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卷九 (1)
卷九 (1)
1. 卷九
None
2.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論一首脈證六條方九首)
師曰。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微陰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責其極虛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陰弦故也。
〔補註〕痹者痞閟而不通也。
經云。
通則不痛。
故惟痛為痹。
而所以為痹者。
邪入之。
其所以為邪入者。
正先虛也。
故曰。
脈取太過不及。
不及為陽微。
太過即陰弦。
陽虛故邪痹於胸。
陰盛故心痛。
白話文:
論一首脈證六條方九首
師曰:
脈象應該取其過與不及。
陽微陰弦,
即是胸痹而痛。
為何如此呢?
因為極度虛弱的緣故。
現在陽氣虛弱,知道是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
是因為陰弦的緣故。
〔補註〕 痹者,痞塞不通也。
經書說:
通則不痛,
所以只有痛才稱為痹。
而造成痹的原因,
是邪氣侵入。
而邪氣侵入的原因,
是正氣先虛。
所以說:
脈象取其過與不及,
不及則為陽微,
過度則為陰弦。
陽氣虛弱,所以邪氣痹於胸,
陰氣盛則心痛。
仲景已自申說甚明。
乃知此證。
總因陽虛。
故陰得以乘之。
設或不弦。
則陽雖虛而陰不上干可知也。
然胸痹有微甚之不同。
則為治因亦異。
微者但通上焦不足之陽。
甚者且驅其下焦厥逆之陰。
通陽者。
以薤白、白酒、半夏、桂枝、人參、杏仁之屬。
不但苦寒不入。
即清涼盡屏。
蓋以陽通陽。
陰分之藥不得預也。
甚者用附子、烏頭、蜀椒大辛熱。
以驅下焦之陰。
惟陰退而陽可以漸復耳。
可不留意乎。
白話文:
仲景已經詳細說明瞭這個病症。
由此可知,這病症的根源在於陽氣虛弱。
因此陰氣得以乘虛而上。
如果患者脈象不弦,說明陽氣雖虛弱,但陰氣還未上升到足以幹擾陽氣的程度。
然而,胸痹症的程度有輕重之分,治療方案也會有所不同。
對於病情較輕的,只要通達上焦不足的陽氣即可。
對於病情嚴重的,則需要驅除下焦厥逆的陰氣。
通達陽氣的藥物,要用薤白、白酒、半夏、桂枝、人參、杏仁之類。
不僅苦寒的藥物不能使用,清涼的藥物也要全部屏棄。
因為要用陽氣通達陽氣,陰分藥物無用武之地。
對於病情嚴重的,要用附子、烏頭、蜀椒等大辛熱的藥物,來驅除下焦的陰氣。
只有陰氣退去,陽氣才能逐漸恢復。
不可不注意啊!
平人無寒熱。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補註〕陽不足。
則陰上入而為寒。
陰不足。
則陽下陷而為熱。
陰陽未嘗偏勝。
故無寒熱如平人。
然短氣不足以息者。
是邪痹於中。
而滯其升降之氣。
不可信其中虛而輒補之。
以蹈實實之戒也。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
寸口脈沉而遲。
關上小緊數。
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白話文:
一般人身體狀況正常,不會有寒熱症狀。
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這表示身體裡有實證,不是虛證。
【補註】陽氣不足,則陰氣上升而導致寒症。陰氣不足,則陽氣下降而導致熱症。
陰陽之間通常不會偏勝,所以正常人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狀況。
雖然呼吸急促,但這不是因為身體虛弱,而是因為外邪阻礙了氣機的升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所以不能一味地認為是虛證而補之,要警惕實證加重的風險。
胸痹的病症表現為喘息、咳嗽、咳痰、胸背疼痛、呼吸急促。
在診脈時,寸口脈沉而遲,關上脈緊而數。
治療胸痹,可以用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碎)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
同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補註〕寒濁之邪。
滯於上焦。
則阻其上下往來之氣。
塞其前後陰陽之位。
遂令為喘息。
為咳唾。
為痛。
為短氣也。
陰寒凝泣。
陽氣不復自舒。
故沉遲見於寸口。
理自然也。
乃小緊數復顯於關上者何耶。
邪之所聚。
自見小緊。
而陰寒所積。
正足以遏抑陽氣。
故反形數。
然陽遏則從而通之。
栝蔞實最足開結豁痰。
得薤白、白酒佐之。
白話文:
將以上三味藥材,一起煮沸,取二升藥汁。
分次溫熱服用。
【補註】
寒邪和濁氣停留在上焦(指胸腔及頭部),會阻礙氣血上下流通,堵塞前後陰陽部位。
因此會導致喘息、咳嗽、疼痛、氣短等症狀。
由於陰寒凝滯,陽氣無法自行舒展,所以脈象沉遲,在寸口(手腕橈側寸關尺三部位的寸部)處可見。
這是正常的現象。
那為何關上(手腕橈側寸關尺三部位的關部)處出現小緊脈象呢?
