邪客之。
與所強之陽相感。
則或夢或不夢。
而精脫矣。
是腎虛則無有不虛者也。
膀胱與腎為表裡。
故少腹弦急為陰結。
而氣不化者可知。
水不生木。
則血不養筋。
致宗筋憊而陰頭寒。
以致虛風生則目眩。
血不會則發脫。
種種虛狀。
白話文:
所以厥陰經主宰著筋脈。
那麼所有的筋脈都歸屬於肝臟。
腎臟屬陰,
主要負責儲藏精氣。
肝臟屬陽,
主要負責疏通調暢。
因此,腎陰虛弱,
精氣就無法儲藏。
肝陽過盛,
氣血就不穩定。
如果遇到陰邪侵入,
與過盛的陽氣相感應,
就會出現夢遺或不夢遺,
導致精氣外洩。
這表示腎虛就會導致各方面虛弱。
膀胱與腎臟是表裡關係。
所以少腹部位疼痛緊縮,就是陰氣凝結,
氣血無法正常運行的徵兆。
水無法滋養木,
血也無法滋養筋脈。
導致筋脈疲憊,陰部寒涼。
進而導致虛風上升,出現眼花目眩。
血氣不足,頭髮就會脫落。
種種虛弱的表現,都是如此。
悉本諸此。
而其脈則為虛為芤為遲。
可想而知也。
夫陽虛則水穀不化。
陰虛則亡血失精。
故芤為陰虛。
復陰陽相搏而為動。
微則陽微。
又微緊相搏而為邪。
皆脈經所云至虛者也。
然則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何能已哉。
此病之原。
皆起於腎之不固。
遂令三焦皆底於極虛矣。
斯於法必以固精為主治也。
於是以桂枝和榮衛。
芍藥收陰。
生薑散寒。
甘草、膠、棗益脾補氣。
更用龍骨以澀其陽。
白話文:
這些都源於這樣的道理。
而病人的脈象表現為虛弱、芤脈(輕按中空,重按有邊)和遲緩。
這是可以想見的狀況。
當陽氣虛弱時,水谷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
陰氣虛弱時,則會出現血量減少和精氣流失。
因此,芤脈代表了陰氣的不足。
再者,陰陽氣相互搏擊會產生動脈(脈象有力且跳動明顯)。
若脈象細微,則顯示陽氣衰微。
如果再加上細微而緊繃的脈象,這表明有邪氣幹擾。
以上所述,都是脈學經典中所說的極度虛弱的狀況。
那麼,男性出現遺精,
女性做夢時有性交的情況,
怎能不加以治療呢?
這些疾病的根源,
都是由於腎功能不固所致,
進一步導致三焦(上、中、下焦)功能極度虛弱。
因此,在治療上必須著重於固攝精氣。
於是使用桂枝來調和營衛(調節身體的防禦系統),
芍藥用以滋養陰液,
生薑用來驅散寒氣,
甘草、阿膠、大棗可以增強脾胃、補充氣血,
再加入龍骨來收斂陽氣、防止進一步流失。
牡蠣以澀其陰。
庶腎肝既固。
榮衛調和。
而諸證自愈爾。
男子脈浮弱而澀。
為無子。
精氣清冷。
(此條一本在夫失精家之前)
〔補註〕浮、為陽脈也。
舉之有。
按之無也。
乃於舉之時未見其力。
則浮兼弱矣。
浮弱。
陽氣之虛也。
若澀。
陰脈也。
為陰血不足。
脈經曰。
榮為根。
衛為葉。
榮衛俱微。
則枝葉枯槁。
是生氣微矣。
又何能必其有子乎。
白話文:
〔補註〕
浮脈,屬於陽脈。
手指輕輕觸碰就能感覺到脈搏,
但用力按壓時卻感覺不到,
這表示在觸碰時脈搏的力量微弱,
所以是浮而弱。
浮而弱,表示陽氣虛弱。
如果脈象又澀,
屬於陰脈,
表示陰血不足。
《脈經》中說:
營氣是根,衛氣是葉。
營氣和衛氣都虛弱,
則如同枝葉枯萎,
也就是生機微弱。
又怎麼能保證有子嗣呢?
