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1)
(1)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二首)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
必便難。
兩胠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補註〕嘉言云。
趺陽脾胃之脈。
而見微弦。
為厥陰肝木所侵。
侮其陰氣橫聚於腹。
法當脹滿有加。
設其不滿。
陰邪必轉攻而上。
決無輕散之理。
蓋陰邪既聚。
不溫必不散。
陰邪不散。
其陰竅必不通。
故知其便必難。
勢必逆攻兩胠而致疼痛。
較腹滿更進一步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趺陽脈摸起來微弦,這就說明他的腹部應該會脹滿。如果腹部沒有脹滿,就代表病人的排便一定很困難。而且還會伴隨兩胠(兩側大腿內側)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虛寒之氣從下往上侵襲所致。這種情況需要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補註
嘉言說,趺陽脈是脾胃之脈。如果趺陽脈摸起來微弦,就表示厥陰肝木之氣侵犯了脾胃,導致脾胃的陰氣受損,並橫聚於腹部,因此腹部應該會脹滿。
如果腹部沒有脹滿,就說明陰邪之氣轉攻而上,絕不可能輕易散去。因為陰邪之氣已經聚積起來,如果不溫暖它,就無法散去。陰邪之氣不散,就會導致陰竅不通,所以病人排便一定很困難。
由於陰邪之氣逆攻而上,進一步侵襲兩胠,才會導致疼痛。這比腹部脹滿還要嚴重。
虛寒之氣從下而上。
由腹而胠。
才見一斑。
亟以溫藥服之。
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
而不至上攻則善矣。
〔衍義〕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包舉陰病證治。
了無剩義。
蓋寒從下上。
正地氣加天之始。
用溫則上者下。
聚者散。
直捷通快。
一言而終。
故卒病論雖亡。
其可意會者。
未嘗不宛在也。
愚按:趺陽為足陽明胃。
在跗上五寸間。
夫府陽也。
土本大。
白話文:
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從腹部蔓延到胠(指大腿內側)。
這只是冰山一角,
要趕緊服用溫熱的藥物,
讓陰氣從陰竅散發出去,
不至於向上攻打則為上策。
〔衍義〕
張仲景所說的就是這種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的情況,
應當服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這包含了陰病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
沒有遺漏任何細節。
因為寒氣從下往上走,
正如同地氣向上升到天之始。
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就可以讓上升的寒氣下降,
讓聚集的寒氣散開。
這方法直截了當,快速有效,
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雖然《卒病論》已經失傳,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醫書中推測其內容,
其精髓仍然存在。
愚按
趺陽穴位於足陽明胃經,
在腳背上,距腳踝五寸的位置。
這是胃經的經穴,
所以胃氣應該很強盛。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在描述一種由虛寒之氣引起的病症,以及治療方法。
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走,說明這種病症是由內而外,由下往上發展的,
所以治療時需要溫熱的藥物來驅寒散寒。
作者還舉例說明,這種治療方法就像地氣向上升到天之始一樣,
用溫熱的藥物可以讓上升的寒氣下降,
讓聚集的寒氣散開。
最後,作者還提到了趺陽穴,
說明這個穴位是胃經的經穴,
可以幫助治療胃病。
今微弦。
陰脈也。
脈微者本虛。
必有乘之者矣。
故兼木脈。
克賊隨之。
中州之氣衰。
安能清升而濁降乎。
腹滿必至。
理自然也。
設不滿。
則真陽既不足以生土。
是命門大虛。
而膀胱之氣亦不化。
何者。
胃固司腎之開闔者也。
便既難。
則兩胠不但拘急而疼痛矣。
總之。
腎氣一衰。
不傳於胃。
必傳膀胱。
故曰虛寒自下上也。
然則舍溫法何以為治乎。
吾知腹滿者必附子理中。
白話文:
現在脈搏微弱。這是陰脈。脈搏微弱的人,本身就虛弱。一定有外邪乘虛而入。因此,也要兼顧木脈,克制邪氣,隨著邪氣治療。中州的氣衰弱,怎麼能夠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呢?腹部脹滿,必然會發生。這是自然道理。如果沒有脹滿,那麼真陽之氣不足以滋生脾土,這就是命門大虛,膀胱之氣也無法化解。為什麼呢?因為胃掌管著腎臟的開合。大小便不通暢,那麼兩腿就會僵硬疼痛。總之,腎氣一虛弱,就無法傳遞給胃,必然會傳遞給膀胱。所以說,虛寒之氣是從下往上傳的。那麼除了溫熱療法,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呢?我知道腹部脹滿的人,一定會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
便難者八味丸。
甚者四逆湯。
仲景即不出湯。
而意已躍然言外。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補註〕夫腹滿。
亦有屬實。
實則非虛寒也明矣。
豈概以溫藥治之乎。
故有試之之法。
痛與不痛。
虛實較然矣。
蓋胃實必熱。
熱蒸必舌黃。
黃、土色也。
下其實熱。
黃不自已乎。
有此一辯。
並虛者愈審已。
病者萎黃。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討論的是如何辨別腹部脹滿是虛症還是實症。作者認為,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症,按壓疼痛則是實症。同時,作者也指出,舌頭發黃是胃實熱的表現,服用瀉藥可以瀉去實熱,舌頭上的黃色就會自然消失。
這段文字反映了中醫重視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觀察患者的症狀,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判斷病情,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
而利不止者死。
〔補註〕嘉言云。
萎黃乃中州土敗之象。
躁而不渴。
乃陰盛陽微之象。
胸中寒實。
乃堅冰凝冱之象。
加以下利不止。
此時即極力溫之。
無能濟矣。
蓋堅在胸而瘕在腹。
堅處拒藥不納。
勢必轉趨其瘕。
而奔迫無度。
徒促其臟氣之絕耳。
孰謂虛寒下利。
可不乘其胸中陽氣未漓。
陰寒未實。
早為溫之也乎。
〔衍義〕此論寒證亦有實者。
白話文:
躁不安且不口渴。 胸中寒涼且實滿。 若腹瀉不止,則有生命危險。 (補註)嘉言說。 萎黃是中土失調的徵兆。 躁不安且不口渴,是陰盛陽弱的徵兆。 胸中寒涼且實滿,是堅冰凝結的徵兆。 加上腹瀉不止。 此時即使全力溫暖,也無濟於事。 因為堅硬在胸腔,腫塊在腹部。 堅硬處拒絕藥物進入。 勢必轉向腹部腫塊,導致病情失控。 只是加速器官功能的衰竭而已。 誰能說虛寒型腹瀉, 不應該趁胸中陽氣尚未消散, 陰寒尚未形成, 早早進行溫暖治療呢?