這是因為邪氣聚集在關上,所以出現小緊脈。
而陰寒積聚,正好遏制陽氣,因此脈象表現為反形數(與正常脈象相反)。
但陽氣被阻,需要疏通。
栝蔞實具有開結豁痰的功效,是最好的藥材。
再加上薤白、白酒輔助,效果更佳。
既辛散而復下達。
則所痹之陽自通矣。
胸痹不得臥。
心痛徹背者。
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
同煮。
取四升。
溫服一升。
日一服。
〔補註〕胸痹痹在氣。
氣在上焦。
故即不言脈。
而與上條無異。
即證亦不甚相異也。
所異者。
止不得臥耳。
經云。
晝行於陽則寤。
夜行於陰則寐。
然則不得臥。
白話文:
這藥方辛溫散寒,又能向下通達,
那麼被寒邪阻滯的陽氣就會自然暢通了。
胸痹症患者不能平躺,
而且心痛徹背,
可以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
栝蔞薤白半夏湯的藥方
栝蔞實(一枚,搗碎)、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以上四味藥材,
一起煮沸。
取四升藥汁,
溫熱服用,每次一升。
每天服用一次。
註解
胸痹症的病根在於氣,
氣在上焦。
所以不用探測脈象,
與之前的症狀並無差別。
症狀也並沒有太大差異。
唯一不同的是,
患者不能平躺。
古書記載:
白天陽氣運行於體表,人們清醒;
夜晚陰氣運行於體表,人們入睡。
所以患者不能平躺。
以氣之行於陽而不行於陰故也。
經以小半夏湯覆杯即臥。
非半夏為得寐藥也。
特以草生於夏。
夏半為一陰初生。
由陽入陰。
使氣歸於肝。
而血亦入焉。
故於本湯增此一味。
而能事畢矣。
可不謂神乎。
胸痹。
心中痞氣。
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栝蔞(一枚搗)
上五味。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以氣之行於陽而不行於陰故也。
這是因為氣只在陽氣中運行,不在陰氣中運行。
- 經以小半夏湯覆杯即臥。
然後用小半夏湯盛滿杯子,覆蓋住,馬上就睡覺。
- 非半夏為得寐藥也。
並不是因為半夏是安眠藥。
- 特以草生於夏。
只是因為這種草在夏天生長。
- 夏半為一陰初生。
夏天的中旬,是陰氣開始出現的時候。
- 由陽入陰。
陰氣從陽氣中生長出來。
- 使氣歸於肝。
使得氣歸於肝臟。
- 而血亦入焉。
血液也同時進入肝臟。
- 故於本湯增此一味。
所以在原來的湯方中添加了這種藥材。
- 而能事畢矣。
就能夠完成治療了。
- 可不謂神乎。
這不是很神奇嗎?
