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4)
(4)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衍義〕此傳陽明風熱之深者也。無己謂傷寒症。以陽明入腑。腹滿者下之。而胸滿者未深入。猶帶表邪。所郁陽氣不宣故爾。非汗即吐。然而未論及此痙病之胸滿也。胸滿豈可一概而言帶表乎。有表則屬表。有里則屬裡。若此背不著席。齘齒與項肩強口噤之屬表者不同。由熱入甚深之所致。故此言胸滿。亦熱之極也。況風熱燥爍津液。陰血消亡。至於下焦屬陰之筋脈皆攣急矣。然其熱入深者。非苦寒咸下之。不足以除其熱。救其陰。夫傷寒病瘛瘲者。以熱生風而搐。尚為難治。況此甚於搐者。非下之不能療也。然亦有不治者。若靈樞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齘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一作緩)此名濕痹。(玉函雲中濕)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衍義〕此症出傷寒論注云。霧傷皮腠。濕流關節。疼痛而煩者。濕氣內流也。濕同水也。脈沉而細者。水性趨下也。痹痛也。因其關節煩疼而名曰濕痹。非腳氣之痹也。內經曰。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氣內郁勝也。但當利其小便。以宣泄腹中濕氣。故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雖然。大抵此為小便通陽氣。行水道。今為濕氣內勝。陽氣被郁。故小便不利。利之則陽氣行。雖在關節之濕。亦得宣泄矣。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必又自表治之。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一云疼煩)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衍義〕此症見傷寒注曰。色黃如橘子色者。陽明瘀熱也。此身色似熏黃。即非陽明瘀熱者。梔子柏皮主之。為表裡有熱。則身不疼痛。此一身盡痛。非傷寒客熱也。知濕邪在經而使之。脾惡濕。濕傷。則脾病而色見。是以身發黃者。為色黃如煙燻。非正黃色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衍義〕按傷寒論成無己注曰。濕家有風濕。有寒濕。此寒濕相搏者也。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搏。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背、陽也。腹、陰也。
太陽之脈。挾脊抵腰。太陽客寒濕。表氣不利而背強也。里有邪者。外不惡寒。表有邪者。則惡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在表而惡寒也。若下之早。則傷動胃氣。損其津液。故致噦而胸滿小便不利。下后里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表中寒乘。而入於胸中。胸中有寒。故使舌上生白苔滑。藏燥則欲飲水。以胸中客寒濕故不能飲。而但口燥煩也。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用酒洗淨)、厚朴(半斤,炙烤去皮)、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厚朴和枳實,煮至五升,去渣,加入大黃,再煮至二升,去渣,加入芒硝,用小火稍微煮沸一下,分次溫服。瀉下後即可停止服用。
衍義:此方治療的是陽明經風熱深入的病症。有人認為是傷寒,因為陽明經病邪入腑,腹部脹滿才需要瀉下,但胸部脹滿則病邪尚未深入,仍帶有表邪,導致陽氣鬱結不通,所以需要發汗或催吐。然而,這裡並沒有討論痙病的胸滿情況。胸滿不能一概而論為帶表邪。有表證則屬表證,有裡證則屬裡證。像這種患者不能平臥,牙關緊閉,項肩強直等表證,和本病不同。本病是因熱邪深入所致。所以這裡說的胸滿,也是熱邪極盛的表現。況且風熱燥烈,耗傷津液,陰血虧損,以至於下焦陰經的筋脈都攣縮了。然而,熱邪深入,如果不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就無法去除熱邪,救治陰液。傷寒病中出現瘛瘲(抽搐),是因為熱邪生風而導致抽搐,治療都很困難,何況此病比抽搐更嚴重,不下瀉藥就無法治癒。但也有治不好的情況,就像《靈樞》中所說,熱邪導致痙攣的病人會死亡,腰痛、瘛瘲、牙關緊閉也是如此。
太陽病,關節疼痛並煩躁,脈象沉細(或緩),這叫做濕痹。(《玉函》稱之為中濕)濕痹的症狀是: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只需通利小便即可。
衍義:此症狀出自《傷寒論》注釋,霧氣傷害皮毛,濕邪流注關節,疼痛煩躁,是濕邪內流的表現。濕邪如同水一樣,脈象沉細,是因為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造成痹痛。因為關節疼痛煩躁,所以稱之為濕痹,不是腳氣引起的痹痛。《內經》說,濕邪盛則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是濕邪內鬱盛的表現。只需通利小便,以宣泄腹中濕邪,所以說治療濕痹要通利小便,而不是治療大便不通。雖然如此,總的來說,小便是陽氣通行的通道,現在濕邪內盛,陽氣受阻,所以小便不利。通利小便則陽氣通暢,即使關節中的濕邪,也能得到宣泄。如果小便通暢了,但關節痹痛沒有消失,還需要從表證治療。
濕邪的病症,全身疼痛(或疼痛煩躁),發熱,面色像熏黃一樣。
衍義:此症狀見於《傷寒論》注釋,顏色像橘子一樣黃,是陽明經瘀熱。此症面色像熏黃,不是陽明經瘀熱,梔子、柏皮可以治療。表裡有熱,則身體不會疼痛,而全身疼痛,不是傷寒客熱引起的,知道是濕邪侵犯經絡所致。脾臟怕濕,濕邪傷損脾臟,則脾臟生病,面色就發黃,所以面色發黃像煙熏一樣,而不是正常的黃色。
濕邪,患者只是頭汗出,背部強直,想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瀉下,則會出現呃逆,或者胸滿,小便不利(或利)。
舌苔像苔蘚一樣,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了,所以口乾煩躁。
衍義:根據《傷寒論》成無己注釋,濕邪有風濕和寒濕之分,這是寒濕相搏的結果。濕邪盛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搏,雖然有汗,但不能遍及全身,所以只有頭汗出。背部是陽面,腹部是陰面。
太陽經的經脈循行脊柱到達腰部,太陽經受寒濕侵犯,表氣不通,所以背部強直。裡有邪氣,則不惡寒;表有邪氣,則惡寒。想蓋被子靠近火,是寒濕在表而惡寒。如果過早瀉下,則會傷及胃氣,損傷津液,所以導致呃逆、胸滿、小便不利。瀉下之後,裡虛,上焦陽氣因虛而下降到下焦,所以丹田有熱。表證寒邪乘虛而入胸中,胸中有寒邪,所以舌苔出現白色滑膩。津液乾燥則想喝水,因為胸中有寒濕,所以喝不了水,而只是口乾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