正以精氣之清冷也。
其在詩曰。
洌彼下泉。
浸彼苞稂。
謂傷其生也。
男子平人。
脈虛弱細微者。
善盜汗也。
〔補註〕虛弱細微。
絕不見陽。
陽虛甚矣。
經云。
陰氣有餘。
身寒多汗。
然所謂有餘者。
非誠余也。
即陽之不足言之也。
故肺主氣。
又合皮毛。
司腠理。
惟陽氣衰。
則衛不固而自汗出。
邪在於內。
則元府不閉。
而汗從腑臟出。
邪在於外。
白話文:
這是因為精氣清冷的緣故。
詩經中說:
「清澈的泉水,浸潤著那些苞穀。」
這指的是傷害了生長的力量。
平時體格強健的男子,脈象虛弱細微,容易盜汗。
【補註】脈象虛弱細微,完全看不到陽氣,陽氣虛衰到極點。
經書中說:「陰氣過盛,身體寒冷容易出汗。」
但是所謂的過盛,並不是真的過盛,而是指陽氣不足的表現。
所以,肺主氣,又與皮毛相連,掌管著肌膚的腠理。只有陽氣衰弱,衛氣不固,才會自汗出。邪氣在內,則元神之府不閉,汗液就會從臟腑中滲出。邪氣在外的,……
則腠理不致。
而汗從經絡出。
臟腑之陰捍格。
衛氣浮散於外。
無所依從。
則汗出衛虛。
水穀氣散脫者汗自出。
此皆不因動作而自出之汗也。
至盜汗則陽衰因衛虛。
而所虛之衛行於陰。
當目瞑之時。
無氣以庇之。
故腠開而汗。
若一覺則行陽之氣。
復散於表而汗止矣。
故曰盜汗也。
夫至盜汗。
而其虛可勝道哉。
人年五六十。
其病脈大者。
痹挾背行。
苦腸鳴。
馬刀俠癭者。
白話文:
那麼毛孔就會閉合不起來。
而汗水就會從經絡中流出來。
臟腑的陰氣被阻擋在外。
衛氣飄散在體外。
沒有依附的地方。
所以汗出就是衛氣虛弱。
水谷的氣散失脫落,汗水就會自己流出來。
這些都是沒有因為動作而自己流出來的汗。
到了盜汗,就是陽氣衰弱,因為衛氣虛弱。
而虛弱的衛氣運行在陰經。
在閉眼睡覺的時候。
沒有陽氣去保護它。
所以毛孔就會張開而流汗。
如果醒來,行陽之氣。
又會散佈到體表,汗水就停止了。
所以叫做盜汗。
到了盜汗。
其虛弱程度可以說是非常嚴重了。
人到五六十歲。
如果病症脈象很大。
患有痹病,背部疼痛難忍。
腸鳴腹痛。
脖子腫大像馬刀一樣,或者脖子上有腫塊。
皆為勞得之。
〔補註〕人生五十始衰。
六十天癸竭。
則已精少腎衰矣。
使復有動作。
遂令陽虛而邪得以客之。
痹太陽經道。
蓋太陽行於背者也。
經謂陽氣者。
精以養神。
柔以養筋。
開闔不得。
寒氣從之。
乃生大僂。
故病痹挾背行也。
又云。
中氣不足。
腸為之苦鳴。
至陷脈為瘻。
留連肉腠。
為馬刀俠癭。
癭者。
即瘰癧也。
以其形長如蛤。
為馬刀。
白話文:
這些都是勞累所致。
人到五十歲開始衰老,六十歲的時候月經停止,精氣減少,腎臟功能衰退。
如果仍然繼續勞動,就會導致陽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痹阻太陽經脈。
因為太陽經脈循行於背部,經書中說陽氣由精氣滋養,精氣又滋養筋骨。
太陽經脈開合不利,寒氣乘虛而入,就會導致背部彎曲,所以這種病症會沿著背部蔓延。
還有說法是,中氣不足,腸胃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甚至導致脈絡陷下去形成瘻管,停留在皮肉之間,形成像馬刀一樣的瘰癧。
瘰癧,就是脖子上的腫塊,因為形狀像蛤蜊一樣,長長的,所以叫馬刀。
或在耳前後。
連及頤頷頭下。
或下連缺盆。
以及胸脅。
皆謂之馬刀。
此手足少陽經主之也。
總以動作忿怒。
憂忿氣鬱過甚。
而為風邪內腠。
故其脈則大而舉按不實。
其因則勞而元氣不足。
仲景言之。
恐後人復疑為有餘而誤攻其邪耳。
脈沉小遲。
名脫氣。
其人疾行則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滿。
甚則溏泄。