第二部分
- 胸痹。
胸痹。
- 心中痞氣。
心中感到堵塞,氣悶。
- 氣結在胸。
氣在胸中鬱結。
- 胸滿。
胸部感到滿悶。
- 脅下逆搶心。
肋骨下方有氣往上衝向心臟的感覺。
-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
- 人參湯亦主之。
人參湯也可以治療。
第三部分
-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 枳實(四枚) 厚朴(四兩) 薤白(半升) 桂枝(一兩) 栝蔞(一枚搗)
以上五味藥材: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碎。
註解
- 本文使用了古代醫學術語,如“陽氣”、“陰氣”、“肝氣”,需要根據上下文理解其含義。
- 藥物的用量和用法需根據專業醫生的指導,不可自行服用。
以水五升。
先煮枳實、厚朴。
取二升。
去滓。
內諸藥。
煮數沸。
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補註〕同一病也。
一用通痞去滿之藥。
一用辛散補中之味。
全不相謀。
謂治一證。
豈仲景自為矛盾耶。
不知證有久暫。
病有虛實也。
假如氣果有滯。
上焦痞滿。
下氣亦上逆。
白話文:
枳實厚朴湯
- 用水五升。
- 先將枳實、厚朴煮沸。
- 取出二升湯汁。
- 去除藥渣。
- 加入其他藥材。
- 再煮沸數次。
- 分成三份,溫熱服用。
人參湯
-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八升水煮沸。
- 取出三升湯汁。
- 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補註
- 同一種病症,可以使用不同的藥方。
- 枳實厚朴湯偏向於通痞去滿,以清除胃腸積滯。
- 人參湯則以辛散補中,溫補脾胃,增強正氣。
- 兩者看似矛盾,但實則針對不同病程和病機。
- 疾病有久病和新病之分,患者體質也有虛實之別。
- 若患者氣滯,上焦痞滿,下氣上逆,則適合先用枳實厚朴湯去除積滯,再用人參湯溫補脾胃,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不得不於通痹藥中加降氣消滿。
調和榮衛之藥也。
若夫病久而中氣大虛。
宗氣不利。
時時滿。
或從脅下搶心。
不用甘溫。
必不足以益中州之氣。
不用辛散。
且不足以破凝滯之陰。
氣足而清者自升。
濁者自降。
將結去而搶消矣。
又何痹之有焉。
胸痹。
胸中氣塞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粒) 甘草(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一斗。
白話文:
不得不於治療痺症的藥方中加入具有降氣消滿功效的藥物。
這類藥物可以調和營氣和衛氣。
如果病症久治不愈,導致中氣大虛,宗氣運行不暢,患者經常感到胸腹滿悶,甚至從脅肋下疼痛竄向心口,那麼,單用甘溫藥物,不足以補益中焦之氣;單用辛散藥物,也無法破除凝滯的陰邪。
只有氣血充足,清氣才能自然上升,濁氣才能自然下降,積聚的病邪自然消散,痺症也就自然消解。
至於胸痺,症狀表現為胸中氣塞、呼吸短促,可以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來治療。橘枳薑湯也具有治療胸痺的功效。
茯苓杏仁甘草湯的方劑如下: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粒)、甘草(一兩)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
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不瘥再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補註〕胸痹既有虛實。
又有輕重。
故痹之重者。
必徹背徹心者也。
輕者不然。
然而何以亦言痹。
以其氣塞而不舒。
短而弗暢也。
然一屬手太陰肺。
肺有飲。
則氣每壅而不利。
故以茯苓逐水。
杏仁散結。
用之當矣。
白話文:
藥方
- 橘皮:一斤
- 枳實:三兩
- 生薑:半斤
製法
- 將以上三味藥材放入鍋中,加入五升水。
- 用大火煮至剩下二升。
- 將藥湯分次溫服。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一升。
- 每日服用三次。
- 若病情未癒,可再次服用。
補註
胸痹症的病症,既有虛實之分,也有輕重之別。
- 重症者,疼痛會貫穿背部和心臟。
- 輕症者則不會。
然而,為何輕症也稱之為痹症呢?
