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論三首脈證四條方十五首)
〔補註〕嘉言云。
金匱於肺痿、肺癰二證。
則徹土綢繆。
治之於早。
然先從脈辨其數虛數實。
欲從口辨其吐沫乾燥。
然更出一捷要之法。
謂咳嗽之初。
即見上氣喘急者。
乃外受風寒所致。
其脈必浮。
宜從越婢加半夏之法。
及小青龍加石膏之法。
亟為表散。
不爾即是肺癰、肺痿之始基。
故以咳嗽上氣病證。
同敘於肺癰、肺痿之下。
而另立痰飲咳嗽本門。
原有深意。
白話文:
〔補註〕
嘉言云:
《金匱要略》在論述肺痿和肺癰兩種疾病時,強調要早早地採取措施,就像補土要及時修補破洞一樣。
首先要從脈象辨別虛實。
其次要從口吐的痰液辨別其乾濕程度。
但是,書中還提出了一個更便捷的方法,就是:
在咳嗽剛開始時,如果就出現上氣喘急的症狀,這就說明是外受風寒引起的。
其脈象必定是浮的,應該採用越婢加半夏湯的方劑,或小青龍加石膏湯的方劑,及時進行解表散寒。
否則,就會發展成肺癰或肺痿的初期。
因此,將咳嗽上氣的病證,放在肺癰、肺痿的條目之後,另外設立一個痰飲咳嗽的門類,是有深意的。
見咳而至於上氣。
即是肺中壅塞。
逼迫難安。
尚何等待。
不急散邪下氣以清其肺乎。
然亦分表裡虛實為治。
不當誤施。
轉增其困矣。
再論肺癰、肺痿之病。
皆燥病也。
肺稟清肅之令。
乃金寒水冷之臟。
火熱熏灼。
久久失其清肅而變為燥。
肺中生癰。
其津液全裹其癰。
不溢於口。
故口中辟辟然乾燥。
肺熱成痿。
則津液之上供者。
悉從燥熱化為涎沫濁唾。
證多不渴。
較胃中津液盡傷。
白話文:
看到咳嗽甚至上氣喘不過來,就是肺部阻塞不通,難受得坐立不安。還等什麼呢?不趕緊驅散病邪,讓氣下降,以清利肺氣嗎?
不過也要根據病症的表裡虛實來治療,不能隨便亂用藥,否則會加重病情。
再說肺癰、肺痿這兩種病,都是燥熱造成的。肺臟屬金,性寒涼,像金屬一樣冰冷,火熱的邪氣灼傷肺部,久了就會失去清肅之氣,轉化為燥熱。肺部生了膿瘡,津液都被包圍在膿瘡中,無法溢出嘴巴,所以嘴巴會乾巴巴的。肺熱導致痿症,津液被燥熱消耗,變成黏稠的唾液,患者通常不覺得口渴,比胃部津液完全被傷還要嚴重。
母病累子之痿。
又大不同。
只是津液之上輸者。
變為唾沫。
肺不沾其惠澤爾。
若夫痿病。
津液不能滅火。
反從火化。
累年積歲。
肺葉之間。
釀成一大火聚。
以清涼投之。
捍格不入矣。
然雖捍格。
固無害也。
設以燥熱投之。
以火濟火。
其人有不坐斃者乎。
半夏燥藥也。
投入肺中。
轉增其患。
自不待言。
但清涼既不能入。
惟燥與燥相得。
乃能入之。
白話文:
母親生病,會導致孩子罹患痿病。
但這又有所不同。
只是因為津液上輸至口,
轉變成唾液。
肺部無法得到其滋潤。
至於痿病,
津液無法滅火,
反而被火氣蒸化。
累積多年,
在肺葉之間,
形成一個巨大的火團。
用清涼之物去治療,
卻被阻擋,無法進入。
即使被阻擋,
也無大礙。
但如果用燥熱之物去治療,
以火攻火,
那人豈能不坐以待斃嗎?
半夏屬燥藥,
投入肺中,
只會加重病情。
這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清涼之物無法進入,
只有燥熱與燥熱相得益彰,
才能進入肺中。
故用半夏之燥。
入清涼生津藥中。
則不但不燥。
轉足開燥。
其濁沫隨逆氣下趨。
久久津液之上輸者。
不結為涎沫。
而肺得沾其漬潤。
痿斯起矣。
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
孰知善用之。
即能驅所燥之津液乎。
此精蘊也。
總按肺為嬌臟。
肺氣素為形寒飲冷而受傷。
久久出汗過多而不瘥。
氣餒不振。
即為肺痿。
其風傷皮毛。
無傷血脈。
風熱相搏。
氣血稽留。
遂為肺癰、肺痿多涎沫。
白話文:
因此,使用半夏的燥性,加入清涼生津的藥物之中,不僅不會燥,反而能充分發揮其燥性。半夏的濁沫會隨著逆氣向下趨,久而久之,津液向上輸送到肺部,就不會凝結成涎沫,而肺部也能沾潤其津液,痿病自然就會痊癒。人們只知道半夏能燥津液,卻不知道善用它,就能驅散被燥的津液。這就是精華所在。
總而言之,肺是嬌嫩的臟器,肺氣天生就容易因寒冷濕氣而受傷。長期出汗過多而無法恢復,氣息虛弱無力,就是肺痿。其風寒傷及皮毛,但沒有傷到血脈,風熱互相搏鬥,氣血停滯,就會導致肺癰、肺痿,產生大量涎沫。
乃至便下濁沫。
肺癰膿血。
乃至便下膿積。
凡胃強能食而下傳者。
皆不死也。
夫血熱則肉敗。
營衛不行。
必將為膿。
是以金匱以通行營衛為第一義。
欲治其子。
先健其母。
胃中津液。
尤貴足以上供而無絕乏。
後世諸方。
錯出不一。
不明大意。
今閱金匱十五方。
固已用之不盡矣。
問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白話文:
甚至便排出濁沫。肺癰會出現膿血。甚至便排出膿積。凡是胃氣強盛,能夠飲食,並且能夠向下傳輸的,都死不了。
血熱就會導致肉體腐敗,營氣和衛氣就不能運行,必然會化為膿。因此,《金匱要略》將通行營氣和衛氣列為首要原則。想要治療疾病,必須先要強健其根本。
胃中的津液,最重要的是要充足,以供應全身,不能枯竭。後世醫家,開出的方劑,錯漏百出,並不一致,不明白治療的根本道理。如今我閱讀《金匱要略》的十五個方劑,已經可以應付很多情況了。
有人問道:熱在人體上焦者,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肺痿的病症,是從哪裡來的?