食不消化也。
〔補註〕人之所以運動無苦。
四體溫和。
食入自化者。
白話文:
[補註]
人之所以能夠運動自如,四肢溫暖,飲食能正常消化,是因為元氣充足。
皆吾身之真陽為之也。
故陽固則流行於脈中者。
各安其部。
而無陽衰陰見之象。
今沉。
少陰脈也。
以其所處之位至下也。
若寸關皆見。
則各腑臟之陽何在乎。
況其兼者。
曰小曰遲。
脈經云。
小者氣血俱少。
又云遲為榮中寒。
彼此俱陰。
絕不見陽。
則其氣已大泄矣。
故名脫也。
夫尺虛之人。
行走恇然。
象其步履之不正也。
而況於氣脫者乎。
故行稍疾上喘喝。
白話文:
這些都是我們身體的真陽氣所造成的。
所以陽氣充足,就能暢通運行於脈絡中。
各個部位都安於其位。
並且沒有陽氣衰弱、陰氣顯現的徵兆。
現在脈象沉而遲緩,是少陰脈的表現。
因為它所處的位置在最下方。
如果寸關兩脈都出現這種沉遲的脈象,
那麼各個臟腑的陽氣都在哪裡呢?
何況還有「小」和「遲」的表現。
《脈經》中說:
「小」表示氣血都虛少。
又說「遲」是榮衛之氣中寒氣入侵的表現。
彼此都是陰寒的徵兆,
完全不見陽氣,
說明身體的陽氣已經大量流失了。
所以稱為「脫」。
那些尺脈虛弱的人,
走路時步履蹣跚,
就像他們步履不正一樣。
更何況陽氣流失的人呢?
所以他們走得稍微快一點就會上氣喘不過來,而且呼吸急促。
雖曰呼出心肺。
吸入腎肝。
自非宗氣行其呼吸。
則升降出入。
且無以安於自然矣。
況勉強以動其氣乎。
是故人之陽。
盛於中焦者也。
脾之陽不固。
則四肢上逆而冷矣。
且脾之陽。
又原於下焦者也。
腎之真陽大虛。
則不足以消腐水穀。
為腹滿。
為溏泄。
正未有已也。
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
白話文:
雖然說呼氣是由心肺發出,吸氣是由腎肝吸入,但若不是宗氣運作著呼吸,則升降出入就無法正常進行,更遑論安於自然狀態了。何況勉強運用氣力,更加不可取。
所以說人體的陽氣,最盛之處在於中焦,也就是脾臟。如果脾臟的陽氣不足,則四肢就會上逆而冰冷。而且脾臟的陽氣,本來就源於下焦,也就是腎臟。如果腎臟的真陽嚴重虛損,則不足以消化水穀,導致腹脹、腹瀉,久久不愈。
脈象弦而大,弦代表減弱,大代表虛浮,減弱代表寒冷,虛浮代表虛損,寒冷與虛損互相搏鬥,這種脈象稱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等症狀。
男子則亡血失精。
〔補註〕傷寒論中有此條。
方中行先生注。
寒言陽氣減損而不足。
芤言陰血衰竭而空虛。
革言革易常度也。
婦人陰血充足而能化。
則得坤順之常。
半產漏下。
則不足以言坤之資生矣。
男子陽精充盛而能化。
則得乾健之常。
亡血失精。
則不足以言乾之資始矣。
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男不足以言資始。
女不足以言資生。
則人道大壞。
故曰革也。
一說革讀亟。
變而促迫也。
白話文:
男子就會失去血液和精氣。
傷寒論裡有這句話。
方中行先生注解說:
「寒」指的是陽氣不足。
「芤」指的是陰血衰竭而虛空。
「革」指的是改變常態。
女子陰血充足,能夠轉化,
就能夠順應坤位滋養萬物的特性。
如果生產一半就流產,
就無法說她有滋養萬物的本錢了。
男子陽精充沛,能夠轉化,
就能夠順應乾位剛健的特性。
如果失去血液和精氣,
就無法說他有開創萬物的本錢了。
所以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
男子不能開創萬物,
女子不能滋養萬物,
人道就會徹底崩壞。
所以叫做「革」。
也有人說「革」讀作「亟」,
指的是變化而急迫。
亦通。
愚按、禮曰。