此論述討論寒冷症狀也有實質性的。
實者何。
邪實也。
蓋惟正虛而邪實也。
虛屬真陽虛。
本腎。
實屬胃家實。
因寒。
夫惟無火。
不能消腐。
故多滯多泄也。
言其形則萎黃。
證則躁而不渴。
何也。
躁為陰躁。
不渴則正陰凝之象也。
嗟乎。
陽不生則寒不去。
寒不去則利又何能止耶。
腹滿時減復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補註〕曰時減。
非竟不滿也。
若不滿。
則病已愈矣。
不復如故矣。
白話文:
實證是什麼?
實證就是邪氣積聚。
因為正氣虛弱,邪氣才會積聚。
虛弱指的是真陽虛損,
其根源在於腎臟。
實證指的是胃氣積實,
這是由於寒邪所致。
因為沒有陽氣,
就不能消化腐敗之物,
所以才會導致食物積滯和腹瀉。
從外觀上看,病人會面色萎黃,
症狀上表現為躁動不安,卻不渴。
這是為什麼呢?
躁動是因為陰虛所致,
不渴是正氣陰寒凝滯的表現。
唉!
陽氣不生,寒邪就不會去除,
寒邪不去,腹瀉怎麼能止住呢?
肚子雖然滿了,但過一會兒又會減下去,然後又恢復原狀,
這就是寒邪作祟的表現。
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補註】
這裡的「時減」,
並不是說肚子完全不滿,
如果完全不滿了,
那麼病就好了,肚子就不會再恢復原狀了。
今則不然。
時或稍可。
乃復如故。
則非實滿可知也。
實則未有或減者也。
故斷斷為寒。
寒無不溫。
虛無不補。
此正法也。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
〔補註〕前既言寒疝矣。
此則言其脈與證也。
夫弦。
陰脈也。
上見寸口。
已非若發榮滋長之木。
合旺於春者比矣。
故拘急而痛。
應在脅下。
脅下者。
肝之幕也。
為寒所持。
冷冽之氣。
白話文:
今則不然。 時或稍可。 乃復如故。 則非實滿可知也。 實則未有或減者也。 故斷斷為寒。 寒無不溫。 虛無不補。 此正法也。
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雖然有時稍稍好轉,但很快又恢復原狀。這就說明不是實證,因為實證不會時好時壞,而是持續存在或逐漸減輕。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寒證。 寒證就必須溫之,虛證就必須補之,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嗇嗇惡寒也。
如果寸口脈弦,就表示脅下會拘急疼痛,患者也會畏寒怕冷。
〔補註〕前既言寒疝矣。 此則言其脈與證也。
前面已經說過寒疝,這裡就是說明寒疝的脈象和症狀。
夫弦。 陰脈也。 上見寸口。 已非若發榮滋長之木。 合旺於春者比矣。 故拘急而痛。 應在脅下。 脅下者。 肝之幕也。 為寒所持。 冷冽之氣。
弦脈是陰脈,在寸口脈上出現,就說明它不像春天生長發榮的樹木一樣充滿生機,而是受寒氣所影響。 因此,脅下會拘急疼痛,因為脅下是肝臟的部位,被寒氣所束縛,導致冷冽的寒氣在體內停留。
自不舒容。
寒常在。
則惡亦不已也。
試觀其人。
知內氣之餒矣。
夫中寒家喜欠。
其人清涕出。
發熱。
色和者善嚏。
〔補註〕惡寒數欠。
衛氣虛也。
衛既不固。
則寒易乘而中氣自餒。
故喜欠。
然則肺主皮毛。
外受邪而肺氣有不傷者乎。
清涕之出。
勢所必至也。
若夫陽氣稍復。
則寒邪自衰。
而陰凝之色亦自此而消解。
邪之出亦從肺開。
故經曰已而嚏。
中寒。
白話文:
[補註]
經常感到寒冷,而且打呵欠,說明體內的衛氣不足。衛氣不足,就無法抵禦外邪,寒氣就會趁虛而入,損傷體內的正氣,因此會打呵欠。
其人下利。
以裡虛也。
欲嚏不能。
此人肚中寒。
〔補註〕寒之所中。
不外陰陽兩經。
然寒即中陰。
亦曰經耳。
何以即利。
以陰經循乎里也。
然寒又何以即中陰經。
以陽氣大衰。
邪即中里。
故云裡虛也。
裡虛下利。
陽氣不能上升。
故欲嚏而未能。
乃知陰寒內凝。
陽氣未復。
不若前條之所傷者。
在皮毛間也。
夫瘦人繞臍痛。
必有風冷。
穀氣不行。
而反下之。
白話文:
这个人腹泻,是因为身体虚寒。想要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说明这个人肚子里面寒气重。寒气入侵,通常是在阴阳两经,而寒气主要侵犯阴经,也就是经络。为什么腹泻呢?因为阴经循行于内,寒气入侵阴经,就会导致腹泻。
那么,为什么寒气会入侵阴经呢?是因为阳气衰弱,邪气就入侵到内里。所以说身体虚寒。身体虚寒就会腹泻,阳气不能上升,所以想打喷嚏也打不出来。由此可知,是阴寒凝聚在体内,阳气还没有恢复,不像之前说的,寒气只停留在皮毛之间。
瘦人如果出现绕脐疼痛,一定是有风寒入侵,导致谷气不能流通,反而往下走。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也。
〔補註〕臍位乎陰。
繞之而痛。
必有所閟而不通者。
況瘦人則榮氣素薄者乎。
或風或冷。
其有襲之者矣。
風冷既入。
則必陽不盛。
陽既不盛。
孰為消腐水穀。
治之者必以辛溫之味。
鼓散其邪。
庶幾可已。
乃反以寒藥下之。
則其邪必不服。
猶之太陽反下。
其氣上衝也。
經謂氣上衝胸。
邪在大腸。
若不上衝。
則其邪尚在於胃。
白話文:
這氣勢必定要向上衝。
如果沒有向上衝,
那麼心窩處就會感覺脹滿不適。
(補註)肚臍位置屬於陰。
如果腹部周圍疼痛,
必定是有東西堵塞不通暢。
更何況瘦人本來就氣血虛弱。
可能是風寒之邪入侵,
這邪氣就會侵犯人體。
風寒之邪入侵後,
陽氣必然不足。
陽氣不足,
怎麼能消化食物呢?