- 因為氣機阻塞不舒,胸部感覺緊縮,呼吸不暢。
- 此病屬於手太陰肺經,肺部積有水飲,氣機容易鬱滯不通。
- 因此,此方以茯苓利水,杏仁散結,非常適合治療此病。
又何取於甘草。
蓋以短氣則中土不足也。
土為金之母也。
一屬足陽明胃。
胃中實。
故君橘皮以理氣。
枳實以消滿。
且使積滯去而機竅通。
更加生薑之辛。
無處不宣。
靡有遏抑。
庶邪去而正自快。
此同一實證中。
而又有臟腑之別也。
胸痹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
杵為散。
服方寸匕。
日三服。
〔補註〕胸痹緩急者。
痹之急證也。
白話文:
為什麼還要用甘草呢?
因為氣短就是脾胃虛弱,而脾胃屬土,是肺金的根本。
肺金虛弱會導致胸悶,而胸悶就是肺氣不通。
所以用橘皮理氣,枳實消積,讓積滯消除,氣機通暢。
再用生薑的辛辣之性,驅散寒邪,讓氣血暢通無阻。
這樣一來,邪氣去除,正氣自然恢復。
這都是實證的病症,但又分屬於不同的臟腑。
胸悶急痛的病症,用薏苡附子散治療。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製)
以上兩種藥材搗碎成散劑。
每次服用一湯匙,一天服用三次。
(註解)胸悶急痛,是胸悶的急症。
寒飲上聚心膈。
使陽氣不達。
危急為何如乎。
故取薏苡逐水為君。
附子之辛熱為佐。
驅除寒結。
席捲而下。
又烏能不勝任而愉快耶。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補註〕枳實、生薑。
原以治氣塞。
況於痞乎。
故較前條稍減輕分兩。
使痞者下其氣以開之。
白話文:
寒冷的飲邪上聚在心臟和膈膜,使陽氣無法到達,危急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呢?因此,選用薏苡仁來逐水作為主藥,附子的辛熱性作為輔藥,驅除寒邪凝結,將其席捲而下。這樣,才不會感到痛苦,並且感到舒暢。
心口有痞塞,以及胸悶、心痛等逆氣上衝的症狀,可以用桂枝生薑枳實湯來治療。
桂枝生薑枳實湯的藥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枳實(五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次服用。
枳實和生薑原本就是用來治療氣滯的,更何況是治療痞塞呢?所以相較於之前的藥方,稍稍減少了藥量,讓痞塞的人可以向下行氣,使之開通。
懸痛屬飲者。
得生薑以散之。
既足建功矣。
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
以所逆非一。
或腎氣上衝。
正未可知。
桂伐腎邪。
正其能事。
不但調和榮衛。
為去痞臣也。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赤石脂(一兩) 蜀椒(一兩)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兩)
上五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服一丸。
日三服。
不知。
稍加服。
〔補註〕心痛徹背。
白話文:
懸痛屬於體內有水飲的情況。
可以用生薑來散寒化飲。
已經足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了。
然而,卻去掉橘皮而使用桂枝的原因是:
因為引起疼痛的原因不止一種。
可能是腎氣上衝。
具體原因還不能確定。
桂枝具有祛除腎臟寒邪的作用。
正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
桂枝不僅能調和人體的陽氣和陰氣,
還能去除腹部的痞塊,是治療痞塊的良藥。
心痛到背部,
背痛到心裡,
可以用烏頭赤石脂丸來治療。
烏頭赤石脂丸的藥方
烏頭(炮製,一份) 赤石脂(一兩) 蜀椒(一兩) 附子(炮製,半兩) 乾薑(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
用蜂蜜做成丸藥,每個丸藥的大小像梧桐子一樣。
飯前服用一丸。
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適當增加服用的劑量。
〔補註〕
心痛到背部。
說明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治療懸痛(即胸痛)的理論和藥方。文中提到了兩種常見的懸痛原因:水飲和腎氣上衝。
針對水飲,可以使用生薑散寒化飲;針對腎氣上衝,可以使用桂枝來祛除腎臟寒邪。
烏頭赤石脂丸是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的方劑,由烏頭、赤石脂、蜀椒、附子、乾薑五味藥組成。