夫子之病革矣。
不可以變。
即音亟也。
虛勞裡急。
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痠疼。
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
白話文:
這也是可以的。
我認為,《禮記》中記載:
「夫子病重了,情況危急,不能改變。」
「亟」的發音就是「急」。
虛勞、腹內絞痛、心悸、流鼻血、腹痛、夢遺、四肢酸痛、手腳發熱、喉嚨乾燥、口渴,這些症狀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
小建中湯的藥方:
芍藥六兩、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渣後加入膠飴,用微火慢慢熬化,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嘔吐的病人不能服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補註〕經云。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為重虛。
蓋氣不足者。
如中氣不健。
頻欲更衣。
心下悸。
或陽明內熱而血外溢。
或腹中痛。
或夢接內而遺。
種種悉氣之不足為之也。
形不足者。
即如四肢不但不強健而痠疼。
甚至手足煩熱。
津液少而乾燥。
種種皆形之不足為之也。
經謂不可刺。
以重虛者。
宜補之以甘藥。
此其意惟仲景遵之。
白話文:
因為甜的緣故。經典上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的意思,不能針灸,針灸會造成更嚴重的虛弱。因為氣不足的人,就像中氣不足,經常想要換衣服,心窩悸動,或者陽明經內熱而血液外溢,或者肚子痛,或者夢到交合而遺精,各種症狀都是氣不足造成的。形不足的人,就像四肢不僅不強健而且酸痛,甚至手腳發熱,津液減少而乾燥,各種症狀都是形不足造成的。經典說不能針灸,是因為會加重虛弱,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補益。這就是仲景遵循的道理。
培中央以灌輸腑臟百脈。
主以小建中。
正稼穡作甘之意也。
然觀此證。
則腎虛為多。
水虧當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
火衰則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獨仲景不屑於此。
而惟以樹立中氣為第一義者何居。
聖人曰。
精、穀氣也。
可見腎為藏精之處。
伎巧出焉。
苟非有五穀之養。
五味之調。
則亦從何而生。
然經又曰。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假使胃不能納。
脾不能運。
白話文:
滋養身體的中樞,讓它能夠充盈內臟和全身的經脈。
主要用小建中湯來治療。
這是根據穀物收穫帶來甘甜之意而來的治療方法。
但觀察這種病症,
大多數情況是腎虛。
水份不足就應該補益水的源頭,
用它來鎮壓陽氣的過度。
火氣衰弱就要補充火的本源,
用它來消除陰寒的病症。
然而仲景先生卻不重視這些,
而只注重建立中氣,把它當作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什麼呢?
聖人說,
精氣,就是穀物之氣。
由此可見腎臟是儲藏精氣的地方。
精氣是各種才能的來源。
如果沒有五穀的滋養,
沒有五味的調和,
精氣又從哪裡產生呢?