老師說: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引起的。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補註〕按嘉言云。
人身之氣。
稟命於肺。
肺氣清肅。
則周身之氣。
莫不服從而順行。
白話文: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
可能因為嘔吐,也可能因為消渴(糖尿病),或是小便次數頻繁,或是排便困難,又可能因為服用快速瀉藥而導致腹瀉,嚴重損失了津液,所以才會出現這個症狀。診斷發現寸口脈搏頻數,病人咳嗽,口中反而有濁唾涎沫,這是什麼原因呢?
師曰。 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闢辟燥。 咳即胸中隱隱痛。 脈反滑數。 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脈數虛者為肺痿。 數實者為肺癰。
老師說,這是肺痿的病症。如果患者口乾舌燥,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搏滑數,這是肺癰。咳嗽時吐出膿血,脈搏數而虛弱的,是肺痿;脈搏數而有力的是肺癰。
〔補註〕按嘉言云。 人身之氣。 稟命於肺。 肺氣清肅。 則周身之氣。 莫不服從而順行。
(補註)根據《嘉言》記載:人體的氣息,是由肺來主導的。肺氣清肅,則全身的氣息都能順暢運行,毫無阻礙。
肺氣壅濁。
則周身之氣。
易致橫逆而犯上。
故肺癰者。
肺氣壅而不通也。
肺痿者。
肺氣痿而不振也。
才見久咳。
先須防此兩證。
肺癰由五臟蘊崇之火。
與胃中停蓄之熱。
上乘乎肺。
肺受火熱熏灼。
血為之凝。
痰為之裹。
遂成小癰。
所結之形漸長。
則肺日脹而脅骨日昂。
乃至咳聲頻並。
痰濁如膠。
發熱畏寒。
日晡尤甚。
面紅鼻燥。
胸生甲錯。
始先即能辨其脈證。
白話文:
當肺部的氣機阻塞不通暢時,就會影響全身的氣機運行,容易導致氣機逆流,向上衝擊。因此,患有肺癰的人,就是因為肺氣阻塞不通暢;而患有肺痿的人,則是因為肺氣虛弱無力。當出現久咳時,要先預防這兩種病症。
肺癰的形成,是因五臟積聚的熱氣和胃中積存的熱氣,向上侵犯肺部。肺部受到熱氣的熏灼,血液凝結,痰液包裹,形成小的膿包。膿包逐漸增大,肺部就會不斷腫脹,肋骨也越來越突出。患者會頻繁咳嗽,痰液濃稠如膠,發熱怕冷,下午尤為嚴重,臉色紅潤,鼻孔乾燥,胸部疼痛。從一開始就能通過觀察脈象和症狀,來辨別病症。
屬表屬裡。
極力開提攻下。
無不愈者。
迨至血化為膿。
肺葉朽壞。
傾囊吐出。
始識其證。
十死不救。
嗟無及矣。
間有癰小氣壯。
胃強善食。
其膿不從口出。
或順趨肛門。
或旁穿脅肋。
仍可得生。
然不過十中二三耳。
仲景治法最精。
用力開提於未成膿之先。
今人施於既成膿之後。
其有濟乎。
肺痿者。
其積漸已非一日。
其寒熱不止一端。
總由胃中津液不輸於肺。
白話文:
病症分屬表症和裡症。
應該盡力使用開提攻下之法治療。
只要用對方法,沒有治不好的病。
等到血液化為膿液,
肺葉腐爛,
患者把膿液都咳出來,
才認識到病症,
那就十死無生了。
令人惋惜,已經無濟於事。
偶爾有些膿包比較小,患者氣力還很強,
胃口很好,能吃東西,
膿液不從口中咳出,
或是順着腸道流出肛門,
或是從側面穿透胸肋,
這樣還是有可能活下來。
但這種情況不過是十個中只有二三個而已。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最精妙,
在膿液形成之前就用力開提。
現在有些人等到膿液已經形成之後才治療,
這樣還有用嗎?