治療這種病症,
一定要用辛溫的藥物,
驅散邪氣,
希望能夠治癒。
然而反過來用寒涼的藥物瀉下,
那麼邪氣就一定不會消散,
就像太陽反向落下,
氣勢會向上衝一樣。
醫書上說氣向上衝到胸口,
邪氣在腸道裡,
如果沒有向上衝,
那麼邪氣還停留在胃裡。
經又謂客氣上逆而心下痞也。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枚)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溫服八合。
日三服。
嘔者。
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
加生薑至半斤。
〔補註〕此有里復有表之證也。
腹滿而能飲食。
亦熱邪殺穀之義。
白話文:
經書上說,外邪上逆導致心口堵塞,腹部脹滿,發熱十天,脈象浮而數,但飲食如常。可以用厚朴七物湯治療。
厚朴七物湯的配方是:厚朴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三兩、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大棗十枚。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嘔吐,可以加半夏五合;如果腹瀉,可以去掉大黃;如果寒症較重,可以加生薑至半斤。
這是里證和表證兼有的症狀。雖然腹部脹滿,但患者還能進食,這是因為熱邪傷了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吸收。
發熱脈浮數。
此表邪正熾之時。
故以小承氣治其里。
桂枝去芍藥以解其表。
內外兩解。
渙然冰釋。
即大柴胡湯之意也。
以表見太陽。
故用桂枝耳。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梗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米熟湯成。
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補註〕嘉言云。
白話文:
發燒脈搏浮數,這是表邪正盛的時候。因此用小承氣湯來治療裡證,用桂枝去芍藥湯來解表。裡表雙解,病症就會像冰雪消融般消失,這就是大柴胡湯的用意。因為表證見於太陽經,所以要用桂枝。腹中寒氣,雷鳴般的疼痛,胸脅脹滿想吐,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
附子粳米湯的方子:
附子(一枚炮製)、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煮到米飯熟透,湯成。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腹中陰寒。
奔迫上攻胸脅。
以及於胃而增嘔逆。
頃之胃氣空虛。
邪無所隔。
徹入陽位則殆矣。
是其除患之機。
所重全在胃氣。
乘其邪初犯胃。
尚自能食。
而用附子粳米之法。
溫飽其胃。
胃氣溫飽。
則土厚而邪難上越。
胸脅逆滿之濁陰。
得溫無敢留戀。
必還從下竅而出。
曠然無餘。
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
愚按:人之生。
陽氣為之耳。
陽氣生於下焦。
盛於中而會於上。
白話文:
腹中陰寒,向上衝擊胸脅,並侵犯胃部,加重嘔逆。不久胃氣就會虛弱,邪氣無所阻擋,直入陽位,就會危及生命。
因此,去除病患的關鍵,重點在於溫養胃氣。當邪氣剛開始侵犯胃部,病人尚能進食時,就要使用附子粳米的方法,溫暖飽滿胃部。
胃氣溫暖飽滿,就像土層厚實,邪氣就難以向上蔓延。胸脅逆滿的濁陰之氣,遇到溫暖便不敢停留,必然會從下竅排出,身體就會恢復清爽,沒有任何餘留。
這就是應對危急情況的策略。
我認為,人生存靠的是陽氣,陽氣生於下焦,在中焦旺盛,最終匯聚於上焦。
豈得復有寒乘之。
於是陰陽通。
清濁分。
而上下因以位。
由是清氣上升。
遂不致於下陷。
濁氣下降。
亦不至於上僭也。
若使腹中有寒。
則入者已不化。
承者已不生。
又何能生克不瘥。
腑臟相安乎。
於是為雷鳴。
為切痛。
為胸脅間逆滿勢必至於嘔吐不已者。
無他。
地氣之寒為之也。
試觀氣寒者。
於天時則為嚴寒。
於王事則為兵刑。
去生不幾遠乎。
故聖人以附子回陽湯。
白話文:
豈得復有寒乘之。 —— 怎麼可能還會讓寒氣入侵呢?
於是陰陽通。 —— 於是陰陽之氣得以流通。
清濁分。 —— 清濁之氣得以分開。
而上下因以位。 —— 因此上下各得其位。
由是清氣上升。 —— 由此清氣得以上升。
遂不致於下陷。 —— 就不會下沉。
濁氣下降。 —— 濁氣得以下降。
亦不至於上僭也。 —— 也不會向上僭越。
若使腹中有寒。 —— 假使腹中存在寒氣。
則入者已不化。 —— 那麼進入的食物就無法消化。
承者已不生。 —— 吸收的精華也無法生成。
又何能生克不瘥。 —— 又怎麼可能生克調和而病癒呢?