然而經典中又說,
精氣不足,
就用食物來補充。
假如胃不能容納食物,
脾臟不能運化食物,
又如之何。
故聖人以建中主治。
使中州之土。
已壞復起。
將飲食入胃者。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如經所云者。
則五臟百脈自裕矣。
豈但已病乎哉。
虛勞裡急諸不足。
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建中湯方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一枚)
上七味。
用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白話文:
那麼該怎麼做呢?所以聖人用建中湯來治療。讓中州的土,已經壞了又重新生長起來。將飲食進入胃後,滋養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的氣散布精氣,向上歸於肺臟。就像經書上所說的,這樣五臟百脈自然就會充盈了。怎麼能只是治好病而已呢?虛勞、裡急、諸不足,都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黃耆建中湯的藥方: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一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去渣,溫溫地喝一升,一天喝三次。
〔補註〕不足之證不一。
未有不因於氣虛者。
夫陽生陰長。
氣苟不充。
則日就於損矣。
故曰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開闔者也。
開闔損其常度。
則裡急見焉。
於是為證之不足者。
且不可以概述矣。
主以黃耆建中。
正於補益中土者。
兼足以托實肌表矣。
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八味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丹皮(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兩炮)
白話文:
不足的症狀有很多種,沒有哪一種不是因為氣虛造成的。陽氣生長,陰氣滋長,氣如果不足,就會一天一天地衰弱。所以說衛氣是溫暖血肉、充盈皮膚、滋潤毛孔,掌管開合的。開合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裡急後重的症狀。這就是不足的症狀,不能概括地說。主要用黃芪建中湯來治療,它能補益中土,同時也能使肌肉和皮膚堅實。
虛勞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可以用八味腎氣丸來治療。
八味腎氣丸的藥方是:
乾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炮製)。
上八味。
為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火酒下十五丸。
加至二十五丸。
日再服。
〔補註〕腰者腎之府。
腰痛為腎氣之虛寒可知矣。
惟虛寒。
故少腹拘急。
而膀胱之氣亦不化也。
苟非益火以助真陽。
以消陰翳。
恐無以生土。
而水得泛溢。
不至上凌君火不止矣。
主以八味。
固補益先天之至要者也。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蕷丸主之。
薯蕷丸方(二錢五分為一分)
薯蕷(二十分) 當歸 桂枝 乾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藭 麥門冬 芍藥 白朮 杏仁(各六分) 人參(十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白話文:
藥方
- 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 以蜂蜜調和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
- 用熱酒送服,每次服用十五丸,逐漸增加至二十五丸,每日服用兩次。
註解
- 腰部是腎臟的所在,腰痛意味著腎氣虛寒。
- 腎氣虛寒會導致少腹拘急,膀胱氣化失常。
- 必須以溫補腎陽,消除陰寒,才能滋養脾土,防止水氣上泛,侵犯心火。
- 上八味丸方具有固補先天之功效,是治療腎氣虛寒的最佳藥物。
其他說明
- 此方適用於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等病症。
- 薯蕷丸方亦可治療上述病症,其藥材比例如下:
- 薯蕷(20分)
- 當歸、桂枝、乾地黃、曲、豆黃卷(各10分)
- 甘草(28分)
- 芎藭、麥門冬、芍藥、白朮、杏仁(各6分)
- 人參(10分)
- 柴胡、桔梗、茯苓(各5分)
- 阿膠(7分)
- 乾薑(3分)
- 白蘞(2分)
- 防風(6分)
- 大棗(100枚製成膏)
注
- 此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 以上所述藥材的劑量以“分”為單位,二錢五分等於一分。
二十一味末之。
煉蜜和丸。
如彈子大。
空腹酒服一丸。
一百丸為劑。
〔補註〕虛勞不足之證。
最易生風。
倘不為調攝。
必致火氣日見不足。
則所以善行數變者。
不益流連而不息耶。
故於手足太陰少陰上下分補。
不仍以中土為主。
務令三焦並益。
榮衛和諧。
而諸風自息矣。
如桂枝、柴胡、防風。
藉以固表升陽。
為力頗多。
非謂以此驅風。
轉燥津液也。
虛勞。
虛煩不得眠。
白話文:
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將二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每丸大小如彈珠般。空腹時用酒服用,每次一丸,一百丸為一劑。
〔補註〕虛勞不足之證。最易生風。倘不為調攝。必致火氣日見不足。則所以善行數變者。不益流連而不息耶。
虛勞不足的症狀,最容易引起風邪。如果不加以調理,火氣就會逐漸減弱。這樣一來,原本應當順暢運行的氣血就會停滯不前,怎麼能順利地循環運行呢?