肺痿患者,
病情積累已非一日之寒,
寒熱交替不止,
都是因為胃中的津液無法輸送到肺部造成的。
失其所養。
轉枯轉燥。
然後成之。
蓋肺金之生水。
精華四布者。
全藉胃。
土津液之富。
上供罔缺。
但胃中津液暗傷之竇最多。
粗工不知愛護。
或腠理素疏。
無故而大發其汗。
或中氣素餒。
頻吐以傾倒其囊。
或痹或消中。
飲水而渴不解。
泉竭自中。
或腸枯便秘。
強利以求其快。
漏卮難繼。
只此上供之津液。
坐耗歧途。
於是肺火日熾。
肺熱日深。
肺中小管日窒。
白話文:
失去了滋養,就會轉而乾燥枯萎。然後就形成了病症。這是因為肺金需要依靠脾土的津液來滋養,脾土精華需要通過胃來輸送到全身,這一切都仰賴於胃中津液的充沛。只有胃中津液充足,才能源源不斷地供應肺部。然而,胃中津液最容易受到損傷,粗心的人不知道愛護自己的胃,或者天生腠理疏鬆,無緣無故就大量出汗,或者中氣虛弱,經常嘔吐,或者患有痹病或消中之症,喝水也止不住口渴,身體如同泉水枯竭,或者腸道乾燥便秘,強行使用瀉藥想要快速排便,就像漏掉的壺水,很難補充回來。就這樣,肺部所需的津液被耗費在其他地方,導致肺火越來越旺盛,肺熱越來越深,肺部的小管道也越來越阻塞。
咳聲以漸不揚。
胸中脂膜日乾。
咳痰艱於上出。
行動數武。
氣即喘鳴。
衝擊連聲。
痰始一應。
金匱治法。
貴得其精意。
大要緩而圖之。
生胃津。
潤肺燥。
下逆氣。
開積痰。
止濁唾。
補真氣。
以通肺之小管。
散火熱。
以復肺之清肅。
如半身痿廢。
及手足痿軟。
治之得法。
亦能復起。
而肺近在胸中。
呼吸所關。
可不置力乎。
肺癰屬在有形之血。
白話文:
咳嗽的聲音逐漸微弱,胸腔裡的脂肪膜日漸乾枯,咳痰十分費力,難以咳出。稍微走動幾步,就喘不過氣,呼吸聲急促,還伴隨著咳嗽的衝擊聲,痰也隨之咳出。金匱經的治療方法,貴在理解其精髓,關鍵是要慢慢調理,不要急於求成。要生津液滋養胃氣,潤燥滋養肺部,向下引導逆氣,化解積痰,止住濁痰,補益真氣,使肺部的小管道通暢,散去火熱,恢復肺部的清肅功能。就像半身不遂或手腳無力的病人,只要治療得當,也能恢復健康。肺臟就在胸腔,是呼吸的重要器官,怎能不重視呢?肺癰屬於有形的血液病變。
血結宜驟攻。
肺痿屬在無形之氣。
氣傷宜徐理。
故癰為實。
誤以肺痿治之。
是為實實。
痿為虛。
誤以肺癰治之。
是為虛虛。
此辨證用藥之大略也。
然兩手寸口之脈。
原為手太陰肺脈。
此云寸口脈數。
云滑數。
云數實數虛。
皆指左右三部統言。
非如氣口獨主右關之上也。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涎沫。
頃之遍地者為肺痿。
言咳而口中不幹燥也。
若咳而口中辟辟燥。
則是肺已結癰。
白話文:
血液凝結,需要快速治疗。肺痿的病因在于无形的氣。氣受損傷,需要慢慢调理。因此,癰是实证。错误地用治疗肺痿的方法来治疗,就是实证误治为实证。痿是虚证。错误地用治疗肺癰的方法来治疗,就是虚证误治为虚证。这就是辨证用药的基本原则。
然而,两手寸口脉,本是手太阴肺经。这里所说寸口脉数,包括滑数、数实数虚,都指左右三部脉象而言,并非像氣口只主右关之上。
患者咳嗽,口中反有濁唾涎沫,不久遍布地上者,为肺痿。意思是咳嗽,但口中不干燥。如果咳嗽,口中干涩,那就是肺已经结成癰了。
火熱之毒。
出現於口。
咳聲上下。
觸動其癰。
胸中即隱隱而痛。
其脈必見滑數有力。
正邪氣方盛之徵也。
數虛數實之脈。
以之分別肺痿肺癰。
是則肺痿當補。
肺癰當瀉明矣。
問曰。
病咳逆。
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
當有膿血。
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為風。
數則為熱。
微則汗出。
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
呼氣不入。
熱過於榮。
白話文:
火熱的毒素出現於口中,咳嗽時聲音忽上忽下,觸碰瘡瘍時胸口隱隱作痛。脈象必定滑數有力,這是正邪之氣交戰正盛的徵兆。根據脈象虛實的變化,可以區分肺痿和肺癰。肺痿應該補益,肺癰則應該瀉火清熱。
有人問道:病人咳嗽不止,脈象如何才能判斷是肺癰,而且伴隨膿血,吐出來就會死,脈象應該是什麼樣的?