腑臟相安乎。 —— 臟腑之間又怎麼可能彼此安寧呢?
於是為雷鳴。 —— 於是會出現雷鳴般的腹痛。
為切痛。 —— 以及刀割般的劇痛。
為胸脅間逆滿勢必至於嘔吐不已者。 —— 以及胸脅之間脹滿,必然導致嘔吐不止。
無他。 —— 沒有別的原因。
地氣之寒為之也。 —— 都是地氣的寒氣造成的。
試觀氣寒者。 —— 試著觀察寒氣重的現象。
於天時則為嚴寒。 —— 在天氣上就會是嚴寒。
於王事則為兵刑。 —— 在政治上就會是兵災刑罰。
去生不幾遠乎。 —— 距離死亡還遠嗎?
故聖人以附子回陽湯。 —— 所以聖人用附子回陽湯來治療。
陽回而寒氣去矣。
以半夏散滿。
滿散而嘔吐止矣。
若論養胃。
何如粳米。
安脾何如甘味。
此言痛之因於寒。
寒則未有不本於虛者也。
痛而閉者。
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二味。
取五升。
內大黃。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以利為度。
〔補註〕此又言痛之實證也。
閉者氣已滯也。
塞也。
經曰。
白話文:
陽氣回復,寒冷之氣即退去。
使用半夏散來治療滿脹症狀。
滿脹消散後,嘔吐情況也會停止。
如果要談論調理胃部,
可以考慮食用粳米。
對於安定脾臟,甘味食物是不錯的選擇。
這段話在討論疼痛的原因多由寒氣引起。
寒氣往往源自於體內的虛弱。
遇到疼痛且有閉塞感的情況時,
應使用厚朴三物湯來進行治療。
厚朴三物湯的配方如下:
- 厚朴(八兩)
- 大黃(四兩)
- 枳實(五枚)
上述三種材料,
需用水一斗二升進行熬煮,
先煮前兩種材料,
取出五升的濃縮液,
再加入大黃,
再次熬煮至三升的量。
服用一升,
直到排出瀉便為止。
(補註:這段內容再次提到疼痛可能由實證引起。
「閉」指的是氣流已經阻滯,
「塞」是堵塞的意思。
經典中提到...)
通因塞用。
此之謂也。
於是以小承氣通之。
乃易其名為三物湯者。
蓋小承君大黃以一倍。
三物湯君厚朴以一倍者。
知承氣之行。
行在中下也。
三物之行。
因其閉在中上也。
繹此可啟悟於無窮矣。
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洗) 黃芩 芍藥(各三兩)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上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
白話文:
通暢的原因是因為阻塞了,可以用藥物來治療。
這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就用小承氣湯來通暢它。
然後就將它的名字改為三物湯。
因為小承氣湯裡的大黃用量是原本的一倍。
三物湯裡面的厚朴用量也是原本的一倍。
知道承氣湯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在中下焦。
而三物湯的作用,
是因為它針對中上焦的阻塞。
從這裡可以引發無窮的啟發。
按壓心下感到滿悶疼痛的,
這就是實證。
應該要瀉下。
適合用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藥方:
柴胡(半斤)、半夏(半斤洗)、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大黃(二兩)
以上八味。
用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溫服一升。
日三服。
〔補註〕心下者。
胸也。
滿且痛。
不屬有形乎。
故曰實。
實則當去。
然何取於大柴胡湯。
柴胡。
表藥也。
非有外邪。
無取兩解。
乃必出於此者。
正以實則必滿。
按則必痛。
以至內發熱。
津液耗而元氣下陷。
勢所必至也。
故仲景以柴胡升清陽為主治。
而散滿者。
去熱者。
收陰者。
下結者。
白話文:
將藥材煮取六升水。
去掉藥渣。
再次煎煮。
溫熱後每次服用一升。
一天服用三次。
〔補註〕
心下指的是胸部。
胸部滿脹且疼痛,這不是屬於有形的東西嗎?
所以說這是實證。
實證就要去除。
那麼為什麼要用大柴胡湯呢?
柴胡是解表藥。
如果不是有外邪,就不需要使用柴胡。
不要有兩種解釋。
之所以要用柴胡,是因為實證會造成胸部滿脹,按壓就會疼痛,甚至內熱,津液耗損,元氣下陷,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仲景以柴胡升清陽為主治,用以散除滿脹,去除內熱,收斂陰液,舒緩下結。
各有分治。
且兼薑棗以益脾液。
取意豈淺鮮哉。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內大黃。
煮取二升。
去滓。
內芒硝。
更上火。
微煮一二沸。
分溫再服。
得下余勿服。
〔補註〕大承氣。
大下藥也。
在傷寒入腑。
白話文:
不同的病症,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
同時可以加入生薑和紅棗,以滋養脾胃的津液。
(這個治療方案)的用意,難道不深遠嗎?
如果肚子脹滿,症狀沒有減輕,
減輕的程度也不足以說得上話,
就應該要瀉下。
這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藥方
大黃(四兩,用酒洗淨)、厚朴(半斤,去皮後炙烤)、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材,
用一斗水,
先將厚朴和枳實煮沸,
取五升藥汁,
去渣,
放入大黃,
繼續煮沸,
取二升藥汁,
去渣,
放入芒硝,
再上火,
小火煮沸一兩次,
分溫兩次服用。
如果已經瀉下,就不要再服用。
補註
大承氣湯,
是強力瀉下的藥方,
用於傷寒病症深入腸胃的情況。
每每慎戒。
何宿食而遽可用乎。
觀上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二句。
吾知必用下。
如大柴胡等而不為稍減。
須大下之。
不可觀望以坐耗胃家津液耳。
心胸中大寒。
痛嘔。
不能飲食。
腹中寒。
上衝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不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內膠飴一升。
微火煎取一升半。
白話文:
每次都要謹慎戒備,不可輕忽。
怎麼可以認為宿食(積食)馬上就能消化呢?