故於手足太陰少陰上下分補。不仍以中土為主。務令三焦並益。榮衛和諧。而諸風自息矣。
因此,要從手足太陰、少陰經絡上下分別補充氣血,但不能只著重於脾胃,而要注重三焦的共同協調,使營氣和衛氣都得到滋養,這樣風邪自然就會消除。
如桂枝、柴胡、防風。藉以固表升陽。為力頗多。非謂以此驅風。轉燥津液也。
像桂枝、柴胡、防風這些藥材,可以固表升陽,效果很好。並不是用這些藥材來直接驅散風邪,而是通過固表升陽來防止風邪侵入,並滋養津液,防止乾燥。
虛勞。虛煩不得眠。
虛勞指的是身體虛弱,經常感到疲乏無力,伴隨著心煩意亂、失眠等症狀。
酸棗仁湯主之。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芎藭(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得六升。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註〕按嘉言論此方云。
素問謂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闢積於夏。
使人煎厥。
可見虛勞虛煩。
為心腎不交之病。
腎水不上交於心火。
心火無制。
故煩而不得眠。
不獨夏月為然矣。
方用棗仁為君。
白話文:
酸棗仁湯主治及配方
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酸棗仁湯症。
配方:
- 酸棗仁(二升)
- 甘草(一兩)
- 知母(二兩)
- 茯苓(二兩)
- 芎藭(二兩)
製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放入水中,水量八升。
- 先將酸棗仁煮至六升。
- 再將其他藥材加入,一同煮至三升。
- 分成三份,溫服。
補註:
據《嘉言論》記載,此方用於治療虛勞虛煩,屬於心腎不交之病症。
《素問》中提到,陽氣因煩勞而耗損,精氣衰竭,積聚在夏季,導致煎厥(一種發熱症狀)。
虛勞虛煩,是因為腎水不能上交心火,心火失控,導致煩躁不安,難以入睡,這種情況不限於夏季。
方中以酸棗仁為主藥,滋養心脾,寧心安神,是治療心腎不交症的關鍵藥材。
而兼知母之滋腎為佐。
茯苓、甘草調和其間。
芎藭入血分而解心火之燥煩也。
五勞虛極羸瘦。
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
內有乾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大黃䗪蟲丸主之。
大黃䗪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十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䗪蟲(一升)
上十二味。
白話文:
此外,搭配知母滋養腎陰,作為輔助藥物。
茯苓、甘草調和藥性,使藥物協調平衡。
川芎進入血分,化解心火引起的燥熱煩躁。
五勞指的是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消瘦。
患者腹部脹滿,無法正常飲食。
這些病症可能由飲食、憂思、飲酒、房事、飢餓、勞累、經絡氣血受損等原因引起。
患者體內有乾血瘀滯。
皮膚乾燥粗糙,指甲有異常。
雙眼黯黑無光。
藥物作用是緩解脾胃,補益虛損。
大黃䗪蟲丸可以治療這些病症。
大黃䗪蟲丸組成
- 大黃(十分蒸)
- 黃芩(二兩)
- 甘草(三兩)
- 桃仁(一升)
- 杏仁(一升)
- 芍藥(四兩)
- 乾地黃(十兩)
- 乾漆(一兩)
- 虻蟲(一升)
- 水蛭(百枚)
- 蠐螬(一升)
- 䗪蟲(一升)
以上十二味藥材,按照比例混合製成丸劑。
蜜丸。
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
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
七傷。
金匱明謂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及房勞傷。
但居其一。
後人不知何見。
謂七者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陰下濕、精滑、小便苦數。
臨事不舉。
似乎專主腎傷為言。
豈有五勞分主五臟。
而七傷獨主一臟之理。
雖人身恣逞傷腎者恆多。
要不可為一定之名也。
故虛勞證。
凡本之內傷者。
有此七者之分。
白話文:
蜜丸
藥丸的大小: 像小豆一樣大。
服用方法: 用酒送服,每次五粒,一天服用三次。
補註:
嘉言說,七傷指的是: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以及房勞傷。
這些七傷中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後人卻不瞭解其中的涵義,反而認為七傷就是指: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陰下濕、精滑、小便苦數,以及臨事不舉。
這樣說似乎只專注於腎臟受傷,難道五勞分別主宰五臟,而七傷只專屬單一臟器嗎?