醫生回答:寸口脈微弱而數,微弱是因為風寒,數則代表熱邪,微弱會導致汗出,數則會感到惡寒。風寒侵入衛氣,導致呼吸困難,熱邪侵犯營氣,導致病情加重。
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
其人則咳。
口乾喘滿。
咽燥不渴。
多唾濁沫。
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
血為之凝滯。
蓄結癰膿。
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補註〕按嘉言云。
肺癰之脈。
既云滑數。
此復云微數者。
非脈之有不同也。
滑數者。
已成之脈。
微數者。
初起之因也。
初起左右三部脈微。
知其衛中於風而自汗。
白話文:
吸氣時無法呼出。風寒侵襲皮膚毛髮。熱氣傷損血脈。風寒停滯於肺部。患者就會咳嗽。口乾舌燥,呼吸急促,胸悶氣喘。咽喉乾燥,但不感到口渴。唾液多,且混濁有泡沫。經常感到寒冷,打寒戰。熱氣所到之處,血液就會凝滯,積聚成膿腫。吐出的痰液像米粥一樣。剛開始發病的時候是可以治療的。膿腫形成之後就會死亡。
據嘉言所說,肺癰患者的脈象,既說滑數,又說微數,這並不是脈象本身有不同,而是指脈象的變化。滑數的脈象,是指已經形成的病症;微數的脈象,是指疾病剛開始時的病因。疾病初期,左右三部脈象微弱,就知道患者體內有風邪,且會自汗。
左右三部脈數。
知為榮吸其熱而畏寒。
然風初入衛。
尚隨呼氣而出。
不能深入。
所傷者不過在於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
風由所合以漸舍於肺俞。
而咳唾振寒。
茲時從外入者。
從外出之易易者。
若夫熱過於榮。
即隨吸氣所入。
不出而傷其血脈矣。
衛中之風。
得榮中之熱。
留戀固結於肺葉之間。
乃致血為凝滯。
以漸結為癰膿。
是則有形之敗濁。
必從瀉法而下驅之。
使其邪毒隨驅下移。
白話文:
左右三部脈搏跳動的次數,可以得知身體狀況。
當身體的陽氣不足時,會感到怕冷,因為它吸收了體內的熱氣。
然而,當風寒剛開始入侵人體的衛氣時,它會隨著呼氣排出,還無法深入體內。
所以此時受傷的部位僅限於皮膚和毛髮,而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表層。
風寒從表層逐漸進入肺俞穴,導致咳嗽、吐痰、打寒顫。
這個時候,風寒從體外侵入,容易從體外排出。
如果體內的熱氣過於旺盛,風寒就會隨著吸氣進入體內,無法排出,就會損傷血脈。
衛氣中的風寒,遇到體內熱氣,就會停留在肺葉之間,導致血液凝滯。
逐漸發展成膿瘡,這就是有形的敗壞之物。
必須使用瀉法驅散它,讓邪毒隨之向下移動。
入胃入腹入腸。
再一驅。
即盡去不留矣。
安在始萌不救。
聽其膿成而腐敗耶。
上氣。
面浮腫。
肩息。
其脈浮大不治。
又加利尤甚。
〔補註〕肺為氣之總司。
主呼吸者也。
今云上氣至於面浮腫。
至為肩息。
是其肺氣壅逆。
而肩為動搖矣。
何也。
肺之所畏者。
火也。
設中焦邪實。
阻其升降。
而炎上之性。
有加無已。
則所呼之氣。
邪有以助之。
白話文:
(病邪)進入胃、進入腹部、進入腸道。
再驅趕一次。
就會全部清除,不留任何殘餘。
為什麼在病邪剛開始萌芽時不治療呢?
要等到它變成膿,腐爛才來救治嗎?
(病人)上氣喘不過來。
臉部浮腫。
呼吸急促,像喘不過氣一樣。
他的脈象浮大,無藥可救。
而且病情加重,更加嚴重了。
【註解】
肺是人體氣的總管,
負責呼吸作用。
現在病人上氣喘不過來,臉部浮腫,呼吸急促,
說明他的肺氣壅塞不通,肩部也因此搖晃不停。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肺最怕火。
假如中焦(脾胃)積聚了邪氣,
阻礙了肺氣的升降,
而火邪的炎上性質又不斷加重,
那麼病人呼出的氣,
就會受到邪氣的助長。
而所吸之氣不復下達。
遂使出入息肩矣。
加以脈浮大。
火勢方張。
本體既衰。
而邪削更甚。
又何法可令其內還而下趨乎。
故不治也。
然猶有可圖者。
庶幾中土尚培。
生氣未絕耳。
若加利為尤甚也。
上氣喘而燥者。
屬肺脹。
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補註〕同一上氣也。
此則作喘而不息肩者。
正以皮毛乃肺之合。
為邪所蔽。
遂令肺氣不得外達。
故寒傷營者。
亦作喘也。
彼燥陰也。
白話文:
吸進的氣無法順利下達,導致呼吸困難,無法舒緩。再加上脈象浮大,熱氣盛烈,身體虛弱,邪氣更加嚴重,怎麼可能讓氣機回歸內裡,下降流通呢?所以這個病症無藥可醫。然而,還是有一線生機,希望脾胃尚能運化,生命氣息尚未斷絕。如果再加重病情,情況會更加嚴重。上氣喘且乾燥,屬於肺脹,想要用風水療法發汗治療,就會有效。
同為上氣,但這種情況是喘息不止,無法舒緩。這是因為皮膚毛髮是肺的表里,被邪氣阻礙,導致肺氣無法向外宣發。所以寒邪傷及營氣,也會導致喘息。前者是燥熱陰虛,後者是寒邪傷營。
上氣何以復燥。
肺氣既塞。
遂令下流不化。
水既不化。
又令木氣不疏。
此皆以母病而兼及於子也。
一發其汗。
則塞者得以外通矣。
逆者得以下達矣。
故曰愈也。
肺痿。
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
渴者。
屬消渴。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白話文:
上氣為何會變得乾燥?
