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二注》~ (8)
(8)
1.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衍義〕此亦出《傷寒論》。其注曰:「風則傷衛,濕流關節;風濕相搏,而邪亂經,故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也。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在表;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為濕外薄也。」此湯散濕溫經固衛。觀夫此方與前意同,但此不用薑棗,為汗出更不發之;白朮以去濕取汗,益短氣也。
〔補註〕此條方是風行於皮毛關節之間,濕流於腠理筋骨之際,阻遏正氣,不令宣通,遂致痛不可近,不得屈伸,此其徵也。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邪風襲入而中衛之正氣俱虛也。小便不利,身微腫者,中外為濕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安得不以甘術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較前條更重,且里已受傷,曷為反減去附子耶?前條風濕尚在外,在外者利其速去;此條風濕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緩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則性猛且急,骨節之竅未必驟開,風濕之邪豈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盡爾。君甘草者,欲其緩也;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此仲景所以前條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條只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為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盡劑之意。學者於仲景書有未解,即於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衍義〕按是症亦出《傷寒論》。其注曰:「病有在表,有在裡,有表裡俱病者。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其陽氣而暍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里有濕也。口開為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注雖已解過治之失,於當救之道則未明。予嘗思之:此症屬陰陽俱虛。脈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所以溫針復損其陰,汗之復傷其陽。此症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爾。即《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脫。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剛劑。」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一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此方用四味藥材,加水六升,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初次服用,微微出汗即表示病症緩解,可以進食。若出汗後仍覺煩躁,可服用五合。若擔心一升劑量過多,服用六七合即可。
此方也見於《傷寒論》。註解說明:風邪傷及衛氣,濕邪流注關節,風濕相互搏結,導致經絡紊亂,因此出現骨節疼痛、抽搐、疼痛難忍,無法屈伸,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風邪盛則衛氣不足,汗出氣短,怕風不想脫衣,屬於表證;濕邪盛則水液運行不暢,小便不利,或身體輕微浮腫,屬於濕邪外侵。此方能散濕、溫經、固衛。此方與前文所述的方劑用意相同,只是此方不用生薑和棗,是因為出汗後症狀不再加重。白朮能祛濕,助發汗,並能益氣補短氣。
此方適用於風邪侵犯皮毛關節,濕邪流注於腠理筋骨之間,阻礙正氣運行,導致疼痛難忍,無法屈伸。汗出氣短,怕風不想脫衣,是因為邪風入侵,衛氣和正氣都虛弱。小便不利,身體輕微浮腫,是因為裡外都被濕邪所困,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所以必須用甘草和中,用桂枝和附子祛除邪氣。然而,此症比前文所述的症狀更嚴重,而且裡證已經受損,為何反而減少了附子的用量呢?前文所述的風濕邪氣尚在外表,外邪宜速去;此條風濕邪氣已半入裡,入裡者宜緩攻。仲景擔心附子用量過多,藥性過猛,骨節的經絡未必能迅速暢通,風濕邪氣也難以排出,只會導致大量出汗而邪氣未盡。使用甘草,是為了緩和藥性,增強和中作用,延緩藥效。這就是仲景前文用三枚附子分三次服用,而此方只用兩枚附子,初服五合,擔心一升劑量過多,宜服六七合的原因,都是為了避免藥力過猛。學習者若對仲景的醫書有所不解,可從本文中尋求答案,便能自行領悟。
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不利,毛髮聳立,手足冰冷,稍微活動就覺得身體發熱,張口露齒,牙齒乾燥。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則發熱加重;如果使用瀉下法,則小便不利加重。
此症也見於《傷寒論》。註解說明:疾病有的在表,有的在裡,有的表裡同病。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是表證中暑;脈弦細虛弱遲緩,是中暑脈虛;小便不利,毛髮聳立,手足冰冷,是太陽經氣不足;稍微活動就覺得身體發熱,是指勞動損傷了陽氣,導致中暑發作;張口露齒,牙齒乾燥,是裡有濕邪;張口是喘息;由於喘息不止,所以前齒乾燥。如果發汗祛除表邪,則表虛陽氣不足,所以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助陽,則內熱攻心,所以發熱加重;如果使用瀉下法去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乾燥,所以小便不利加重。註解雖然已經說明了治療失誤,但對正確的治療方法卻沒有明確說明。我曾經思考過,此症屬於陰陽俱虛。脈弦細是陽虛,虛弱遲緩是陰虛,所以溫針會損傷陰液,發汗會損傷陽氣。此症宜用甘寒藥物補益正氣,以解除其熱。如同《靈樞》所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液耗竭,補陰則陽氣衰敗,所以應該用甘寒藥物,不能服用辛溫峻猛的藥物。
太陽中暑,就是中暑,出汗惡寒,身體發熱口渴,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研碎)、甘草(一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米熟,藥湯熬好,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