需要注意的是
中醫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不可自行用藥。
背痛徹心。
乃陰寒之氣厥逆而上乾者。
橫格於胸背經脈之間。
牽連痛楚。
亂其氣血。
紊其疆界。
此而用氣分諸藥。
則轉益其痛。
勢必危殆。
仲景用蜀椒烏頭。
一派辛辣。
以溫散其陰邪。
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
而即於溫藥隊中。
取用乾薑之泥。
赤石脂之澀。
以填塞厥氣所橫衝之新隊。
俾胸之氣自行於胸。
背之氣自行於背。
各不相犯。
其患乃除。
此煉石補天之精義也。
白話文:
背部疼痛深入心臟,這是因為陰寒之氣逆流上衝,堵塞在胸背經脈之間,導致疼痛蔓延,氣血紊亂,影響正常的運作。
如果只用溫熱的藥物,會加重疼痛,甚至危及生命。張仲景用蜀椒、烏頭等辛辣藥物來驅散陰邪,但擔心胸背部位亂氣難以安穩,所以又在溫藥中加入乾薑泥和赤石脂,用它們的溫熱和收斂作用,填補被陰寒之氣衝擊的空虛部位,使胸部的氣歸於胸,背部的氣歸於背,各自運行,不再互相干擾,病症就會消失。這就是用石頭修補天空的精髓所在。
今人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矣。
亦知有堵塞邪氣攻衝之竇。
令胸背陰陽二氣並行不悖者哉。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非仲景方)
附子(二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
煉蜜丸如梧子大。
酒下。
強人初服三丸。
日三服。
弱者二丸。
〔補註〕丸以九名。
能治九種心痛。
吾不知其治何者為九也。
且兼治卒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白話文:
現在的人知道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等方法了,也知道有堵塞邪氣入侵的關竅,使胸背的陰陽二氣能順暢無阻。九痛丸,可以治療九種心痛。
(不是仲景的方子)
附子(二兩,炮製)、生狼牙(一兩,炙香)、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成膏狀)、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成粉末。
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
用酒送服。
體質強壯的人,第一次服用三丸,每天服用三次。
體質虛弱的人,每次服用兩丸。
〔補註〕丸藥以“九痛”命名,能夠治療九種心痛。
我不知道這九種心痛指的是哪九種。
而且還可以治療中風、腹部脹痛、口不能言等症狀。
還可以治療多年積累的寒氣。
流注心胸痛。
並冷衝上氣。
落馬墮車血疾等。
皆主之。
由此言之。
則知熱以去冷。
辛以開鬱。
降以治逆。
香以散結。
甘以補正。
毒以攻毒。
萃群力於一方。
合諸毒而不顧。
用力少而成功多者。
正以君主之地。
無使竊發。
故無禮於側。
鷹鸇逐之。
況於胞絡受害。
不啻震驚輦轂者乎。
此寧速無寧緩者也。
然則火痛亦可治歟。
曰可。
何也。
此從治之法也。
白話文:
流注心胸疼痛,以及因寒冷衝擊上逆而導致氣喘,或是跌落馬車造成的血疾等等,這些病症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由此可見,治療疾病要用熱來驅散寒冷,用辛辣來疏解鬱結,用下降之法來治療上逆,用芳香來散去結塊,用甘甜來補益正氣,用毒性藥物來攻克毒性。將各種藥物的功效匯集於一方,合乎各種毒性卻不顧忌,用藥少而療效顯著,這正是因為藥物如同君主,牢牢掌控病症,不讓病邪有機會發作。因此,病邪就如同在君主旁邊沒有禮儀,被鷹隼追趕一樣,不敢輕舉妄動。
更何況是胞絡受到傷害,這就好比震驚了國家中心的車輿一樣,必須迅速處理,不能拖延。
那麼,火熱引起的疼痛也可以治療嗎?
可以的。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屬於從治之法,也就是根據病症的發展趨勢進行治療。
觀落馬墮車以及血疾。
則皆因傷而滯。
或素有瘀。
所痛即不關於心者。
無不可治也明矣。
白話文:
觀察從馬上掉落、車禍受傷,以及血液方面的疾病,
這些情況通常都是因為受傷而導致氣血運行阻滯,
或者是本身就存在著血瘀的情況,
對於那種疼痛不直接關聯到心臟的,
顯然都是可以治療的,這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