這是因為肺氣阻塞,導致下焦無法化水。
甘草乾薑湯方
- 甘草 (四兩,炙)
- 乾薑 (二兩,炮)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溫再服。
〔補註〕嘉言云肺熱。
則膀胱之氣化亦熱。
小便必赤澀而不能多。
若肺痿之候。
但吐涎沫而不咳。
復不渴。
反遺尿而小便數者。
何其與本病相反也。
必其人上虛不能制下。
以故小便無所收攝爾。
此為肺中冷。
陰氣上巔。
侮其陽氣。
故必眩。
陰寒之氣。
凝滯津液。
故多涎唾。
若始先不渴。
服溫藥即轉渴者。
白話文:
取這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煮到剩下五合。去掉藥渣,分開溫熱服用。
有句話說,肺熱的時候,膀胱的氣化也會跟著熱,小便就會呈現紅色且澀,而且量很少。如果出現肺痿的症狀,只會吐口水,不咳嗽,而且也不渴,反而尿失禁,小便次數頻繁,這跟原本的症狀正好相反。這是因為患者的上半身虛弱,無法控制下半身,所以小便就沒有辦法控制住。這代表肺部是寒冷的,陰氣上升到頭頂,欺凌陽氣,因此會頭昏眼花。陰寒的氣凝滯了津液,所以口水很多。如果一開始不渴,服用溫熱的藥物後就開始口渴,這是因為原本的陰寒之氣被溫熱藥物驅散了,所以才會產生口渴的症狀。
明是消渴飲一溲二之證。
更當消息之矣。
愚按:肺寒。
上虛也。
便數。
下虛也。
聖人只溫其中。
豈非以補其母。
則子自安。
總司之地溫。
而膀胱亦溫。
下泉無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氣。
喉中水雞聲。
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三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麻黃二沸。
白話文:
明是消渴喝得多,小便也多,這是消渴症的表現。
更應該要仔細觀察、找出病因。
我認為:肺部寒涼,
這是上焦虛弱。
頻頻上廁所,
這是下焦虛弱。
聖人只溫暖中焦,
難道不是為了補益其母臟嗎?
這樣,子臟就能安穩。
只要中焦溫暖,
膀胱也會溫暖,
下焦就不會再有尿頻等困擾了。
咳嗽並上氣,
喉嚨裡有水雞叫聲,
可以用射干麻黃湯來治療。
射干麻黃湯的藥方:
射干(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三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半升,洗淨)
以上九味藥,
用水一斗二升,
先煮麻黃兩沸。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註〕嘉言云。
上氣聲如水雞。
明系痰阻其氣爾。
阻之務在去之。
而仲景不專於去痰者。
以肺受風寒。
主氣之司。
已為邪困而不能自持。
莫若主於發表。
而佐以潤燥下氣開痰四法。
聚於一方內。
以分解其邪。
不使之合。
此因證定藥之大法也。
咳逆上氣。
時時唾濁。
但坐不得眠。
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白話文:
藥方
- 去除藥材表面的浮沫。
- 將所有藥材置於鍋中。
- 加水煮至三升。
- 分成三等份,溫服。
補註
嘉言說,上氣聲如水雞,顯然是痰阻礙氣機所致。痰阻之症,必須去除。
張仲景並未專注於去除痰液,因為肺部受風寒侵襲,主司氣機,已經被邪氣困擾而無力自保。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先以發散解表之法,再佐以潤燥、下氣、開痰四種方法,將這些方法匯集於一方藥中,以分解邪氣,使其不再聚集。
這就是根據證候制定藥方的重要法則。
適用病症
咳逆上氣,經常吐出濁痰,只能坐著不能睡覺,可以用皁莢丸治療。
皁莢丸方
皁莢八兩(颳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以棗膏和湯服三丸。
日三夜一服。
〔補註〕經謂上氣者。
陰氣在下。
陽氣在上。
諸陽氣浮。
無所依從也。
今咳逆上氣。
是濁氣上干。
清虛之位。
反為濁陰所據。
故雖時時唾。
而濁不為唾減也。
皂莢性能驅濁。
其刺又能攻堅。
且得直達患處。
用意神巧。
誠不可思議者。
嘉言云。
大熱之毒。
聚結於肺。
表之溫之。
曾不少應。
白話文:
將上一味藥磨成粉末。
蜜丸做成梧桐子般大小。
用棗膏和湯水服用三丸。
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經典記載,向上升發的氣息,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所有陽氣浮動,沒有依託之處。
現在咳嗽逆氣上衝,是濁氣上犯,清虛之位,反而被濁陰佔據。因此,即使不斷地吐痰,濁氣也不會因為吐痰而減少。
皂莢的功效是可以驅除濁氣,它的刺還能攻破堅硬之物,並且能夠直達病灶。用藥的用意巧妙,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佳句說,大熱之毒聚積在肺部,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一點效果也沒有。
堅而不可攻者。
用此丸豆大三粒。
朝三服。
暮一服。
吞適病所。
如棘針遍刺。
四面還攻。
如是多日。
庶幾無堅不入。
聿成盪滌之功。
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
胸中手不可入。
即謂為代針丸可矣。
咳而脈浮者。
厚朴麻黃湯主之。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白話文:
堅而不可攻者。
意思是說,如果病症頑固難治,就像堅固的城牆一樣難以攻破。
用此丸豆大三粒。
用這種藥丸,每次服用三粒,大小如同豆子一般。
朝三服。
早上服用三次。
暮一服。
晚上服用一次。
吞適病所。
將藥丸吞服,藥效直達病竈部位。
如棘針遍刺。
就像用荊棘針一樣,遍佈全身,刺向病竈。
四面還攻。
從四面八方同時攻擊病症。
如是多日。
持續服用多日。
庶幾無堅不入。
希望能像利劍一樣,無堅不摧,攻破所有病症。
聿成盪滌之功。
最終達到徹底清除病根的效果。
不可以藥之微賤而少之也。
不要因為藥物看似微不足道,就輕視它,而減少服用劑量。
胸中手不可入。
如果病症深入胸腔,無法用手觸摸到。
即謂為代針丸可矣。
就可以用這種藥丸代替針灸治療。
咳而脈浮者。
如果患者咳嗽,並且脈象浮緩,
厚朴麻黃湯主之。
就可以服用厚朴麻黃湯來治療。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將以上九味藥材,
以水一斗二升。
用十二升的水煎煮。
先煮小麥熟。
去滓。