觀察上腹部飽脹,沒有減輕。
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說明兩句話(指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讓人放心)。
我知道必須使用下瀉的方法。
如果使用大柴胡湯之類的方劑,沒有稍微減輕。
就必須使用峻下藥。
不可觀望,坐以待斃,耗損胃部的津液。
心胸中極度寒冷。
疼痛嘔吐。
無法進食。
腹部寒冷。
寒氣上衝,皮膚起疹。
出現頭足(指疹子的形狀)。
上下疼痛,無法觸碰。
大建中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以上三味藥材。
用四升水。
煮沸至二升。
去渣。
加入一升膠飴。
用微火煎煮至一升半。
分溫再服。
如一炊頃。
可飲粥二升。
後更服。
當一日食糜。
溫服之。
〔補註〕上中二焦所以受寒邪者。
皆由於中氣素虛也。
虛則陽氣不布。
而所積者為寒飲。
所沖者為寒氣。
所濕者有影無形。
為寒痛。
故取辛熱之品以散其邪。
甘溫之味以培其土。
則中州已圮而復立矣。
故名曰大建中。
脅下偏痛。
發熱。
其脈緊弦。
此寒也。
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白話文:
分開溫熱後再服用。
像是煮飯的時間那麼短。
可以喝粥兩升。
之後再繼續服用。
一天可以吃米粥。
溫熱後服用。
中焦和上焦之所以會受到寒邪的侵襲,都是因為中氣本來就虛弱。
虛弱就會導致陽氣無法散佈,因此積累的都是寒飲,沖擊的都是寒氣,濕潤的都是無形無影的寒痛。
所以要選用辛熱的藥材來散除邪氣,用甘溫的味道來滋養脾土。
這樣中焦就如同坍塌的城牆重新被建立起來。
因此叫做大建中湯。
如果脅肋下疼痛,發燒,脈搏緊弦,這就是寒邪入侵。
要用溫熱的藥物將寒邪排出,適合服用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的配方如下: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若強人煮取二升半。
分溫三服。
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補註〕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
脅下屬厥陰之部分。
於此偏痛。
必有所積。
積而至於發熱。
其為實可知也。
乃視其脈不滑數而緊弦。
洵為陰脈。
果是陰邪結於陰位矣。
且緊屬痛。
固因寒而痛。
弦為實。
亦因寒而實。
故非下則實不去。
白話文: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製、細辛二兩。這三味藥,用水五升煮到剩二升,分三次溫服。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就煮到剩二升半,也分三次溫服。喝完藥後,走四五里路就再喝一次。
這是在中焦和下焦有寒邪的情況。脅下的部位屬於厥陰經的範圍,這裡出現偏痛,就一定有積聚。積聚導致發熱,很明顯是實證。觀察脈象,發現脈搏不滑利,而且跳動頻密緊繃,這是陰脈的表現。的確是陰邪停留在陰位了。而且疼痛得緊緊的,一定是寒邪引起的疼痛。脈象緊繃,也是因為寒邪導致實證。所以,必須瀉下才能去除積聚。
非溫則寒不開。
然肝腎同一治也。
厥陰之實。
系少陰之寒而實。
苟不大用附子之熱。
可獨用大黃之寒乎。
入細辛者。
通少陰之經氣也。
以寒實於內而逼陽於外也。
或里有寒。
表有熱。
俱未可定也。
仲景於附子瀉心湯中。
既用三黃。
復用附子。
以畏寒汗出。
陽氣之虛在於外也。
此大黃附子湯。
陰氣之結深於內也。
然則痞證用三黃。
固正治之法。
偏痛用大黃。
豈非從治之法乎。
白話文:
非溫則寒不開。
不溫暖則寒氣不會散開。
然肝腎同一治也。
但是肝腎的治療方法卻是相同的。
厥陰之實。
厥陰經的實證。
系少陰之寒而實。
這是因為少陰經寒氣導致實證。
苟不大用附子之熱。
如果不用大量的附子來溫熱。
可獨用大黃之寒乎。
怎麼能只用寒性的大黃呢?
入細辛者。
加入細辛的目的是。
通少陰之經氣也。
疏通少陰經的經氣。
以寒實於內而逼陽於外也。
由於寒氣積聚在內,將陽氣逼到體外。
或裏有寒。
或者內有寒氣。
表有熱。
表面有熱症狀。
俱未可定也。
都還不能確定。
仲景於附子瀉心湯中。
張仲景在附子瀉心湯中。
既用三黃。
既使用了三黃。
復用附子。
又使用了附子。
以畏寒汗出。
是因為畏寒出汗。
陽氣之虛在於外也。
陽氣虛弱表現在體外。
此大黃附子湯。
這就是大黃附子湯。
陰氣之結深於內也。
陰氣積聚在內部。
然則痞證用三黃。
那麼,痞證使用三黃。
固正治之法。
是正治之法。
偏痛用大黃。
偏頭痛使用大黃。
豈非從治之法乎。
難道不是從治之法嗎?
