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6)

回本書目錄

(6)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無熱是陽氣尚微,汗之恐虛其表。今是症雖不云發熱,而煩已生,煩由熱也。所以服藥不敢大發其汗,且濕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黃湯治寒,加朮去濕,使其微汗爾。然濕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發痙之變,所以戒人慎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水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衍義〕按傷寒論注曰:「身盡疼痛,濕也。發熱日晡所劇者,風也。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則先客熱而後感風。若久傷取冷得之者,則先傷風而後中濕。」註文若是。

其謂日晡所劇為風者,則義未了。予按內經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外合肌肉。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所以風濕客之,則一身肌內盡痛。」夫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屬少陽。日中陽氣隆,屬太陽。日西氣門內閉,屬陽明。是故陽明之氣,主乎申酉,所以日晡所劇也。方用麻黃治寒濕取汗為主;杏仁利氣;薏苡仁除風熱濕痹為臣;甘草和脾胃解肌肉為使。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五分)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衍義〕此症風濕,皆從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風濕在表,故不作疼。虛其衛氣而濕著為身重。由是以黃耆實衛,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朮佐之。然則風濕二邪,獨無散風之藥何耶?蓋汗多知其風已不留,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爾。惟實其衛,正氣壯則風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若其有喘者,濕中兼寒也,則加麻黃以散之。若風內應肝木,傷其胃中不和者,則加芍藥以瀉之。芍藥味酸,能自土中瀉木。若氣上衝者,則加桂枝以散其逆。若下有陳寒者,謂下焦肝腎之分,則加細辛以溫之。細辛散里之表藥也。服後云云者,方中令作一段。然考之當在下有陳寒加細辛之後,連為一段。何則?細辛佐防己去寒濕,黃耆實表。表尚全實,則濕不退,所以皮中如蟲行。表實未全,則陽氣未周,於是從腰以下,其陳寒者猶得如冰。必以被令溫,助接其陽,使之微汗。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沒有發熱,是因為陽氣還很虛弱。出汗恐怕會耗損體表陽氣。現在這個症狀雖然沒有明顯發熱,但已經煩躁不安了,而煩躁是由於內有熱邪引起的。所以用藥不敢大量發汗,而且濕邪也不是用大量出汗就能消除的。因此用麻黃湯治療寒邪,加入白朮去除濕邪,使其微微出汗即可。然而,如果濕邪在體表,只能用汗法排出,不能用溫熱的方法攻邪,因為溫熱會增加體內熱量,必然會導致痙攣發作,所以要告誡病人謹慎。

全身疼痛,發熱,下午加重,稱為風濕病。這種病是汗出當風,或者長期受寒飲用冷水造成的。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組成: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溫服。微微出汗後要避風。

〔衍義〕按《傷寒論》注釋說:全身疼痛是濕邪,發熱下午加重是風邪。如果汗出當風而得病,則是先受熱邪後感受風邪;如果長期受寒飲用冷水而得病,則是先受風邪後感受濕邪。註釋如此說。

它說下午加重是風邪,這解釋還不夠透徹。我根據《內經·太陰陽明論》記載:太陰陽明經是表裡經,屬於脾胃經脈,外絡肌肉。所以陽氣受風邪,陰氣受濕邪。因此風濕邪侵犯人體,就會導致全身肌肉疼痛。陽氣一天主外,清晨陽氣生髮,屬少陽;中午陽氣盛,屬太陽;傍晚氣門閉合,屬陽明。所以陽明經的氣血,主要在申時和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所以下午病情加重。此方用麻黃治療寒濕,主要目的是發汗;杏仁宣肺利氣;薏苡仁除風熱濕痺,為臣藥;甘草和中健脾,解肌肉拘攣,為使藥。

風濕病,脈浮,身體沉重,出汗惡風,用防己黃耆湯治療。

防己黃耆湯組成: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五分)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過一段時間再服用。喘息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陳舊寒邪者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從腰部以下像冰一樣涼,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繞腰部以下,溫暖使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衍義〕此症風濕都是從體表感受的,病邪在外,所以脈浮,出汗惡風。凡是身體沉重,有肌肉萎縮而沉重,或骨骼萎縮而沉重,這種身體沉重,是風濕邪在體表,所以不疼痛,是衛氣虛弱,濕邪滯著導致的。所以用黃耆補益衛氣,甘草輔助;防己祛除濕邪,白朮輔助。那麼,風濕兩種邪氣,為什麼沒有散風的藥物呢?因為汗多說明風邪已經不留滯,因為體表虛弱,風邪可以出入於肌膚之間,所以惡風。只有補益衛氣,正氣充足,風邪自然會退去。這是不用治而治的方法。如果喘息,是濕邪中兼有寒邪,就要加麻黃散寒;如果風邪內傷肝木,損傷脾胃,造成胃中不和,就要加芍藥瀉肝;芍藥味酸,能瀉肝木;如果氣上衝,就要加桂枝散其逆氣;如果下焦有陳舊寒邪,指的是下焦肝腎部位的寒邪,就要加細辛溫經散寒。細辛是散裡達表之藥。服藥後……這段話應該放在“下焦有陳舊寒邪加細辛”之後,連成一段。因為細辛輔助防己祛除寒濕,黃耆補益體表,體表還沒有完全充足,濕邪就不會退去,所以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體表沒有完全充實,陽氣就不能周流,所以從腰部以下像冰一樣涼,必須用被子溫暖,幫助接續陽氣,使其微微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