內諸藥。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
若但咳而脈浮。
則外邪居多。
全以散邪為主。
用法即於小青龍湯中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麥。
仍從肺病起見。
所以桂枝之熱。
芍藥之收。
甘草之緩。
概示不用。
而加厚朴以下其氣。
石膏以清熱。
小麥引入胃中。
助其升發之氣。
一舉而表解脈和。
於以置力於本病。
然後破竹之勢可成爾。
白話文:
首先將小麥煮熟,然後去除雜質。將藥材放入煮沸的小麥湯中,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只是咳嗽而脈象浮,則外邪居多,應以散邪為主。在小青龍湯中去掉桂枝、芍藥、甘草,加入厚朴、石膏和小麥。
因為這是從肺病的表現出發,所以桂枝的溫熱,芍藥的收斂,甘草的緩和,都不需要使用。
而加入厚朴以降低氣,石膏以清熱,小麥進入胃中,幫助升發之氣。這樣一舉一動就能表解脈和,集中力量治療本病,然後就能取得破竹之勢。
一經裁酌。
直使小青龍載肺病騰空而去。
神哉。
咳而脈沉者。
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桂枝(三兩)
上九味。
㕮咀。
內澤漆汁中。
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
至夜盡。
〔補註〕浮為在表。
沉為在裡。
表裡二字。
與傷寒之表裡大殊。
表者邪在衛。
即肺之表也。
白話文:
只要經過一番細心思考,就可以讓小青龍湯將肺病如同騰空飛起一般帶走,真是神奇啊!
如果咳嗽且脈象沉緩,就用澤漆湯來治療。
澤漆湯的藥方:
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也可以用紫菀)、澤漆(三升,用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桂枝(三兩)。
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熱服用五合,直至夜間。
〔補註〕浮代表病邪在表,沉代表病邪在裡。這裡的表裡二字,與傷寒病的表裡概念不同。表是指病邪在衛氣,也就是肺部的表面。
里者邪在榮。
即肺之裡也。
熱過於榮。
吸而不出。
其血必結。
血結則痰氣必為外裹。
故用澤漆之破血為君。
加入開痰下氣。
清熱和榮諸藥。
俾堅壘一空。
元氣不損。
制方之妙若此。
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者。
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八升。
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白話文:
病症分析
「裏者邪在榮」,指的是病邪入侵肺臟的內部。
「熱過於榮」,說明肺熱過盛。
「吸而不出」,表示呼吸困難,吸氣進不去或呼氣出不來。
「其血必結」,由於熱邪傷肺,導致血液瘀滯凝結。
「血結則痰氣必為外裹」,血液凝結會形成痰液包裹在肺部。
治療方法
「故用澤漆之破血為君」,因此需要使用澤漆來破血化瘀作為主藥。
「加入開痰下氣,清熱和榮諸藥」,再搭配其他藥物來化痰、通氣,以及清熱潤肺。
「俾堅壘一空,元氣不損」,目的是將病邪徹底清除,避免損傷元氣。
「制方之妙若此」,治療方法精妙如斯。
另一種病症及治療方法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指的是熱邪上逆,導致咽喉疼痛不適。
「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可用麥門冬湯來治療這種逆氣上衝的症狀。
麥門冬湯藥方
麥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使用方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一斗八升的水煎煮,煮至六升時,溫服一升。
日三。
夜一服。
〔補註〕嘉言云。
胃中津液枯燥。
虛火上炎之證。
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
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
徒知與火熱相爭。
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數。
不惟無益。
而反害之。
凡肺病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即死。
胃氣者。
肺之母氣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者。
謂肺藉其清涼。
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
謂肺藉其豁痰。
實豁痰為肺之母也。
然屢施於火逆上氣。
白話文:
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嘉言說: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的情況,治本的良方。
如果用降火藥卻反而讓火氣上升,用寒涼藥卻讓熱氣更旺盛,這是只知道和火熱相爭,沒有想到必須要遵循的道理,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所有肺病,有胃氣就能活,沒有胃氣就會死。胃氣是肺的母氣。
草藥中有「知母」這個名字,指的是肺依靠它的清涼,知道清涼是肺的母親。
有「貝母」這個名字,指的是肺依靠它來豁痰,實際上豁痰是肺的母親。
然而,這些藥物多次用於火逆上氣的病症。
咽喉不利之證而屢不應。
名不稱矣。
孰知仲景有此妙法。
於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
大生津液隊中。
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
其利嚥下氣。
非半夏之功。
實善用半夏之功。
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色黃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
取二升。
去棗。
內葶藶。
煮取一升。
頓服。
〔補註〕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白話文:
咽喉不利,症狀反覆出現,怎麼治療都不見效。
這病可真是難治,讓人束手無策啊。
誰知道仲景醫師竟有如此妙法!