合觀之。
知有至理存焉矣。
寒氣厥逆。
赤丸主之。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半夏(四兩洗)
上四味末之。
內真硃砂為色。
煉蜜為丸。
如麻子大。
先食飲酒下三丸。
日再。
夜一服。
不知。
稍增。
以知為度。
〔補註〕寒氣厥逆。
下傳於上。
明系君火既衰。
而腎家之真陽亦不足。
故上逆者。
兼有水泛以凌君火之意。
為害不淺。
白話文:
合觀之。知有至理存焉矣。寒氣厥逆。赤丸主之。赤丸方
綜合觀察,可知其中蘊含著至理。
寒氣逆流上衝,赤丸方可主治。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製)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千金方中以人參代替) 半夏(四兩,洗淨)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加入真硃砂作為藥丸顏色。
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劑。
丸劑大小如麻子般。
飯前飲酒服下三丸。
每日兩次,夜間一次。
若無效,可略微增加藥量。
以見效為度。
〔補註〕
寒氣逆流上衝,向下傳至上部,說明君火已衰弱,腎陽也不足。
所以逆流上衝,也包含了水氣泛濫侵凌君火之意。
其危害不小。
況陰霾僭乘。
濁流為患。
於是以大熱大猛之力。
始有補天浴日之量。
兼用攝水氣。
通陽氣。
散陰氣。
而不敢後也。
然猶恐寒逆特甚。
復以硃砂之赤色者。
可以鎮君火。
性重者。
可以墜濁陰。
名曰赤丸。
殆畏水寒之侮火也。
腹痛。
脈弦而緊。
弦則衛氣不行。
即惡熱。
緊則不欲食。
邪正相搏。
即為寒疝。
寒疝繞臍痛。
若發則自汗出。
手足厥冷。
白話文:
患者的情況是陰霾之氣侵犯,濁氣流動,危害身體。因此,採用強烈的火力,開始大量治療,同時運用收攝水氣、疏通陽氣、散解陰氣的方法,不敢延誤。然而,仍然擔心寒邪逆上特別嚴重,所以又用硃砂的紅色來鎮壓心火,並利用硃砂沉重的特性下墜濁陰,稱之為赤丸。這是因為擔心水寒之氣侵犯陽火。患者腹痛,脈象弦緊,說明衛氣運行不暢,因此怕熱。胃氣不順,所以不想吃東西。邪氣與正氣相搏,導致寒疝,會繞臍痛,發作時會自汗,手足厥冷。
其脈沉緊者。
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內蜜二升。
煎令水氣盡。
取二升。
強人服七合。
弱人服五合。
不瘥。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
〔補註〕寒入既深。
則陽氣閟而為痛。
陰氣內凝。
無沖和之度。
使衛外者不固而不耐寒。
中臟者既虛而不欲食。
於是邪正兩不服。
搏結於臍之偏旁而為疝也。
所積既久。
白話文:
如果患者脈象沉緊,可以用大烏頭煎來治療。
大烏頭煎的配方
- 烏頭(大個的五枚,熬去皮,不要研磨)
製作方法
- 將烏頭放入三升的水中煮沸。
- 煮到剩下一升水。
- 去掉藥渣。
- 加入兩升蜂蜜。
- 繼續煎煮,直到水氣蒸發殆盡。
- 取出兩升藥液。
服用方法
- 體質強壯的人一次服用七合。
- 體質虛弱的人一次服用五合。
- 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第二天再服用一次。
- 不可一天服用兩次。
註解
寒冷深入體內,陽氣被阻滯,導致疼痛。陰氣內凝,沒有調和的程度,導致衛外之氣不堅固,不能抵禦寒冷。臟腑虛弱,沒有食慾。因此邪氣正氣不能相容,在臍周圍聚集,形成疝氣。積久不愈。
有所觸動。
即復發作。
然必自汗者何也。
傷寒中衛。
則不能有汗。
謂邪自外入。
蔽其氣也。
若寒之在腹者。
則自不令陽固乎外矣。
又必手足厥冷者何也。
寒邪中陰。
則必至於厥逆。
謂陰氣內深。
遏其陽也。
況痛並繞臍。
則脾屬四肢。
而真陽大衰矣。
非用大熱大力。
何以建驅除之功。
於是思天下之熱且雄猛者。
莫過烏頭。
更非多用不可也。
佐以蜜者。
熱則必燥。
白話文:
若身體有所觸動,就會再次發作。然而,為什麼一定要自汗呢?
傷寒侵犯了身體的衛氣,則無法出汗。這是因為邪氣從外入侵,阻礙了體內的陽氣。
如果寒氣在腹中,就會阻止陽氣固守體表。
又為什麼會手足厥冷呢?
寒邪入侵了體內的陰氣,就會導致厥逆。這是因為陰氣深入體內,抑制了陽氣。
更何況,疼痛繞臍,說明脾臟與四肢相關,而體內的真陽之氣已經衰竭。
若不使用大熱大力之藥,如何驅除寒邪呢?
因此,想到天下所有藥物中,最熱烈且強勁的,非烏頭莫屬。
而且,烏頭也不能過量使用。
可以佐以蜂蜜,因為熱藥容易燥熱。
益之以潤也。
寒疝。
腹中痛。
及脅痛裡急者。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若寒多者。
加生薑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二兩。
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
亦加水五升。
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補註〕疝主寒氣入里。
腹與脅。
不言定左右也。
故但言衝脈者為非。
白話文:
增強潤澤。
治療寒疝。
腹內疼痛。
以及右側肋骨下部疼痛緊繃的情況。
使用當歸生薑羊肉湯來治療。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3兩) 生薑(5兩) 羊肉(1斤)
以上三種材料,
用8升水煮沸,
得到3升湯,
分溫服用7合,
每天服3次。
如果寒冷的症狀較多,
可增加生薑至1斤。
如果疼痛嚴重且伴有嘔吐,
可加入橘皮2兩、 白朮1兩。
若增加生薑的份量,
請同時增加5升水進行煮沸,
得到3升2合的湯,
分溫服用。
【補註】疝病主要是由於寒氣進入體內。
腹部和右側肋骨下部的疼痛,
不一定只在身體的一側。
因此,只提到衝脈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何者。
沖為肝之幕。
但言沖。
豈疝必偏於左而不屬於右耶。
故不分指之。
即是統言之。
乃以當歸走血。
生薑散邪。
羊肉補中。
有發屢試屢驗。
亦已神矣。
寒疝腹中痛。
逆冷。
手足不仁。
若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
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
用烏頭一味。
以蜜二斤。
煎減半。
去滓。
以桂枝五合解之。
得一升後。
初服二合。
不知。
白話文:
何者。
沖為肝之幕。 沖脈是肝經的屏障。
但言沖。 只說沖脈。
豈疝必偏於左而不屬於右耶。 疝氣會不會只在左側,而不會在右側呢?