雖然人們縱情享樂,導致腎臟受傷的人很多,但也不能用單一的「七傷」來概括所有情況。
因此,虛勞的病症,凡是源於內傷的,都可以用這七種傷來區分。
而虛勞發熱。
未有不由瘀血者。
若無內傷。
則營衛運行。
不失其次。
瘀從何起。
是必飲食起居。
過時失節。
營衛凝泣。
先成內傷。
然後隨其氣所阻塞之處。
血為瘀積。
積之久。
牢不可拔。
新生之血。
不得周灌。
與日俱積。
其人尚有生理乎。
仲景施活人手眼。
以潤劑潤其血之干。
以蠕動啖血之物。
行死血。
名之曰緩中補血。
豈非以行血去瘀。
為安中補虛上著乎。
白話文:
虛勞發熱,沒有不是因為瘀血造成的。如果沒有內傷,那麼營氣和衛氣就能順利運行,不會出現問題。瘀血從哪裡來呢?一定是由於飲食起居不規律,過時失節,導致營氣和衛氣凝滯,先形成了內傷。然後,根據氣血阻塞的位置,血液就會瘀積在那裡。瘀積時間久了,就牢不可拔,新生的血液無法正常流通。日積月累,這個人還能活著嗎?
張仲景運用精妙的醫術,用滋潤的藥物來滋養乾燥的血液,用蠕動的藥物來消化瘀血,驅散死血,並稱之為「緩中補血」。這不就是通過行血化瘀來安中補虛嗎?
然此特世稱乾血勞之良法也。
血結在內。
手足脈相失者宜之。
兼入瓊玉膏潤補之藥同用尤妙。
試為細參其證。
肌膚甲錯。
面目黯黑。
及羸瘦不能飲食。
全是營血瘀積胃中。
而發見於肌膚面目。
所以五臟失中土之灌溉而虛極也。
此與五臟之本病不同。
故可用其方而導其胃中之血。
以內谷而通流營衛耳。
許州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方云。
治一切勞瘵積滯。
不經藥壞證者。
宜服。
大夫其長於謀國者歟。
白話文:
然而這可稱得上是治療乾血勞的良方。
血液凝結在體內。
手足脈搏失去平衡者適宜使用。
如果與瓊玉膏等滋補潤燥的藥物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試著仔細觀察病症:
肌膚甲錯(指甲出現異常)。
面容黯黑。
以及虛弱瘦削,無法進食。
這些都是營血瘀積在胃中,
而外顯於肌膚面容。
所以五臟失去脾胃的中土滋養而虛弱至極。
這與五臟本身的病症不同。
因此可以使用這個方劑,引導胃中的血液,
以五穀精華來暢通營衛氣血。
許州陳大夫傳承了仲景的百勞丸方,說:
治療一切勞損、積滯。
未經藥物傷害導致病症者,
都適合服用。
大夫真是長於謀國之道啊!
方用當歸、乳香、沒藥各一錢。
虻蟲十四個。
人參二錢。
水蛭十四個。
桃仁十四個。
浸去皮尖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
都作一服可百丸。
五更用百勞水下。
取惡物為度。
服白粥十日。
百勞水即甘瀾水。
以杓揚百遍者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使用當歸、乳香、沒藥,每種各一錢。
虻蟲十四個。
人參二錢。
水蛭十四個。
桃仁十四個。
將這些藥材浸泡去皮尖,磨成細末。
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
每服藥一百丸。
在五更時,用百勞水送服。
根據排出惡物的程度,決定服藥次數。
服用白粥十天。
百勞水即甘瀾水,用杓子舀起來,反覆揚起一百遍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