他原本用麥冬、人蔘、甘草、粳米來大補元氣,
並大量滋養津液。
在這基礎上,他添加了辛溫的半夏一味藥。
這樣一來,病人吞嚥變得順暢,呼吸也不再困難。
這並非半夏的單獨功效,
而是仲景善用半夏的妙處!
此方法獨樹一幟,古今罕見,實在神奇!
肺癰
是指肺部感染化膿,病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甚至無法躺下。
葶藶大棗瀉肺湯
可以治療此症。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劑
葶藶(將葶藶熬至黃色,搗成彈子大小的藥丸)
大棗(十二枚)
先用三升水煮大棗,
煮到剩下兩升水時,
撈出大棗,
再加入葶藶,
繼續煮至一升水,
一次服用完。
補註
這款方劑是治療肺癰的急救方,非常有效。
肺中生癰。
不瀉何待。
恐日久癰膿已成。
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
瀉之轉傷。
惟血結而膿未成。
當急以瀉肺之法奪之。
況喘不得臥。
不云甚乎。
咳而胸滿振寒。
脈數。
咽乾不渴。
時濁唾腥臭。
久久吐膿如米粥者。
為肺癰。
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又方(此方系宋人所增並錄之以備用)
桔梗 貝母 當歸 栝蔞仁 枳殼 薏苡仁 桑白皮 百合(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 葶藶 地骨皮 甘草節 知母 防己 黃耆 杏仁(各五分用清水煎服)
白話文:
肺部生了膿瘡,如果不及时排泄,等到膿液形成,再排泄就沒有用了。時間久了,肺氣已經衰弱,排泄反而會加重病情。只有當血液凝結,但膿液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才應該用瀉肺的方法趕快把它排掉。
現在病人喘不過氣,躺不下來,這已經很嚴重了。他咳嗽時胸部滿悶,發冷,脈搏跳得快,喉嚨乾卻不渴,經常咳出帶有腥臭味的濁痰,久了還會吐出像稀飯一樣的膿液,這就是肺癰。
可以用桔梗湯來治療。
桔梗湯的配方:
桔梗一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煎煮,煮到只剩下一升,分溫服兩次。
另一個配方(這個配方是宋朝人增補的,可以備用):
桔梗、貝母、當歸、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百合(各一錢五分)、五味子、葶藶、地骨皮、甘草節、知母、防己、黃耆、杏仁(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用清水煎服。
〔補註〕肺癰由熱結而成。
其濁唾腥臭。
因熱瘀而致。
故咳而胸滿。
是肺不利也。
振寒。
陰鬱於裡也。
咽乾不渴。
阻滯津液也。
彼邪熱搏聚。
固結難散之勢。
用桔梗開之以散其毒。
甘草解之以消其毒。
庶幾可圖。
無使滋蔓。
即至久久吐膿之時。
亦仍可用此湯者。
一以桔梗可開之使下行。
亦可托之俾吐出。
一以甘草可以長血肉。
更可以益金母也。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
白話文:
肺癰是由於熱毒積聚而形成的。
患者會咳出混濁、腥臭的唾液,這是因為熱毒瘀積導致的。
因此病人會咳嗽,並且感到胸悶,這表示肺部功能受阻。
患者還會感到寒冷,這是因為陰氣鬱結於體內。
咽喉乾燥卻不渴,是因為熱毒阻滯了津液。
邪氣和熱毒在體內交織,形成難以消散的狀態。
需要用桔梗來疏通氣道,散去毒素。
用甘草來解毒,消解毒素。
這樣才能夠控制病情,避免其繼續蔓延。
即使到了長期咳吐膿液的時候,仍然可以繼續使用這個藥方。
桔梗可以疏通氣道,使痰液順利排出,也可以幫助患者將痰液咳出。
甘草可以滋養血肉,還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咳嗽並且呼吸急促,這是肺脹的表現。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註〕咳而上氣。
則其氣之有沖而不下可知矣。
其咳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
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
邪入於肺則氣壅。
肺壅則欲不喘不可得。
惟喘極故目如脫。
所以狀脹與喘之至也。
白話文:
症狀
患者喘不過氣,眼睛像要脫眶而出,脈象浮大。
治療方法
使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藥方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半夏(半升)
製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註解
患者咳嗽且上氣,可知氣向上衝而不往下沉;咳嗽不斷,可知氣上衝之勢強烈。這些都屬於肺部脹滿引起的症狀。
邪氣入侵肺部,導致氣機阻塞。肺部阻塞,患者便會喘不過氣。喘到極點,眼睛就會像要脫眶而出,這就是肺部脹滿與喘息極度的表現。
脈浮邪也。
兼大則邪實。
而所以遺害於肺。
正未有已。
故必以辛熱發之。
亦兼以甘寒佐之。
使久合之邪。
渙然冰釋。
豈不快乎。
然久蓄之飲。
何由得泄。
故特加半夏于越婢湯中。
一定之法也。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湯加石膏湯方
麻黃(三兩) 細辛(三兩)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石膏(二兩)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就代表有邪氣入侵。
如果邪氣很重,代表邪氣很實。
這些邪氣會傷害肺臟。
邪氣還沒有消失,
所以必須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它。
也要用甘寒的藥物輔助。
讓長期積聚的邪氣,
能夠像冰雪融化一樣消散。
這樣是不是很舒服呢?
