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3)

回本書目錄

(3)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築築而弦)。

〔衍義〕痙病由風寒互為之,重感於邪,寒脈則緊,風脈則弦,是本脈也。脈經謂直上下行者,督脈也。見之則大人癲,小兒癇,二者盡為背反張,由督脈與太陽合,行於脊裡相引而急,故顯出督脈之象也。今痙強無異於癲癇之背反張者,是亦相干於督脈,而見其上下行之象矣。

痙病有灸瘡,難治。

〔衍義〕痙病有風熱,燥急其筋骨,不當復灸以火,且助火深入,風熱得之,愈固而不散,所以難治。

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衍義〕內經謂脈沉而堅,病在中。今所伏非沉者歟?堅非如腎之彈石者歟?此兩條出脈不出症,殆為前條明其表,此見其病在內外,如內經之柔痙骨強之類也。

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三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衍義〕謂太陽病,其症備,是何症之備也?大抵太陽經脈,自足上行,循背至頭項,此是其所過之部,而為之狀者,皆是其症也。考之傷寒論,有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然,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亦是其一也。正與此同,而少異者,彼以汗出惡風,其脈必浮,此言脈沉遲,必汗不出。不出則亦不惡風,故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俱是益津和血養筋之劑。彼之𠘧𠘧然,項背強,雖未至於痙,然經脈已拘急,不利於運動,故用葛根之甘行陽,從表分衛中以生津液,和其經脈。沉遲,汗必不出,不出則亦不惡風,則是病在表之榮血分,榮血陰也,其體沉,其行遲,所以脈應其象,外息於寸口,內不養於筋經,故痙強之病作焉。所以栝蔞根味苦入陰,用以生榮血,益陰分津液,養其筋經者為君;桂枝之辛以散,芍藥之酸以收,一陰一陽,在裡在表者為臣;甘草、薑、棗合辛甘之味,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為使。立方之旨,其在斯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衍義〕按傷寒論中有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注曰:輕可去實,以中寒表實,故加麻黃葛根以祛風,桂枝湯以和表也。今以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痙者,亦用之何也?蓋太陽欲入傳陽明,然陽明不受邪,故氣逆上衝胸,而陽明筋脈內結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唇口,以其經多氣多血,胸中肺部也,上焦主分布津液,行水道今太陽與陽明熱並胸中,故水道不行則小便少,津液不布則無汗。人迎在結喉兩旁,近會厭發聲機關之處,由陽明所過筋脈,遇所並之熱,遂攣急牽引,以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痙。胸中近表,論其在上,則屬太陽;論其居前,則屬陽明。宜乎是方治其兩經之病也。何以言之?蓋葛根本陽明經藥,能生津出汗,行小便,解肌。易老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不可便服葛根,是引賊破家也。又云:用此以斷太陽之路,即是開發陽明經氣,以卻太陽傳入之邪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痙證的脈象,按下去緊緊的像弓弦一樣,脈搏直上直下。(也有人說脈象跳動像築牆一樣緊密,並且像弓弦)

痙病是風寒互相影響造成的,邪氣侵襲嚴重。寒邪導致脈象緊,風邪導致脈象弦,這就是痙證的脈象特點。經書上說脈搏直上直下的,是督脈的表現。大人得了這種病會發狂,小孩則會抽搐,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背部反弓的情況。因為督脈與太陽經脈相連,沿著脊柱運行,互相牽引而緊繃,所以才會顯現出督脈的脈象。現在痙攣強直的症狀,和癲癇背部反弓的情況一樣,也是和督脈相關,所以才會出現脈搏直上直下的現象。

痙病如果用灸法治療瘡瘍,是很難治癒的。

痙病有風熱引起的,會使筋骨乾燥急痛,不應該再用灸法,反而會加重病情,使火邪深入。風熱邪氣如果因此而加重,就更難消散,所以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經書上說,痙病患者的脈象隱伏而堅實,直上直下。