故不分指之。 所以不分左右,
即是統言之。 就是總括地說。
乃以當歸走血。 就用當歸來行血,
生薑散邪。 生薑來祛邪,
羊肉補中。 羊肉來補中。
有發屢試屢驗。 這些藥方屢試屢驗,
亦已神矣。 也已經很神效了。
寒疝腹中痛。 寒疝導致腹痛。
逆冷。 四肢冰冷。
手足不仁。 手腳麻木。
若身疼痛。 如果全身疼痛。
灸刺諸藥不能治。 用灸法、針灸和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
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就要用抵當烏頭桂枝湯來治療。
抵當烏頭桂枝湯方
用烏頭一味。 用烏頭藥一味。
以蜜二斤。 用蜜兩斤。
煎減半。 煎煮至藥汁減半。
去滓。 去掉藥渣。
以桂枝五合解之。 用桂枝五合藥量來解毒。
得一升後。 煎煮至藥汁一升後。
初服二合。 第一次服用兩合藥量。
不知。 (藥效如何,未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復加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補註〕寒氣非烏頭不治。
此則全以蜜熬。
熬成即膏矣。
乃復以桂枝解之者。
正以桂枝主手足也。
況味甘正以扶脾。
蜜與桂合。
又得建中之意歟。
以逆冷不仁身痛。
及諸治不效者。
似皆中州之憊為之也。
其脈數而緊。
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
必心下堅。
白話文:
立即服用三合份量。
如果患者還沒有知覺,
再加到五合份量。
當患者恢復意識時,會呈現像醉酒的狀態。
如果患者能嘔吐,就屬於中病。
註解
寒氣必須用烏頭才能治癒。
這裡的藥方完全用蜂蜜熬製。
熬製完成就會變成膏狀。
然後再用桂枝來解毒。
因為桂枝主要作用在手足部位。
而且桂枝味甘,可以扶助脾胃。
蜂蜜和桂枝合在一起,
還有健脾補中的效果。
對於因寒氣入侵而導致身體麻木、疼痛,
以及其他各種治療無效的疾病,
似乎都是由於中焦(脾胃)虛弱造成的。
如果患者脈搏跳得快而且緊,
就叫做弦脈。
這種脈象就像弓弦一樣,
按下去也不移動。
脈搏跳得快且弦的患者,
應該要趕快驅散寒氣。
如果脈搏又緊又大而且跳得很慢,
就表示心下(心臟附近)有積聚的寒氣。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也。
可下之。
〔補註〕夫曰疝氣。
則寒者特氣凝而不化。
非誠有積滯於其間也。
雖然氣既凝。
則血必滯。
熱則流通。
寒必結聚。
理之常也。
假如因寒而有聚者。
於法不得不去。
又於何知之。
故聖人反復以言脈也。
脈者血氣之會也。
有虛有實。
殆必見焉。
故數緊乃弦狀。
至按而不移。
其為寒也。
不得謂之虛矣。
夫數者陽也。
弦者陰也。
白話文:
脈大而緊者。
脈搏有力且緊緊的。
陽中有陰也。
這表示陽氣中帶有寒氣。
可下之。
可以服用瀉下藥。
〔補註〕夫曰疝氣。
我們說到疝氣,
則寒者特氣凝而不化。
是因為寒氣使氣血凝結不流暢。
非誠有積滯於其間也。
並不是真的有積食停滯在裡面。
雖然氣既凝。
雖然氣血已經凝結,
則血必滯。
血液就一定會停滯。
熱則流通。
熱氣可以使氣血流通。
寒必結聚。
寒氣則會使氣血凝結。
理之常也。
這是正常的道理。
假如因寒而有聚者。
如果因為寒氣而造成氣血凝結,
於法不得不去。
按照醫理就必須要把它驅散。
又於何知之。
我們怎麼知道呢?
故聖人反復以言脈也。
所以聖賢人不斷地強調脈象。
脈者血氣之會也。
脈象是氣血匯聚的地方。
有虛有實。
脈象有虛有實。
殆必見焉。
這些情況幾乎都能在脈象中表現出來。
故數緊乃弦狀。
所以脈搏又快又緊,呈現弦狀。
至按而不移。
按下去也不移動。
其為寒也。
這就是寒氣。
不得謂之虛矣。
不能說這是虛證。
夫數者陽也。
脈搏快代表陽氣。
弦者陰也。
弦狀代表陰氣。
緊且遲陰也。
大則陽也。
大既陽也。
緊又陰也。
疝為陰脈合矣。
而又兼見陽。
是必有滯。
故曰可下。
然所下者何。
曰下其寒。
曰陽中有陰。
已出手眼矣。
其即以溫藥下之之義乎。
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別之。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
故知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補註〕寸口。
即氣口也。
宿食停滯。
關與寸浮大有力。
白話文:
脈象緊而遲,屬陰性。脈象大則屬陽性。
脈象大,自然是陽性。
脈象緊,又是陰性。
疝氣是陰脈匯聚所致。
但同時也兼有陽性表現。
這就說明一定有阻塞。
所以說可以用下法治療。
那麼,要下什麼呢?
要下寒邪。
雖然是陽性表現,但其中也含有陰性。
已經出現手足冰冷的症狀了。
是不是可以用溫熱藥物來下藥呢?
有人問:
病人患有宿食,如何分辨呢?