但是,長期積累的體液,
要怎麼才能排出呢?
所以特別在越婢湯中加入半夏,
這是固定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肺脹、咳嗽、上氣、煩躁、喘息,而且脈象浮,心下積水,
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藥方:
麻黃(三兩)、細辛(三兩)、芍藥(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內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強人服一升。
羸者減之。
日三服。
小兒服四合。
〔補註〕此條證與上條無異。
所異者加躁。
脈但浮爾。
然前條躁者欲作風水。
此條躁者心下有水。
可見躁為陰躁。
而水為陰之至也。
君主之地。
水氣上凌。
豈細故耶。
故前方於麻黃以杏仁易石膏。
加薑、棗。
發散之力微且緩。
白話文:
藥方
- 上九味藥材(具體藥材未列出)
- 水一斗(約10公升)
製作方法
- 先用一斗水煮麻黃,煮到剩八升(減二升)。
- 去掉煮沸後產生的泡沫。
- 加入其他藥材。
- 煮到剩三升。
- 濾去藥渣。
服用方法
- 體格強壯者,每次服用一升。
- 虛弱者,減量服用。
- 每日服用三次。
- 小孩服用四合(約200毫升)。
補註
- 此藥方與前一個藥方症狀相似,但本方患者更加躁動,脈象只是浮,並非像前一個藥方患者那樣躁動欲作風水。
- 本方患者躁動是因爲心下有水,屬於陰躁,而水是陰氣的極致,也是君主之位。
- 水氣上凌,並非小事。
- 因此,本方將前方的麻黃換成杏仁,並將石膏換成石膏,並添加生薑、大棗,以減輕發散之力,使藥效更緩和。
此於麻桂藥中加石膏。
其力轉猛。
然監以芍藥、五味、乾薑。
其勢下趨水道。
不至過汗也。
然後知小青龍亦能翻江倒海。
引水潛藏。
不若大青龍之騰雲致雨也。
夫越婢湯有石膏、半夏。
小青龍方有半夏。
無石膏。
觀二方所加之意。
全重此二物協力建功。
石膏清熱。
藉辛溫亦能豁痰。
半夏豁痰。
藉辛涼亦能清熱。
不然石膏可無慮。
半夏不在所禁乎。
仲景加減一味。
已見因心化裁矣。
白話文:
在麻黃、桂枝藥方中加入石膏,藥性會變得更加猛烈。但是,要以芍藥、五味子、乾薑來控制藥性,使其趨向於水道,避免過度出汗。這樣才能明白小青龍湯也能像大江大河一樣奔騰翻滾,引導水氣潛藏,但卻不如大青龍湯那樣騰雲駕霧、傾盆大雨。
越婢湯含有石膏和半夏,小青龍湯也有半夏,卻沒有石膏。觀察這兩個方劑的用藥意圖,可以看出兩者都重視石膏和半夏的共同作用。石膏清熱,借助辛溫之性也能化痰;半夏化痰,借助辛涼之性也能清熱。否則,石膏可以不必擔心,半夏也不會被禁止使用嗎?仲景在方劑中加減一味藥,就已經體現了他因時制宜、靈活應變的醫術。
肺癰胸滿脹。
一身面目浮腫。
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
酸辛。
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
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補註〕經云。
是動則病肺脹滿。
膨膨然而喘咳。
胃氣不升。
大腸之氣亦不降。
則鼻塞不聞香臭。
遂使周身腫浮。
有種種之證也。
然此表證尚多。
豈可專瀉。
不知肺癰始因邪由外入。
及其成癰。
則證復自內顯出。
故論其常。
當升散開提者。
且未可下奪。
論其亟當下奪者。
倘牽制於外。
反昧膿成則死之大戒。
安得不審所輕重哉。
白話文:
病症
- 肺部化膿,胸部滿脹。
- 全身和臉部浮腫。
- 鼻塞,流出清鼻涕。
- 聞不到香味或臭味。
- 感覺痠痛。
- 咳嗽逆氣上湧。
- 喘息,呼吸困難,胸悶。
治療
- 葶藶大棗瀉肺湯可以治療此病。
註解
- 古籍記載,患此病時,患者活動就會加重肺部脹滿,呼吸急促,出現喘咳。
- 胃氣不能上升,大腸氣也不下降,導致鼻塞、聞不到香味和臭味,進而引起全身浮腫。
- 患者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
- 但只用瀉法治療是不夠的。
- 因為肺癰是因外邪入侵引發,當形成膿腫後,病症會從內部顯現出來。
- 所以治療時,應以升散開提為主,不宜急於使用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