內經說脈象沉而堅實,病在內部。現在所說的隱伏,是不是和沉伏不一樣呢?堅實是不是和腎臟的堅硬如石頭不一樣呢?這兩點論述脈象卻沒有說明症狀,大概是前面一條說明了表證,這一條則說明了內在的病情,就像內經所說的柔痙骨強之類的病症。

太陽病,症狀完全符合,身體強直僵硬,脈象反而沉而遲,這就是痙證,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栝蔞桂枝湯藥方: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三枚)

以上六味藥,用水九升,煮到三升,分三次溫服,直到微微出汗。不出汗的話,過一會兒喝點熱粥幫助出汗。

所謂太陽病,症狀完全符合,是指什麼症狀完全符合呢?總的來說,太陽經脈從腳上向上走,沿著背部到達頭頸部,這些經脈所經過的部位,出現的症狀,都是太陽病的症狀。參考傷寒論,有提到太陽病,項背強直僵硬,反而出汗惡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也是其中一種情況。和這個情況差不多,但也略有不同,那裡說的是出汗惡風,脈象一定浮,這裡說的是脈象沉遲,必然不出汗,不出汗就不會惡風,所以不加葛根而加栝蔞根。都是滋陰養血、滋養筋脈的藥物。那裡說的強直僵硬,項背強直,雖然還沒有達到痙攣的程度,但經脈已經拘急,不利於活動,所以用葛根的甘平之性,從表分衛中滋生津液,調和經脈。脈象沉遲,必然不出汗,不出汗就不會惡風,這是病在表層的榮血分,榮血屬陰,所以脈象沉,運行遲緩,所以脈象符合這個症狀。外在的氣息在寸口脈上表現,內在卻不能滋養筋脈,所以產生痙攣強直的病症。所以栝蔞根味苦入陰,用來滋養榮血,增加陰分津液,滋養筋脈作為君藥。桂枝辛溫散寒,芍藥酸收斂,一陰一陽,在裡在表作為臣藥。甘草、薑、棗配合辛甘之味,運行脾胃的津液,調和榮衛作為使藥。組方目的就在於此。

太陽病,不出汗反而小便減少,氣往上衝到胸部,口噤不能說話,想要發作痙攣,用葛根湯治療。

葛根湯藥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切碎,加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少二升,去沫,加入其他藥物,煮到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蓋上被子,直到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注意事項和禁忌與桂枝湯相同。

傷寒論中有提到太陽病,項背強直僵硬,不出汗惡風,用葛根湯治療。注釋說,輕症可以祛除實邪,因為是中寒表實,所以加麻黃、葛根祛風,桂枝湯和解表邪。現在小便反而減少,氣往上衝到胸部,口噤不能說話,想要發作痙攣,為什麼也用它呢?因為太陽病將要傳變到陽明經,但是陽明經不接受邪氣,所以氣逆上衝到胸部,陽明經筋脈在胃部內結,外在行於胸部,經過人迎穴,環繞嘴唇,因為這條經脈氣血都很多,胸部是肺部所在,上焦主導分佈津液,通行水道,現在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熱邪都在胸中,所以水道不通則小便減少,津液不布則不出汗。人迎穴在喉嚨兩旁,靠近會厭,發聲的器官,陽明經經過的筋脈,遇到合併的熱邪,就會攣急牽引,導致口噤不能說話,想要發作痙攣。胸部靠近體表,從上看屬於太陽經,從前看屬於陽明經,所以這個藥方治療兩經的病症是恰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能夠生津出汗,通利小便,解肌。易老說,太陽病初期,還沒有傳變到陽明經,不能馬上服用葛根,這是引賊入室。又說,用這個藥方可以截斷太陽經的邪氣,就是疏通陽明經的氣機,阻止太陽經的邪氣傳入陽明經。所以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用桂枝湯加麻黃、葛根。痙攣為病,胸悶口噤,臥床不安,腳攣急,一定會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