醫生說:
寸口脈浮大,按之卻澀,尺脈也微澀,
因此可以知道病人有宿食。
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補註]
寸口。
就是氣口。
宿食停滯。
關聯到寸口脈浮大有力。
是不待言。
若按之反澀。
知中有所傷。
阻抑中氣。
不得宣越。
遂令尺中亦微澀。
所滯之物。
原已深重。
設不大下。
所傷不亦多乎。
然余觀傷寒下例。
用大承氣。
非試不敢漫投。
甚以不可輕攻為戒。
何至宿食更無顧忌耶。
蓋既無外感。
則不致有結胸痞痛之變證可知也。
且有惡食不大便。
或實滿之裡證可知也。
又何憚而不為此。
脈數而滑者實也。
此有宿食。
下之愈。
白話文:
這是不必多說的。
如果按壓腹部感到反覆澀滯,就知道內臟有受傷,阻礙了中氣的運行,無法宣洩暢通,因此導致尺脈也略微澀滯。
已經積滯在體內的病邪,原本就已經十分嚴重,如果不及時使用大承氣湯瀉下,傷勢豈不更加嚴重嗎?
然而我觀察傷寒下法的案例,使用大承氣湯時,並非隨意使用,而是經過慎重考慮才用的,更要謹慎,不可輕易攻伐。何況是宿食,更不用顧忌呢?
因為患者並無外感因素,所以不會出現結胸痞痛的變化症狀,這是可以確定的。
而且患者還有惡心、食慾不振、大便不暢,或者腹部脹滿等實證表現,又何須猶豫不使用大承氣湯呢?
脈象數而滑,這是實證的表現,說明有宿食積滯,瀉下治療就會好轉。
宜大承氣湯。
〔補註〕數為在腑。
食積於胃而為熱。
故顯數。
遂使各部顯有餘之象。
乃兼滑。
苟不急下。
其為熱耗津液何限乎。
下利。
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補註〕不欲食。
言傷食惡食也。
脾土受傷不能健運。
豈能去故而新是謀乎。
蓋言受病未幾。
而利數旁流。
雖下利而積聚未消也。
苟久利之後。
中州敗壞。
致不能食者。
即欲溫補。
白話文:
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註解)因為病症表現在腑部。
食物積存在胃中,導致發熱。
所以出現腹瀉的症狀。
進而導致各個部位都表現出過剩的現象。
因此還要兼具潤滑的作用。
如果不及時瀉下,
熱邪耗損津液將會無窮無盡。
腹瀉,
不想吃東西,
是因為有宿食。
應該瀉下。
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註解)不想吃東西,
是指傷食導致厭惡食物。
脾土受傷,不能正常運化。
怎麼可能去除舊有的食物,再攝入新的食物呢?
這是說病發不久,
就出現頻繁的腹瀉。
雖然腹瀉,但積聚的食物還沒有消化。
如果長期腹瀉,
中焦脾胃受損,
導致無法進食,
想要溫補也無濟於事。
尚恐難救。
豈可反用承氣。
讀者當於下利不欲食句著眼。
始知下利為宿食。
不欲食亦止因宿食也。
宿食在上脘。
當吐之。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
各別搗篩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
用熟湯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溫服。
頓服之。
不吐者。
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諸亡血虛家。
不可與之。
白話文:
恐怕很難治療。
怎麼可以反過來用承氣湯呢?
讀者應該仔細思考「下利不欲食」這句話。
才明白腹瀉是因為積食。
不想吃東西也是因為積食。
積食停留在上脘。
應該吐出來。
應該服用瓜蒂散。
瓜蒂散的配方:
瓜蒂(一分,熬成黃色) 赤小豆(一分,煮熟)
以上兩種藥材。
分別搗碎過篩成散劑。
混合在一起。
取一錢匕的份量。
用香豉一合。
加入七合的熟湯。
煮成稀粥。
去除藥渣。
取汁溫熱服用。
一次服用完畢。
如果沒有吐出來。
就少量多次地服用。
吐出來之後就停止服用。
對於各種失血虛弱的人。
不能服用此藥。
〔補註〕食既云宿。
決非上脘。
既非上脘。
何以用吐。
今言上脘。
又言宿食。
則必有痰載物。
不使得下。
則為喘為滿。
不能具見。
故一吐而痰與食俱出矣。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補註〕緊至於轉索無常。
此胃氣垂絕之象。
亦已危矣。
又或停滯冷物。
遂令胃氣不復發越耳。
脈緊頭痛。
風寒。
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補註〕傷食者不頭痛。
今頭痛。
故知或風或寒。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瞭中醫對於“食既雲宿”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脈象和症狀判斷病因。
- **“食既雲宿”**指的是飯後立即睡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習慣,容易導致宿食積滯,造成身體不適。
- **“上脘”**指的是上腹部,是胃部所在的區域。
- **“痰載物”**指的是痰液包裹着食物,無法順利消化,這也是導致腹脹、喘息的原因之一。
- **“脈緊如轉索無常”**指的是脈象緊縮,像繩索一樣,並且變化無常,這是胃氣衰竭的徵兆,也可能是宿食積滯造成的。
- **“風寒”**指的是外感風寒,也是造成頭痛的原因之一。
總體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宿食對身體的影響,並通過脈象、症狀等方法判斷病因,為治療提供參考。
乃浮緊又寒脈也。
若但緊不浮。
則知腹有所滯。
雖兼外邪。
因不見浮。
治之者須知內傷外感。
用藥自有分寸。
而不急於下也明矣。
白話文:
這脈象浮緊又寒,表示身體可能受了寒邪的侵襲。如果只是緊而不浮,則表示腹中有積滯之物,即使有外邪入侵,因為沒有浮脈,可以判斷主要還是內傷。所以治療的時候,要明白內傷和外感的關係,用藥要根據病情輕重,而不急於瀉下,這一點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