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5)

回本書目錄

(5)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衍義〕傷寒論注曰:本是後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妄下之,因致此逆。蓋逆則真陽自上越,陰自下脫。其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陰陽離決,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不退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若額上無汗出與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隨其虛而救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衍義〕按傷寒論注是條,曰:值天陰雨不止,明其濕勝也。《內經》曰:「陽受風寒,陰受濕氣。」又云:「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濕相搏,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風去而濕在。汗微微而出者,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云:「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衍義〕按傷寒論是條,注曰:病有淺深,症有內外,此則濕氣淺者也。何以言之?濕家不云關節煩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濕氣不流關節,而外客肌表也;不云發熱身似熏黃,復云發熱面黃而喘,是濕不幹於脾,而薄於上焦也。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痛鼻塞而煩,是濕邪客於陽而不客於陰也。濕家之脈沉細,為濕內流;今脈大者,是濕不內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飲食,胸腹別無滿痞,為腹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但內藥鼻中,以宣通頭中寒濕,是注其理明且盡矣。若夫《脈經》之無「身上疼痛」十三字,豈無其說乎?頭痛鼻塞,其痛在頭;身上疼痛發熱,其病在經脈。內藥鼻中者,為去頭中寒濕,故減十三字爾。然則三陽經皆上於頭,太陽與陽明,俱到鼻頞;今頭上寒濕,而鼻為之塞也;則二經脈皆不通,鬱而發熱,身無疼痛;內藥鼻中,頭上之濕散,則二陽之經脈行,而病可盡愈矣。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衍義〕此為氣濕之邪。蓋邪者濕與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實成熱,則可發汗。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濕邪下注,額頭冒汗,輕微喘息,小便通暢(或不通暢)者都會死亡。如果下痢不止,也會死亡。

傷寒論注釋說:這與前條所述濕邪導致全身煩躁疼痛的情況相似,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之法,就會導致這種逆證。逆證的產生是因為真陽之氣從上焦衝出,陰氣從下焦脫失。額頭冒汗、輕微喘息是陽氣外越的表現;小便不通暢或下痢不止,則是陰氣脫失的表現。陰陽離決,是必死之兆。從此可以推論,即使有額頭冒汗、輕微喘息的症狀,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則說明陰氣未退,但陽氣的根本尚存;如果大小便通暢,但沒有額頭冒汗和喘息,則說明陽氣未越,陰氣的根本尚存,這就不是陰陽離決,可以根據虛實情況進行救治。

風濕之邪互相搏結,全身疼痛,應該發汗來解除。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但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大力發汗,雖然風邪去了,但濕邪仍然存在,所以病情不會好轉。如果治療風濕病,發汗應該微微出汗,這樣風濕之邪都能夠去除。

傷寒論注釋說: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說明濕邪較盛。內經說:陽氣受風寒之邪,陰氣受濕邪。又說:受風邪者,上焦先受之;受濕邪者,下焦先受之。風濕之邪互相搏結,則風邪在外,濕邪在內。大力發汗,氣勢猛烈,則外邪排出,內邪卻不能排出,所以風邪去了,濕邪卻依然存在;微微出汗,氣勢緩和,則內外之邪都能排出,所以風濕之邪都能夠去除。

濕邪所致的疾病,患者會全身疼痛,發熱,面容發黃並伴有喘息,頭痛,鼻塞且煩躁,脈象洪大,但仍能進食,腹部舒適無恙。疾病位於頭部,寒濕之邪阻塞鼻竅,因此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則會痊癒。(脈經中“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略去)

傷寒論注釋說:疾病有淺深輕重之分,症狀也有內外之別,這屬於濕邪較淺的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濕邪並沒有導致關節疼痛,而是全身疼痛,說明濕邪沒有侵犯關節,而是停留在肌表;並沒有說發熱全身發黃,而是說發熱面容發黃並伴有喘息,說明濕邪並未侵犯脾臟,而只是停留在上焦。陰氣受濕邪,濕邪會深入臟腑,而頭痛鼻塞且煩躁,說明濕邪侵犯陽氣,而沒有侵犯陰氣。濕邪的脈象通常沉細,因為濕邪內流,而此處脈象洪大,說明濕邪未內流,而停留在肌表。此外,患者能夠正常進食,胸腹沒有滿悶不適,說明腹部舒適無恙,可知濕邪較輕。只要在鼻腔內用藥,疏通頭部寒濕,即可痊癒。注釋已經將其道理闡述得清楚透徹。至於脈經中省略的“身上疼痛”十三字,難道就沒有道理嗎?頭痛鼻塞,疼痛位於頭部;全身疼痛發熱,則疾病在經脈之中。在鼻腔內用藥,是為了去除頭部寒濕,所以省略了十三字。因為三陽經都上行於頭部,太陽經與陽明經都到達鼻樑,現在頭部有寒濕,鼻塞,則兩經的經脈都不通暢,氣血鬱滯而發熱,身體沒有疼痛,在鼻腔內用藥,頭部的濕邪消散,則二陽經的經脈就會通暢,疾病就能痊癒。

濕邪導致全身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切忌使用溫熱之法。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加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上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被取微似汗即可。

這是氣濕之邪,因為邪氣是濕邪和寒邪相合,所以導致全身疼痛。總的來說,如果表證實證化熱,就可以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